2017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第7节《学生实验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ppt课件课件PPT
- 格式:pptx
- 大小:954.63 KB
- 文档页数:16
七、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了解动圈式话筒的构造和原理。
3.知道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现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2.通过电磁感应现象的学习,感受到科学对称、和谐的美感。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发电机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电磁感应,弄清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具准备线圈、导线、电源、开关、灵敏电流表、手摇发电机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引入提问: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电能生磁)猜想:既然电能生磁,磁是否能生电呢?无数科学家为此展开研究,其中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磁一定能生电,于是他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坚持10年矢志不渝地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知识点电磁感应现象1.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要证明磁能生电,我们的实验必须有哪些基本条件和器材?思考,由几个学生回答。
①有磁——磁体;②检验电流的仪器——电流表;③电流能通过——闭合电路。
(2)分组实验:尝试连接电路,组装器材。
(3)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帮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
2.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1)由发现磁生电的同学回答产生电的情况,列举出来,并让没有出现该现象的同学借鉴这些同学的经验,一定要做到有电流产生。
(2)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总结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后归纳总结不同的实验方法中的共同点:①闭合电路;②切割磁感线。
(3)教师根据学生的归纳,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
学生看教材内容,识记概念。
观看模型,说出它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
观察现象,思考讨论,形成结论: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
3.发电机。
(1)出示手摇式发电机模型,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学生准备教学流程图问题引入↓电磁感应探究新知↓电动机巩固练习↓知识拓展↓课堂小结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演示奥斯特实验:1接通电源,电线旁的小磁针明显转动;2 反接电源,小磁针向反方向偏转.提出问题:电能生磁,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生电吗二、电磁感应活动探究:磁是否能生电1.进行猜想、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
2、进行实验.巡回指导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连接好仪器.3、指导实验内容:1回忆、思考、回答再次观察实验用奥斯特实验引入新课,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新、旧知识的连接更连贯流畅.培养了学生的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1)闭合开关,比较导线静止和运动时的情况;(2)闭合开关,比较导线与磁感线垂直运动、导线与磁感线斜向相交、导线与磁感线平行的情况(3)断开开关,比较导线与磁感线垂直运动、导线与磁感线斜向相交、导线与磁感线平行的情况引导学生完成导体在磁场中静止和运动的尝试.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习惯,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点拨.4.分析和论证.请学生上台演示他们的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5、引导学生认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2)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6、介绍法拉第。
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思考、猜想磁能生电.3、4 人一组,思考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如:如何建立一个磁场,如何验证闭合回路中观察,思考分析,讨论阅读了解物理学家法拉第事迹观察、思考分析力、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
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
二、发电机三、交流电4.电流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有关5、应用:认识动圈式话筒二、发电机1.展示发电机模型。
(或看视频)演示实验:把一台手摇发电机跟小灯泡连接起来,当摇动手柄使线圈在磁场中快速转动,观察到什么?2.灯泡为什么能发光呢?如何产生的电能?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以及课本上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发电机的构造组成:定子——线圈;转子——电磁铁(2)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原因:线圈匝数多,导线很粗,高速旋转困难;使用电磁铁可得到强磁场通过发电机图片展示介绍发电机种类:动力机:水轮机、汽轮机(核电站)、内燃机、蒸汽轮机(火力发电站)等三、交流电实验演示:(或视频)把手摇发电机与电流表连接起来观察电表指针情况。
提问:1、当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灯泡和电流表的情况有什么变化?2、指针摆动的次数和线圈转动的次数学习归纳总结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电机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当线圈在外力的带动下在磁场中转动时,线圈的两个边分别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观看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聆听并在书中勾画。
学会总结梳理知识,对比记忆知识点。
教学反思: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磁现象认识,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过紧,没有更多的时间结合实例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来巩固。
由于准备仓促,板书的设计重点不突出。
总体而言,我这堂课从设计和施使中还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但细节把握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七、学生实验: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电磁感应现象,以及利用电磁感应现象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能对导体中有无感应电流做出判断。
知道发电机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了解交流发电机的构造和类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观察手摇发电机发电现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通过电磁感应现象的学习,感受到科学的对称、和谐的美感。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教学难点:发电机的工作过程教学准备:蹄形磁铁,漆包线,演示用电流计,导线若干,开关一只。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奥斯特实验。
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进一步启发引入新课: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生磁,那么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二、新课(1)电磁感应现象①提出问题:奥斯特的实验表明,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既然电可以生磁,那么很可能也会生电,什么情况下磁场中的导线能够产生电流?②按照如图所示,在蹄形磁体的磁场中放置一根导线,导线的两端跟电流表相连接。
提出问题:闭合开关后,有无电流产生?为什么?③进行各种尝试,寻找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感应电流方向跟哪些因素有关。
尝试1:保持线框和磁体都不动。
尝试2:磁体不动,使线框底边ab左右运动(如果把导线ab看作一把刀,那么它好像在切割磁感线);尝试3:使线框底边ab向上或向下运动,并不切割磁感线;尝试4:线框底边ab不动,使磁体做左右运动;尝试5:线框底边ab不动,使磁体做上下运动。
分析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就能知道闭合电路中产生电流条件了。
如果把磁感线想象成一根根实实在在的线,把导线想象成一把刀,请学生表述感应电流产生总结归纳:闭合电路感应电流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应电流的概念。
2.认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掌握利用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利用磁通变化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实验报告册。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照片或视频,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从中引出感应电流的概念。
2.概念讲解(5分钟)通过导入,教师讲解感应电流的概念,即磁通变化时,所产生的电流。
3.实验操作(30分钟)(1)实验材料准备:导线、铁磁材料(如铁环或铁芯)、磁铁、电流表。
(2)实验步骤:a.将导线绕在铁环或铁芯上,并将两端导线接入电流表。
b.将磁铁靠近铁环或铁芯,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情况。
c.将磁铁远离铁环或铁芯,再次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情况。
(3)实验操作要点:a.电流表的观察结果要有记录,并进行实验总结。
b.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可将电流表连接到电源上。
4.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通过观察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情况,学生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导体线圈,磁通的变化。
5.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在磁铁靠近和远离铁环或铁芯时,电流表的指针都发生了移动?(2)将磁铁靠近和远离铁环或铁芯时,导线中的感应电流是怎样产生的?6.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讨论,复述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方法。
7.实验报告(5分钟)要求学生将实验过程、结果以及分析写入实验报告册。
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思考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实验结果的引导和讨论,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通过教学后的课堂小结和实验报告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巩固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