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36.05 MB
- 文档页数:15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篇一:细胞膜通透性实验报告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 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 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 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 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 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实验报告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实验报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膜则是细胞的外层保护层。
细胞膜的通透性是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细胞膜通透性的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
实验一:渗透压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我们首先选取了洋葱鳞片作为实验材料,将洋葱鳞片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并置于含有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
观察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洋葱鳞片在高浓度蔗糖溶液中明显萎缩,而在低浓度蔗糖溶液中则保持较为正常的形态。
这说明高浓度溶液中的渗透压会导致水分从细胞内部流失,进而影响细胞的形态。
实验二:酒精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酒精溶液滴加到洋葱鳞片上,并观察其对细胞膜的影响。
我们发现,酒精溶液会导致细胞膜破裂,使细胞质溢出,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这表明,酒精能够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三: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将洋葱鳞片放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中,观察其变化。
结果显示,高温会导致细胞膜脂质层破裂,细胞内部物质外溢,细胞死亡。
而低温则会使细胞膜脂质层变得过于稠密,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这说明温度对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都有重要影响。
实验四:酸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酸碱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将洋葱鳞片置于不同pH值的溶液中,观察其变化。
我们发现,低pH值的酸性溶液会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
而高pH值的碱性溶液则会使细胞膜脂质层变得过于稀薄,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细胞膜通透性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关键环节。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观察到渗透压、酒精、温度和酸碱溶液等因素都会对细胞膜通透性产生影响。
进一步研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机制,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不仅仅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细胞膜的通透性
学院名称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生物技术
学生姓名李艳秋
学号5120141924
指导教师刘文静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制
时间:第七周周四 9—10节地点:东区东7教学楼A东7A518 实验(实习)名称:细胞膜的通透性
图1 M/12葡萄糖溶液40 x10(溶血前)
图2 M/13葡萄糖溶液40x10(溶血后)
图3 M/14氯化钠溶液40x10(溶血前)
图4 M/16氯化钠溶液40x10(溶血后)
由实验可知,在葡萄糖溶液浓度为1/13时,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故葡萄糖的等渗摩尔浓度为:1/12 mol/L.
在氯化钠浓度为1/16时,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故氯化钠的等渗摩尔浓度为:1/14 mol/L.。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2. 探究分子量、脂溶性、电解质性质等因素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 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分析细胞膜对不同溶液的通透性差异。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分子量、脂溶性、电解质性质等。
本实验采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人或鸡的红细胞- 0.85%NaCl溶液- 0.085%NaCl溶液- 0.8mol/L甲醇溶液- 0.8mol/L丙酮溶液- 6%葡萄糖溶液- 2%TritonX-100溶液- 离心管- 移液器- 离心机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移液器- 离心机- 显微镜四、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溶液:将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酮溶液、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溶液分别置于离心管中。
2. 红细胞制备:取一定量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离心去上清液,重复洗涤两次。
3. 实验操作:- 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加入各离心管中,每管加入红细胞悬液1ml。
- 将各离心管置于37℃水浴中恒温5分钟。
- 将离心管取出,观察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现象。
4.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血时间,分析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0.85%NaCl溶液:红细胞未发生溶血,说明细胞膜对0.85%NaCl溶液具有高度通透性。
2. 0.085%NaCl溶液:红细胞发生溶血,溶血时间为5分钟,说明细胞膜对0.085%NaCl溶液的通透性较低。
3. 0.8mol/L甲醇溶液:红细胞发生溶血,溶血时间为10分钟,说明细胞膜对0.8mol/L甲醇溶液的通透性较低。
4. 0.8mol/L丙酮溶液:红细胞发生溶血,溶血时间为15分钟,说明细胞膜对0.8mol/L丙酮溶液的通透性较低。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通透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细胞膜通透性实验的方法和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物质的分子量、极性、脂溶性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实验材料:鸡血红细胞、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液、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
2. 仪器与设备:显微镜、离心机、吸管、量筒、试管、试管架、烧杯、酒精灯、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取鸡血红细胞,加入适量0.85%NaCl溶液,充分混合。
2. 将混合液倒入试管中,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
3. 分别向3个试管中加入0.8mol/L甲醇溶液、0.8mol/L液、6%葡萄糖溶液,各加入等量的红细胞。
4. 将3个试管放入37℃水浴中,观察并记录溶血时间。
5. 向溶血后的试管中加入2%TritonX-100,充分混合,观察并记录溶血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甲醇溶液:实验观察到,在加入甲醇溶液后,红细胞迅速溶血,溶血时间约为5分钟。
2. 液:实验观察到,在加入液后,红细胞缓慢溶血,溶血时间约为10分钟。
3. 葡萄糖溶液:实验观察到,在加入葡萄糖溶液后,红细胞不溶血。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甲醇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较大,溶血速度快,说明甲醇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可以破坏细胞膜结构,使红细胞迅速溶血。
2. 液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较小,溶血速度慢,说明液对细胞膜的破坏作用较弱,可能与其脂溶性较低有关。
3. 葡萄糖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较小,红细胞不溶血,说明葡萄糖不易透过细胞膜。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了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题目】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溶血现象并掌握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实验材料与用品】1.?试剂:0.85% NaCl溶液、0.085% 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6% 葡萄糖溶液、2% TritonX-100?2.?器具:离心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3.?材料:鸡血红细胞【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屏障,它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各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不同的,水是生物界最普遍的溶剂,通透性高(肾小管、肠上皮、植物根细胞更高),水分子可以从渗透压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渗透压高的一侧扩散,这种现象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
1.溶血现象将红细胞放在低渗盐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到细胞内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当中,介质由不透明的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此时的细胞膜收缩,会略有不溶性内容物),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红细胞在等渗盐溶液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发生溶血,但是由于红细胞的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时间久了,膜两侧的渗透压平衡会被打破,也会发生溶血。
由于各种溶质透过细胞膜的速度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可以作为测量某种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指标。
即溶血时间对应着穿膜速度。
2.物质穿膜运输的类型(1)被动运输(不耗能)被动运输分为简单扩散(顺浓度梯度扩散)和协助扩散。
(通道:载体蛋白、通道蛋白)(2)主动运输(耗能)需要跨膜载体蛋白的协助,这些载体蛋白起到泵的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专一溶质逆浓度梯度的穿膜运输。
3.影响物质穿膜通透性的因素(1)脂溶性越大的分子越容易穿膜(非极性的物质比极性的物质更容易溶于脂类物质) (2)小分子比大分子更容易穿膜(小的非极性分子,如O 2 、CO 2等)(3)不带电荷的分子容易穿膜(离子难溶于脂质物质,离子带水膜使体积增大)(4)亲水性分子和离子的穿膜要依赖于专一性的跨膜蛋白 【实验步骤】 一、大体流程二、具体操作1. 取鸡血6ml ,加0.85%NaCl 溶液4ml ,在1000r/min 条件下离心5分钟;(RBC 压积量不 少于 0.6mol )2. 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 )3. 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 (1)0.85%NaCl 溶液 (2)0.085%NaCl 溶液(3)0.8mol/L (0.3mol/L 等渗)甲醇溶液 (4)0.8mol/L (0.3mol/L 等渗)丙三醇溶液 (5)6%(5%等渗)葡萄糖溶液 (6)2%(1.5%等渗)TritonX-1004. 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 (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的细胞。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点;3.通过实验验证细胞膜通透性的不同特点。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蛋白质和糖类分子组成的半透性膜,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其通透性是指能否通过细胞膜进入或离开细胞的物质。
细胞膜通透性的大小与物质的分子大小、极性、电荷、浓度梯度、脂溶性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步骤1.制备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分别制备0.1mol/L、0.5mol/L、1mol/L的葡萄糖溶液。
2.准备三个均匀的鸡蛋,分别记为A、B、C。
3.用针头在三个鸡蛋上分别钻两个小孔,并用吸管将一部分蛋清吸出。
4.将标签贴在鸡蛋上,分别写明实验编号、葡萄糖浓度。
5.用注射器将上述三种浓度的葡萄糖注入三个鸡蛋中,并留有一定的空气。
6.将三个鸡蛋放在培养皿中,静置几小时,观察鸡蛋外表现象。
7.用手轻轻摇动鸡蛋,观察葡萄糖是否进入蛋内。
四、实验结果1.观察鸡蛋颜色变化:从外表看,实验A、B、C的鸡蛋没有颜色变化。
2.观察到葡萄糖溶液有没有进入鸡蛋中:实验A中,没有发现葡萄糖溶液进入鸡蛋。
实验B中,部分蛋清变成了淡黄色,表明有少量葡萄糖溶液进入鸡蛋。
实验C中,蛋清变成了明显的黄色,表明葡萄糖溶液充分进入鸡蛋。
五、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细胞膜是半透性的,不同分子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通透性。
2.浓度梯度影响物质进出细胞的速度和方向。
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高浓度的葡萄糖会进入低浓度鸡蛋内的蛋清,从而改变蛋清的颜色。
3.脂溶性、电荷和分子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物质在细胞膜中的通透性。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对物质的过滤控制机制。
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鸡蛋模型中表现出不同的记录第二次结果,说明了细胞膜通透性的特点,这对我们理解生命过程中细胞对外界介质的识别和摄取有很大的帮助。
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报告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之间的屏障,起到了选择性通透的作用。
为了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步骤、结果和讨论。
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2. 研究渗透压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3. 分析细胞膜通透性的机制。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a. 准备鸡蛋;b. 用醋腐蚀鸡蛋壳,得到裸蛋;c. 在裸蛋上标记不同的区域。
2. 实验一:不同溶液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a. 在裸蛋的不同区域涂抹不同的溶液,如盐水、糖水、蛋白溶液等;b. 观察裸蛋在不同溶液中的变化,记录结果。
3. 实验二:渗透压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a. 准备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b. 将裸蛋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c. 观察裸蛋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的变化,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1. 实验一结果:a. 盐水区域:裸蛋表面出现了白色的结晶,说明盐分进入细胞膜内部;b. 糖水区域:裸蛋表面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糖分不能穿过细胞膜;c. 蛋白溶液区域:裸蛋表面出现了凝固的白色物质,说明蛋白质进入细胞膜内部。
2. 实验二结果:a. 低浓度蔗糖溶液:裸蛋表面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细胞膜对低浓度蔗糖的渗透性较低;b. 高浓度蔗糖溶液:裸蛋表面出现了皱缩,说明蔗糖分子渗透进入细胞膜内部,导致细胞脱水。
讨论:1. 实验一结果表明,细胞膜对不同溶液的通透性不同。
盐分和蛋白质能够穿过细胞膜,而糖分不能。
这可能是因为细胞膜上存在特定的通道蛋白,使得某些物质能够穿过细胞膜。
2. 实验二结果显示,细胞膜对渗透压的敏感性较高。
高浓度蔗糖溶液导致细胞脱水,说明细胞膜对水分的渗透性较高。
这可能是因为细胞膜上的脂质双层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使得水分子能够通过。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细胞膜通透性的一些结论。
然而,细胞膜的通透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有很多未知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深入探究细胞膜通透性的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过程,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姓名:XXX 系年级:2013级XXXX 学号:201300XXXXXX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的通透性日期:2014/9/23细胞膜的通透性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内,可使细胞涨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
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三. 实验用品1.材料鸡血2.试剂0.85%的Nacl溶液,0.085%的Nacl溶液,0.8mol/L的甲醇溶液,0.8mol/L的丙三醇溶液,6%的葡萄糖溶液,2%的Triton X-100溶液3.器材6支试管,离心机,滴管,试管架四.实验步骤1.取鸡血6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五分钟。
(RBC体积量不少于0.6ML)2.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的浓度。
(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1) 0.85%Nacl溶液(2) 0.085%Nacl溶液(3)0.8mol/L甲醇溶液(4) 0.8mol/L丙三醇溶液(5) 6%葡萄糖溶液(6) 2%Triton X-1004.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中的细胞。
五.实验结果姓名:XXX 系年级:2013级XXXX 学号:201300XXXXXX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的通透性日期:2014/9/23不同溶液处理导致红细胞溶血的现象由表格中溶血时间可看出,蒸馏水和2%Triton X-100处理的红细胞悬液,细胞溶血很快,其次是0.8mol/L甲醇溶液,而0.8mol/L丙三醇溶液和6%的葡萄糖溶液处理的红细胞悬液,细胞溶血时间很慢。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别是细胞膜的通透性。
2. 探究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 学习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受到物质分子大小、极性、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了解细胞膜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实验材料:人红细胞、鸡红细胞、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苯、1mol/L葡萄糖、1mol/L蔗糖、1mol/L尿素、1mol/LHCl、1mol/LNaOH、蒸馏水。
2. 实验用品:离心管、移液器、显微镜、离心机、恒温水浴锅、计时器、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人红细胞和鸡红细胞分别用0.85%NaCl溶液洗涤三次,去除血浆蛋白和杂质。
2. 制备实验溶液:分别配制0.085%NaCl溶液、0.8mol/L甲苯、1mol/L葡萄糖、1mol/L蔗糖、1mol/L尿素、1mol/LHCl、1mol/LNaOH溶液。
3. 实验操作:a. 将洗涤后的红细胞加入离心管中,分为八组,每组加入不同浓度的实验溶液。
b. 将离心管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在37℃下保温30分钟。
c. 将离心管取出,离心分离红细胞和溶液,观察红细胞溶血情况。
d. 对溶血的红细胞进行计数,记录溶血时间。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计算各组溶血时间,分析不同物质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在0.085%NaCl溶液中,红细胞基本不溶血,溶血时间为30分钟。
b. 在0.8mol/L甲苯中,红细胞迅速溶血,溶血时间为5分钟。
c. 在1mol/L葡萄糖、1mol/L蔗糖、1mol/L尿素溶液中,红细胞溶血时间分别为10分钟、15分钟、20分钟。
d. 在1mol/LHCl、1mol/LNaOH溶液中,红细胞溶血时间分别为25分钟、30分钟。
实验报告细胞膜通透性的渗透压测定方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渗透压测定方法,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设备及试剂:1. 胡萝卜、土豆、鸡蛋等新鲜的植物和动物细胞2. 盐溶液(浓度可自行调节)3. 细胞质液(等粘度液体)4. 显微镜5. 胶片实验原理:渗透压测定方法是利用溶质在溶液中扩散使细胞膜发生变化的现象,通过观察和测定细胞内外溶液渗透压的差异来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
实验步骤:1. 提取植物细胞:a. 将新鲜的胡萝卜、土豆等切成块状。
b. 将切好的细胞放入加盐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
c. 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细胞形态的变化。
2. 提取动物细胞:a. 将新鲜的鸡蛋打入容器中,取出鸡蛋白。
b. 将鸡蛋白加入细胞质液中,混合均匀。
c. 观察并记录细胞质液的变化。
3. 测定渗透压:a. 将上述实验中的细胞和细胞质液分别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拍摄图像备用。
b. 对比观察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异,粗略测定渗透压。
4. 数据分析:a. 根据观察结果和图像,分析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差异。
b. 讨论细胞膜通透性的可能因素,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高渗透溶液中,细胞会出现质量减轻、变形等现象;而在低渗透溶液中则相反,细胞会吸水变重,形态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溶质分子在高浓度溶液中向低浓度溶液自由扩散,使细胞膜发生变化。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方法可以通过比较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差异得出初步结论。
然而,其通透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溶液浓度、细胞类型等。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可以探究这些因素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并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和结论。
结论:本实验通过渗透压测定方法研究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观察和测定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差异,可以初步了解细胞膜的通透性。
然而,细胞膜通透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掌握这一实验方法可以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有助于理解生物体的生理过程。
参考文献:(无)。
高中生物: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测定
细胞膜是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细胞内外环境平衡和物质交换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通过实验测定细胞膜的通透性,我们可以了解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透过性能。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溶液对于细胞膜透过性的影响,探究细胞膜的特性及其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
实验材料
- 洋葱鳞茎
- 小圆盘
- 高浓度盐溶液
- 蒸馏水
- 透明胶带
- 显微镜
- 盐度计
实验步骤
1. 取一块洋葱鳞茎,用刀片切割成薄片。
2. 将洋葱薄片放入小圆盘中,加入足够的蒸馏水覆盖薄片。
3. 将洋葱薄片与蒸馏水一同倒入显微镜载片上。
4. 在载片边缘涂上透明胶带,将其覆盖整个载片。
5.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薄片的细胞膜结构。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洋葱薄片,我们可以看到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细胞内的细胞质。
结论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分离的关键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和选择性通透性。
通过本实验测定细胞膜的通透性,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胞膜的功能和特性。
生命科学学院
Life Science College
细
胞
生
物
学
实验报告
:柳伟雄班级:2013级生科一班学号:201300140062 同组者:曾玮璠
大学实验报告2015年5月1日
:柳伟雄系年级:生科一班2013级同组者:曾玮璠
科目:细胞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胞膜的通透性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溶血现象及其发生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渗透性及各类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
二、原理
细胞膜是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通透性屏障,是一种半透膜,可选择性地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将红细胞放在低渗溶液中,水分子大量渗透到细胞,可使细胞胀破,血红蛋白释放到介质中,溶液由不透明的红细胞悬液变为红色透明的血红蛋白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由于溶质渗透入细胞的速度不同,溶血时间也不同,因此,发生溶血现象所需的时间长短可作为测量物质进入红细胞速度的一种指标。
本实验选用红细胞作为细胞膜渗透性的实验材料,将其放入不同的介质溶液中,观察红细胞的变化。
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
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20℃~—25℃)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哺乳动物血浆的等渗溶液为0.9%NaCl溶液,红细胞在低于0.45%NaCl溶液中,因水渗入,红细胞膨胀而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在体,溶血可为溶血性细菌或某些蛇毒侵入、抗原-抗体反应(如输入配血不合的血液)、各种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在(膜、酶)缺陷、某些药物等引起。
溶血性细菌,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可导致败血症。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和某些溶血性蛇毒含卵磷脂酶,使血浆或红细胞的卵磷脂转变为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膜分解。
三、试剂和器材
1.材料
鸡血红细胞
2.试剂
0.85%NaCl溶液、0.085%NaCl溶液、0.8mol/L甲醇溶液、0.8mol/L丙三醇溶液、
6%葡萄糖溶液、2%TritonX-100
3.器材
试管、试管架、滴管、显微镜、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
(RBC压积量不少于0.6mol)
1.取鸡血6ml,加0.85%NaCl溶液4ml,在1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
2.将上述离心后的红细胞按沉淀量配成50%浓度;(总体积应不少于1.2ml)
3.每组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如下溶液各3ml:
(1)0.85%NaCl溶液
(2)0.085%NaCl溶液
(3)0.8mol/L(0.3mol/L等渗)甲醇溶液
(4)0.8mol/L(0.3mol/L等渗)丙三醇溶液
(5)6%(5%等渗)葡萄糖溶液
(6)2%(1.5%等渗)TritonX-100
4.向上述6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0%红细胞悬液1滴,轻摇混匀,观察试管中是否有溶血现象发生(观
察时间1小时),记录溶血时间,并于显微镜下观察各溶液的细胞。
五、实验结果
六、结果讨论
1.由于细胞在等渗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溶血,因此本次的实验的时间为一小时,所以在
1小时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时间,做好计时工作。
2.实验中有甲醇组反应较快,重做好几次。
3.再将红细胞的沉淀物放入实验组的溶液中时,应该将混匀再开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