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表观遗传学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8
高中生物表观遗传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 理解表观遗传学在生物进化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4. 能够分析和讨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表观遗传学在生物进化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4.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
2.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 实验:进行表观遗传学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
4. 总结:归纳表观遗传学在生物进化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5. 展示:学生展示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资源:
1. 课本资料和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3. 同学们的讨论和展示成果。
五、教学评价:
1. 定期考核学生对表观遗传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参与表观遗传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3. 肯定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展示的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
1.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培养其探索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兴趣和能力;
3. 保持对表观遗传学领域研究进展的关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学中的表观遗传学1900 年,孟德尔规律的再发现诞生了经典遗传学,其影响之广泛、传播之迅速不亚于进化学说的提出。
此后10年,大量遗传学数据相继发表,孟德尔的拥趸者与反对者各执其词。
结束上述争论的是摩尔根及其同事的果蝇杂交实验,随后,染色体遗传学说的提出标志着经典遗传学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随着对基因本质的阐明和中心法则的扩充和完善,“基因如何控制性状”这一核心问题仿佛已然被解决。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去基因(碱基排序)之外,还存在一系列复杂和精细的调控机制,共同决定着性状的形成。
科学家将后者称为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区别于以基因为核心的经典遗传学。
21世纪的表观遗传学崭新且富有活力,已经成为遗传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
为了紧跟科学前沿,2019年版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增加了表观遗传概念,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在学生所熟悉的(经典遗传)概念体系中引入新的表观遗传概念呢?对于前者而言,后者是挑战还是完善呢?在讨论上述问题之前,先来看教科书中提供的两个“令人困惑”的遗传现象。
1 小鼠毛色杂交实验教材案例1:纯合黄色小鼠(AvyAvy)与纯合黑色小鼠(aa)杂交,F1代没有表现出黄色,反而呈现出介于黄、黑色的一系列过渡类型。
不难想象,上述现象曾给遗传学家们带来过怎样的困扰。
自然界中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就连摩尔根都曾因为小鼠体色的遗传问题对孟德尔规律产生过怀疑。
遗传学家们将这种F1代“融合”了双亲性状的现象统称为“不完全显性”。
在表观遗传概念建立之前,人们无法解释上述现象的内在机制。
1999年,Emma Whitelaw等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终于揭开了表观遗传机制的冰山一角。
此前,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小鼠毛色的深浅主要由Avy基因所决定。
当Avy基因正常表达时,小鼠毛色呈现黄色,反之则为黑色。
表观遗传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章《遗传与变异》的第三节“表观遗传学”。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特点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知道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特点和实例。
难点: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同卵双胞胎的性状会有所不同?引发学生对遗传与变异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表观遗传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3. 实例讲解:通过展示视频和图片,介绍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如温度对生物体性状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性状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表观遗传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如何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改善性状。
六、板书设计表观遗传学1. 概念: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2. 特点: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3. 实例:温度对生物体性状的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性状的影响。
2. 答案: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同卵双胞胎的体型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环境因素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实例讲解和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了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实例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环境因素对性状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表观遗传学导论(提纲)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
换言之,这是一种DNA序列外的遗传方式。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则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变化的,或者说是研究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遗传学分支。
现代研究发现,基因组含有两类遗传信息: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信息,即DNA序列所提供的遗传信息;另一类是表观遗传学信息,它提供了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应用遗传信息的指令。
表观遗传学信息通过表观遗传修饰(epigenetic modification)来体现,主要有两类,一是DNA分子的特定碱基的结构修饰,如胞嘧啶的甲基化;二是染色质构型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如组蛋白的修饰及构型变化,这种修饰可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周期进行传递。
表观遗传学主要是对染色质重塑、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X染色体失活、非编码RNA调控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表观遗传的异常会引起表型的改变,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发生肿瘤、自身免疫病、衰老、神经精神异常和多种儿科综合征。
对表观遗传中各种因子的突变导致疾病的研究,将有助我们了解表观遗传机制、基因表达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期望能纠正或降低那些能够导致疾病的表观基因的不稳定性,指导疾病的诊治和新药的研制。
一、表观遗传修饰(一)DNA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最重要的形式是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DNA甲基化是在在DNA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ransferase,DNMT)的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SAM)为甲基供体,可以将甲基基团转移到基因组DNA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C5)上。
在哺乳动物中,C5的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二核苷酸(CpG doublets)上,这些CpG不均匀地分散于基因组中。
表观遗传学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之外对基因表达所产生影响的科学领域。
表观遗传学主要关注的是通过不影响DNA序列的改变,而对DNA及其相关蛋白进行修饰,从而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
表观遗传学被认为在细胞分化、发育、疾病进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主要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噬菌体遗传等。
DNA甲基化是最为常见和重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链上的胞嘧啶基团上添加甲基基团的修饰过程。
这种修饰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组蛋白修饰是指组蛋白分子的赋予不同化学修饰,如乙酰化、甲基化等,以调节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染色质的紧密程度和DNA的可读性。
非编码RNA也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
非编码RNA 是指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包括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等,它们可以通过介导转录后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参与信号通路的调控等。
以及噬菌体遗传也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可以传递到宿主细胞中,从而影响宿主的表观遗传修饰状态。
表观遗传学是一门综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
通过研究表观遗传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也为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必将为人类健康和生物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第二篇示例: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现象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遗传变异、表观修饰、染色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表观遗传学是遗传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它研究的对象不是DNA序列本身,而是对DNA序列的修饰和调控。
表观遗传学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疾病发生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高中表观遗传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表观遗传学以及它的重要性。
2. 介绍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基本概念。
3. 讨论表观遗传学在疾病和治疗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表观遗传学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表观遗传学基础- DNA与基因表达:解释DNA、基因和基因表达的基本概念。
- 表观遗传学定义:介绍表观遗传学的定义及其与传统遗传学的区别。
- DNA甲基化:阐述DNA甲基化是如何影响基因表达的。
- 组蛋白修饰:讲解组蛋白的修饰方式及其对染色质结构的影响。
第二部分:表观遗传学的应用- 疾病关联:探讨表观遗传学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联系。
- 药物研发:介绍表观遗传学在药物开发中的作用,特别是在针对表观遗传修饰的药物。
- 生物技术应用:讨论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R/Cas9在表观遗传调控中的潜力。
第三部分:社会与伦理考量- 遗传与环境的互动:分析环境因素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健康。
- 遗传信息的传递:讨论表观遗传标记是否能够被传递给后代。
- 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表观遗传学研究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讲解理论知识,并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表观遗传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主题研究,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 实验设计:如果条件允许,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评估-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 作业与报告:通过布置相关主题的作业和报告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对研究主题进行展示,评价其研究深度和表达能力。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