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 格式:docx
- 大小:10.64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理气药”的药性功效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气机失调之气滞、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其中行气力强者,又称为破气药。
一、理气药的性味功效本类药物性味多辛苦温而芳香,主归、胃、肝、肺经;辛香行散、味苦能泄、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并可通过调畅气机而达到止、散结、降逆之效;主要用于治疗气机失调之气滞、气逆证。
药理研究表明,理气药具有抑制或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利胆、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以及调节子宫平滑肌、祛痰,平喘、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升压等作用。
二、理气药的作用因作用部位和作用特点的不同,它们又分别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等功效,其分别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腹胀痛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三、理气药的配伍使用本类药物,须针对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如胃气滞,应选用理气调中药:其中饮食积滞所致者,配伍消导药;湿热阻滞所致者,配伍清热祛湿药:寒湿困脾所致者,配伍苦温燥湿药;兼脾气虚者,配伍补气健脾药肝气郁滞,应选用肝理气药:其中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兼有血阻滞者,配伍活血祛药。
肺气滞、应选用理气宽胸药:其中外邪客肺所致者,配伍宣肺解表药:痰饮阻肺所致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四、理气药的禁忌本类药物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五、常用理气药主要有陈皮(橘红、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青皮、枳实(枳壳)、木香(川木香、土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梅花、娑罗子、薤白、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杮蒂等。
理气药的名词解释理气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调节人体的气机功能,平衡气血运行,促进气机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理气药属于中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一、理气药的定义和意义理气药,顾名思义,是指能够调理人体气机的药物。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正常运行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贯穿于全身,通过经络运行,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而气机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因此,理气药的作用就是帮助恢复和维持气机的正常运行,消除气机阻滞引起的疾病。
二、常见的理气药1. 木香:木香是一味具有温中理气作用的理气药。
它能够舒缓腹胀、胸闷等症状,促进气机畅通。
常常被用来治疗脾胃气滞、胸腹胀满等病症。
2. 陈皮:陈皮是中医常用的理气药之一。
它能够行气化痰、理胃止呕。
临床上常见的脾胃气虚、消化不良等症状都可以采用陈皮来治疗。
3. 枳实:枳实是一种能够行气宣阳的理气药物。
它有橘皮,苦橙一类药物的气味,能够行气健胃,有清气和降逆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枳实常被用来治疗痰湿凝滞、胃脘痛等症状。
4. 乌梢蛇:乌梢蛇是一味温性而毒药,具有理气作用。
它能够行气、活血、消肿,可用于治疗淤血、气机不畅引起的痛证。
三、理气药的临床应用理气药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用于治疗气滞、气滞血瘀、气滞痰湿等导致的各类病症。
例如,胸胁胀痛、腹胀、乳腺增生等都可以采用理气药进行治疗。
在治疗胸痹时,常用理气药与活血药结合应用,既能疏通气机,又能活血通络。
以柴胡、丹参为主的方剂,经常被用于治疗胸闷、痛、心悸、气急等症状。
在治疗痞满的时候,常用辛散解郁的理气药物。
如枳实、木香等,通过行气宣郁,消除胸腹部的痞满感,起到冲破气机阻滞的作用。
四、理气药的调理方法理气药在内服和外用上的调理方法也十分重要。
在内服上,常用煎剂、丸剂、散剂等剂型,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外用方面,常见的方法有贴敷、熏蒸等,通过通过皮肤渗透或吸入药物,起到理气的作用。
《中药药理学》之理气药第一节概述理气药以消除气滞、气逆为主要作用。
气滞、气逆病因主要是内脏平滑肌运动功能紊乱,表现为功能亢进为呕吐、腹泻、喘咳、痛经等;抑制为胀气、便秘。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显示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
(2)对消化液分泌地影响:促进和抑制双向作用。
(3)利胆。
2、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有松驰平滑肌作用。
3、对子宫平滑肌作用: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枳实与枳壳含挥发油和黄酮类(N-甲基酪胺、对羟福林)①对胃肠平滑肌作用。
双向作用。
②抗胃溃疡③对血管系统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
(N-甲基酪胺、对羟福林)(抗休克时需静脉注射)④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⑤利尿现代应用:休克/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第三节陈皮主要是黄酮类,其次是挥发油。
柠檬烯、枸橼醛,橙皮苷、对羟福林①对胃肠平滑肌作用:抑制②助消化;③利胆、保肝;④抗胃溃疡;⑤祛痰平喘⑥对子宫平滑肌:抑制。
现代应用:消化不良/急性乳腺炎。
第四节青皮挥发油:柠檬烯、枸橼醛,黄酮:橙皮苷、对羟福林①松驰胃肠平滑肌②利胆③祛痰平喘柠檬烯、蒎烯现代应用:休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第五节木香主含挥发油、木香碱、菊糖。
①调节胃肠运动;②抗消化性溃疡;③促进胆囊收缩;④对呼吸系统: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现代应用:消化不良/疾痢。
第六节香附主含挥发油,香附子烯、香附子醇、柠檬烯①对肠胃和气管平滑肌松驰②利胆③抑制子宫及雌激素样作用④镇痛抗炎现代应用:月经不调和痛经/尿路结石。
《中药药理学》之芳香化湿药第一节概述①调整胃肠运动功能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②促进消化液分泌③抗溃疡④抗病原微生物。
第二节厚朴挥发油:β-桉叶油;厚朴酚、和厚朴酚、木兰箭毒碱。
厚朴酚为主的木脂类成分。
①调整肠胃运动功能②促进消化液分泌③抗溃疡④保肝厚朴酚⑤抗病毒、抗菌(变形链球菌)⑥抗炎、镇痛1现代应用:防止龋齿、细菌性痢疾、肌强直。
中药分类——理气药【【【【理气药综述】】】】凡具有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平降气逆、消除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因其善于行散气滞故又称为行气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气药。
理气药多辛、苦,性温,气味芳香,能入脾、胃、肺、肝经,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逆等功效,主要治疗气滞、气郁和气逆证。
中医理论认为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疏畅,如果某些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使气的流通发生障碍,则会出现气滞。
所谓气滞,就是指气机不畅、气行阻滞的证候。
多由于冷热失调、精神抑郁、饮食失常以及痰饮湿浊等因所致。
气滞病症,主要为胀满疼痛。
气滞日久不治,可进而生痰、动火、积留血液。
气滞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
由于气机阻滞部位的不同,又可表现出不同证候。
如脾胃气滞可致脘腹胀痛、嗳气、呃逆、大小便失常;肝郁气滞常表现为胸闷胁痛、食欲不振,以及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出现咳喘等。
气滞的症状在慢性胃炎、溃疡病、胆道疾病、慢性肝炎等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妇女痛经等疾病中皆可见到。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
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疏通气机、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根据理气药的归经部位及治疗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理脾和胃药、疏肝解郁药、疏肝和胃药和通宣理肺药4类。
根据理气药作用强弱的不同,又可分为行气药(含调气、匀气、疏气、顺气药)、降气药、破气药3类。
气滞的治疗原则是理气或行气。
理气药的药性多为味辛、苦,性温或微温,如橘皮、青皮、木香;个别药物性平,如香附、柿蒂等;少数药物例外,如少数药物具有寒性或微寒性,如川楝子、青木香为寒性,枳实为微寒。
乌药单具辛味,川楝子单具苦味,柿蒂苦、涩,香附兼微甘。
由于辛能行能散,苦能泄降,性温能温通,故具有辛、苦、温或辛、温性味者,行气降泄之力较大。
理气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气滞证或气逆证并以脾胃气滞证、肝气郁滞证、肺气壅滞证为多见,故本类药物主归脾、胃、肝、肺经;枳实、木香、薤白并能通泄大肠;沉香、乌药兼入肾经。
理气药的功效理气药的功效是考试中涉及到的内容,为了帮助大家复习这个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理气药的功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凡以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
消除气滞、气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理气药具有行气止痛、疏肝、降逆平喘等功效,主要用于气滞和气逆证。
其具体药理作用及作用机理如下:1.调节胃肠运动理气药对胃肠运动显示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这与胃肠机能状态、药物剂量及动物种类等有关。
(1)抑制胃肠运动大多数理气药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的作用,如降低离体家兔肠管的紧张性,使收缩幅度减小、节律减慢。
对抗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氯化钡等引起的肠肌痉挛性收缩。
此作用以枳实、枳壳、青皮、陈皮作用最强。
在阿托品降低肠管紧张性的基础上,枳实、青皮、陈皮可使肠肌的紧医|学考试网张性进一步降低。
理气药的解痉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阻断M胆碱受体及直接抑制肠肌所致,部分药物的作用与兴奋α受体有关。
理气药解痉作用的有效成分可能为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
理气药抑制胃肠运动作用为其降逆、止吐、止泻、镇痛提供了药理依据。
(2)兴奋胃肠运动部分理气药如枳实、枳壳、乌药、大腹皮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其运动。
枳实、枳壳、乌药对麻醉动物在体肠肌,胃瘘、肠瘘动物的胃肠运动,可使其收缩节律加快、收缩幅度增强、张力增大,胃肠蠕动加快。
大腹皮煎剂可提高离体肠肌的紧张性,复方木香注射剂灌胃,能明显增强胃肠内容物推进。
2.调节消化液分泌理气药对消化液分泌呈促进和抑制双向作用,这与药物含不同成分以及机体所处状态有关。
许多理气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对胃肠黏膜具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呈现健胃和助消化作用。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但部分理气药又可对抗病理性胃酸分泌增多,如甲基橙皮苷对病理性胃酸分泌增多有降低作用,具有抗溃疡作用。
3.利胆肝的疏泄作用与胆汁排泄功能有关。
青皮、陈皮、香附、沉香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实验动物和人的胆汁分泌,使胆汁流量增加。
理气药名词解释理气药是一种药物,源于中医,它的特征是能够帮助消除脏腑气血的不足,改善气血循环,使人们的体质更加健康和强壮。
它经常用于治疗缺少气血的病症,如气虚证、气郁证、血虚证、瘀血证等。
一、理气药的概念理气药是一种源于中医流派的药物,它是专门针对气血不足引发的病症而制成的,它的作用是帮助消除脏腑气血的不足,改善气血循环,使人们体质更加健康和强壮。
由于理气药的疗效非常显著,因此在中医学上被广泛用于气血缺乏的治疗。
二、理气药的类型理气药的类型主要分为温热型、温和型和清凉型三种。
温热型理气药主要为滋阴补虚,如枳壳、狗脊、蜈蚣等,能够增强气血运行,对虚脱症状有极好的疗效。
温和型理气药主要为健脾托肝、行气降压,如红枣、黄芪、白术等,能够增强气血运行,提高抵抗力。
清凉型理气药主要为生津止渴、利尿清心,如菊花、薄荷、杏仁等,能够帮助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虚证的症状。
三、理气药的应用理气药能够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引发的病症,如气虚证、气郁证、血虚证、瘀血证等。
1、气虚证。
气虚证是由于气血不足引起的病症,它最显著的症状是气短、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出现这些症状时,可以选用温热型的理气药,以配合食疗的方法来改善气血的不足,可用的药物有枳壳、狗脊、蜈蚣等。
2、气郁证。
气郁证是由于气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它的症状表现为心悸、头胀、头晕、出汗、大便不易排出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可以使用温和型的理气药来改善气血的不足,可以用红枣、黄芪、白术等来治疗。
3、血虚证。
血虚证是由血液不足引起的病症,它的典型表现是虚弱、乏力、头晕等,出现这些症状时,可以选用温和型的理气药来改善血液的不足,可以用人参、桑枝、桂枝等来治疗。
4、瘀血证。
瘀血证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血液疾病,它的典型症状是水肿、发热、关节疼痛、黯淡青白等,出现这些症状时,可以使用清凉型的理气药来改善血液不足,可以用菊花、薄荷、杏仁等来治疗。
四、理气药的使用理气药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质、规格、用法,根据合理的用药原则,确定用药的剂量和频率,以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以免引起病情加重。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考点:理气药理气药主要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证候。
以疏通气机、消除气滞、平降气逆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应届毕业生网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考点:理气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气药【含义】凡以疏畅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性能功效】本类药昧多辛苦芳香,性多温,主归脾、胃、肝、肺经,善于行散或泄降,主能调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兼能消积、燥湿。
【适应范围】脾胃气滞:脘腹胀痛、暖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肺气壅滞: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证。
兼治食积脘胀、湿滞中焦等。
【配伍方法】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配宣肺化痰止咳药;因痰热郁肺者,配清热化痰药。
脾胃气滞:兼湿热者,配清热利湿药;兼寒湿困脾者,配温中燥湿药;食积不化者,配消食药;兼脾胃虚弱者,配益气健脾药。
肝气郁滞:视病情酌加柔肝、养肝、活血止痛、健脾药。
【使用注意】本类药性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者慎用。
陈皮【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肺经。
【性能特点】辛散苦降,温和不峻,芳香醒脾,入脾肺经。
既理气运脾而调中快膈,又燥湿理气而化痰浊,凡气滞、湿阻、痰壅之证即可投用,兼寒者最宜。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配伍】陈皮配半夏: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辛温,善行散水湿,燥湿化痰。
两药合用,燥湿化痰力强,用于痰湿滞中客肺等证。
【用量】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温能助热,故舌红少津、内有实热者慎用。
【药理】本品有抑制胃肠平滑肌、促进胃液分泌、抗胃溃疡、保肝、保胆、祛痰、平喘、抗炎、抗菌、抗病毒、升高血压等作用。
枳实【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一、概述理气药是中医药理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治疗原则是通过调理气机,疏通经络,以达到疏通气滞,消除气逆证的目的。
本文将从药理学的角度探讨理气药对气滞、气逆等证候的作用机制。
二、气滞证的药理学依据1. 气的生理作用气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促进脏腑功能、激发机体活力、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气的流通畅通是保持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
2. 气滞证的特点气滞证是中医学常见的证候类型,其主要特点为气机郁滞,导致腹胀、不适、情绪不畅、舌苔白,脉弦等症状。
3. 理气药的作用机制理气药主要通过调理气机,疏通经络,消除气滞证的症状。
其作用机制包括:(1)舒肝理气类药物,如柴胡、香附等,能够调整肝气,疏通经络,改善气机运行,从而缓解气滞证的症状。
(2)疏导肝气、宽中和下的药物,如枳实、半夏等,能够疏泄肝气,舒经宽中,促进气机畅通,缓解气滞证。
三、气逆证的药理学依据1. 气逆的病理机制气逆证是指气机紊乱,气机上逆,常见的症状有胸闷、胸痛、胁痛、情绪烦躁、呕吐、咳嗽等。
气逆证多见于肝郁气滞、胃失和调、痰火上炎等证候。
2. 理气药的应用理气药能够通过调整气机,疏通经络等方式,缓解气逆证的症状。
3. 理气药的作用机制理气药主要通过以下作用机制缓解气逆证的症状:(1)疏泄肝气、平抑情绪的药物,如柴胡、茯苓等,能够疏泄肝气,平抑情绪,改善气机上逆的症状。
(2)宣肺平喘、燥湿化痰的药物,如半夏、枳壳等,能够燥湿化痰,宣肺平喘,促进气机畅通,缓解气逆证的症状。
四、结论理气药对气滞、气逆证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其药理学依据主要包括通过调整气机、疏通经络,改善气滞、气逆证的症状。
随着现代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理气药在治疗气滞、气逆等证候中的作用机制将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丰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希望通过对理气药药理学依据的探讨,能够为中医理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五、理气药的临床应用1. 对气滞证的治疗气滞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其表现为腹胀、胁痛、口苦、情绪不畅等症状。
理气药的功效探讨标签:行气;降气;破气以理气药为主组方,具有疏畅气机,消除气滞的功效,能够有效地调整脏腑功能。
气病的范围颇为广泛,今以陈皮、青皮、枳实、枳壳为例谈我对理气药行气、降气、破气功效的认识。
1 陈皮陈皮味辛苦,性温,是常用的理气药,并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常用于消胀止呕,祛痰止咳,理气开胃。
1.1 消胀止呕因肺胃气滞而致的胸闷、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胸腹胀痛等症,可用本品配合枳壳、半夏、苏梗、苏子等同用,兼有胃热见苔黄,喜冷饮的可加黄芩、川楝子,兼有胃寒见苔白,喜热饮、喜热敷的,可加茯苓、苍术等。
1.2 祛痰止咳对于中焦湿痰上犯或外感风寒导致肺气不利而产生的咳嗽、痰多胸闷、不思饮食、苔白、脉滑等症,常以本品配半夏、茯苓、苏子、杏仁、葶苈子、前胡等同用。
1.3 理气开胃对中焦气滞、食欲不振等症,可以本品配合麦芽、谷芽、神曲、山楂等同用。
在使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熟地、生地等药时,如配合陈皮同用,则可免除胸闷、中满、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从而更充分发挥诸药的补益功能。
在《本草备要》中有陈皮“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
调中宽胸,导滞消痰,利水破癥,宣通五脏”的记载,充分说明了陈皮的功用。
陈皮一般用量为3~9 g。
本品性味辛温燥烈,久用可耗伤正气,无气滞者勿用。
2 青皮青皮味苦辛,性温,功能破气消滞,解郁降逆,并能治疝气疼痛。
常用于肝气郁结、疝痛。
2.1 肝气郁结由于肝气郁结而致胸膈胀闷、气逆不食、胁肋痛胀、易怒、气滞胃痛等症。
可用青皮破气结,疏肝郁,常与枳壳、苏梗、香附、槟榔、厚朴、陈皮同用。
2.2 疝痛肝主疝,青皮能破气平肝,引诸药至肝经,配乌药、川楝子、吴茱萸、小茴香、橘核等可治疝痛。
天台乌药散中就用青皮破气平肝。
也可用于睾丸结核、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病出现睾丸坠痛、牵引小腹疼痛、会阴坠胀、喜暖畏冷等症。
青皮破气,辛温而散,苦温而降,偏用于胁肋疼痛,破肝经气结。
简述理气药的药理作用
理气药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
1. 调节气机:理气药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机的运行,使其保持正常状态。
气机失调会导致各种病症,如气滞、气逆等,理气药可以通过调节气机来缓解这些症状。
2. 行气止痛:理气药能够行气活血,促进气血流通,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
对于一些疼痛症状,如胸痛、腹痛等,理气药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3. 舒缓情绪:理气药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够舒缓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方面的症状。
4. 改善消化:理气药能够调理脾胃之气,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从而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5. 抗炎抗菌:理气药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菌生长,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总之,理气药的药理作用广泛,不仅可以调节气机,还可以止痛、舒缓情绪、改善消化、抗炎抗菌等。
但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在使用理气药时,应遵循医生指导,按照规定剂量服用,以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