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管理(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3.64 MB
- 文档页数:57
产品批次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产品批次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的批次管理。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产品批次,是指生产某一种产品的一批生产数目。
产品批次由生产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司质量管理要求制定。
第三条本制度的执行部门为公司生产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管理部门是监督执行部门。
第四条具体执行此制度的具体人员分别为:生产部门:生产部门负责制定产品批次的生产计划,监督批次生产的过程,保证产品质量达标。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监督产品批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产品批次的建立和管理第五条产品批次的建立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经过严格的生产测试和品质检验,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第六条生产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等情况合理安排产品批次的产量和生产时间。
第七条产品批次建立时,应编制产品批次生产计划,包括产品生产数量、工艺流程、生产排程等。
第八条在产品批次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生产任务书和生产计划书的各项指示,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规定操作,确保产品质量。
第九条产品批次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检验,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条产品批次建立后,应及时将产品信息、批次号、生产日期等相关信息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便跟踪追溯。
第三章产品批次的追溯与召回第十一条产品批次建立后,质量管理部门要及时对产品进行追溯,并在生产记录中标注批次号。
第十二条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应运用追溯系统,将相关产品批次追溯至源头,并采取相应的召回措施,确保召回工作的及时和有效进行。
第四章产品批次管理的责任和制度第十三条生产部门负责人要加强产品批次建立和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确保产品批次的落实执行。
第十四条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要加强对产品批次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改进。
第十五条本制度责任追究规定:对违反产品批次管理制度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警告和处罚,直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批次管理制度一、引言批次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和加强质量管理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批次管理制度的目的、适用范围、流程和要求,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和改进措施。
二、目的批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批次管理得以规范和有效,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质量管理和追溯能力。
通过制定一套统一的批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管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批次,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适用范围批次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批次管理的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包装和出货等。
无论是批量生产还是小批量生产,都应按照批次管理制度进行操作。
四、流程和要求1. 批次划分a. 根据生产计划和产品要求,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批次。
b. 每个批次应有唯一的标识符,以便进行追溯和管理。
2. 批次记录a. 在生产过程中,及时记录每个批次的生产情况,包括原材料使用情况、生产工艺参数、生产人员等。
b. 记录应准确、完整,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追溯。
3. 批次追溯a. 对每个批次的生产过程进行追溯,包括原材料采购记录、生产记录、质量检验记录等。
b. 追溯应能够追溯到每个批次的原材料来源、生产工艺参数、生产人员等。
4. 批次管理a. 对每个批次进行管理,包括生产进度跟踪、质量检验、问题处理等。
b. 对于不合格的批次,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5. 批次数据分析a. 对批次管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生产效率、质量指标等。
b. 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六、改进措施1. 定期评估批次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2. 加强对批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批次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
3. 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实现批次管理的自动化和数据的实时监控。
4. 加强与供应商和客户的沟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批次管理的整体效果。
引言概述:批次管理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为了规范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实施的一种管理制度。
该制度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产品出厂、销售等多个环节,通过合理的分批次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质量风险,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期望。
本文将从批次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基本原则、关键流程、相关技术支持和运营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批次管理制度的背景和意义1.1批次管理制度的起源1.2批次管理制度的发展背景1.3批次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2.批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2.1清晰的标识和追溯要求2.2记录完整和可靠性2.3合理的批次划分和管理2.4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2.5持续改进和优化3.批次管理制度的关键流程3.1原材料采购批次管理3.1.1供应商选择和评估3.1.2批次标识和质量要求3.1.3进货检验和验收3.2生产过程控制批次管理3.2.1工艺参数设定和记录3.2.2生产过程监控和调整3.2.3产品合格出园3.3产品出厂批次管理3.3.1批次追溯标识和记录3.3.2批次质量控制和检验3.3.3批次出厂核准和发货3.4销售和配送批次管理3.4.1批次销售和发货记录3.4.2批次产品追溯和召回3.4.3批次库存管理和配送4.相关技术支持4.1自动化采集和识别技术4.2批次管理信息系统4.3大数据分析和统计软件4.4物流追踪和监控设备4.5和智能终端5.批次管理制度的运营案例5.1食品行业批次管理5.2化妆品行业批次管理5.3汽车零部件行业批次管理5.4药品行业批次管理5.5电子产品行业批次管理总结:批次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规范生产和流通环节,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批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质量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批次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批次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批次管理制度是指在生产、采购、销售等业务过程中,为了有效管理产品批次信息,确保产品质量和追溯能力,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流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批次管理制度的目的、适合范围、流程和要求。
二、目的批次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可控、可追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通过批次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和排查产品质量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信誉。
三、适合范围批次管理制度适合于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涉及产品批次的业务流程。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和使用;2. 半成品和成品生产过程;3. 产品入库、出库和销售过程;4. 售后服务和质量问题处理过程。
四、流程1. 批次标识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批次的产品需要进行标识,包括批次号、生产日期、生产线信息等。
批次标识可以通过标签、二维码等方式进行,确保每一个产品都能够被惟一标识和追溯。
2. 批次记录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记录产品的批次信息,包括原材料的批次号、生产日期、供应商信息等。
同时,需要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和质量检验结果,以便后续的质量追溯和问题排查。
3. 批次追溯当产品浮现质量问题或者客户投诉时,需要进行批次追溯,找出问题批次的原因和责任。
通过批次追溯,可以确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来源等关键信息,匡助企业快速定位问题,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 批次管理对于不合格的批次产品,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如隔离、退货、返工等。
同时,也需要对合格的批次产品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其在库存和销售过程中的可追溯性和质量保证。
五、要求1. 严格执行批次管理制度,确保每一个产品批次都能够被惟一标识和追溯。
2. 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批次记录,包括批次号、生产日期、生产线信息、原材料批次号、供应商信息等。
3. 建立健全的批次追溯机制,能够快速定位和处理质量问题。
4. 对于不合格的批次产品,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问题不扩大。
批次管理制度标题:批次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批次管理制度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产品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的批次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管理等。
本文将从批次管理的定义、重要性、实施步骤、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批次管理的定义1.1 批次管理是指对产品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进行分批次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1.2 批次管理通过对每个批次的追踪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准确统计成本、保证库存准确性。
1.3 批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计划的准确性,提高生产效率。
二、批次管理的重要性2.1 批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成本,减少库存积压。
2.2 批次管理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减少次品率。
2.3 批次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控制生产进度,提高生产效率。
三、批次管理的实施步骤3.1 制定批次管理制度,明确批次管理的流程和责任人。
3.2 建立批次管理系统,实现对产品生产、库存、销售等环节的批次追踪和管理。
3.3 培训员工,提高员工对批次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四、批次管理的优势4.1 提高库存管理效率,减少库存积压。
4.2 优化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
4.3 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降低次品率。
五、批次管理的挑战5.1 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建立批次管理系统。
5.2 需要员工全面配合和执行批次管理制度。
5.3 需要定期对批次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
结论:批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管理等方面。
企业在实施批次管理制度时,需要重视制度的建立、系统的建设、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同时不断评估和改进批次管理制度,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
生产批次管理办法(一)引言概述:生产批次管理办法是指为了保证生产流程的规范化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程序。
本文将从目标设定、批次规划、批次跟踪、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生产批次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目标设定1.明确产品质量目标:设定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如外观、功能、性能等,以确保每个生产批次都能符合预期的质量标准。
2.确定生产数量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情况,制定每个批次的生产数量计划,以保证生产能力的最大化利用。
二、批次规划1.制定批次计划:根据生产需求和工艺流程,合理规划批次生产的时间、工序和资源分配,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序和协调性。
2.制定批次标识码:为每个生产批次分配唯一的标识码,便于批次跟踪和追溯。
三、批次跟踪1.建立批次跟踪系统:通过建立批次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批次的生产时间、工序、材料使用等关键信息,实现对批次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2.实施批次追溯:在批次生产完成后,通过批次标识码追溯原材料的采购情况、生产操作记录和产品出货情况,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四、质量控制1.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根据产品质量目标,制定相关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原材料的检验、工艺参数的控制和最终产品的抽检。
2.执行质量控制措施:在每个批次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计划,并及时记录和处理生产中出现的不良品和异常情况。
五、数据分析1.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定期收集并记录每个批次的生产数据,包括生产时间、产量、不良品数量等,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评估。
2.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生产数据进行挖掘和统计分析,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
总结:通过目标设定、批次规划、批次跟踪、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等五个大点的措施和步骤,生产批次管理办法确保了生产流程的规范化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这些管理办法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批次管理制度(共)(二)引言概述:批次管理制度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控制和管理产品生产、库存和销售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批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大点一:批次管理的定义和意义1. 批次管理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将产品划分为不同的批次,使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能够有序管理。
2. 批次管理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追踪和管理产品的系统,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排除风险。
大点二:批次管理的核心要素1. 批次标识:每个批次应具有唯一的标识符,如批次号、生产日期等。
2. 批次追溯:能够追溯每个批次的生产、质检、库存、销售等关键信息。
3. 批次审批:需要设立合理的审批机制,确保每个批次的生产和使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大点三:批次管理的流程和控制1. 生产过程控制:批次管理应涵盖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监控、质量检测等环节。
2. 库存管理控制:批次应有合理的入库登记、出库操作和库存监控,确保库存准确性和及时性。
3. 销售过程控制:批次管理应包括销售订单管理、交货记录、产品追溯和异常处理等环节。
大点四:批次管理的风险控制措施1. 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质量问题和市场风险。
2. 报废品处理:建立废品登记和处置流程,避免损失扩大。
3. 供应链协同: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前介入批次管理,共同解决问题。
大点五:批次管理的优势和总结1. 优势一: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质量问题和客户投诉。
2. 优势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 优势三:增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总结:批次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可控和可追溯,降低风险并提高运营效率。
通过合理的批次管理制度,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批次管理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批次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产品质量和交付时间。
通过建立完善的批次管理制度,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批次管理范围批次管理制度涵盖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原材料入库、生产过程管理、成品入库以及库存管理等环节。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批次管理流程1. 原材料入库管理原材料入库是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批次管理的起点。
在原材料入库时,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验收和标识,并建立台账记录。
同时,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分批管理,确保每批原材料的质量和数量。
2. 生产过程管理生产过程是批次管理的核心环节。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每个批次的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进度和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确保生产计划的顺利执行。
3. 成品入库管理成品入库是生产的最后一步,也是产品交付的前提。
在成品入库时,需要对成品进行验收和标识,并建立成品台账记录。
同时,需要对成品进行分批管理,确保每批成品的质量和数量。
4. 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批次管理的延续和总结。
在库存管理中,需要对每个批次的库存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调整库存量和配送方式。
同时,需要定期清点库存,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
四、批次管理制度建设1. 制度建设目标批次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同时,通过批次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控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 制度建设原则批次管理制度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批次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批次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2)规范性原则:批次管理制度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批次管理方案第1篇批次管理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生产过程中,批次管理作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
本方案旨在规范批次管理工作,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储存到销售环节的全程可控、可追溯,以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水平。
二、目标1. 确保批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2. 提高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的批次管理效率。
3. 降低批次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 满足法律法规及客户要求,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三、批次管理范围1. 原材料批次管理: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批次划分、标识、储存、使用等管理。
2. 生产批次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成品进行批次划分、标识、流转、储存等管理。
3. 销售批次管理:对销售的产品进行批次标识、追溯、配送等管理。
四、批次管理措施1. 原材料批次管理(1)采购环节1. 采购部门根据生产需求,制定采购计划,明确原材料批次要求。
2. 供应商需提供原材料的批次信息,包括生产日期、有效期、质量证明等。
3. 采购部门对供应商提供的批次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原材料符合生产要求。
(2)入库环节1. 仓库管理部门对到货原材料进行验收,核对批次信息,确保无误。
2. 对验收合格的原材料进行批次标识,包括批次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
3. 按批次对原材料进行分区、分类储存,确保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3)出库环节1. 生产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向仓库申请领取原材料。
2. 仓库管理部门按照生产批次要求,发放对应批次的原材料。
3. 生产部门对领取的原材料进行批次核对,确保无误。
2. 生产批次管理(1)生产计划环节1. 生产部门根据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明确生产批次。
2. 生产批次应包括批次号、生产日期、生产数量等信息。
(2)生产环节1. 生产部门按照生产计划,对生产批次进行标识。
2. 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批次管理要求,确保生产数据的准确性。
批次管理制度1. 引言批次管理制度是指在生产制造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针对产品或物料的批次进行管理与控制的一套制度和规定。
通过批次管理制度的实施,企业可以有效追踪和管理产品的来源、生产过程、质量、销售等关键信息,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和质量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批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实施步骤、相关要素和管理措施,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批次管理制度,提高生产质量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2. 批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批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1 保障产品质量批次管理制度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过程、原材料供应商、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2.2 降低质量风险通过严格的批次管理制度,可以对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合格的批次及时进行处理和淘汰,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降低质量风险和责任风险。
2.3 支持溯源管理批次管理制度中记录的产品信息可以为溯源管理提供依据,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或风险事件,可以快速定位受影响的产品批次,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应急处理。
2.4 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批次管理制度可以对供应链进行细致管理,确保供应商的质量和交货期的履行,减少库存积压和供需风险。
3. 实施步骤3.1 规划与设计制定批次管理制度前,企业应进行规划与设计,明确管理目标、范围和要求。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产品种类、生产工艺、供应链特点、质量标准等。
3.2 批次标识与追溯码在批次管理制度中,需要为每个批次分配唯一的批次标识和追溯码。
批次标识可以是数字、字母或其他组合,用于在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识别。
追溯码可以是二维码或条形码形式,用于扫描或输入查询系统获取相关批次信息。
3.3 批次记录与管理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批次记录和管理系统,及时记录和更新批次相关信息,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生产时间、工艺参数、检测结果、出库时间等。
同时,需要对批次进行严格分类和管理,确保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严格区分。
文章1-SAP札记:MM批次管理前言食物与药品管理协会(GMP)对批次的定义是:批次是指在一给定的生产周期中生产的一定数量的任何药品。
生产批次的重要性是同质性。
从定义可以看出,具有“同质性”的一定数量的物品可以形成一个批,以便于储存、运输、销售等。
例如,火腿肠都有一定的保质期,消费者在购买火腿肠时,首先要看的是这个火腿肠的保质期、生产日期信息(不知道你们是不是这样,反正我是每次买的时候都要看的),那么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于生产和销售火腿肠来说是很重要的属性。
火腿厂每天要生产大量的火腿,不同日期生产的火腿就要按照批次来分别管理,在向零售商供货时,应该先供比较早生产的批次,以免在库里存放过期。
同一天生产的火腿就有了同质性“生产日期”,那么同一天生产的可以通过一个批次或者多个批次来管理。
上面是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当然批次概念应用于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特点,批次管理在SAP系统中是如何应用的呢?一般来说,当同一物料每一采购批次或者生产批次都不尽相同时,才有必要启用批次管理,比如每一批次的价格,每一批次的生命周期,每一批次的颜色、重量、体积、尺寸等不相同,就可以用批次来管理,当启用批次管理后,会影响到MM、PP、SD等模块,涉及:采购,库存管理,生产投料,销售发货,同时也会影响到财务的成本核算。
本文梳理了批次在MM模块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一、物料与批次二、批次主数据三、批次级别四、批次分类五、货架寿命六、批次确定七、分割评估一.物料与批次若要对物料进行批次管理,首先要为该物料启用批次管理,在物料主数据->采购视图下勾选“批次管理”,勾选批次管理,保存后,系统更新表MARC-XCHAR=X。
为物料启用批次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该物料在当期和前期没有库存,若有库存,需要将库存清空。
二、批次主数据2.1批次主数据为物料启用批次管理后,就可以使用批次功能了,在SAP系统中,批次与物料一样都是主数据,而且也有组织架构,批次的组织架构包括:物料、工厂、库存地点。
可以使用事务代码MSC3N来查看批次主数据,批次主数据包含组织架构,和基本数据1、基本数据2、分类、物料数据、更改视图,主要内容如下:∙基本数据1生产日期、货架寿命到期日、评估类型、供应商、供应商批次、上一次收货(即最新的收货日期)……∙基本数据2文本描述、预留日期字段……∙分类类、类类别、特征、特征值∙物料数据总货架寿命、剩余货架寿命、期间标识……更改更改历史、更改凭证2.2创建批次主数据创建批次主数据有以下三种方式:1)事务代码MSC1N(手工创建)2)货物移动(自动创建)101根据采购订单收货501无采购订单的收货561初始库存……3)生产订单/工单三种方式创建新批次的配置路径:SPRO->后勤-常规->批次管理->创建新批次其中,手工创建新批次和货物移动创建新批次的配置定义了生成和校验新批次的方式。
批次主数据是依赖于物料主数据的,在创建批次主数据时一定要指定一个物料。
2.3批次编号批次主数据有内部给号、外部给号两种编码方式,批次编号可以是数字和字符。
在IMG 路径SPRO->后勤-常规->批次管理->批次编号的分配下配置批次给号方式、编码范围和编码范围的程序出口,SAP系统提供了四个批次编号范围的用户出口,增强为SAPLV01Z,下面两个用户出口用于自动分配批次编号:EXIT_SAPLV01Z_001:EXIT_SAPLV01Z_002:下面两个用户出口用于手工分配批次编号:EXIT_SAPLV01Z_003:EXIT_SAPLV01Z_004:这四个用户出口的应用不做详细讨论,工作中遇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三、批次级别每个物料主数据都通过一个由数字、或字母、或数字字母混合的编码进行标识,即物料编码,物料编码在集团级别唯一。
批次主数据与物料主数据一样,也需要一个编码来标识,即批次编码(或编号),批次编码有三个级别(level):集团级别、物料级别、工厂级别,你可以决定批次编码在哪个级别唯一。
在IMG路径SPRO->后勤-常规->批次管理->指定批级别并激活状态管理下配置批次级别,下面是对各个批次级别的介绍:若批次级别是集团级别和物料级别,批次分类类别都是023,批次数据主要存储在表MCH1;若批次级别是工厂级别,批次分类类别都是022,批次数据主要存储在表MCHA。
后面批次的分类和特性中会用到。
SAP系统批次默认的级别是工厂级别,批次级别可以由较低级别向较高级别转换,若向较低级别转换,只能由集团级别转换为物料级别(是因为集团级别和物料级别的批次数据表都是MCH1,关键字段一样),批次级别存入表TCUCH中,批次级别之间的转换如下图所示:如果不小心把批次级别设成了物料级别,或需求有变,就真的不能转换成工厂级别吗?当然不是,不过方法比较麻烦,方法来自SAP Notes:Note 41715 - Resetting batch level from material to plant level1. For all releases lower than Release 4.5B, implement the corrections and the modification in the report RM07CHDX as described in the correction instructions.2. Create the report ZCHTCUCH, which is specified in the attachment.3. Run this report in the clients for which you want to reset batch level to plant level.4. Call transaction OMCT.5. Check whether the batch level for "Batch unique at plant level" is set.6. Implement Notes 821891, 944278, 950540 and 1091613 if you have not already done so (or you have not imported the corresponding Support Package).7. Execute the function "Batch Level -> Conversion".8. Define a plant for a plant view that may be missing.9. Always execute the report in the test mode first. Analyze the error log.10. If no errors occur, you can execute the report in production mode.11. If you are working with batch long texts, first execute the report ZM07CHDX_TEXT in test mode.附:ZCHTCUCH源代码:REPORT ZCHTCUCH.TABLES: TCUCH.SELECT * FROM TCUCH.IF TCUCH-KZDCH NE '0'.TCUCH-KZDCH = '0'.UPDATE TCUCH.WRITE:/ 'TCUCH changed to plant-level'.ELSE.WRITE:/ 'TCUCH already changed to plant-level'.ENDIF.ENDSELECT.相关程序:RM07CHDXRM07CHZX四、批次分类分类(Classification)是SAP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功能,首先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类,对象,特性(属性),特性值,等等。
人们使用分类归纳法来更好的认识、记住、使用世间万物,比如动物、食物、植物,等等等等,每个类都有自己的属性,动物会跑、会叫,食物的气味、口感……有了具体的特性值,就可以形成一个对象,一个动物会哭、会笑、穿衣服、会使用工具,这个对象就是人。
人也可以作为一个类,来作为对动物类的细分,人类的对象就可以是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或者男人、女人、中性人,等等。
SAP系统中,有很多领域都用到了类,为了将各个领域、不同用途的类区分开,SAP 系统提供了几十种类类别(class type),类类别是更高级别的控制类的单元,在系统中体现为该领域所用到的表的组合。
例如,001物料分类,002设备分类,010供应商分类,022批次分类,023批次分类……有关SAP系统分类(Classification)的详细内容,可查阅相关资料,接下来继续看批次分类是如何应用的。
4.1创建特性SAP系统包含三种特性:用户定义特性:不参考系统表字段,手工指定特性的数据类型(字符格式、数字格式等),特征值存入表AUSP中。
参考特性:参考系统表字段,数据类型由参考的表字段决定,特征值除了存入表AUSP中,还会存入参考的表字段。
标准特性:SAP系统提供的特性。
系统提供的批次相关的特性以LOBM_*开头。
使用事务代码CT04创建特性,创建时要为特性定义描述、数据类型、数据长度等内容,如果要定义为参考特性,在“附加数据”分页下选择参考的表和字段,4.2创建批次分类使用事务代码CL01创建类,创建类时要为类分配类类别,创建批次类时要一般选择类类别023,在“特性”分页下为该类分配用到的特性,OK,到目前为止我有了包含5个特性的类ZYK001,创建分类和特性是为了使用,那么如何使用类呢?必须要有对象,如果没有对象,那么类就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能具体化。
物料主数据在SAP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数据,不仅体现在业务上,也体现在系统功能上,从分类的功能范围出发,物料主数据就可以进行分类,可以将建好的类分配给物料主数据,而且可以将类类别001物料分类和类类别023批次分类同时分配给物料主数据,这样物料主数据既有了物料分类的特性,又有了批次分类的特性。
上面说过批次主数据是依赖于物料主数据而存在的,将批次分类分配给物料主数据的目的还是为了将类分配给此物料下的批次主数据,接下来把批次分类ZYK001分配给物料和批次。
4.3分配批次分类给物料主数据物料主数据有“分类”视图,在该视图下为物料主数据分配分类,指定类类别和类名称ZYK001,1)选择分类视图,2)选择类类别023,3)输入类ZYK001,4)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