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血吸虫病护理要点
《血吸虫病护理要点》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肠道或肝脏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对于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至关
重要,下面是一些护理要点:
1. 卫生教育:患者及家属要接受正确的卫生教育,包括饮水卫生、食物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以
减少继续感染的可能性。
2.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按时按量服用抗血吸虫药物,严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3. 饮食调理:患者需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避免摄入生水、生食,尤其是河流水域和生食海鲜。
4. 监测病情: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治疗效果。
5. 预防自我保护:在疫区活动时应穿上长袖长裤,避免裸露皮肤接触受污染的水源。
6. 定期体检: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仍需定期体检,以监测疾病复发的风险。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寄生虫病,治疗与护理同样重要。
严格的药物治疗、健康的饮食习惯、良
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定期的复查是保障血吸虫病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血吸虫病护理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水体而传播。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贫血、腹痛、腹泻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脾大、肝大等并发症。
在护理血吸虫病患者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点:1. 早期发现和定期检测:血吸虫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贫血等症状,因此在平时要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
定期进行血液检测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血吸虫病的病情变化。
2. 药物治疗: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通常会使用特定的驱虫药物进行治疗。
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不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和频率。
3. 补充营养:血吸虫病患者常常会出现贫血等情况,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摄入足够的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条件的话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4. 饮食卫生:血吸虫病的传播主要通过水体感染,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要尽量选择干净卫生的食物,避免进食生的或者未经煮熟的水产品,减少感染的可能。
5. 疾病预防:在病情治愈后,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检测和复查,以防止病情复发。
同时在平时要注意劳动防护,避免长时间接触可能感染寄生虫的水域。
6. 心理护理:血吸虫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感到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
7. 家庭护理:对于住家病人,家庭成员需要充分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保持环境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对患者给予适当的照顾和支持。
护理血吸虫病患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加强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血吸虫病的了解,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共同维护家庭和社区的健康。
第二篇示例: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
血吸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护理要点,以加快康复速度并减少并发症。
血吸虫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患病经过,有无疾病流行区居住史、疫水接触史。
2、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有无发热、过敏反应、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及肝脾大的表现。
3、了解患者血、粪常规,肝功能,免疫学及影像学等检查结果。
4、评估患者有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护理措施
1、急性期及晚期肝硬化伴腹水患者应卧床休息。
慢性期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粗、硬、过热、多纤维、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腹水明显者应低钠饮食,肝性脑病时暂停蛋白质摄入。
3、病情观察:急性期观察体温、皮疹、腹泻情况。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肝硬化,应观察患者腹围、体重、下肢水肿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表现。
4、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吡唑酮,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多数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失,如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5、加强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使其能保持愉快心理,配合
治疗和护理。
三、健康指导要点
1、介绍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表现等。
2、急性患者应尽早就医,争取早期彻底治愈。
慢性患者应注意安排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并发感染,增加饮食营养,限制吸烟、饮酒,以免加重肝损害。
四、注意事项
1、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涂擦防护剂,或穿长筒胶鞋、防护裤、戴手套,必要时可预防性服药。
2、注意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
对体温在39℃以上,中毒症状明显或有严重毒血症、脑膜脑炎症状的病情重的病人,在病原治疗前应予以支持和对症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1.加强护理:早期卧床休息,记录24 h出入液量,2~4h测血压1次。
有休克者,按医嘱测量血压并稍抬高下肢,对高热者物理降温。
2.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与液体,口服维生素B、C等,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症状的病人,可考虑补充水、盐或能量物质。
成人输液量每日2 000 ~ 3000 ml,输液的种类应视病情而异。
若无明显失水,可用5 %或 I0 %葡萄糖溶液 I000~2000 ml,每I000 ml中加入 I0%氯化钾 I0 ml及维生素 C1~2 g;对高热多汗者,每日加生理盐水 500~I000 ml,葡萄糖与盐溶液量之比为1:1;对有大量水分并伴有离子丢失者,必须注意补钾,每500 ml的5 %或10 %的葡萄糖或复方氯化钠液体中可加入I0%氯化钾10 ml。
应尽量动员病人口服,口服不足的部分由静脉补充。
病情危重青,时考虑小量输血。
3.退热: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大量虫卵抗原的强烈刺激所表现出的毒性过敏反应。
所以对一般轻型、中型病人,直接使用杀虫药物杀灭虫体,控制抗原物质产生,即可逐渐退热。
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退热作用。
4.抗休克: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
呕吐、腹泻病人,。
可采用 I0%葡萄糖溶液500 ml ,复方氯化钠500 ml,11.2%乳酸钠100 ml,静脉滴注。
有酸中毒时,可用5 % 碳酸氢钠100 ml 缓慢静注或滴入。
有中毒性休克时.则应用氢化可的松 200~400 ml/d或地塞米松 30~40mg/d,加入I0%葡萄糖溶液500一1000 ml中,静脉滴注。
激素一般使用2~3天,待休克控制后即可停用。
有微循环衰竭时,需加用胶体溶液,可用血浆100-200 ml 或500 ml右旋糖酐40。
医院感染科血吸虫病患者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体温、呼吸、心
率等各项生命体征。
及时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及时调整治
疗方案。
2.保持卧床休息:血吸虫病患者常伴有全身乏力、疲劳、食欲不振等
症状,所以要鼓励患者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控制感染源:血吸虫病患者的尿液、粪便等体液是感染源,所以要
对患者进行特殊排泄护理,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营养支持: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多饮水果汁、绿豆汤等清凉饮料,避免进食脂肪、辛辣和油腻食物,以减轻肠胃负担,
增加免疫力。
5.防止并发症:血吸虫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肝脏病变、肾功能损
害等。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6.注意个人卫生:护理人员要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穿戴好手套、
口罩等防护用品,避免接触到患者的体液,以免传播病菌。
7.心理疏导:由于血吸虫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有较大的影响,护
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信心,
减轻焦虑和压力。
8.注意环境清洁:保持病房的环境清洁整洁,定期开窗通风,勤换寝
具和病患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9.定期复查:血吸虫病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化验和检查,观察病情恢
复情况。
护理人员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帮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确保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10.家庭教育:对于病情较轻的血吸虫病患者,护理人员可以给予家
庭护理指导,教育患者和家属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复发和传染。
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分析目的:对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
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本院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14~60岁,平均(34±1.4)岁。
38例患者存在血吸虫病感染史或者疫水接触史,8例无明确的血吸虫病感染史或者疫水接触史,病院检查所有患者均呈现阳性特征。
病情较轻患者给予保守治疗,病情较重患者给予手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大力加强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观察及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转归,降低死亡率。
标签: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观察要点;护理措施脑型血吸虫病是人在感染血吸虫病后,血吸虫虫体或者虫卵在脑组织内进行生长繁殖,从而引发脑内组织充血、肿胀、灶样软化以及神经细胞变性的一种疾病。
脑型血吸虫病可以引发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肢体瘫痪、肢体发麻等神经系统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血吸虫病已经相当少见,但是在长江流域血吸虫病区,脑型血吸虫病还时有发生[1]。
本院于2011年8月-2012年8月共收治脑型血吸虫病患者46例,经过观察治疗与护理,其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本院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14~60岁,平均(34±1.4)岁。
38例患者存在血吸虫病感染史或者疫水接触史,8例无明确的血吸虫病感染史或者疫水接触史,病院检查所有患者均呈现阳性特征。
1.2 患者临床表现在所有46例患者中,头痛患者39例(84.78%)、恶心21例(45.65%)、呕吐19例(41.30%)、癫痫36例(78.26%)、肢体瘫痪22例(47.82%)、肢体麻木14例(30.43%),视觉障碍9例,意识障碍3例(6.52%)。
1.3 试验和检查血清间接血凝试验以及脑脊液间接血凝试验,38例患者呈现阳性反应。
医院感染科血吸虫病患者护理常规
一、急性血吸虫病应住院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应卧床休息。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对于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静脉滴注。
一般情况较差者给予反复小量输血,以改善全身情况。
2.对症治疗:病情较重的高热病人,除按发热常规护理以外,可采用激素治疗,体温下降逐渐减量停药。
3. 病原治疗:吡喹酮剂量和治疗疗程可根据病情酌情调整和延长。
二、慢性血吸虫病:以病原治疗为主,应用吡喹酮。
遵医嘱给药,看病人服药到口。
三、晚期血吸虫病
1.巨脾型:加强支持疗法,有脾抗者,采用脾切除术,并用吡喹酮做病原治疗。
2.腹水型应卧床休息,给予低盐、适量蛋白、高热量饮食等加强支持疗法,以改善全身情况。
消除腹水,待病情好转后,再考虑用吡喹酮做病原治疗。
3. 侏儒型:以吡喹酮做病原治疗。
有巨脾及脾功能亢进者,宜先将脾切除,经治疗后对生长发育有较好的效果。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应根据反应情况适量调整其剂量与疗程。
四、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注意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解释和说明病情,缓解病人及其家属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其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护理要点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做好住院指导。
急性血吸虫病人的护理体会梁双生;田启安【期刊名称】《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年(卷),期】1995(0)5【摘要】急性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具有发病急骤、全身中毒反应显著等特点.目前急性血吸虫病病原学治疗一般采用口服吡喹酮,由于该药抗虫效果好,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轻,因而对急性血吸虫病人的临床护理应该偏重心理与一般护理.现就我们近7年来陆续收治28例急性血吸虫病人(均在丹徒世业洲感染)的临床护理体会小结如下.1 注重心理护理 28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中,以10—20岁青少年为主(84.5%),男性多见(82.7%),且多为学生(62.0%),由于病情来势凶猛,患者对病情缺乏了解,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再加上多数病人入院前已有过误诊史(71.4%),因而思想负担重,情绪低落.医护人员通过言行及时安抚患者,使病人对医护人员建立亲切感和信赖感,消除紧张心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这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我们在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后,主动向病人介绍病因、病情及使用药品等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并将在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预先告诉病人,消除病人的疑虑和恐惧.如在服了吡喹酮首剂后可能出现体温反跳现象,由于我们预先告诉了病人,【总页数】1页(P317-317)【关键词】急性血吸虫病;吡喹酮;反跳现象;血吸虫病防治;医护人员;住院期间;思想准备;江苏省;变态反应;临床护理体会【作者】梁双生;田启安【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省丹徒县血吸虫病防治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相关文献】1.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J], 夏麦英;张若丽;杭娟;许萍2.13例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J], 刘跃珍3.1例血吸虫病人的护理体会 [J], 高珍珍4.血吸虫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J], 刘艳5.晚期血吸虫病人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的护理体会 [J], 曹宝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脑型血吸虫病患者;护理
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是由于人体反复或严重感染血吸虫病后,虫卵通过血液循环进入颅内,沉积于软脑膜及脑组织而形成虫卵肉芽肿所致[1],是较为常见的虫卵异位损害,同时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反应。
我所近几年收治8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现就护理谈一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1—2005年经过临床诊断的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共计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52岁,平均年龄35岁。
临床表现,除有发热等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外,还表现为头昏、头痛、四肢无力或瘫痪、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甚至失语等脑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经吡喹酮2次抗病原治疗后,8例患者中有7例症状均在1~2个月内获得控制,直至消失,最后治愈出院。
1例患者出现语言轻度障碍(主要表现为吐词不清),经过1年的康复训练,基本恢复正常,随访无复发。
2 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脑型血吸虫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后,由于年纪轻,病情重,变化大,因此,心理压力较大,患者往往出现一种恐惧状态,此时,心理护理应放在首位。
应迅速热情地接待患者,以体贴关怀、热情诚恳的同情态度获得患者的信赖,并做好耐心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消除恐慌等不安情绪,正确对待疾病,通过护理措施调节病员的情绪,通过心理护理的积极作用提高治疗效果[2]。
2.2 高热护理急性脑型血吸虫患者提示伴有急性血吸虫患者的典型症状,此患者一般在发热前有冷感,但很少寒颤,体温从午后逐渐升高,傍晚到达高峰,午夜骤降,相差可达5℃,午夜热度下降时多伴有周身大汗。
此时应鼓励患者多喝水,注意保暖。
如配合抗虫药物治疗,应酌情考虑物理降温或激素退热。
同时,由于患者出现瘫痪等系列临床表现,为避免发热出汗引起的皮肤受损,所以必须做好皮肤病护理,可用温水擦身,勤换衣服被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3 病原治疗的护理吡喹酮常见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泄和阵发性肌肉痉挛,一般程度较轻,无需特殊处理,但也有的患者出现头昏、乏力、腰腿酸痛、颤动、视力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心悸、胸闷和早搏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因此在服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嘱患者卧床休息,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 恢复期的护理在恢复过程中,应鼓励患者加强语言练习和肢体功能锻炼,早期为了预防因长期卧床、肌肉萎缩所引起的肢体畸形、挛缩等现象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应每日按摩肢体1~
2次,并协作患者做被动运动,当功能开始恢复时,应鼓励患者开展肢体功能锻炼携扶练习行走等,同时对失语的患者要表示同情,切忌把患者说错的话、表达错的意思当作笑料,防止其情绪波动,耐心地从一个单字词汇教起,要教导患者发音,逐步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使其得到好转和恢复。
2.5 卫生宣教工作对患者讲解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临床表现及危害,了解当地的疫情及血吸虫病易感地点,叮嘱患者不要接触疫水,进一步强化患者的血防意识。
3 讨论
急性脑型血吸虫患者由于发病年龄较轻,心理负担较重,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同时在护理工作中应结合高热、瘫痪患者的护理常规,实施综合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病员出院前的康复护理十分重要,此阶段应根据病情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如帮助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和肢体锻炼等。
出院时的康复与保健指导也不可忽视,应嘱咐患者注意情绪与劳逸的自我调节,不可急于求成,应逐渐加强康复训练,直到恢复到正常人。
【参考文献】
1 蔡小青.9例脑型血吸虫病病人护理.护理研究,2005,26:21.
2 金问涛,安之壁.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