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驱动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0.30 KB
- 文档页数:4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变异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形式,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不断发展变异。
本文旨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二、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语言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时产生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与传统的书面语言和口语相比,网络语言具有以下特点:简化的表达形式、大量的缩略词和网络短语的应用、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的使用、表达语气明确的感叹句和疑问句的频繁使用等。
三、网络语言变异的主要表现形式1. 词汇变异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常常以音译、字母缩写、拼音缩写等形式对汉字进行转换,以适应网络交流的速度和便利性。
例如,“谢谢”可以简化为“thx”、“感谢”可以缩写为“thks”等。
2. 句式变异由于网络语言通常以文字表达为主,为了加强语气的表达和注意力的吸引,人们喜欢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
同时,句子结构简洁,省略了许多传统书面语言中必备的词语,例如“我很开心”可以表达为“好开心哦!”等。
3. 表情符号和表情包的应用表情符号和表情包是网络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传达丰富的情感和信息。
例如,“哈哈哈”可以使用“ ”、“生气”可以用“ ”等。
四、网络语言变异的原因分析1. 快速高效的交流需求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网络通信的速度和便利性密切相关。
为了更快速地交流信息,人们倾向于简化表达方式和使用缩略词、表情符号等,以减少输入的时间和努力。
2. 群体归属感与身份认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方式,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使用特定的网络语言可以让人们感到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社群或群体,从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
3. 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需要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使得地域文化差异减小,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容易地进行交流和理解。
为应对这种跨地域文化交流的需求,网络语言变异成为一种相对中性和易于理解的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变异与语言学规律探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相比,存在着诸多变异和特殊性质。
这些变异和特殊性质背后,是一些有趣的语言学规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语言的变异性质网络语言的变异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1.缩写和简写现象广泛存在。
例如,“lol”(laugh out loud)表示大笑,“thx” (thanks)表示谢谢,“u”表示“you”。
2.表情符号和表情包被广泛应用。
表情符号就像传统符号一样,代表了一些抽象的情感、状态和动作等,如“:)”表示微笑,“;P”表示挤眼的表情。
表情包是由一组表情符号组成的图像,更丰富、生动和有趣。
3.变异的语法结构。
网络语言中的一些语法结构与传统语言的语法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如“萌”、“蘑菇头”等有着自己特殊的语法结构。
网络语言的这些变异性质,反映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变化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语言的变化。
二、网络语言中的规律虽然网络语言在一些方面呈现出变异性质,但是在另一些方面,网络语言也遵循着语言学规律。
1.网络语言中的拼音网络语言中的拼音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写法。
与传统汉字相比,拼音更加简单、直接,而且可以标注的音范围更广。
拼音也体现了语音和语言形式的直接关联性,如“划重点”的说法,提醒我们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标注,这种说法在传统汉字中无法表现。
2.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创新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创新主要是通过造新词或者对现有词汇进行改编。
这种方法常常涉及到转换、替换、复合等方式。
例如,将传统的“妈妈咪呀”变成“妈妈咪呀2.0”,更加年代感。
3.网络语言的地域和社交属性网络语言也体现了地域和社交属性。
不同地域的人和不同年龄层的人,他们使用的网络语言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相同地域或者相同社交圈的人,使用同样的网络语言,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互动。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网络语言虽然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但是其作为一种不断演化的语言形式,不仅为人们带来便利,还带来了文化、社交和心理上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与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研究
一、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
1. 语调短促快速
在网络语言中,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快速,语言的语速也会变得很快,这会导致语调比较短促,快速咬字。
语音上的变化表现为:语调快速上升、急促下降,同时还伴有一些口音特点。
2. 普及口语化发音
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使得普及口语化的发音成为一种趋势,故有些音在网络语言发音中比正宗汉语发音更为泛用,例如“将”变成“漏”,“吃饭”变成“车饭”。
3. 造新音
网络语言的创新力很强,常常有造新音的现象。
例如:“空气好清新”可以变成“花儿好香啊”,“不约而同”可以变成“不搭理我”。
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不仅在互联网上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对现代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1. 影响优良的语言风范
2. 影响口语的准确性
因为网络语言的流行,普及口语化的发音在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口语精准度下降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进行反思和改正,将影响口语的准确性。
3. 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
网络语言在普及的同时,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在网络流传中也逐渐消失或者被忽略。
例如传统词汇,吟诵经典文学,文艺作品等等,历史文化价值被抹杀。
三、结论。
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的分析报告随着网络的开展,网络与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融合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思维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宏大的改变。
由于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总是能快速充分地反映出社会的各种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交际的频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的生活。
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在网络交际互动时使用的交往语言或称网络交际语言。
从技术上说,它是网络特殊的产物,与网络交际的技术语境密不可分。
虽然形式上它是文字语言,而实际上是建立在数字化技术之上的对日常交流语言的一种重塑。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作了分析,本文以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分析网络语言现象,对网络引起语言变异的原因.规律以及方式进展分析。
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民的社会背景,职业,性别,年龄,和程度等等因素都被遥远的空间和网络隐匿,因此在网络世界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正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改变,对“合作原那么”和“礼貌体系”也有所影响,本文从“合作原那么”和“礼貌体系”的角度分析网络变异的规律。
2.1数量原那么数量原那么要求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的信息,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网上聊天多以问答的形式出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在网上聊天时,为节省时间,常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答复。
此外,网络交际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书面交际为主,网民需要通过计算机输入字符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上网是需要计费的,因此人们为了省时,省力,省钱,常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答复,例如用“嗯,哦,啊……”等或者用QQ表情来答复对方的问题。
2.2质量原那么质量原那么要求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由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交际的双方都不知道彼此的各种真实信息,而是以网名和IP地址作为网络身份进展交谈,因此在交谈中一方可能会提供给另一方虚假信息,或者欺骗对方,而对方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收集语言交际中不合语法的现象并分析其在交际中流行的原因语言是我们每个人每天必须会接触到的事物,无论是口语还是手语亦或是身体语言,总而言之离开语言我们几乎无法生存于这个社会。
然而,正是由于它的广泛应用性,很多问题也由此而产生,其中一个就是语言的表达不合语言原来的语法。
这个问题在网络语言上尤为突出。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几乎覆盖了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多的是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产品,这为网络语言的出现做了很大贡献。
网络语言中出现了种种陌生的语言现象,如大量的新词、自造词,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义的变异等,它脱胎于现代汉语,超越了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对现代汉语造成了一种冲击。
比如有段时间我的口头禅就是“…..的说”,说话时常就是“我现在好无聊的说”、“我在吃饭的说”,但实际上“的说”放在句尾并没有任何含义,也不符合句法结构;还比如说话的时候会把宾语和谓语的位置互换,比如原来问吃饭这件事情我们会说“你吃饭了没”,而如今一般都会说“你饭吃了没”等等之类的。
其次就是网络语言的使用随意自由,言语的组织搭配往往打破语法规则,违背语法规范。
如:“她很淑女”、“她很灿烂”、“他很生活”、“他很中国”等。
这些都是不符合语法规范的。
按传统语法规律,汉语的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
所以副词“很”不能修饰名词。
还有生活中不合语法的现象很常见的由成语、俗语等改变而来的广告词,当然平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我们不经意间所造成的语法错误。
例如语义用错。
这包括词义轻重不分、词义范围大小不分、词语适用范围弄错等。
以前语文试卷上出现过这么一句话:“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
”其中不刊之论是望文生义,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可发表的言论了。
而“刊”是“削除的意思”,“不刊之论”即不可更改不可磨灭的言论,这里显然是用反了,应改为“荒谬言论”。
那么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现实生活中为了便于交流或适应某种需要,于是不合语法的现象开始出现。
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及原因分析伴随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它的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种种陌生的语言现象,如大量的新词、语素出现,表达的方式随意自由,语义的变异等,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网络语言脱胎于现代汉语,超越现代汉语的常用语法规则,出现了种种变异的语法现象,对流传几千年的汉民族共同语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有如海啸,一时让人们惊恐、忧愁、不知所措。
笔者搜罗网络中常用的语言,对其进行语法分析,并探究它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语言变异的语法现象(一)取材的随意性、自由性1.构词的随意性目前网络或论坛流行这些语言:“晕”“倒”“偶”“东东”“酱紫”“灌水”“恐龙”“青蛙”“BF”“RPWT”“874”“GG”“MM”……据一位资深网虫解释,“晕”“倒”差不多一个意思,就是对方说的话有点不可思议,不能理解;“偶”是指我,“东东”即东西,“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在网上乱留言叫“灌水”,“恐龙”“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BF”则是英语男朋友的缩写,“RPWT”是人品问题的缩写,874则是表示对人不满时的打击,“GG”是哥哥的意思,“MM”则意指妹妹等等,初涉电脑的人,看不懂,弄不明白,不以为这是天外鸟语才怪呢!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焉不察。
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
2.使用混合句的现象普遍请看下面一段对话:甲:哪儿?乙:上海,U甲:北京。
见到U真高兴乙: me2!呵呵甲:家?乙:no.公司甲:MMorDD?乙:D!我有事,走先,886甲:OIC,BB!这是一段典型的网络语言的对话。
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影响沟通的前提下,各种材料可以信手拈来,任意组合,显示出很大的随意性。
汉英混杂,符号和字母混用,在网络语言中十分普遍,有的已经成为网民的惯用语,如“有事请call 我”、3ku(thank you)/CBL(coolbi la )是“酷毙啦”的意思,“大家+u”(加油)等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