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的特点和成因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网络成语及产生途径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成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产生途径进行分析,探讨网络成语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成语的定义与特点网络成语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并广泛流传的、表达特定含义的短语或词语。
与传统成语相比,网络成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网络成语来源广泛,既有对传统成语的变异和衍生,又有对网络用语、网络文化等的创造。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网络成语的形式和意义都非常丰富多样。
2. 易传播性:网络成语以其简洁、精准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往往能够迅速引起大量网友的共鸣和传播。
这种易传播性使得网络成语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3. 时代性:网络成语通常与当代社会、热点事件、流行文化等紧密相关,表达了人们对时事的关注和反思。
网络成语的产生与流行往往与时代精神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二、网络成语的产生途径网络成语的产生途径多种多样,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网络用语的衍生:网络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对网络用语的衍生和创造。
由于网络用语的独特性和便于传播的特点,一些网络用语逐渐演化成固定的成语,例如“666”(形容赞叹或称赞)、“打酱油”(指旁观买菜等,不参与其中)等。
2. 传统成语的转化:网络成语还包括对传统成语的变异和转化。
人们通过对传统成语的重新解读和改写,使其适应当代网络环境的表达需求。
例如,“卧槽”(取“我操”的谐音,表示惊讶)、“贵圈”(将“圈子”改成“圈”以表达社交圈子的含义)等。
3. 社会热点的反映:网络成语的产生与流行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息息相关。
人们通过创造或变异成语来表达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996”(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小时,反映对工作时间过长的不满)等。
三、网络成语的作用与影响网络成语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摘要: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世界,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中最流行的术语,它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分类,讨论了不同于现实的语言特点和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27-02随着互联网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也日益增多,由网络组成一个越来越大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很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流行语随着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在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网络流行语新颖、诙谐,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形式,打破了人们传统意义上词语的概念,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强,甚至有一些已经跳出了网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的一部分,许多学者关注着网络流行语,并为网络流行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网络流行语的分类网络的流行语具有突然性,通常是一个特定的事件发生后不久对此事的流行语就广泛传播了,此外他们还具有分散性,即不同的流行语之间关系程度不大。
尽管有一些口号,如“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也有类似的结构,但条件是他们是指类似的事件。
所以网络流行语分类不能严格地从结构和时间来区分。
在这里,从修辞的角度网络流行语是分为两种,指代性流行语和非指代性流行语。
指代性流行语是指那些在一个特定环境产生,直接使用原始的词语形式,并赋予它新的意义的习语,可复制性较差,比如“豆腐渣,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等等。
对于这种流行语的理解经常需要探究这个流行语产生的详细的事件。
非指代性流行语是指使用通假、押韵、白描等修辞格模仿语言的结构特点,形成一个新的语言形式如“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美眉”等等。
非指代性流行语和自然语言有很强的相似度,都是对现有的语言形式的模仿和重建,所以指性流行语的数量多,并随着网络的发展非指代性流行语越来越丰富的,数量在快速增加。
网络词语的利与弊总结网络用语的利弊﹐有一下几点:利:(一)经济简练: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多用短句,甚至有的网络字体单单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使用者所想表达的语言,这也成为大部分网民使用网络用语的原因。
这一特点在网民使用聊天软件打字交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形象传神: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制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用以表达喜怒哀乐,让人容易明白和理解接受。
(三)幽默诙谐: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菌”、“霉”既是“俊”、“美”的谐音,又使人联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体现了网络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
弊:(一)网络用语中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谐音以及英语、拼音缩略词汇已经开始了代替原字词的进程,使语言的规范模糊化。
(二)更为重要的是,网络用语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出现在学习中也运用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学习。
(三)传统的中华汉字是博大精深的,学习好语言汉字不容易,网络用语从一个侧面看也是对传统文字的一种破坏,长久使用也会导致认语言能力的退化。
我认为,对于网络语言这种特殊文化,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其实很正常。
学无止境,语言的形式更是各式各样,网络语言的到来无可厚非。
而现在网络语言之所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流行,主要在于这些语言具有简洁、幽默的巧妙的特点,在利用了谐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也是时下有一种趋势,是网民们无形间形成的一种共识。
而且,网络语言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往往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然,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只是停留于表层语言变异,并不有益于丰富我们的汉语,反而会造成一些有负面意义的语言混乱。
毕竟网语跟经典文学作品不同,经典文学语言之所以为语言规范所推崇,并不是因为它们在音形义等辞趣层面的追新逐奇,而是因为它们是饱含了深厚文化积淀的字斟句酌。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经典文学来得深厚儒雅就否定它的存在意义,相反的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积极抵触不良的网络语言,保留积极网络语言,别忘了,网络语言也有它的优点如:应用了谐音之类的技巧,所以比较简洁,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
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一、引言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
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
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
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
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
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网络词语的性质及特点我们知道网络词语的出现是有其特殊性的,即与互联网有关。
因此可以说它是第三种“物质”,但是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既要了解它的基本含义,又要掌握它的特征。
一、从社会角度看,网络词语是一种语言形式;现在的人都是喜欢网络的人群,大家不论年龄都喜欢上网聊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
很多地方都在建设数字化信息平台。
数字化信息平台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是沟通情感的桥梁。
从社会角度来看,网络词语就是一种语言形式。
网络词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总结下来的一些符合网络的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它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不是凭空出现的。
其实现在社会上也有许多成语都是由网络词语演变而来的,例如“山寨版”“白菜”等,这些词语已经被广泛运用了。
同时,也有一些俗语和俚语,虽然听起来很土气,但是却是一代代人民所共同认可的。
二、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词语是青年人表达的新方式;现在人们用网络的时间越来越长了,网络词语自然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它是第三种物质。
那么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二、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词语是指青少年用网络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他们往往选择新潮的网络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像“无厘头”“囧”“给力”“杯具”等词语都是常见的,因为青少年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所以在网络上,这类词语就比较容易得到青少年的认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网络词语都是青少年选择的。
它们新潮时尚,追求个性。
并且语气轻松幽默,十分受青少年的喜爱。
所以,有人说网络语言其实就是青少年用来表达情绪的方式,是青少年生活中的调味品。
三、从语文角度看,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
从语文角度来看,网络词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约定俗成;二是随意性。
约定俗成:从汉语构词的角度讲,凡是一个词语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意义完整的话,我们把这个词称作“合成词”。
像一些成语、俗语等,都属于合成词。
网络词语的特点和成因探析
网络是无国界的,中外文化可以打破时空在这里碰撞交流,各种语言都可以在这里接触,网络词汇可以说就是这种大碰撞大接触的产物,因此一产生就以其独特性展示在世人面前。
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性,因此网络词语创造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张力都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体现。
从上面网络词语的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特点:
第一,构成材料的多样性。
网络词语的构成材料,除了传统的汉字,还有英文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标点符号、键盘符号甚至图片,开创了语言表达的新天地,只要能体现我的意图、思想,网民们就把这些材料顺手拈来,为我所用,所以网络词语的构造多语码夹杂现象十分突出。
这些材料经创造者标新立异地自由发挥、随意组合拼接镶嵌,就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网络词语。
例如“:-×”由标点符号、数学符号、键盘符号构成,其中数学符号×表示口部贴了封条,引申为表示“抱歉,这是秘密”的意思。
第二,构成形式的创新性。
由于网络词语材料使用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网络词语形式和现实语言词汇的差别,例如“f2f”(面对面)、“BT”(变态)、“88”(再见)、“:-D”(哈哈大笑)。
网络词语的内部结构关系已经超越了现实语言,创造者根本就没有去想有关语言规则、规范问题。
网民们要的是创造、宣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出语总是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突破了常规语文,常常是夸张见义,“语不惊人死不休”。
虽然有些词语的构成令人瞠目结舌,但是很多网络词语充满了活力,体现了创造者的睿智,使得你领悟后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不能不佩服其想象力的大胆、惊人与丰富。
第三,意义表达的形象性。
网络词语的一大特点是追求生动、新奇,以引人注目,因此网民在创造网络词语时特别注意词语表达意义的形象性。
一方面,通过比喻的方式给旧词增添新义,如不同级别的网民,就有“网虫、爬虫、小虫、大虫、飞虫”之分,又如用“菌男、霉女”指称丑男丑女,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谐音方式以另一具有形象色彩的事物指称相关事物,例如用“猫”代指调制解调器,用“板猪”指代论坛版主,以“赛羊”指代赛扬(一种CPU品牌),以“温酒吧”指代windows98;再一方面,直接以键盘符号组合创造表情语,生动形象地表示发话人的体态、表情、态度、动作。
第四,追求结构的简洁性。
由于上网是按时计费的,为节省费用,同时也为满足即时交互的需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发送最多的信息,因此网民在交际过程中尽量使用简短的词形,很少长句、复句,不但把词组省改节缩成词的形式,甚至把句子也省改节缩成词的形式,例如英文hand原义是手,但是网络词语表示have a nice day。
网络语言中的“数字化”词语大行其道,与其说是一种创新,不如说是为了节约时间,使得信息交换更加快捷简便,比如用5203344587表示“我爱你生生世世不变心”,比起输入汉字,速度要快得多。
网络词语既是社会发展变化促进语言变化的自然反映,也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与其环境分不开的。
和社会现实环境相比较,网络交际环境有着特殊性。
第一,交际时间的紧迫性。
网络交际是要付出代价的:登录网络按时计费,时间非常紧迫。
为了节省费用,求得高效率,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于是网民就采用了种种超乎常规语言的手段,例如“687”表示对不起,“TY”表示thank you(谢谢你)。
这些语言现象,已是司空见惯,十分正常,谁也不以为怪。
因
为寥寥几个数字、字母就能传达思想,干净利索,快捷便当,非常适应网络环境交际特点的需要,所以这些词语往往大受欢迎。
第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
在网上交际传递信息,网民互不谋面,可能近在咫尺,也可能远隔万水千山,甚至超越了国界,但是由于网络的联系,使得网上交际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特点,对话双方好像就是现实面对面交际那样,信息传递出去,需要马上回复反馈回来,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所以网络交际的虚拟性又表现出很强的现实性、真实性。
为满足网络交际即时性特点的需要,于是网民就对传统语言大加改造,省改节缩,快速组织语言,以保证信息交换的及时与丰富。
第三,交际方式的书面性。
网络交际不同于现实交际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书面交际为主,也就是通过计算机输入汉字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计算机汉字输入的技术性非常强,一般网民输入速度有限,网络交际的紧迫性、现场性、实时性、交互性则对汉字输入速度提出了要求。
而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适应网络交际的特殊需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省改词语,节缩语句,使用代码。
虽然这样省改、节缩后的词语有点像“黑话”,圈外人根本看不懂,但在网络环境中却十分盛行,主要就是因为它们适应了网络交际书面性的特点。
第四,交际场景的分隔性。
网络交际的双方虽然打破了传统交际的时空局限,但是毕竟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与现实交际相比,交际双方的姿势、表情等就无法表现出来,于是妙用多种手段组合镶嵌的表情符号就应运而生了,从而消除了网络交际方式的沉闷枯燥,增强了趣味性。
第五,语言使用的自由性。
网上交际是对常规交际的一次大突破,传统语言的规范权威性在这里遭遇了最大的挑战。
网民们完全不受任何约束,把传统规范抛在一边,为了追求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自由创造,随意改造语言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
从目前看,由于网民相互并不了解,具有隐匿性,而且显示的注册身份资料往往具有虚假性①,所以网民才敢于在网上背离传统,出语惊人,放纵表达而无所顾忌,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及语言道德。
网络词语从产生、发展到为广大网民接受,大行其道,畅通无阻,除了网络交际的客观环境外,与广大网民的主观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创新心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统计,我国的网民85.8%的年龄在18-35岁之间,是人生最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时期,也是敢于张扬个性、崇尚自我的年龄,这个阶段,对于追新求异最感兴趣,体现在网络词语上,就充满了独特性、创造性特点。
他们追求新奇、表现自我,显得与众不同,具有反叛精神,敢于颠覆传统,所以使用词语往往巧妙构思,通过新词新语的创造来体现自身价值,以期引起别人的兴趣和关注。
第二,从众心理。
很多网民,特别是中小学生网民,看到别人使用网络词语,觉得好玩,盲目跟进,乐此不疲,以使用网络词语为时髦,把在网上使用传统汉字表达视作老土,而且在网上特殊环境中不使用网络词语会被对方认为落伍,不时尚,不合群。
于是不但在网络交际中使用这些新词,而且在日常生活、甚至作文中也使用,以此为荣,并作为一种时尚加以炫耀,于是BT、PMP(拍马屁)、恐龙、青蛙之类的词语在他们的话语中频频出现。
第三,认同心理。
网络词语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
有些网络词语,采用多种手段构成,构造新奇独特,形象突出,表意丰富,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反映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引起了网民的共鸣,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认同与喜爱,于是就使用开来。
例如各种副语言的表情符号,具有反讽效果的“俊男、霉女、白骨精”等,确实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其调侃与领悟后的新奇快感往往让人
折服,从而得到认同,有些人甚至把这样的词语移用到日常交际中,产生一种幽默效果。
第四,崇洋心理。
以使用英语表达为时髦,而且在网络环境中产生了很多类洋泾浜词语,一方面,不按照英语规范要求表达,例如“我”的主格形式不用I,而直接使用小写字母i;另一方面,以同音字母代替单词,如用字母y代替单词why;再一方面,大量使用节缩语,将一个句子节缩成词语形式,例如用BMW表示“big month woman(长舌妇)”。
第五,节省心理。
上网是以时计费的,加之交际方式具有即时性,这就要求网民以更少的时间接受和传递更多信息,以求效益的最大化。
这样的环境必然要求网民摆脱传统语言四平八稳的表达方式的束缚,另辟蹊径,创造简短的表达形式。
比如英文节缩、汉语拼音节缩、数字化词语等,都可以说是网民某种节省心理的产物。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网络语言往往是短句多、单句多,甚至很多句子连标点符号都省略了,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第六,放纵心理。
网络环境的自由性、隐蔽性与虚拟性,也为网民大胆宣泄、反叛出新创造了条件,使得一些网民在语言使用上敢于蔑视传统规范,在内容表达上敢于突破道德藩篱。
正是在“你不知道我是谁”这种心理支配下,一些网民才敢胆大妄为,无所顾忌,追求刺激,滥用语言权,把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推向了一种极端。
在网上网民敢说现实生活中不能说或不敢说的话,敢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完全背离了汉民族谦恭尚礼的语言交际道德风范。
在一些网上聊天室中,信息虚假与粗俗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从网民注册的直言不讳的名字就可以窥见一般。
一些网民表达某种心态敢于如此直白,与其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学识修养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与这种心理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