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挣扎和消解——从康德的善恶论解读《道连·格雷的画像》
- 格式:pdf
- 大小:291.13 KB
- 文档页数:3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悲剧人生作者:吴强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4期吴强内容摘要:《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
小说主人公格雷因过于迷恋自我而无法认清自己与画像的关系,靠放纵欲望来麻醉自己,最终与画像一起走向毁灭。
格雷的悲剧仿佛是纳西索斯这则古希腊神话的现代版,笔者将从“自恋情结”和“镜像”两方面来阐释《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主人公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纳西索斯道林·格雷自恋镜像在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 Narcissus)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
无数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无动于衷,甚至连真心爱他的美丽仙女伊可(Echo)也被拒绝。
伤心过度的伊可抑郁而死,只留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众神决定惩罚纳西索斯:爱上别人,却不能得到别人的爱。
一天,纳西索斯来到池塘边。
他俯身鞠水,无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倒影——一个他从未见过的俊美少年。
纳西索斯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影像,无数次伸手想要拥抱自己的爱人,可一次次破碎的镜像都使他更加绝望。
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的他最终跳入池塘,溺水而亡。
死后他的身体化作一朵美丽的水仙花。
纳西索斯因分不清自我与幻象而走向毁灭,故在心理学上“Narcissus”也是“自恋”的代名词。
无独有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也有一个纳西索斯式的人物——道林·格雷。
笔者将从“自恋”和“镜像”两个角度来阐释格雷的悲剧人生。
一,自恋的格雷《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个仿佛用象牙和玫瑰花做成的纳西索斯一样的美貌少年。
画家霍尔华德震惊于他的美貌,于是给格雷绘制了一幅画像。
享乐主义者亨利勋爵是格雷的“精神导师”,这个人不相信任何道德价值,他用雄辩的口才教导格雷要及时行乐。
在他的引导下,格雷发誓,如果自己能永远保留住在画像中的模样,他愿意付出一切,甚至他的灵魂。
镜像视域下《道连·格雷的画像》解读王兴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28)摘要: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描写了人类自我身份主体建构中的多重困境:自我身份建构中的认同缺失、主体认同分裂、身份分裂以及失败的自我异化给主体带来的伤害和毁灭。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来看,小说以画像等镜像形象为载体,描写了主体自我建构过程中他者与自我的争斗和角力以及自我异化的过程。
通过这部小说,王尔德表达了自己在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困境和焦虑,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
关键词:道连·格雷;画像;镜像理论;王尔德;主体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730(2019)03-0027-05收稿日期:2018-04-08DOI:10.13757/34-1329/c.2019.03.005作者简介:王兴伟,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英国19世纪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代表作。
近年来,对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别样的观点,如刘茂生教授提出王尔德在唯美主义的表象下实际上从来没有放弃对伦理的追求[1],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则认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存在很强的悖谬,充满了隐喻、暗示和相互瓦解的力量[2]。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为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和发掘这部作品的意义提供了新视角。
如果我们把这部小说放在拉康镜像理论的视域之下,则可以发现这部作品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含义。
拉康认为,与“我思故我在”这样的理性主义哲学理念不同,人最初的自我建构来自于镜像。
小孩子通过镜子中自己的模样,通过镜中形象与它重现的现实的关系,搞清楚自己本身、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3]。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和画像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人在身份主体建构过程中和镜像的关系,道连和他的画像之间的爱恨交织体现了人类身份建构的危机,反映了奥斯卡·王尔德对人类自身身份认同、自我意识建构的探索。
论《道连格雷的画像》与弗洛伊德哲学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道连格雷的画家朋友贝泽尔为他画了一幅肖像,画家的朋友亨利看到后有所触动,大大赞赏了道连的美貌,并对他说年轻貌美的重要性。
这使道连的心里起了波澜,他感到了美貌的重要性。
他想要是让肖像变老而自己永葆青春该多好。
此刻他没有想到这句话已变成咒语。
当他狠心抛弃西碧儿时肖像起了变化,随着西碧儿的死和亨利的诱惑,道连开始变得堕落放荡,最后竟杀死了朋友贝泽尔。
最后他想要彻底毁了那副变丑的肖像时不慎杀死了自己。
整个故事也是讲道连本我与自我超我的过程。
道连的父母死得很早,他是被外祖父养大的。
外祖父很凶,是他的童年充满了压抑和暴力。
道连的本我从小就受到压抑,被压抑的东西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当亨利对道连进行高谈阔论时,本我被激发了。
这是一段亨利对道连讲的话“我相信每个人要是能充分自在的生活,可以表达自己的任何感情,说出任何念头,实现任何梦想,要是这样,我相信世界将焕发出蓬勃的朝气,我们将忘记一切中世纪的弊病,回到古希腊的理想境界,甚至达到比这更完美,更富足的境界。
但是,我们中间最大胆的人也怕自己,野蛮时期残骸人体的遗风还可悲的反映在人们的自我克制上,这是我们的生活遭到损害。
我们正为这种自我限制受到惩罚。
我们竭力压抑的每一种欲望,都在我们心中作怪,毒化我们,而身体一旦犯下罪恶,也就摆脱了作恶的欲念,因为行动是一种净罪的方式。
事后留下的只是甜蜜的回忆或悔恨的快感这一段精彩的话语道出了人类在生活中本我与自我的矛盾亨利同时也象征着本我,不断的引诱道连。
当道连遇见西碧儿他的自我暂时战胜了本我,同时西碧儿也象征着道连的自我。
道连因西碧儿舞台上表演不佳而愤愤离开了西碧儿,却发现画像的嘴角变得冷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冷漠,他开始忏悔,他对亨利讲的话中:“我并不为发生的是感到后悔,他是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我要做个好人,我不能眼看自己的灵魂变得丑陋。
”之后亨利对道林的一系列话又使道连改变了思想,他的话中这次不幸的事件阻碍了我尽到应尽的责任,这不能怪我,我有了新的欲望,新的思想,新的见解。
在19世纪末的英国文学史上,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具影响的唯美主义理论家,他在文学艺术创作上亦有颇高的造诣,是文学史上罕有的人才,这也导致了他的自负。
1881年圣诞节的前夜,奥斯卡・王尔德登上“亚利桑那号”邮轮,赴美国和加拿大讲学,宣传他的美学主张;于1882年1月2日抵达纽约港口,“他一靠岸便对海关官员讲:我唯一需要申报的就是我的天才,别的还有什么呢?”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诸如,《快乐王子》﹑《道连・格雷的画像》﹑《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认真的重要》﹑《莎乐美》等等。
1890年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发表引起轩然大波,使得他立刻成为众说纷纭的对象,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体现在道连俊秀美丽的面孔和他那逐步走向谋杀的丑恶灵魂的对比上,小说多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其中画家巴西尔为道连画的画像在十八年中体现出来的种种劣迹实质上暴露的是当时19世纪英国社会的人的丑恶伪善的一面,小说只是借画像来批判人性的丑恶而已。
1道连・格雷思想矛盾性的来源道连・格雷原本是个单纯的俊美少年,他单纯的心灵逐渐走向恐怖和丑恶,自然少不了亨利勋爵另类的“谆谆教诲”和画家巴西尔・霍华德的教育,其中亨利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丑恶灵魂的集合体,是邪恶的象征,可以说是基督教中使人灵魂死亡的七大罪孽(指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的集中,而巴西尔是正义的象征,就象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人性的弱点,对道连的行为直言不讳,这也是后来导致杀生之祸的直接原因。
而道连本是一个一尘不染需要社会去填写的白板,以亨利勋爵为代表的英国社会不断对其洗脑,这让性本善的道连在善与恶之间变得越发迷茫,二者的对立使得他成了一个矛盾体,激烈的思想斗争不断笼罩着道连的心灵,久而久之导致他思想的崩溃,而对于后来道连选择谋杀画像而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笔者认为,亨利和霍尔华德都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道连格雷的画像》的原型分析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悖论作者:陈艳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被视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亦可视为英国版本的浮士德。
它讲述了一个纯洁俊美的青年道连在享乐主义的诱惑下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泯灭人性,最终消亡的过程。
一如亚当在伊甸园受到蛇的诱惑,犯下了偷食禁果之罪,最后堕落人间。
本文通过原型的分析的方式,解读小说主要人物的矛盾和作者追求唯美,却受现实道德约束的矛盾。
【关键词】:王尔德,原型,唯美主义,悖论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后期唯美主义文学发展的代表作家。
他不仅作品离经叛道,推动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思潮。
在私人生活和言谈举止中,他也是标新立异,不断突破当时社会的成规。
他曾自负地宣称:“我一定会成名的,即使不能够流芳百世,也要臭名昭著。
”而他唯一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方面体现了他唯美主义思想——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
正如他在《谎言的衰朽》中坦诚“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
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
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
”[1]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
所以小说中充满了脱离现实生活的奇幻魔力,让人拍案叫绝。
另一方面,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新旧风尚的冲突激烈,王尔德的自由作风和大胆的政治作风很快使他成为了这场冲突的牺牲品。
人们对于小说人物原型的猜测,让王尔德在法庭上陷入了困境。
1895年,昆斯贝理侯爵因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与王尔德交往过密而导致父子不和,并公然斥责王尔德伤风败俗,王尔德上诉,而对方律师拿着《道林格雷的画像》反诘,告他有伤风化罪,最终王尔德在瑞丁和本顿维尔监狱服了两年苦役。
因此,该小说即见证了他文艺创作的顶峰,也见证了他人生的低谷。
本文通过原型分析来解读小说,并进一步论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和现实道德的矛盾。
122021.05[摘 要] 文学界对《道连·葛雷的画像》这部作品自其问世起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批评角度也各式各样,本文将从道德批评模式对《道连·葛雷的画像》进行简单分析,通过三位男主人公对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近乎疯狂的追求,与他们的结局走向之间的悖论,窥出隐含在作品中的道德倾向,论证王尔德的“艺术不能背离道德”的观点。
[关键词] 道德批评 唯美主义 悖论[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03(2021)05-0012-03《道连·葛雷的画像》艺术至上的道德裂缝□ 张奎水陕西师范大学一、相关内容与理论简介1.《道连·葛雷的画像》简介王尔德的《道连·葛雷的画像》是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三个男性友人之间的故事。
画家贝泽尔认识美好纯洁的青年道连后灵感大发,为他画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像,并想保护他。
道连在游走于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亨利勋爵的影响下,一步步走向享乐主义的堕落之路,而他为了保持青春和美貌,祈愿由画像代他承受岁月刻下的皱纹,不料他的祈愿应验。
道连结识了出身低微的戏剧演员西碧儿·韦恩并疯狂地爱上了她,可在西碧儿因他把戏演砸后他愤然离去,导致西碧儿自杀。
道连的罪恶全部在画像上留下痕迹,贝泽尔发现他的秘密后他杀死了贝泽尔,并间接害死了帮助过他的化学家坎贝尔,以及西碧儿的弟弟詹姆士·韦恩。
最终,道连不堪灵魂的重负,以期用刀刺穿画像来获得救赎,结果却走向死亡。
19世纪末此小说一经发表便颇受争议,还被以“不道德”来称道,王尔德这个名字也因此被人诟病。
然而,多年以后,文学界对王尔德和他的作品的认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道德批评模式简介道德批评模式历史悠久,从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腓利普,再到十八世纪的约翰生博士,他们都有意无意地表现出这样一种观念:“文学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表达的方式,而且体现在表达的内容。
《道林·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部由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道林·格雷的一生,探讨了美与丑、善与恶、道德与堕落等永恒主题。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首先,我被主人公道林·格雷的形象所深深吸引。
他是一个富有魅力和天赋的年轻人,拥有无与伦比的外貌和才华。
然而,他却选择了追求享乐和美丽,将自己沉溺于肉欲和虚荣之中。
他的画像被用来承担他的罪孽,而他却始终保持着年轻和美貌。
这种对照的手法让我深思人生的意义,美丽和善良是否可以并存,道德和堕落是否可以和谐共生。
其次,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巴西尔·霍尔沃德是一个受道林·格雷启发的艺术家,他对美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罗德里克·达格拉斯则代表了虚伪和欺骗,他的出现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王尔德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美丽,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最后,我认为《道林·格雷的画像》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的道林·格雷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追求的是永恒的美丽和享乐,却陷入了道德的泥沼,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他们为了追求短暂的快乐而放弃了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美好。
因此,我深信只有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善美,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让我受益匪浅,对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启示录,带给我灵感和启迪。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无数读者,引发他们对生命和美好的追求,成为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盏明灯。
愿我们都能像道林·格雷一样,永远追求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著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一幅画,这幅画像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林格雷的画像深刻地反映了王尔德对人性和艺术的思考,是其作品的重要象征之一。
一、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意义在小说中,道林格雷的画像代表着他的灵魂,并记录了他的罪恶和美德。
道林格雷的一生中,他犯了许多罪恶,这些罪恶在画像中得以反映。
每当他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他的画像就会变得更加丑陋和丑恶,而当他遵从了良心,做出了好的行为时,他的画像也会变得更加美丽和优美。
这幅画像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逃避的责任感,同时也提示读者们通过道德的努力来保护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二、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象征意义道林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思想和哲学的象征之一。
王尔德所倡导的美学主义认为,生命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代表了他自己的艺术品,即他的灵魂。
艺术品是艺术家灵魂的延伸,因此画像的改变反映出道林格雷世界观和哲学的变化。
三、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体现的艺术思想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反映了许多关于艺术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艺术为艺术”。
道林格雷把自己的艺术品看作一件完整的物品,他的画像也是同样的道理。
王尔德尝试展示道林格雷的艺术观点,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个性化,艺术家不应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某种意义,而应该表达他们自己的热情和个人情感。
道林格雷的画像描绘了王尔德对于人性的看法和其对于艺术及世界的认识。
它同时也是王尔德在小说中的叙事方式,体现了他的个人理念和对文学的理解。
通过道林格雷的画像这一主题,王尔德奠定了艺术自由和独立性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提示我们在思考人性和社会伦理时,不要忘记了价值观和理念中的重要作用。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首先,这部小说以伦敦上流社会的风华背景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沦丧:虚伪、享乐主义、功利等。
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社会虚荣、表面光鲜背后的真实丑陋。
社会名流对道连的短暂美貌的迷恋、崇拜很快就转向了无情的嘲笑和谩骂,等待他的只有孤独、痛苦和死亡。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现实中那些为了追求表面光鲜而痛失自我,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人们。
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社会的丑陋庞杂,给读者触目惊心的震撼。
其次,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世俗文化的束缚对人的影响。
道连·格雷的人生轨迹从一个年轻、英俊、纯真的少年转变为一个陷入堕落和痛苦的中年男子。
肖像画成为他的代言人和发声者,记录下了他内心每一次堕落和罪恶的痕迹,而他的外貌却依然青春洁白。
这肖像画不仅成为他内心的映照,也是他面对世俗压力的缓解和宣泄。
它将道连的罪恶和丑陋展现给了道连以外的世界。
这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对外貌的偏执追求。
通过这幅肖像画,作者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类内心的真实面目往往和外貌截然相反。
道连·格雷的外表年轻而美好,内心却堕落丑陋,直到最后,他无法自拔于此。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外貌光鲜却缺乏内在修养的人们,他们往往以外貌为依仗追求利益,替自己美好的外表铺垫一个不堕落的伪装。
然而,真正能够让人保持美丽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此外,我认为《道连·格雷的画像》还提醒了我们对审美价值的重新思考。
小说中,道连·格雷在肖像画的魔力下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追求无忧无虑的享乐快乐,但最终却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犹豫中。
这让我想到了追求快乐和享乐的极端追求对人类的伤害。
作者通过道连·格雷的遭遇告诉我们,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远比外在的漂亮更为重要。
思来想去,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深层寓意是:追求内心的美丽和灵魂的升华是重要的,而追求外貌和短暂的享乐只会迷失我们的初心。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毫无内涵的外貌追求上,而是应该追求真正的美丽和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