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地质情况简介资料共50页
- 格式:ppt
- 大小:7.57 MB
- 文档页数:25
2023年 6月上 世界有色金属61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谈大宝山英安斑岩中铜多金属矿成矿模式梁 通(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广东 韶关 512127)摘 要:大宝山矿区斑岩型铜矿的成矿热液和成矿物质都起源于英安斑岩,形成于地幔作用下的下地壳重熔,流体中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和钾代钠能力。
矿区“先铜后钨”两阶段斑岩成矿的“双推双控双层”成因模式决定了在英安斑岩体内、英安斑岩体内碳酸盐岩捕掳体、逆冲推覆构造、远端湿矽卡岩、远端大理岩、上部英安斑岩、英安斑岩上部围岩和沿断裂延伸的远端等部位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的勘查模型。
关键词:大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成矿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11-0061-3Discussion on 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Dabaoshan Ying'an PorphyryLIANG Tong(Guangdong Dabaoshan Mining Co., Ltd.,Shaoguan 512127,China)Abstract: The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and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the Dabaosha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originate from the dacite porphyry, formed by the remelting of the lower crust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mantle, and have strong oxidizing and potassium sodium substitution abilities in the fluid. The "double push and double control" genetic model of porphyry mineralization in the two stages of "copper before tungsten" in the mining area determines the exploration model with greater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the dacite porphyry body, Carbonate rock xenolith in the dacite porphyry body, thrust nappe structure, distal wet skarn, distal marble, upper dacite porphyry, upper wall rock of dacite porphyry and the distal extension along the fault.Keywords: Dabaoshan; Porphyry type; Copper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model收稿日期:2023-03作者简介:梁通,男,生于1989年,汉族,江西人,本科,地质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技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宝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之一,位于江苏南部的宝应县境内,是一处以斑岩型矿床为主的矿区。
本文将分析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一、地质背景宝山矿区位于扬子板块东缘中段,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由华南岩体与华北岩体相互交错的地带。
该地区早生代时期经历了岛弧的形成和消失,从而形成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良好条件。
随着板块构造演化,该地区先后发生了多期活动的岩浆侵入和断裂变形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型矿床。
二、矿床类型宝山矿区主要矿化类型为铜、钼、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
其中,铜、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宝山南部和西南部,以斑岩型矿床为主,富含铜、钼等元素。
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和北部,以层控型矿床为主。
金、银矿床则分布广泛,主要是以层控型、脉状型和胶体型为主。
三、地质特征1. 斑岩体:宝山矿区的斑岩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斑岩和正长岩等,都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
这些斑岩体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形成了多个矿化中心。
2. 矿化类型:宝山矿区的矿化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和含钼型矿床。
这些矿床的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各异。
3. 矿化特征:宝山矿区的铜、钼矿床主要由斑岩体内嵌的硫化物矿物组成,包括黄铜矿、黄铜母矿、闪锌矿、黝黑铜矿等。
这些矿物形成了复杂的矿物粒度和组成结构,有些还具有显微孪生现象。
另外,钼矿床中还含有蓝鸟石、黄钾石、鸟石石等常见的硅酸盐矿物。
4. 控矿因素: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构造和岩体特征。
区域性断裂和构造破碎带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而岩体特征主要是指斑岩体的形状、构造和化学成因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床的形成、成矿物质的来源和矿床特征产生了影响。
四、找矿思路1. 选址:在找矿前需要对区域的地形、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可能具有矿化条件和找矿潜力的区域。
2. 实施地质调查:在选定的矿区内进行实地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岩石、地形、地貌、断层、岩浆岩、热液交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上海地基土体结构类型分区一般而言,表土层和第一砂层可作为天然地基或浅基础持力层,选择第一、二硬土层可作为多层或小高层建筑桩基持力层较为合适,而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则以第二、三砂层作为桩基持力层。
然而,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受后期古河道的冲刷切割,有些工程地质层在平面分布则残缺不全。
建筑适宜性与工程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工程地质层产出状况,可以确定相适应的建筑物基础结构形式及其建筑规模。
在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地区,并非不能进行建筑施工,而是容易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其防范和治理的基础投入将显著增加,否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对于一般建(构)筑物具备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将它们作为标志层,对浅部土体划分为三大土体结构类型区(在同一土体结构类型中还可以按照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分为若干亚类):存在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S区);存在第二硬土层,缺失第一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T区);缺失第一、二硬土层的土体结构类型区(N区)。
由于第一、二硬土层天然含水量比较低,孔隙比较小,土体不易压缩,土质密实,所以在相同水位条件下,S区、T区的地面沉降量小,而N区的地面沉降量大。
S区:分布于松江、青浦和金山等区的西部。
该区内除零星分布的基岩山体外,以冲湖积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洼。
本类型土体75米以浅普遍发育有二层硬土层,且大部分地区浅部砂层不发育,因此本区的地基条件明显优于其它地区。
但由于局部地区的表土层中夹有工程性质极差的泥炭质土,所以,对依赖天然地基的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开挖消除或治理。
T区:有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嘉定、宝山区大部,青浦、松江区的东部,闵行区西部,金山区东、北部,南汇区大部及浦东新区川沙、市区的局部地区。
总体认为地基条件尚好的土体结构类型。
N区:无第二硬土层无第一硬土层分布,分布在市区局部和宝山区北部,长江河口的崇明、长兴和横沙等三岛,第三软土层局部缺失,第一、二软土层厚度较大,具有明显的流变、触变现象,河口地区易产生渗流、震动液化。
四川会理天宝山铅锌矿床地质特征[摘要]天宝山铅锌矿,位于会理县城北约50公里的白果乡,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东缘的攀西裂谷中。
通过现场考察,搜集分析资料,四川会理天宝山铅锌矿床具有如下地质特征:上震旦系灯影组中段上部白云岩为其主要的赋矿层位,矿区主要的构造线是近南北向的益门西支断裂带。
矿体形态为一厚度巨大,陡倾,向下作简单分枝的脉状。
矿石矿物主要是方铅矿、闪锌矿等,围岩蚀变具低温热液蚀变的特点,成因类型为热液型矿床。
[关键字]会理天宝山铅锌矿床矿床地质特征热液型矿床1 区域地质概况天宝山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地轴东缘的攀西裂谷中,属康滇地轴与上扬子地拗过渡部分,南北向安宁河断裂带南段。
处于攀枝花幔隆与昭觉-巧家幔拗之间的过渡区域。
区域地层分布广泛,除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主要由前震旦系会理群褶皱基底和上震旦统、中寒武统、二叠系及中生界”红层”等沉积盖层构成。
岩浆活动频繁。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康滇地轴”中段(见图1-1)。
2 矿床地质特征2.1 地层矿区地层从老到新为:天宝山组:出露在天宝山矿段东南一隅及新山矿段的北东侧,主要岩性为黄-黄褐色绢云母千枚岩、泥砂质板岩互层。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中段下部(Zbd2-1):在矿区中部以灰~浅灰色薄层状白云质砂岩、钙质砂岩为主,夹少量紫色页岩。
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中段上部白云岩(Zbd2-2):震旦系灯影组地层在矿区广泛分布,出露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70%,灯影组地层岩性主要为白云岩,是本矿区主要含矿层,矿体陡立切层产出。
寒武系西王庙组(∈2x):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西南角一带,下部为灰绿、紫红色薄层状云母细砂岩,局部夹中粒砂岩;上部为黄褐、粉红色薄层状粉砂岩与砂岩互层,厚度<300m。
在西南角与下伏寒武系下统(∈1)呈整合接触。
其余地区与下伏灯影组中段上部白云岩(Zbd2-2)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白果湾组:出露于菜园子、八中段坑口一带,呈条带状,向南北向展布。
湖南宝山矿业简介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湖南宝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铜钼铅锌银金等多种有色金属矿山,地处湖南省桂阳县城西南郊1公里,东经112°42′29″,北纬25°44′18″。
往东有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行程30多公里直达郴州市,往南至黄沙坪铅锌矿8公里,可通蓝山、嘉禾、临武等地,交通方便。
矿区附近主要河流有官溪河、春陵江,桂阳县地形属中高山地带,山峰高度一般在300~400m,气候春夏多雨,秋冬干燥。
二、历史1、一期工程简况宝山一期工程为露天开采,主要开采铜钼综合矿和单铜矿体。
矿山于1966年10月破土建设,1972年底竣工建成生产能力:采矿2000吨/日,选矿2500吨/日,机修加工255吨/年,汽车大修100台/年,以及相应的供电、供风、供水系统。
露天开采于1995年末闭坑。
2、二期工程简况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一期工程露天开采的产量逐步减少,服务年限也在缩短。
为了尽快解决好露天转井下的生产衔接,保证矿山生产的持续发展,1987年开始了二期工程建设。
按宝山矿田的位置分,先后建设了中部铜钼多金属矿区、西部铅锌银矿区、北部铅锌银矿区。
中部铜钼矿区位于矿田的中部,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100~380米,矿体走向NE或NEE,倾向NW,属高温热液交代的矽卡岩型矿床。
1987年开始建设,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吨/日,主控工程按1500吨/日建设,采用平硐——明竖井开拓。
西部铅锌银矿区位于矿田的西部,距铜钼矿区西偏北仅300米处,矿体受宝岭倒转背斜东段倒转翼控制,主要产于层间断裂破碎带中,矿体走向NW——EW,倾向NE,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1988年采用探采结合方式开始建设,设计生产能力为300吨/日。
采用平硐——盲斜井开拓。
主要开采50米标高至250米标高的西部铅锌矿体。
北部铅锌银矿区位于矿田的北部,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300米,矿体主要受财神庙倒转背斜和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走向EN——EW和EW,倾向NNW或NNE。
项目资助: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新疆重点大型矿集区预测与关键勘查技术集成研究”课题“东准噶尔喀腊萨依-北塔山-琼河坝一带斑岩型铜矿成矿条件研究与大型矿床靶区评价”(kzcx2-yw-107-2)项目资助.收稿日期:2007-08-21;修订日期:2007-09-25;作者E-mai :19870809@第一作者简介:张锦祥(1957-)男,河南太康人,工程师,1989年于成都地质学院大专毕业,从事地质和选矿研究 X 张良臣,王海鹏,周守云,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淖毛湖北山一带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1981新疆伊吾县宝山铁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张锦祥1,聂卫东1,赵献丽1,张明君1,朱靖1,徐兴旺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新疆 哈密 839000;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宝山铁矿位于新疆东准噶尔晚古生代岛弧岩浆-构造成矿带东部,位于琼河坝铁铜多金属矿集区.宝山铁矿为由热液交代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矿体和黄铜矿-磁铁矿矿体、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矿体和热液充填型黄铜矿矿脉构成的铁矿床,目前开采的主要为磁铁矿型铁矿.矿区岩浆岩类型多样,主要有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绿玢岩.从矿体被花岗岩穿插及贯入型磁铁矿中含Co 高等特征推断,主成矿岩体可能为隐伏的辉长岩.矿区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含矿夕卡岩质成矿流体“生产车间”,含矿夕卡岩质流体的形成与迁移是脉动的,成矿后期以铜的成矿为主.宝山铁矿下步的找矿重点应放在对露天采坑深部隐伏铁矿和矿区深部隐伏铜矿的预测与探查. 关键词:宝山铁矿;夕卡岩;地质特征;成矿模式;找矿方向宝山铁矿是新疆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于1980年发现的,经10余年露天和地下开采及勘探,矿床储量不断扩大,并不断发现新的矿体和新的成矿类型.目前,该矿床不仅是伊吾县最大的铁矿,也是东准噶尔地区规模最大的磁铁矿矿床.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调查成果,尝试性地总结宝山铁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并提出进一步的找矿设想.1 区域地质背景宝山铁矿位于东准噶尔晚古生代岛弧岩浆-构造成矿带东部,琼河坝铁铜多金属矿集区[1].区域地层主要为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下亚组.区域断裂构造以NW 向、近EW 向、近NS 向为主(图1).其中NW 向断裂形成时代较早,起着控岩控矿作用.褶皱表现为近NS 向的宽缓褶皱,宝山铁矿位于宝山背斜的西翼.区域岩浆岩十分发育,主要为海西中期的产物.据1∶5万区调资料,琼河坝地区的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侵入期次X .其中第二侵入期次较为强烈、分布图1 宝山地区区域地质略图Fig.1 Sketch regional map of the Baoshan area1.地质界线;2.背斜;3.向斜;4.正断层;5.逆断层;6.平推断层Q——第四系;C 1——下石碳统;D 1d 1——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下亚组;γ42b ——花岗岩;γδ42b ——花岗闪长岩; νµ42a ——辉长玢岩面积最广,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等.其中角闪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等构成的花岗岩岩基分布于矿区以西地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等中基性杂岩体大面积分布于矿区以东地区.岩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发育不同程度的角岩化、夕卡岩化、硅化及孔雀石化,并伴生有Cu 、Fe 、Au 等矿床(点).该地区已发现诸如桑德乌兰-蒙西铜矿、琼河坝铁矿、宝山铁矿、绿石沟铜铁矿、天工石铁铜金矿、北山金矿、和尔赛铜矿等数处矿床与矿点,是一个潜在的Fe-Cu-Au 多金属矿集区.2 矿区地质概况出露地层为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下亚组中-基性火山熔岩及中-酸性火山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X .地层倾向南西,倾角30°~50°,为单斜构造.矿区断裂主要有F 1、F 2、F 3、F 4、F 5、F 6和隐伏断裂F 7(图2).依断裂与矿体的关系,可分为成矿期断裂和成矿后断裂:①成矿期断裂有F 1—F 5和隐伏断裂F 7,其中F 1断裂平面上为舒缓波状,分布于矿区北西部,产状325°38°~78°,∠地表缓而向下渐陡,断裂面不规则,1号主矿体产于其中及其附近;分布于矿区中西部的F 3断裂,产状240°70°~85°,∠沿断裂带发育有夕卡岩(图3-a)和局部膨大的富磁铁矿透镜体,可能为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之一;隐伏断裂F 7分布于Fe15号矿体上盘,严格地沿磁铁矿体与层状石榴石夕卡岩之间接触面发育,断层面平直,产状232°31°;∠②成矿后断裂以近NS 向F 6为代表,位于矿区中部,穿过全矿区向北延出图外,将矿区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将两侧的夕卡岩(矿)带错移200多米.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以海西中期第一、二侵入次为主.第一侵入次规模较小,以辉长(玢)岩为主,零星分布于矿区南部和和北东部;第二侵入次之花岗岩最为发育,大面积分布于矿区北西部,岩体外接触带发育有角岩带.X 张拓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宝山铁矿普查地质报告,2003矿化蚀变类型多样,主要有夕卡岩化、角岩化、铜矿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和钾化.其中夕卡岩化以形成石榴石夕卡岩为特征,主要发育于大理岩的接触带或大理岩中.值得指出的是,矿区凝灰岩中还发育有许多贯入成因的(含)磁铁矿石榴石夕卡岩体(脉)和石榴石夕卡岩磁铁矿体,它们可能为异地夕卡岩. 图3 宝山铁矿典型矿体与夕卡岩脉关系图Fig.3 Photograph showing some typical skarn rocks andiron bodies in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a ——凝灰岩中沿断裂分布,产状陡立的石榴石夕卡岩脉;b ——贯入成因磁铁矿体与围岩界面截然并表现为滑动面构造;c ——大理岩接触带的夕卡岩与矿体;d ——花岗岩脉穿切铁矿体并含有铁矿角砾经20 m×20 m 面积磁测,磁异常等值线可分为3部分:①在北部大片的负异常中呈现多处正磁异常,△Z max =7 000 nT,一般2 000~4 000 nT,这些异常均对应地表出露的磁铁矿体上;②西南部存在一规模较大的正磁异常,△Z max >2×104 nT,一般4 000~6 000 nT,异常图2 宝山铁矿矿区地质图Fig. 2 Geological map of the Baoshan iron district1.地质界线;2.断层及编号;3矿体及编号;4.未见矿、见矿钻孔 D 1d 1——下泥盆统大南湖组下亚组;γ42b ——花岗岩;γδ42b ——花岗闪长岩;νμ42b ——辉长玢岩;at——安山质凝灰岩; φt——英安质凝灰岩; sk——夕卡岩370 新 疆 地 质对应Fe1号主矿体,矿体深部对应负异常区;③东南部一规模较大的低缓正磁异常,以4 000 nT 等值线圈定异常,形成3个异常中心,分别对应有工业价值的矿体.微量元素Co 、Mo 、As 、Cu 、Zn 、B 、Bi 等具较高的丰度值,特别是磁铁富矿较为明显:Mo 平均值为克拉克值的19倍以上;Co 平均值238×10-6,达到综合回收品位;Bi 平均值是克拉克值的100倍以上X .以上元素组合特征,反映了矿床与热液交代成因的内在联系和多期热液活动叠加的特点.3 矿床地质特征3.1 矿体类型宝山铁矿主体为磁铁矿型铁矿,按成因分为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和热液交代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与磁铁矿-黄铜矿矿体(铁铜矿).在新开拓的井下三中段,又发现热液充填成因的方解石黄铜矿脉.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部,以1号矿体为代表.1号矿体产于NE 向(F 1)和NW 向(F 2)断裂相交形成的三角地带,花岗岩与大南湖组下亚组的接触带(即F 1断裂)附近.矿体长240 m,地表出露80 m,垂深大于200 m,平均厚度12 m.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体状、不规则状等.产状325°38°~75°,∠矿体倾角上部缓下部变陡.矿体向西南倾伏、北东翘起.矿体顶板围岩近地表为角岩化英安质凝灰岩,深部为角岩,底板围岩为安山质凝灰岩.矿体与围岩界面截然,并表现为滑动面的特征(图3-b),滑面上发育磁铁矿薄膜和擦线构造,滑面和擦线的形成意味着铁质流体的贯入具冷侵位与强力侵位的特征.沿矿体接触面及矿体中的节理与裂隙有块状和脉状硫化物充填与穿插.矿体特富矿石占82.2%,平均品位达55%,最高67.70%.矿石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粒状镶嵌、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等.矿体主要由磁铁矿石组成,含少量石榴石夕卡岩.热液交代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主要产于矿区中东部,以发育于大理岩的接触带为其特征.矿区已探X 张拓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宝山铁矿普查地质报告,2003明此类矿体20多个,其中15号矿体规模最大,15号矿体呈“皮壳”状发育于透镜状大理岩的上下接触带,下接触带矿体为含石榴石夕卡岩的磁铁矿体;上接触带的矿体为较纯的磁铁矿石,且具强烈的劈理化,其上还发育一层石榴石夕卡岩,两者之间为F 7断层,以发育断层角砾和断层泥为特征,断层角砾有明显的压扁定向,说明矿体的生成晚于其上的石榴石夕卡岩.矿体、岩层、断层三者产状基本一致(图4).矿体向东南倾伏,北西翘起.矿体长350 m,地表出露长度53 m,真厚度1.4~13.8 m,平均9 m,斜深136 m,为磁铁富矿.矿石主要为粒状变晶及交代结构、块状、角砾状、浸染状构造等.热液交代成因夕卡岩型铜铁矿体,以7号矿体为代表,该矿体发育于大理岩下接触带,为含孔雀石和磁铁矿的石榴石夕卡岩,Cu 品位0.3%~0.8%,平均0.5%,Fe 含量30%~40%.勘探结果显示,在2号勘探线ZK2-1孔与ZK2-2孔大理岩上下接触带可见分带明显的夕卡岩及矿体.从大理岩往外依次为石榴石夕卡岩、黄铜矿层、含黄铜矿的磁铁矿体(图3-c),其中石榴石夕卡岩厚约0.03 m 、黄铜矿矿层厚约0.15 m 、含黄铜矿的磁铁矿矿体厚1 m.含黄铜矿的磁铁矿体中,黄铜矿呈细条带状分布,Cu 品位可达0.5%.该矿体尽管规模有限,但这是一个重要的找矿线索. 3.2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宝山铁矿床共有大小矿体24个.其中地表矿体19个,隐伏矿体5个.工业价值较高的矿体有Fe1、Fe15.由于受NE 向和NW 向2组交叉断裂控制,矿带以Fe1北东端为拐点向SW 和SE 两个方向延伸.矿体的分布可分为东西2个矿带.图4 宝山铁矿+4线勘探剖面图Fig.4 Geological profile along the +4 exploration line in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 Sk ——夕卡岩;mb ——大理岩;tf ——凝灰岩;Fesk ——磁铁矿夕卡岩西矿带由Fe1、Fe2、Fe3、Fe4和隐伏矿体Fe1号东、Fe2号南、Fe19、Fe22八个矿体构成,其中Fe1是主矿体.矿带长350 m,总体倾向NW,倾角35°~75°;矿体呈似层状、透镜体状、脉状、月牙状等,产状与F1断裂相似.矿带向西南倾伏,斜深大于260 m;北东端各有小矿体出露地表,斜深最大不超过150 m,其中Fe3、Fe4、Fe1号东、Fe2号南矿体延深小于40 m;矿体围岩主要为凝灰岩、角岩等,以贯入成因的磁铁矿体为主.在Fe1号矿体中三段,矿体明显被花岗岩脉穿切,花岗岩中可见磁铁矿石角砾(图3-d).东矿带长约2 000 m,宽50~150 m,分布有大小16个矿体.以Fe8、Fe10、Fe15、Fe26号矿体规模较大.矿体总体倾向南西,倾角20°~70°.矿体呈凸透镜状、似层状、长条状、马鞍状、不规则状等.矿体产状与围岩近一致.其中Fe10矿体倾角32°~45°,产于断层上盘的凝灰岩中.Fe26号矿体规模较大,矿体总体倾向南西,倾角20°~70°.矿体呈凸透镜状、似层状、长条状、马鞍状、不规则状等.矿体产状与围岩近一致.其中Fe10矿体倾角32°~45°,产于断层上盘的凝灰岩中;Fe26号矿体分布于矿区的最东南边部附近,产于F2断裂中,长152 m,宽200 m,厚10~20 m,产状238°77°,∠矿体呈薄层状、长条状、脉状、透镜体状等,矿体与围岩为断层接触,围岩为蚀变英安质凝灰岩,矿石平均品位55.64%.4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探讨尽管宝山铁矿体有含量不同的夕卡岩伴生与共生、交代成因夕卡岩型铁矿发育于大理岩接触带及大理岩中,但到目前为止,矿区还没有发现岩体、夕卡岩与磁铁矿体、碳酸盐岩“三体同位”的现象,成矿岩体尚不能直接确定.从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被花岗岩穿切与包裹及矿石中含Co高的特征推断,成矿岩体可能为基性的辉长岩.这与区域上灰西沟夕卡岩型铁矿成矿岩体为闪长岩、绿石沟夕卡岩型铜铁矿成矿岩体为辉长岩的特征是一致的.宝山铁矿交代成因夕卡岩应属热液交代成因,矿区沿断裂分布的夕卡岩脉和贯入成因夕卡岩型铁矿应为深部岩浆与碳酸盐岩相互作用形成的含矿夕卡岩质流体于“生产车间”上部贯入与定位的产物[2].宝山铁矿矿体的产出与分布受构造与岩性地层的控制.其中NW向断裂是主控矿断裂,矿体分布在该组断裂的两侧,它既是控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NE向与NW 向断裂斜交形成的三角地带,是矿体集中分布地带.矿体产于大南湖组下亚组地层中,其中热液交代成因的夕卡岩型磁铁矿与碳酸盐岩密切伴生与共生.综合矿区矿体类型及分布特征与构造、岩性的相互关系,可以建立宝山铁矿的成矿模式(图5),即: ①宝山铁矿为夕卡岩型铁矿,矿体类型有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热液交代成因夕卡岩型(包括铜铁矿体)2大类,其中与大理岩共生的交代成因夕卡岩型铁矿为热液交代成因,而夕卡岩脉和贯入的铁矿为贯入成因;②断裂构造与碳酸盐岩地层是宝山铁矿形成的主要控矿要素.贯入型铁矿与夕卡岩脉的产状与断裂构造的产状有关,而交代成因夕卡岩型铁矿和铁铜矿分布于大理岩或凝灰岩的接触带或大理岩中;③成矿岩体为辉长岩,岩体和矿床形成于晚古生代海西中期;④矿区深部存在规模较大的“含矿夕卡岩质成矿流体”的“生产车间”,且“含矿夕卡岩质流体”的形成与迁移可能是脉动的,成矿作用后期发生以铜为主的成矿作用.但是,这种“生产车间”是深部辉长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的产物还是其它机制形成尚待进一步研究.图5宝山铁矿成矿模式图Fig. 5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e Baoshan irondeposit in the Yiwu county, Xinjiang1.大理岩;2.角岩化带;3.石榴石夕卡岩;4.交代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5.交代成因夕卡岩型铁铜矿体;6.贯入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7.铜矿体;8.含铁铜夕卡岩质成矿流体形成区,9.成矿流体运移方向,10.断裂(层)与编号;11.矿体编号;12.钻孔位置D1d——泥盆系下统大南湖组;γ42a ——花岗岩;ν42b——辉长岩5 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构造标志 NW向断裂既是控矿构造又是容矿372新疆地质构造,NE向与NW向断裂斜交形成的三角地带是矿体集中分布地带.岩性地层标志矿区大南湖组下亚组大理岩是直接而明显的找矿标志.矿化蚀变标志宝山铁矿除后期热液脉状铜矿外,其它类型的矿体都含有石榴石夕卡岩,石榴石夕卡岩是寻找磁铁矿矿体的重要标志;另外,许多交代成因夕卡岩型磁铁矿体上部围岩中常见孔雀石化,即孔雀石化也是重要找矿标志.地球物理标志磁异常是直接的找矿标志.大于4 000 nT的磁异常对应磁铁矿体;2 000~1 000 nT甚至更低、且有一定规模、形态规则的磁异常下也有望找到较好的矿体,这在近几年的钻探和开采过程中已得到验证.综合标志与重、磁异常对应的构造、中基性侵入体与下泥盆统的接触带的复合部位,即可能为磁铁矿体的产出位置.宝山铁矿的进一步找矿工作可分为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寻找与矿区外围区域成矿预测2个方面.矿区深部找矿工作的重点是拓展找矿深度与矿床类型.例如东矿区露采坑Fe10、Fe12、Fe15号矿体采完后,可重新开展磁法测量,以探寻深部可能存在的隐伏矿体.在矿床类型方面,应注意夕卡岩型铜矿的成矿预测研究.在区域成矿预测方面,注意研究与寻找断裂构造、大南湖组下亚组(特别是大理岩)及海西中期中基性岩体的复合部位,这些部位可能是夕卡岩型铁矿成矿的有利地区.致谢:本文是宝山铁矿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在研究与撰写论文过程得到了宝山铁矿领导与同事的支持与帮助,并得到大队程松林总工和邓刚副总的有益建议与指导,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参考文献[1] 杨树德.新疆北部的古板块构造[J].新疆地质,1994.12(1):1-8.[2] 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矿床学[M].地质出版社.1985.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MODEL OF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 AND SOME PROSPECTING INDICATORS IN THE YIWU COUNTY, XINJIANG ZHANG Jin-xiang1, NIE Wei-dong1, ZHAO Xian-li1, ZHANG Ming-jun1, ZHU Jing1, XU Xing-wang2(1.No. 6 Geological Party, Xinjiang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mi, Xinjiang, 8390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s,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29, China.)Abstract:The Baoshan iron deposit in the Yiwu county, Xinjiang, is located in the Qiongheba Fe-Cu polymetallic deposit cluster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of the Zhungaer later Paleozoic island arc-type magmatism – tectonics – mineralization belts.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 consists of skarn-type magnetite and pyrite- magnetite ore bodies formed by hydrothermal metasomatism, skarn-type magnetite ore bodies injected along fractures or faults, and hydrothermal chalcopyrite veins filled along fractures respectively. The magnetite ore bodies are the main ores exploited in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 at present time. There are abundant of magmatic rocks, including granite, gabbro and diabase. Evidences that some magnetite ore bodies was intruded and cut by granite and some magnetite ores contain high Co el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ore- forming intrusive bodies are most likely some gabbro located in deep position of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 There was possible a big “factory” producing the skarn-type ore-forming fluids in the deep area of the ore district, and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of these ore-forming fluids are possible periodically. The copper ore bodies were mainly formed in the late metallogenic stage. We suggest to prospect the deep buried magnetite ore bodies under the open pit and the hidden copper deposit in the deep position of the ore district in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for the Baoshan iron deposit.Key words:Baoshan iron deposit;Skarn rock;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etallogenic model;Prospecting indicators。
地质年代土层序号土层名称及特征全新统︵Q4︶①1层人工填土,层顶埋深0m,一般厚度0.5-2.0m,松散,含碎石、块石、垃圾、植物根茎等,分布普遍。
①2层浜土、层顶埋深1.0-2.0m,一般厚1—4m,流塑,为黑色淤泥、杂物、味臭,分布于暗浜,明浜浜底和池塘区。
②0层江滩土、分布于黄浦江二侧,属近代黄浦江河漫滩沉积物,层顶埋深1.5-3.0m,厚0-16.0m,为粘质粉土,土质不均匀;②1层褐黄色粘性土,俗称硬壳层,层顶埋深0.5-2.0m,一般厚1.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可塑—软塑,含氧化铁锈斑及铁锰质结核,分布普遍;②2层灰黄色粘性土,与②1层呈渐变状,层顶埋深2.0-3.0m,一般厚0.5-2.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软塑,含铁锰质斑点,云母,粉砂等,分布普遍,在②3层发育的地段,②2层有时缺失,②1层变薄;全新统︵Q4︶②3层灰色粘质粉土,砂质粉土,粉砂,层顶埋深2.0-3.0m,一般层厚3.0-15.0m,为滨海—河口相沉积,沿苏州河二侧分布,经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外后向北东方向越过黄浦江而去,该层为吴淞江古道的沉积物,中间厚,二边薄、松散,稍密,含云母,夹粘性土凸镜体,土质不均匀。
砂性土渗透系数0.1m/d-0.27m/d,静止水位离地表1.0左右。
在吴淞江古道分布区,③层、④层会变薄或缺失(参见上海市岩工程勘察规范附图B);③1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3.0-4.0m,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有机质等,分布普遍;③2层灰色粉性土,粉砂,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4.0-5.0m,厚1.0-3.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松散—稍密,含云母,土质不均匀,呈透镜状局部分布;③3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层顶埋深5-7m,一般厚0-5.0m,属滨海—浅海相沉积,软塑—流塑,含云母和有机质,分布较普遍。
第③层的平均渗透系数在3×10-1m/d左右,贮水系数1.6×10-6(根据野外slug Test);④层灰色淤泥质粘土,层顶埋深7.0-12.0m,一般厚5.0-10.0m,滨海—浅海相沉积,流塑,含云母、有机质、夹薄层粉砂,局部夹贝壳碎屑,分布普遍,野外slug Test测定渗透系数为7×10-3m/d, 贮水系数1.56×10-3;⑤1层褐灰色粘性土,层顶埋深15.0—20.0m,一般厚5.0-17.0m,滨海相、沼泽相沉积,软塑—可塑,含云母,有机质,夹泥质、钙质结核和半腐芦苇根茎,分布普遍,局部出现淤泥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