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方法与示例之评价主题形象,结合语境辨析词义
- 格式:docx
- 大小:19.65 KB
- 文档页数:5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得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我们要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
外貌描写往往能初步展现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生活状况等。
比如,一个穿着破旧但整洁的衣服,脸上布满皱纹却目光坚定的人,可能是一位经历过生活艰辛但意志坚强的劳动者。
语言描写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和身份地位。
通过人物所说的话,我们可以判断出他是直率还是含蓄,是乐观还是悲观。
动作描写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例如,一个人在紧张时会不停地搓手,在兴奋时会手舞足蹈。
心理描写则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了解其深层次的想法和动机。
其次,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关键。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涵盖了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人际关系等方面。
比如,在一个动荡的战争年代,人们可能会表现出勇敢、坚韧和对和平的渴望;而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中,人物可能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生活品质。
自然环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寒冷的冬天可能会让人物显得更加坚强和忍耐,美丽的春天可能会使人物心情愉悦、充满希望。
再者,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也是重要的方法。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
在故事的发展中,人物的性格会通过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逐渐展现出来。
比如,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克服,这就体现了他的坚韧不拔;而如果一个人在利益面前轻易放弃原则,就暴露出了他的贪婪和软弱。
此外,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和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
作者的直接评价通常能给我们提供明确的方向,让我们快速了解人物的主要特点。
而其他人物的评价则从侧面反映了被评价人物的形象。
比如,周围的人都称赞某个人善良、乐于助人,那么我们就能初步判断这个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是积极正面的。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概说2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1、人物形象的分析:首先,可以从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
再次,体悟的创作意图,从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
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
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
臣专权,楚王昏庸。
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
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
(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技巧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分值较高,而且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很多考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旨在阅读现代文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裁、结构和写作思路。
同时,要注意捕捉文章的关键语句,如标题、开头、结尾、段落的中心句等,这些语句往往能够揭示文章的主旨。
例如,议论文的论点通常会在标题、开头或结尾明确提出;记叙文的主旨可能隐藏在叙述和描写中,需要通过分析人物、事件来总结;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主要特征一般在开头就能找到。
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比如,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只有对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为后续的答题做好准备。
二、仔细审题,明确要求在答题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楚题目所问的内容和要求。
有些题目可能会直接提问,如“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某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些题目则可能比较含蓄,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例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看法”,这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同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
比如,“从文中找出”“根据第X 段”“结合全文”等,这些词语都会对答题的范围和方向产生影响。
三、带着问题,回文定位明确题目要求后,要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
在回文定位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人名、地名、时间等信息,快速准确地找到答题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分布在文章的不同段落,这时就需要考生进行整合和归纳。
比如,对于“文中多次提到某物,有何作用”这样的题目,就需要考生将文中关于该物的描写全部找出,然后分析其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语文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拉分项目之一,该如何做到不失分是很重要的。
以下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满分解题技巧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一、有关理解词句的题型:1、理解词语:提问方式:某个词语的内在含义是什么?或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模式:直接用原文解说。
或答: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或: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不能调换,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常考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或作者思想情感紧密相关的词、表达情感强烈的词(如: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有比喻和象征义的词(如:湖北卷“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这句话中,考生就须揭示“晨曦”这个词在本句中的比喻义——人生中的青春年华)、指示代词。
对策小结:(1)化具体词义为抽象含义(如“关门”,理解成“意味着一个结束”);(2)0找出比喻的本体或象征的象征对象或象征义;(3)将指示内容代入原文检验。
(4)看是否是一语双关(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褒词贬用(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等;(5)联系上下文提取要点来答。
2、理解句子:提问方式:某句话中在文中的含义,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或为什么说:“……”。
答题模式: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内在含义是……。
或这句话意思是……,表达了……。
常考句子:有内涵的句子、有修辞格的句子,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句子。
对策小结:(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联系上下语境,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要考虑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来理解;有内涵的句子既答出表面意思,又要答出内在含义。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
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如何分析与评价人物形象【知识点】(1)小说散文大多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目的;(2)其能让人感受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3)此为提高鉴赏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答题思路】人物形象一是通过主要事迹表现,在事件中对人物的表现进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侧面烘托,通过他人反映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形象。
分析评价人物要注意:一、首先看文中记叙主要人物什么事,分析人物性格,从细节入手,分析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热点。
二、从侧面描写中看主要人物思想性格。
通过他人的言论行为,或环境描写分析,总结出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三、从作者对人物的直接介绍或议论评价中,分析提取有关人物特点的一些信息。
【答题方法】文章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某某……的形象(特点)。
本文的人物具有……性格特点,通过……具体事例看出。
【例文1】含泪奔跑的少年布衣粗食⑴在他的记忆里,他从未离开过生养他的大山。
他今年初中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城的重点中学。
在城里,他这个年纪还是个孩子,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
然而,他俨然是个大人了,就在他初中毕业的这个暑假里,他尝到了冷也尝到了暖。
冷暖过后,他仿佛一夜成人。
⑵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第一个星期,突遭车祸,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肇事司机也在车祸中死亡,父亲的死没有得到任何赔偿。
母亲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跛的,生活勉强能够自理。
⑶起初,他和母亲商议着辍学,但母亲坚决不同意。
为了下学期的学费,为了以后的生活有个着落,母亲决定带他到县城谋生。
⑷进了城,他才知道,城市人山人海,高楼林立,但这些繁华不属于他们。
沉闷的空气里弥漫着炙热的气流,一阵风袭来,也闻不到熟悉的稻花的香甜。
母亲在城市边缘,租了间铁皮房,用木板搭了张床,然后找两块红砖架个小铁锅,算是在城里落下了脚。
母亲从工厂找到店铺,从店铺找到垃圾收购站,可没有人愿意收留一个瘸子。
满分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赏析词语赏析词语是中考高频考题,赏析词语一共有6个角度。
今天讲解其中三个角度一、本义+语境义+体现/表达(情感、心理、品质)答题格式:本义+文中义(写出了……)+体现了/表达了……(心理、情感、性格品质)【典型例题】2020年重庆B卷《草根募捐晚会》1、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
(1)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案:本义:炸开的本义是突然爆炸、裂开、传开等,程度较深,影响较大(1分)。
语境义:用在此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李患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1分)表达情感:表现了人们对老李的关心。
二、修辞/描写+文中义+体现/表达(心理、情感、品质)第二种情况:如果加点词语恰好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手法,就从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手法角度赏析。
【典型例题】小鸟在树上卖弄清脆的喉咙。
(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案:本义:“卖弄”本义指“炫耀”修辞: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鸟拟人化语境义:生动形象写出了小鸟的叫声清脆动听,可爱的情态表达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典型例题】2020重庆名校模拟《等鱼断气》品析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然而父亲还没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他飞快地抽出一把剪刀,钱还没付,就用刀刺入鱼腹,剐出了鱼肠,那鱼心还在一翕一张呢。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答案:描写手法:动作描写,通“抽”“刺”“剐”等一系列动词,(1分)文中义: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等到鱼死之后迅速而麻利地杀鱼放血的动作,(1分)表达情感:表现父亲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急切地想要为母亲买到鲫鱼治病的心理。
(1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评论技巧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我们发现考生对信息挑选题大多驾轻就熟。
但是一旦波及到理解并进一步剖析鉴赏时。
就会得分甚低。
究其原由是考生不知怎样下手,且答题不规范。
为此本文联合 2020 年高考语文试题中鉴赏评论的问答种类,归纳了几种模式,供给一些可操作的解题技巧。
一、人称表达类考察方式: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能够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许针对称呼的变化命题。
技巧点拨: (1) 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 认识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怀,第二人称使抒怀更为激烈动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巧自由。
(3) 联合内容剖析其详细的作用。
解题示例: (1) 【2020 年辽宁卷第 20 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号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附原文第五自然段:我赞杨柳漂亮。
但其美与牡丹不一样,与其他全部花木都不一样。
花木多数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 ,古木能长到“参天” 。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常常看见枝叶花果繁荣昌盛,仿佛忘掉了下边的根,感觉可恶 ! 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尽管高踞在上边,绝不搭理他呢 ?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边,怎么尽管贪恋自己的光荣。
而绝不回首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多数这样。
甚至下边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仍是繁荣昌盛,在那边作最后一刻的威福。
真是可恶而又可怜 ! 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并且很高;可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掉根本,经常俯首顾着下边,不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许和它亲吻。
仿佛一群开朗的孩子围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不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许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令人见了感觉特别可爱。
( 丰子恺《杨柳》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评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当面的责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亮,便于直接抒发生者对那些名贵花木激烈的憎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