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质量控制的量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2.62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对于科学预测和应对地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评估,旨在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1. 质量控制原则质量控制是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以下是中国地震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的几个原则:(1)设备维护和校准:地震监测设备是获取数据的核心工具,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准确测量。
(2)数据完整性与稳定性:数据采集过程中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因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丢失或异常。
(3)统一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和存储过程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2. 质量控制方法为了保证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采用了如下质量控制方法:(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校正、滤波和去噪等,以消除设备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数据校验:通过建立合适的质量评估体系,对数据进行校验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3)重复观测:在关键地震监测点设置多台设备,进行重复观测,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3. 数据评估方法数据评估是对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过程,以下是中国地震监测数据评估的几个主要方法:(1)数据一致性分析:通过对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关系,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2)数据对比分析:将中国地震监测数据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灾害验证:将地震监测数据与实际发生的地震事件进行对比,评估数据在预测和应对地震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质量控制与评估的应用质量控制和评估结果对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应用方面:(1)地震预警系统:借助质量控制和评估结果,改进地震监测设备和算法,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2)地震科学研究:通过对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和评估,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促进对地震机理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地震资料品质定量分析技术摘要:在地震勘探中,对采集数据的定量分析是评价采集质量和制定处理流程、参数选择的依据,也是分析资料能否满足勘探需要的重要手段。
与原始地震资料品质有关的属性包括有效信号能量、频率、噪音能量、频率、资料信噪比等方面。
通过研究信号能量、频率等方面的定量分析技术;研究信噪比定量分析技术以及实现定量分析结果的可视化。
不仅较精确地给出了定量的分析结果,而且缩短了大量的分析时间,降低了分析材料消耗,节省了人力资源。
经过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对正确制定处理流程和处理参数十分重要。
关键词:能量频率信噪比定量分析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47-02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小道距、小面元、高覆盖的海量数据勘探已成主要勘探。
面对海量地震数据往往在正式确定处理流程之前需要定性、定量地对地震资料进行评价。
对数据中的激发能量、激发子波、高频干扰和信噪比等参数进行定量、系统、直观地分析为科学地制定后续处理流程以及快速、有效地实现对处理数据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1 综合能量分析实际地震勘探中激发能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传播路径、储层物性、地表岩性、激发井深和爆炸药量等因素均会对激发能量造成影响。
激发能量的变化又将直接影响激发频率和激发子波的变化。
因此在地震资料处理前有效地分析各炮的激发能量变化,依据近地表资料和静校正分析结果为后续地震资料处理提供炮集质量的变化和近地表变化的信息。
该技术为快速分析各炮激发能量提供了手段。
1.1 野外激发能量监控图1是炮集能量统计得到的某工区三维数据激发能量统计平面图。
图1中每个点代表一炮,分析时窗为目的层800~1000 mh。
分析频率范围为60hz。
从图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全工区各炮反射能量的变化。
根据分析结果,处理人员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原始资料的品质,而且可以通过平面监测与监控炮相结合的方式全程监控整个处理过程。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地震预报事业单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
而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分析则是保证地震预报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分析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并探讨如何提高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一、地震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地震预报准确性的基础。
合理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减少数据误差,提高数据可信度。
1.传感器校验和维护地震仪器是获取地震监测数据的基础设备,对其进行定期校验和维护是确保数据准确性的前提。
包括检查传感器的运行状态、灵敏度和频率响应等,并进行必要的校准或更换。
2.数据采集与传输过程的质量控制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和数据丢失等问题的影响。
为了保证数据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选用高质量的数据采集设备、优化数据传输通道、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实施数据冗余存储等。
3.数据预处理和过滤原始地震监测数据中常常包含频谱上的噪声或人工干扰,需要进行预处理和过滤。
通过合理的滤波算法、噪声识别和干扰排除等方法,可以减少非地震信号对数据的干扰,提高数据质量。
4.数据校验和异常检测在地震监测数据中,可能存在异常数据点或错误数据。
通过建立数据校验和异常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修正异常数据,确保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地震预报结果具有直接影响。
利用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提取地震监测数据中的信息。
1.地震波形分析地震波形是地震监测数据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通过对地震波形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地震的震级、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等重要参数。
常用的地震波形分析方法包括波形拟合、频谱分析、振幅比较分析等。
2.地震频谱分析地震频谱是地震波形的频率特征,通过对地震频谱的分析,可以研究地震的频率分布、频带特性、能量释放模式等。
常用的地震频谱分析方法包括快速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光谱比较等。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校正方法研究地震预报事业单位的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校正方法是确保地震预报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地震预报事业单位在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校正方面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质量监控的要点和校正方法的应用。
一、数据质量监控要点为了保证地震监测数据的质量,地震预报事业单位需要对数据进行质量监控。
以下是数据质量监控的要点:1. 数据获取地震监测数据的来源可以是地震观测站、测震仪器、卫星遥感等。
在数据获取环节,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地震观测站和测震仪器,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校准,确保其工作状态良好。
对于卫星遥感数据,需要选择可靠的数据源,并进行数据筛选和预处理。
2. 数据传输地震监测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
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地震预报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并进行数据冗余存储,以防止数据丢失。
同时,对于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监测和处理。
3. 数据校验对于接收到的地震监测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常见的数据校验方法包括数据重复性检查、数据范围检查、数据关联关系检查等。
通过数据校验,可以及时发现数据异常,并进行数据修正或排除。
4. 数据存储有良好的数据存储系统可以确保地震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地震预报事业单位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规范和管理流程,确保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访问性。
同时,对于数据存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监测和处理,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二、校正方法的应用除了数据质量监控外,地震预报事业单位还需要进行数据的校正,以提高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校正方法的应用:1. 仪器校正地震预报事业单位使用的测震仪器需要进行定期的校准和检查,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校正方法包括灵敏度校正、线性校正、传感器定标等。
通过仪器校正,可以消除仪器本身的误差,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
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控制研究摘要:现场的地震资料处理是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从而确保了后续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资料精度。
本文从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的的5个质量控制手段进行论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记录磁带的质量控制、SPS质量控制、炮点和检波点的质量控制、炮点能量的质量控制、综合质量控制以及现场剖面的质量控制,这些手段可以为从事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质量控制随着油田勘探开发不断深入,难度日益加大,对地震资料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地震勘探的起始阶段进行质量监控,从而保证采集数据的可靠性。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可以及时地对地震资料采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可以减小由于数据质量造成的浪费,提高地震资料采集的效率,从而为地震资料采集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一定的保障,与此同时,也可以为现场采集部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后续处理、解释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场处理的质量控制1.1记录磁带的质量控制。
记录磁带的质量控制是将野外采集到的数据带进行解编,可以检查数据格式是否达标,从而可以为数据读取提供一定的保障。
通过磁带读取,对磁带记录的数据炮数、道数、记录长度等信息进行确定,另外也能够得到磁带数据的格式、密度、采样间隔等信息,从而保证了野外记录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1.2SPS质量控制。
SPS是野外地震采集的工作人员根据采集设计中确定的观测系统,对施工参数进行设置,从而生成的一种文件。
在实际采集过程中,利用所提供的SPS文件进行野外放炮操作,因此,必须对SPS文件进行质量控制,从而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如图1所示。
1.3炮点、检波点的质量控制。
线性动校正是炮点、检波点的的主要质量控制手段。
通过线性动校正处理,可以对定义的静校正量准确程度和观测系统进行检查,判断激发能量是否到达要求,还可以对不同炮点和检波点的实际偏移情况进行实时质量控制。
储层地震预测基础理论方法研究乐友喜,杨丽1地震资料品质的量化分析衡量地震资料的品质有多种方法,如频谱特征分析方法、相对分辨率估计方法、信噪比估计方法等。
3. 1 频谱分析频谱分析是描述地震记录特征的重要方法,它有2 种形式,一是傅立叶谱分析,二是功率谱分析。
前者用于确定函数,后者用于随机过程。
当用于分析的地震数据是一个均值为零的随机过程,功率谱为它的一个统计特性时,可以较好地表示反射波特征;当用于分析的地震数据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函数,记录信噪比较高,分析时窗中有稳定的反射波脉冲出现时,使用傅立叶谱分析描述反射波特征较为适宜。
3. 2 相对分辨率分析所谓分辨率指的是分辨由相距很近的分界面来的反射波信号的能力,它主要决定于反射脉冲的延续时间。
由于在地震记录上不可能直接测量反射脉冲的延续时间,所以分辨率的量度可按地震记录自相关特征参数来定义。
设θ为自相关函数主极值半周期的宽度; S1 为主极值半周期自相关曲线所包含的面积; S2 、S3 、S4 ,简记S2-4 为自相关曲线依次3个旁极值面积之和。
地震记录分辨率参数定义为:λ=S1 /(θ·S224 );θ与反射波脉冲视周期有关,视周期越长,分辨率越低,所以参数λ与θ成反比;自相关函数的面积表示地震脉冲能量分布情况。
脉冲越窄、相位个数越少,则地震脉冲分辨率越高,对这类脉冲主极值半周期面积S1 越大;相反, 脉冲延续时间长、相位个数多, 则地震脉冲分辨率越低,而自相关函数旁极值面积S224 越大。
3. 3 信噪比分析地震记录是物理观测得到的试验数据,反射信号是在干扰背景上记录到的。
分析反射特征、拾取地震属性,来研究油气储层,就不能不考虑干扰的影响。
在使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前,对资料的信噪比作定量评价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地震记录的干扰背景也是地震记录特点的一部分。
在一定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记录的干扰背景很强;在另外的地震地质条件下,记录的干扰背景可能较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