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血液科 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住院患者。
一、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髓劳。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CD-10编码:D61.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重点专科髓劳病协作组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常见证候: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
2.有以下因素之一者,不进入本路径:(1)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Ⅰ型和Ⅱ型。
(2)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血小板<5×109/L伴出血者,中性粒细胞<0.5×109/L,任何一项达到该标准者。
3.当患者同时伴有其他疾病,但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骨髓穿刺常规检查、骨髓活检、骨髓细胞染色体、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血型、(RBC、WBC)CD55+、CD59+,腹部超声,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尿常规、便常规、便潜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难病诊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因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属中医“虚劳”、“亡血”、“血虚”、“血枯”、“髓枯”等范畴。
早在《灵枢?决气》篇中就有“脱血”的记载。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
”“面色白,时瞑目,兼衄,少腹满。
”这些论述与再障的症状颇为相似,并认为“此为劳使之然”,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明代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进一步对病机予以发挥:“虚劳之证,荣血伤,则内热起。
”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也已发现本病治疗困难,如明代戴原礼说:“诸失血而发热者,难治。
”在我国,再障的患病率较高,约为欧美国家的4倍。
西医对其病因未完全阐明,认为主要与药物、化学、放射线、生物、遗传等因素有关。
治疗也较为困难,除一般支持疗法外,慢性再障的首选药为雄性激素,但疗效不高,副作用明显;对急性再障更缺乏好的对策,因而病死率较高。
此外,对脾切除的评价也不一致。
现代中医治疗再障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之后,陆续有一些文章,但均局限于个案治疗经验,治则多为补气养血或补益心脾。
至1963年,开始出现多病例集中观察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大样本资料多发表于80年代之后,但实际工作往往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了,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聚着作者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据粗略统计,目前已发表的临床文章已有200多篇,除个案外,累计病例数已达5000多例。
通过近40年的研究,另外,实验研究证明,补肾中药对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作用,并提示可能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已初步探索到了一些中医临床规律。
如在舌诊研究中,发现再障特征性的舌质表现为无血管蕈状乳头显著增加及出现“鹅卵石样”无血管乳头,这种改变与健康人及其他血液病患者具有显著差异;在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研究中,发现骨髓增生情况与之有一定的关系,即:阴虚型骨髓增生减少与显著减少最多,阴阳两虚型次之,阳虚型仅见增生减少,未见显著减少;在治则研究中,认识到肾精亏损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以补肾作为基本治则已为目前所公认。
内蒙古中医药*浙江中医药大学(310053)**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310006)2011年12月25日收稿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中医中图分类号:R5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116-03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诊疗进展吴艳芳*沈建平**庄海峰**陈晓燕*李飞飞*任金贤*慢性再障是一组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缺陷、免疫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退、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 ,CAA ,简称慢性再障)是血液系统的一种严重疾病,属祖国医学“虚劳”、“血证”、“血亡”、“血痨”、“血虚”、“血枯”、“髓枯”等范畴。
兹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诊疗进展作以下综述。
1中医典籍对再障的认识考证中医,历代医家类似再障的论述不乏记载。
《黄帝内经》首载虚劳、血枯等证,“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血赤是为血……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血枯空虚……”等。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对此描述颇多,“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虚劳里急,悸,衄……”“虚劳里急,诸不足”等。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本病病机的描述也颇多,“血气微弱,阴阳俱虚”,“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劳伤而血气虚,使阴阳失和,互有胜弱故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乘故发寒热”等。
有关虚劳而见失血候,“此内伤损于脏也”;认为诸失血之因,“皆由伤损极虚所致也”。
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概括了虚劳的7大病因,并提出肺、脾、肾为治虚之本,还提出虚劳患者摄护之“二守”,即服药、摄养。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路径髓劳是指因先后天不足,精血生化乏源,或药毒或其他理化因素伤正,邪毒瘀阻,以出血、血亏、全血细胞减少、易感外邪为主要表现的劳病类疾病。
相当于西1.诊断依据1.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1.2.一般无肝脾肿大。
1.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作骨髓活俭等检查,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1.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
如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1.5.一般抗贫血药性治疗无效。
2.证候分类2.1.急劳髓枯:多见于急性再障,起病较急,面色苍白,极度疲乏,目暗睛迷,腰膝疲软,眩晕心悸,耳鸣耳聋,时发高热寒战,头痛身疼,鼻衄、齿衄、紫斑,或咳血、尿血,大便或黑,舌质淡,苔黄腻,脉虚数或大。
2.2.气血两亏:起病缓慢,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懒言,或纳呆便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3.脾肾阳虚:面色淡白,头晕心悸,倦怠自汗,形寒肢冷,纳呆便塘,小便清长,腰膝痠冷,男子阳萎,女子经闭,口淡泛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4.肝肾阴虚:面色苍白无华,头晕心悸,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疲软,失眠多梦、鼻衄齿衄,紫斑,或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血色淡红或鲜红,形体消瘦,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3.并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并发症主要是感染和出血,这些并发症又是再障的主要致死原因。
4.入院指征4.1.重型再障。
4.2.血红蛋白<50g/L,或白细胞≤1.5×109/L,或血小板<15×109/L。
4.3.合并感染、高热或内脏(包括胃肠、眼底等)出血或颅内出血倾向者。
5.治疗方案5.l.辨证治疗5.l.1.急劳髓枯。
治法:滋阴益气,填精补髓,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专方这里公布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专方既有方药相对固定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1.七宝美髯丹 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茯苓、当归、牛膝、补骨脂、人参各10g,熟地、黄芪各20g,肉桂6g。
阴虚加元参,阳虚加仙茅,阴阳两虚加黄精、山药等。
曹志刚应用此方治疗再障35例,基本治愈12例,缓解11例,明显进步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
2.四联生血汤 黄芪15~45g,熟地、太子参、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各15~30g,白术、水蛭各10g,当归10~12g,枸杞子、丹参各10~15g,蒲公英30g,穿山甲5~10g。
李富生应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再障107例,结果:痊愈22例,缓解49例,明显进步22例,无效7例(其中死亡4例),总有效率为93.55%。
3.二仙温肾汤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陈皮、人参、当归各10g,黄芪15g,赤小豆30g,甘草6g。
汤金土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再障80例,结果:基本治愈16例,缓解26例,明显进步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
经动物实验证实,本方能促进多向性造血干细胞和粒系、红系祖细胞增生。
4.四子荣血汤 人参6~10g,阿胶、枸杞子、覆盆子、女贞子、补骨脂、茯苓、炒白术、甘草各10g,鹿茸3~6g,当归、菟丝子、怀山药各15g,大熟地、制首乌各20g,黄芪20~30g。
王义评多年来应用此方治疗再障,临床疗效显著。
5.益气生髓汤 人参粉、冬虫夏草各6g,黄芪、何首乌各30g,白芍15g,枸杞子、女贞子、鸡血藤各12g,淫羊藿10g。
李绍球应用此方治疗再障9例,总有效率为88.9%。
此方有再障通用方之称。
6.再障回春汤 当归、白芍、白术、川芎、炙甘草、大枣、焦三仙各10g,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各12g,黄芪、熟地各20g,肉桂6g。
许玉仙应用此方治疗再障属肺、脾、肾三脏亏虚者,每能使枯木逢春,临床疗效颇佳。
7.大菟丝子饮 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桑椹子各15g,熟地、山萸肉、补骨脂、何首乌各10g。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急髓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热毒壅盛,迫血妄行型常见于急性再障起病初期热毒直入,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证候特点:起病急,面色苍白,壮热不退或低热持续,皮肤瘀点瘀斑,斑色红紫,鼻衄齿衄,烦燥口渴,便干尿黄,头晕乏力,舌红苔黄,脉洪大数疾。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片(先煎)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 米仁30g 黄芩15g 板蓝根15g 玄参15g甘草6g 白茅根30g 金银花15g 连翘15g 羚羊角粉(冲服)0.6g 若有高热、便秘者可加大黄9-12g、枳实12-15g等,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仙鹤草15g、紫珠草30g、藕节15g、白及15g、小蓟15g、生地榆10g、侧柏叶10g、花蕊石10g等。
中成药:羚黄凉血颗粒(内含羚羊角粉、牡丹皮、赤芍、辛夷等)12克~24克每日三次冲服(本院制剂)本症的治疗原则是延长生存期,而不是急于提高血红蛋白和其他有形成分,所谓“急则治其标”。
其症属温毒内蕴,伤津耗血,肾精枯竭,治以凉血解毒为主。
方中以羚羊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丹皮、贯众清热凉血散瘀;生地、麦冬清热滋阴;板蓝根、黄苓清热解毒;茜草、三七、琥珀活血凉血消瘀。
此证为邪盛精衰的及危重症,宜同时配合西药止血及控制感染,并加强各种支持疗法。
渡过急性期,可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2、慢髓劳(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型:热毒入里,耗精伤阴,迫血妄行。
证候特点: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夜寐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口渴喜饮,皮肤瘀点瘀斑,出血色鲜,舌嫩紫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丸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处方:水牛角片30g 生地20g 丹皮15g 白芍15g 知母10g 黄柏9g 熟地黄15g 山萸肉15g 淮山药20g 泽泻18g 鳖甲15g白茅根30g 仙鹤草30g 鲜藕节30g若出血明显: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酌加紫珠草30g、白及15g、小蓟15g、生地榆10g、侧柏叶10g、花蕊石10g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王春艳高瑞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下称“慢性再障”)是一种难治性的血液系统疾病,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以贫血为主,并有感染与出血现象,但也有部分病例13久不愈,反复感染或出血不能控制,贫血加重转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根据I临床表现和病变程度,慢性再障当属中医。
血虚”、“血证”、“血桔”、“髓枯”等范畴。
目前CAA的治疗有中医药、雄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造血细胞输注等,中西医结合治疗CAA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医学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
1中医治疗研究1.1 补肾填精以生髓促进干细胞造血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主藏精,精血同源,肾精不仅可以化生为肾气,也能够化生为血液,因此血的生成与肾精关系密切。
《张氏医通》指出:“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临床上慢性再障患者除有面色苍白、唇舌指甲淡白无华、神倦乏力、头晕心悸等血虚不足的表现外.还可以见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女子月经不调或不孕、男子遗精、早泄、滑精、阳痿等一派肾虚征象,而且肾虚的表现往往贯穿于再障患者发病的始末。
因此慢性再障患者出现血液化生不足,主要是由于肾精亏虚所致,“精亏则无以化血,必致血液亏虚。
”中医对“骨髓”的理解则包括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两方面,现代医学一致认为慢性再障的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髓,因而慢性再障的骨髓造血能力下降,归根到底都还是因为肾虚不能生髓,髓海空虚,不能化生精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肾药能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恢复,刺激骨髓增生,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临床报道证实,运用补肾法治疗再障有效。
周永明等【1】治疗慢性再障84例,脾肾阳虚型用生血1号,脾肾阴虚用生血2号,基本治愈18例,缓解6例,明显进步32例,无效13例,有效率达86.9%。
92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二、头痛(偏头痛)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8三、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4四、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8五、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22六、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26七、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0八、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5九、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39十、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4十一、迟脉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8十二、结脉证(房室传导阻滞)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2十三、血脱(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57十四、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0十五、癫病(精神分裂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65十六、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1十七、肺痿病(肺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77十八、单纯性胸腰椎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1十九、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3二十、膝痹病(膝关节骨关节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89二十一、附骨疽(慢性骨髄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5二十二、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98二十三、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03二十四、外伤性寵关节后脱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07二十五、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10二十六、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 115二十七、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24二十八、瘻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132二十九、消渴病肠病(糖尿病肠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37三十、消渴病胃痞(糖尿病性胃轻瘫)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40三十一、肾风(IgA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45三十二、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50三十三、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56三十四、紫瘢肾(过敏性紫瘢性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62三十五、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67三十六、廷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73三十七、大偻(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79三十八、骨痹(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83三十九、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0四十、燥痹(干燥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94四十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2四十二、肌痹(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7四十三、,賺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1四十四、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15四十五、脱疽(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0四十六、脱疽(糖尿病性足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25四十七、股肿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1四十八、毒蛇咬伤(蝮蛇咬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5四十九、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39五十、脾心痛(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43五十一、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48五十二、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1五十三、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4五十四、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57五十五、白沱(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0五十六、瞳神紧小(前葡萄膜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3五十七、高风雀目(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6五十八、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69五十九、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74六十、胃皖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80六十一、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86六十二、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91六十三、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295六十四、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01六十五、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06六十六、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0六十七、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3六十八、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6六十九、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19七十、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2七十一、肠湃(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5七十二、紫瘢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8七十三、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1七十四、髄毒劳(骨簡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4七十五、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37七十六、肝瘟(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1七十七、手足口病(普通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5七十八、肾综合征出血热(轻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48七十九、麻疹(典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1八十、小儿紫瘢风(过敏性紫瘢-皮肤型)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4八十一、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57八十二、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6八十三、肺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0八十四、食管癌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5八十五、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78八十六、头部伤(颅脑损伤)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1八十七、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髄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86八十八、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1八十九、中风后手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96九十、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01九十一、中风后扃痛(肩手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06九十二、胯骨错缝(舐髒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412。
分享:中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各个处方经验(参考为主)再障在中医的角度上分析,从根本上讲以本虚为主,但多因实致虚。
再障的形成多因虚招致伏火内蕴,煎阴耗血,逐渐发展而成,本文我国著名的中医血液病专家胡桂生教授分享中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各个处方经验(字密慎点,参考为主)一、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在少阴心经,主症以轻度贫血为主,兼症或伴乏力,或寐乱梦多,偶有心悸失眠,肌肤干燥。
舌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上以清心养血,透热育阴为主。
常用自拟的清心伏火汤加减,药物组成有:人参,阿胶,麦冬,生地,连翘,桂枝,关木通,甘草。
若寐乱梦多,心悸失眠,虚烦神疲等症状较重,可配以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加减;若体倦食少,虚热心悸,盗汗等症候较重,可选择归脾汤(《济生方》)加减治疗。
若舌苔腻者,少火不能温煦,脾土蕴湿,加薏苡仁、香砂仁、茯苓;黄腻者,壮火食气,脾热湿阻,易出血,生血难,去阿胶,加黄芪、白术、白芍、苦参、黄连、壳砂仁;出血者,加仙鹤草。
脉躁者,传厥阴之象,用鳖甲、白芍、元参坚阴防变,入厥阴,治宜从厥阴法。
二、再障证在少阴肾经,主症多见轻、中度贫血,兼症以咽干耳鸣,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多见。
舌淡暗腻,脉细,或涩。
治法以温肾透热为基本原则。
方药以自拟的三味真火汤为基础方,由鹿角胶,仙灵脾,菟丝子,地骨皮。
方中生鹿角胶、仙灵脾、菟丝子温肾生血,地骨皮透肾经伏热,养阴凉血,反佐温肾之品,生血不助热。
若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明显,可选择右归丸(《景岳全书》)加减;若阳损及阴或伏火伤阴明显者,可选择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合龟鹿二仙胶(《医碥》)加减治疗;阴虚火旺者,可选择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治疗。
舌苔腻者,阳虚不化,加茯苓、泽泻、香砂仁、白蔻仁;小便不通者,加附子、白芍、怀牛膝、王不留行;大便不通者,加肉苁蓉、锁阳、火麻仁;黄腻者,伏火上逆也,去鹿角胶,加旋覆花、代赭石、佩兰、王不留行、白蔻仁。
左脉尺虚者,阳损及阴,用沙苑子、金樱子、覆盆子、山茱萸等扶阳益阴。
慢性髓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重点专科髓劳病协作组2009年制定的慢性髓劳(慢性再障)诊断标准。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史。
(2)症状: 多有面色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发病较急性再障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症状相对较轻。
(2)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低,但达不到重型再障程度。
(3)多部位骨髓穿刺: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如脂肪细胞等)增加。
(二)证候诊断
1.肾阴虚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但不思饮,尿黄,舌边尖稍红,苔薄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2.肾阳虚证:面色㿠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形寒肢冷,面色㿠白,食少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弱。
3.肾阴阳两虚证:面色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时冷时热,自汗盗汗,食少纳呆,腰膝酸软,遗精滑泄,舌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益肾,填精益髓
(1)推荐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补骨脂、仙鹤草、阿胶(烊化)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技术:采用具有滋阴益肾,填精益髓功效的中药煎煮,洗按足部,每日一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浸泡3~5分钟后,
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2.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壮阳,填精益髓
(1)推荐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制首乌、茯苓、黄精、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巴戟天、锁阳、肉桂、黄芪、鹿角胶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技术:采用具有温肾壮阳,填精益髓功效的中药煎煮,洗按足部,每日一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浸泡3~5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3.肾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壮阳,填精益髓
(1)推荐方药:左归丸合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山萸肉、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补骨脂、鹿角胶、肉苁蓉、仙灵脾、怀山药、茯苓、仙鹤草、茜草、当归、鸡血藤、黄芪、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泡洗技术:采用具有滋阴壮阳,填精益髓功效的中药煎煮,洗按足部,每日一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浸泡3~5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二)西药治疗
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根据病情需要及患者意愿,可选择应用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及必要时予输血、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三)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护理:宜清洁软质饮食,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忌食辛辣、醇酒等。
2.生活护理:避风寒,慎起居,适劳逸。
3.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4.专科护理:保持口腔、肛周、皮肤清洁。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痊愈:治疗后证候积分值减少,疗效指数≥95%。
显效:治疗后中医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5%≤疗效指数<95%。
有效:治疗后中医各症状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疗效指数<75%。
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明显减轻,疗效指数<30%。
2.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7年)。
基本治愈: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
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00g/L,白细胞达4.0×109/L,血小板达80×109/L或以上,随访一年未复发。
缓解:贫血和出血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男性达120g/L,女性达100g/L,白细胞达3.5×109/L,血小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随访3个月病情稳定或继续进步。
明显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明显好转,血红蛋白较治疗前1个月内常见值增长30g/L以上,并能维持3个月。
(判定以上三项疗效标准者,均应3个月内不输血)
进步:贫血和出血症状有所好转,不依赖输血。
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血象未达明显进步。
(二)评价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髓劳病证候要素进行分类计分。
症状和体征积分(见附表1)
表1:髓劳病证候评分表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浙江省中医院)
见附表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