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相调整的“秘诀”:
- 格式:pdf
- 大小:32.61 KB
- 文档页数:1
液相色谱流动相梯度设置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药物研发、环境监测和食品分析等领域。
在液相色谱分析中,流动相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分离效果,还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
而流动相梯度则是液相色谱分析中的一种常用技术,通过调整流动相成分的比例,可以实现复杂混合物的有效分离。
以下将详细介绍液相色谱流动相梯度设置的相关内容,包括梯度的原理、设置方法、优化策略和应用注意事项等。
一、梯度的原理在传统的等浓度流动相条件下,样品成分的分离需要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对于复杂混合物的分析。
而流动相梯度则通过在分离过程中时序地改变流动相成分的比例,可以加快分离速度,提高分离效果,实现高效的分离和分析。
梯度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梯度的线性变化:梯度的线性变化是指流动相成分的比例在分离过程中按照线性规律变化。
这种变化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各组分的分离程度,但是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分离要求来确定梯度的斜率和时间。
2.梯度的非线性变化:除了线性变化外,梯度还可以采用非线性变化方式,比如S形曲线、斜率曲线等,以适应不同样品的分离需求。
非线性梯度的设置通常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验结果进行优化。
3.梯度的相容性:梯度的设置需要考虑流动相的相容性,确保在整个分离过程中,不同成分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作用或沉淀,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4.梯度的延伸性:梯度的延伸性是指梯度的变化范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延伸或缩短,以适应不同样品的分离要求。
延伸性通常可以通过调整梯度的斜率和时间来实现。
二、梯度的设置方法梯度的设置是液相色谱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合理的梯度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
梯度的设置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样品特性确定梯度类型:首先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分离要求来确定梯度的类型,包括线性梯度、非线性梯度、等温梯度等。
不同类型的梯度适用于不同的分离需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高效液相中流动相比例调整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比例调整的要求是:“其中,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以组分比例较低者(小于或等于50%)相对于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且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不超过+-10%为限,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请问这里的“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是什么意思啊到底该如何计算器调整幅度范围。
“总量”指流动相的总量。
比如甲醇-水(1:3),则甲醇变化的比例可在1±30%,即改变量不超过(~:3);总量的10%,则为(1+3)±10%,即;因此甲醇改变量不得超过,即甲醇最大允许调整比例为1±40%(~:3).不知道我解释的是否准确。
比如一个流动相甲醇-水(20:80)相对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20*30%=6流动相的范围是14:86到26:74相对于总量的10%流动相的变化范围为10:90 到30:70三楼正解,一楼错误应为比如甲醇-水(1:3),则甲醇变化的比例可在1±30%,即改变量不超过(:至:);总量的10%,则为(1+3)±10%,即;因此甲醇改变量不得超过,即甲醇最大允许调整比例为1±40%(:至:). 30%的相对改变量小于10%总量绝对改变量,最终以30%为准即(:至:)若甲醇-水(2:3),30%的相对改变量为(:至:),总量的10%改变量为(:至:)根据原则“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最终以10%为准(即:至:)一般以百分比例来表示会更直观,如甲醇-水(2:3),即甲醇-水(40:60)期调整范围为(30:70至50:50),而不是30%相对改变量的(28:72至52:48)三元组分时,可调节比例较低的两个组分,调整原则同上,一般只调整其中一个与大比例组分,另一个不调整。
如A-B-C(50:40:10)调整A、B组分时,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所以调整范围为(40:50:10至60:30:10),调整A、C组分时,调整范围为(47:40:13至53:40:7)还有不懂的,可以看看《2010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85页。
高效液相中流动相比例调整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比例调整的要求是:“其中,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以组分比例较低者(小于或等于50%)相对于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且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不超过+-10%为限,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请问这里的“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是什么意思啊?到底该如何计算器调整幅度范围。
“总量”指流动相的总量。
比如甲醇-水(1:3),则甲醇变化的比例可在1±30%,即改变量不超过0.3(0.7~1.3:3);总量的10%,则为(1+3)±10%,即0.4;因此甲醇改变量不得超过0.4,即甲醇最大允许调整比例为1±40%(0.6~1.4:3).不知道我解释的是否准确。
比如一个流动相甲醇-水(20:80)相对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20*30%=6流动相的范围是14:86到26:74相对于总量的10%流动相的变化范围为10:90 到30:70三楼正解,一楼错误应为比如甲醇-水(1:3),则甲醇变化的比例可在1±30%,即改变量不超过0.3(0.7:3.3至1.3:2.7);总量的10%,则为(1+3)±10%,即0.4;因此甲醇改变量不得超过0.4,即甲醇最大允许调整比例为1±40%(0.6:3.4至1.4:2.6). 30%的相对改变量小于10%总量绝对改变量,最终以30%为准即(0.7:3.3至1.3:2.7)若甲醇-水(2:3),30%的相对改变量为0.6(1.4:3.6至2.6:2.4),总量的10%改变量为0.5(1.5:3.5至2.5:2.5)根据原则“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最终以10%为准(即1.5:3.5至2.5:2.5)一般以百分比例来表示会更直观,如甲醇-水(2:3),即甲醇-水(40:60)期调整范围为(30:70至50:50),而不是30%相对改变量的(28:72至52:48)三元组分时,可调节比例较低的两个组分,调整原则同上,一般只调整其中一个与大比例组分,另一个不调整。
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选择流动相流动相的性质要求:一个理想的液相色谱流动相溶剂应具有低粘度、与检测器兼容性好、易于得到纯品和低毒性等特征。
流动相选择1:由强到弱:一般先用90%的乙腈(或甲醇)/水(或缓冲溶液)进行试验,这样可以很快地得到分离结果,然后根据出峰情况调整有机溶剂(乙腈或甲醇)的比例。
2:三倍规则:每减少10%的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的量,保留因子约增加3倍,此为三倍规则。
这是一个聪明而又省力的办法。
调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峰的分离情况。
3:粗调转微调:当分离达到一定程度,应将有机溶剂10%的改变量调整为5%,并据此规则逐渐降低调整率,直至各组分的分离情况不再改变。
选择流动相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流动相应不改变填料的任何性质。
低交联度的离子交换树脂和排阻色谱填料有时遇到某些有机相会溶胀或收缩,从而改变色谱柱填床的性质。
碱性流动相不能用于硅胶柱系统。
酸性流动相不能用于氧化铝、氧化镁等吸附剂的柱系统。
②纯度。
色谱柱的寿命与大量流动相通过有关,特别是当溶剂所含杂质在柱上积累时。
③必须与检测器匹配。
使用UV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在检测波长下应没有吸收,或吸收很小。
当使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时,应选择折光系数与样品差别较大的溶剂作流动相,以提高灵敏度。
④粘度要低(应<2cp)。
高粘度溶剂会影响溶质的扩散、传质,降低柱效,还会使柱压降增加,使分离时间延长。
最好选择沸点在100℃以下的流动相。
⑤对样品的溶解度要适宜。
如果溶解度欠佳,样品会在柱头沉淀,不但影响了纯化分离,且会使柱子恶化。
⑥样品易于回收。
应选用挥发性溶剂。
流动相的pH值采用反相色谱法分离弱酸(3≤pKa≤7)或弱碱(7≤pKa≤8)样品时,通过调节流动相的pH值,以抑制样品组分的解离,增加组分在固定相上的保留,并改善峰形的技术称为反相离子抑制技术。
对于弱酸,流动相的pH值越小,组分的k 值越大,当pH值远远小于弱酸的pKa值时,弱酸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对弱碱,情况相反。
流动相配制及色谱方法注意事项流动相是影响液相色谱的关键因素。
一个理想的液相色谱流动相溶剂应具有低粘度、与检测器兼容性好、易于得到纯品和低毒性等特征。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流动相主要用水性溶剂、有机溶剂或它们的混合液,但是如何配制。
选择配制的方法不同,分析结果特别是保留时间,是会有显著差别的。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流动相主要用水性溶剂、有机溶剂或它们的混合液,水性溶剂也常用于缓冲液。
常因资料上表示的内容和实际的配制方法不同,而产生流动相的差异,影响了色谱图和分析结果。
一般来说,溶剂的混合按体积比(V/V)或重量比(W/W)进行。
溶液的体积因温度而变化,所以按重量比混合可调制再现性较好的混合溶剂,但由于操作较麻烦,通常多用体积比混合。
只要没有特别标明,就可按体积比进行混合,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胺类粘度高的溶液混合时,有时用重量—体积比(W/V)的方法。
液相色谱是样品组分在柱填料与流动相之间质量交换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因此要求流动相具备以下的特点:a、流动相对样品具有一定的溶解能力,保证样品组分不会沉淀在柱中(或长时间保留在柱中)。
流动相溶解度达不到要求时,尽量选用流动相中含有的比例较大的成分,以减轻进样对流动相的影响造成基线不稳。
b、流动相与样品不产生化学反应,选用流动相配置对色谱峰影响最小。
c、流动相的黏度要尽量小,以便得到好的分离效果;降低柱压降,延长泵的使用寿命(可运用提高温度的方法降低流动相的黏度)。
d、流动相的物化性质要与使用的检测器相适应。
如使用UV检测器,最好使用对紫外吸收较低的溶剂配制。
流动相组成溶剂均达不到要求时,选取的溶剂应保证在设定波长内无紫外吸收。
e、流动相沸点不要太低,否则容易产生气泡,导致实验无法进行。
f、在流动相配制好后,一定要进行脱气。
除去溶解在流动相中的微量气体既有利于检测,还可以防止流动相中的微量氧与样品发生作用。
下面21项注意让你更懂液相流动相。
1、选择流动相应注意过滤溶剂溶剂在使用前一定要用0.5μm的过滤器过滤,如果使用固体化学试剂(缓冲盐)配制流动相,过滤特别重要,不能让固体微粒污染泵,阻塞进样器和柱头过滤片。
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组成优化技巧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环境、食品等行业。
在HPLC分析过程中,流动相的组成对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HPLC中流动相组成的优化技巧。
1. 流动相的选择流动相通常由溶剂和缓冲液组成。
在选择时,首先要考虑溶剂的极性和挥发性。
对于亲水性样品,可以选择亲水性溶剂如水、甲醇和乙腈;对于疏水性样品,可以选择疏水性溶剂如正己烷和二硫化碳。
此外,挥发性溶剂对于色谱柱和检测器的寿命也有影响,因此应尽量选择挥发性较低的溶剂。
2. 缓冲液的pH调节当分离对象是带电离子时,流动相中的缓冲液的pH非常重要。
调节缓冲液的pH可以控制样品分子的解离状态,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例如,对于分离酸性物质,可以选择pH较低的缓冲液,使其以中性分子形式存在;对于分离碱性物质,可以选择pH较高的缓冲液,使其以离子形式存在。
3. 流动相的添加剂在HPLC中,添加剂可以改善流动相的性能。
例如,有机酸和有机碱可以用作复杂样品中金属离子的螯合剂,提高色谱峰的对称性和分离度。
另外,酸性添加剂如三氟乙酸可以改善某些离子对的表现,而碱性添加剂如甲胺则可以提高某些离子对的分离度。
4. 流动相的梯度洗脱梯度洗脱是一种优化流动相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复杂混合物的分离。
通过改变溶剂比例或者添加梯度组分,可以加快分离速度和提高分离效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梯度洗脱的参数需要进行充分的优化,避免产生副反应或者降低分离效果。
5. 流动相的流速流动相的流速对于分析速度和分离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过快的流速可能导致色谱峰的展宽和分离不完全,而过慢的流速则会延长分析时间。
因此,需要对流速进行调整,找到适合样品分离的最佳流速。
总之,HPLC中流动相的组成优化是提高分析效率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通过合理选择溶剂、优化缓冲液的pH、添加剂和梯度洗脱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
流动相比例的调节原则流动相比例的调节原则概述: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流动相比例的调节是非常重要的。
当两种或多种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流动速度和比例会影响反应速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流动相比例的调节是化工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流量计测量原理1.1 流量计分类根据测量原理和安装方式,流量计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常见的有差压式、涡街式、电磁式、超声波式等。
1.2 差压式流量计差压式流量计是最基本的一种流量计。
它利用管道中产生的压差来测量流速。
差压传感器测得管道内两点之间的压差,再通过公式计算出实际流速。
1.3 涡街式流量计涡街式流量计是利用介质通过涡轮时所产生的涡旋来测量流速。
当介质通过涡轮时,会使得涡轮转动,并且转动频率与介质速度成正比。
1.4 电磁式流量计电磁式流量计是利用法拉第定律来测量流速。
当介质通过电磁式流量计时,会在管道内产生一个电磁场,通过检测电磁场的变化来计算流速。
1.5 超声波式流量计超声波式流量计是利用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和方向来测量流速。
当超声波通过介质时,会受到介质密度、粘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二、流动相比例调节原则2.1 流动相比例调节的目的在化工生产中,往往需要将两种或多种液体混合在一起进行反应或制品加工。
此时,如果两种液体的比例不正确,就会影响反应速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需要对液体进行流动相比例调节。
2.2 流动相比例调节的方法常用的流动相比例调节方法有两种:手动调节和自动控制。
手动调节是指通过人工观察和操作来实现液体比例的调整。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并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干扰。
自动控制是指通过仪表设备和控制系统来实现液体比例的自动调整。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人力。
2.3 流动相比例调节的原则(1)准确测量液体流量。
在进行流动相比例调节时,首先要保证液体流量的准确测量。
只有准确测量了液体流量,才能进行后续的液体比例计算和控制。
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组成与稳定性的优化方法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分离复杂的混合物。
其中,流动相的组成和稳定性对分析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组成与稳定性的优化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的组成。
在标准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通常由载气和液态定量的进样溶液混合而成。
而进样溶液的成分则根据所要分析的物质而定。
在优化流动相组成时,首先需要根据样品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进样溶液。
例如,如果要分析极性物质,可以选择极性进样溶液,以提高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
其次,流动相的稳定性对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至关重要。
流动相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溶剂的纯度、气体的纯度和压力控制等。
在优化流动相稳定性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溶剂纯度。
溶剂的纯度对分析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特别是有机溶剂的纯度要求较高。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选择高纯度的溶剂,并及时更换溶剂。
其次是气体纯度。
在气相色谱法中,气体用作载气,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使用气体时,应使用高纯度的气体,并定期检查气体纯度。
此外,压力控制也是流动相稳定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气相色谱仪中,通常通过调节进样速度和气流速度来控制压力。
在优化流动相稳定性时,需要确保设备的压力控制正常并稳定。
另外,还可以通过使用添加剂或调整温度等方法来优化流动相的稳定性。
添加剂可以改善溶液的稳定性,提高峰形对称性和峰高度。
调整温度可以改变样品的挥发性,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最后,实验中还应注意一些操作细节,以保证流动相的稳定性。
例如,在使用溶液时,应尽量避免受到光照,以防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和分解。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组成和稳定性的优化方法包括选择适当的进样溶液、确保溶剂和气体的纯度、控制压力、使用添加剂或调整温度以及注意操作细节等。
高效液相中流动相比例调整高效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比例调整的要求是:“其中,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以组分比例较低者(小于或等于50%)相对于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且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不超过+-10%为限,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请问这里的“相对于总量的改变量”是什么意思啊到底该如何计算器调整幅度范围。
“总量”指流动相的总量。
比如甲醇-水(1:3),则甲醇变化的比例可在1±30%,即改变量不超过(~:3);总量的10%,则为(1+3)±10%,即;因此甲醇改变量不得超过,即甲醇最大允许调整比例为1±40%(~:3).不知道我解释的是否准确。
比如一个流动相甲醇-水(20:80)相对于自身的改变量不超过+-30%20*30%=6流动相的范围是14:86到26:74相对于总量的10%流动相的变化范围为10:90 到30:70三楼正解,一楼错误应为比如甲醇-水(1:3),则甲醇变化的比例可在1±30%,即改变量不超过(:至:);总量的10%,则为(1+3)±10%,即;因此甲醇改变量不得超过,即甲醇最大允许调整比例为1±40%(:至:). 30%的相对改变量小于10%总量绝对改变量,最终以30%为准即(:至:)若甲醇-水(2:3),30%的相对改变量为(:至:),总量的10%改变量为(:至:)根据原则“如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时,则改变量以总量的10%为限”最终以10%为准(即:至:)一般以百分比例来表示会更直观,如甲醇-水(2:3),即甲醇-水(40:60)期调整范围为(30:70至50:50),而不是30%相对改变量的(28:72至52:48)三元组分时,可调节比例较低的两个组分,调整原则同上,一般只调整其中一个与大比例组分,另一个不调整。
如A-B-C(50:40:10)调整A、B组分时,30%相对改变量的数值超过总量的10%,所以调整范围为(40:50:10至60:30:10),调整A、C组分时,调整范围为(47:40:13至53:40:7)还有不懂的,可以看看《2010版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85页。
液相流动相比例调整
液相流动相比例调整是指调整液相的流动速度和相对浓度比例。
液相在化学工程中常用于反应、萃取、分离等过程,通过调整液相流动相比例可以实现对反应速率、分离效果等参数的控制与优化。
液相流动的相对速度和浓度比例可以通过改变液相流速、液相进料比例、混合物的组成或浓度等方式进行调整。
常见的调整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改变液相流速:液相流速是液相流动的速度,可以通过调整液相流速来改变液相的相对速度比例。
增加液相流速可以增加液相的流动速度,减小液相流速可以减小液相的流动速度。
2. 调整液相进料比例:液相进料比例是指不同液相组分进入反应器或分离设备的比例。
可以通过调整液相进料比例来改变液相的相对浓度比例。
3. 改变混合物的组成或浓度:通过改变混合物的组成或浓度可以改变液相的相对浓度比例。
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特定组分的含量来调整液相的浓度比例。
液相流动相比例调整在化学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对反应速率、产品纯度、分离效果等进行优化和控制。
通过合理的调整液相流动相比例,可以达到更好的工艺效果和经济效益。
流动相调整的“秘诀”:
流动相调整的“秘诀”:
1:由强到弱:
秘诀1:由强到弱
一般先用90%的乙腈(或甲醇)/水(或缓冲溶液)进行试验, 这样可以很快地得到分离结果,然后根据出峰情况调整有机溶剂(乙腈或甲醇)的比例。
2: 三倍规则 :
秘诀2: 三倍规则
保留因子约增加3倍,此为三倍规则。
这是一个聪明而又省力的办法。
调整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每减少10%的有机溶剂(甲醇或乙腈)的量,保留因子
各个峰的分离情况。
秘诀3 粗调转微调
3 粗调转微调:当分离达到一定程度,应将有机溶剂10%的改变量调整
色谱分析基础理论.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