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Ⅱ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2
【课题】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内容解读】(1)结合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2)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两者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
(3)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归纳其再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认识其实施的经验教训。
【教材地位】《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经济政策的调整》共同构成了世界现代史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的时代特征。
本节课重点叙述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作用,体现了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变化。
这种变化,各有侧重,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斯大林模式”则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了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弊端日益严重,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探索求知热情高,理性思维能力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曾接触过,对相关知识有比较充分的了解。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经济史部分的学习体会出了一些门道。
但是,对于世界史部分还是不如中国史部分感到熟悉亲切,尤其对本单元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
如何带动学生利用常识和已学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能复述其政策内容;学生观看史实资料片,可以感触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史料解析与比较,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揭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架、文字、图表等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是一种创举,开创了新模式;了解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不断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全体工人大会讨论“第一次五年经济计划”,报告人说:“最高经济委员会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倘使我国经济还是和从前一样落后,那末必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必不能独立。
倘使需要纺织机、耕种机、制造机,都要用金子到外国去买,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不得不听资本世界的命令。
倘使本国工业不发达,农业亦是一定不能发展的。
“国家工业不发达,就不能有强大的武力。
敌人能制造枪、炮、飞机、坦克车。
而我们没有大的兵工厂,那末一定要被敌人消灭,我们就要变成亡国奴,俄国就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
“所以我们的政府要很快地从事工业建设,很快地建造自己的工业,自己来开矿,来制造机器、飞机、大炮。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A教学目标B重点与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述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部分,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农民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农业政策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余粮收集制上面,并且主要反映在余粮收集制的以下两个特征上。
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强制性,即通过武装征粮队强迫农民交纳余粮。
1918年8月20日曾规定武装征粮队每队应不少于75人,并配备2~3挺机枪。
1918年武装征粮队达20 000人,1920年增长到45 000人。
余粮收集制的强迫性很明显,正像粮食人民委员会的报告中谈到的:“只是在征粮队活动的地方,能够发现和得到剩余粮食。
”......直到1920年底,列宁仍然认为对农民的强制是必要的,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
尽管列宁也提到要对农民进行说服教育,但同时主张:“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我们主要的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实行国家强制。
”第二个特征就是征粮过多,由于战争和播种面积的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按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统计,1920年七种主要谷物收获量,比1919年低21%,比1909~1913年平均产量低39%(不包含中亚、外高加索和远东),而据中央统计局的资料,1920年谷物总产量比1909~1913年平均产量低46%。
然而,粮食征集额非但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成倍增长。
(1919)年底到1920年底列宁不断收到有关因过多征集“余粮”致使农民的口粮和种子欠缺的报告,就说明了这一点。
——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2.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的态度以托洛茨基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人认为,实行粮食税以后,允许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自由买卖,将会大大助长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新的剥削阶级就会在这块土地上重新滋长起来,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现象。
他说,由于俄国经济落后,眼下不能用集中的计划来裁夺和调整经济生活,“于是就向市场这个魔鬼说:请你来帮我们的忙”。
这种情绪不仅在苏俄内部滋生,甚至蔓延到国外。
1922年2月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全会上,法国代表们像小孩一样嚎啕大哭,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复辟,削弱国际革命运动。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程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内容 (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评价 (1)最大限度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不符合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1)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一)苏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2、过程:(1)取消新经济政策。
(2)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3)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征:(1)单一公有制;(2)行政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管理;(3)否定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
3、“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功绩:(1)经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
(2)政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严重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停滞不前。
3)否定市场机制,经济效益低下,压制生产积极性。
(2)政治: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优秀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要素一、评价教学目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一是看知识教育,二是看思想教育,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堂目标达成(1)基础目标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时空与事件)。
2、掌握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2)能力目标从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结果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3)情感目标认识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评价“斯大林模式”五、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导学案导学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导学案六、教学过程【先学环节】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3、斯大林模式(1928-1991)的主要表现:设计意图:先学环节主要是为学生预习准备。
一是利用时间轴使学生构建本课时空观。
二立足考纲和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熟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后教环节】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材料一: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的原因。
【合作探究】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合作探究】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及经验教训:
积极:①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①政治: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与法制;
②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④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斯大林模式基本适应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本身高度集中的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后来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