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画家徐悲鸿难忘的一件憾事 未能结识高尔基
- 格式:docx
- 大小:5.15 KB
- 文档页数:2
著名画家——徐悲鸿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9年第03期徐悲鸿(公元1895—1953年),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杰出的艺术教育家。
江苏宜兴人。
他9岁跟父亲学画,从临摹香烟壳上的动物画片开始。
徐悲鸿出生于中国南方的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
他的少年生活,充满着不幸与苦难。
他的父亲是一位正直不阿的画家,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只求艺术上的进步。
父亲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做人的高尚品德,使少年徐悲鸿深受影响。
徐悲鸿6岁开始跟父亲读书,7岁受父亲影响对画画产生了兴趣。
但当时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怎么也不肯教他作画。
尽管这样,还是阻挡不了徐悲鸿学画的决心。
一次,徐悲鸿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求人画了一只老虎,回家后自己偷偷地依样描绘。
父亲看到儿子实在喜欢画画,终于开始教他绘画。
徐悲鸿的艺术人生,就这样开始了。
13岁时,家乡发生水灾,父亲带着徐悲鸿去外地谋生。
他们给人画花卉、人物、动物,刻图章,写春联,以此换钱维持生计。
那一段流浪的日子,对徐悲鸿来说,既是挑战和磨练,也是学习机会。
19岁时,父亲病逝。
徐悲鸿含着巨大的哀痛埋葬父亲后,决定去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
但到了上海,徐悲鸿并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他突然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徐悲鸿决心继续走下去,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为了他热爱的绘画事业,好好地走下去!不久,由于情势所迫,徐悲鸿狼狈地回到故乡,镇上的一位民间医生很同情他,赠他一笔小款。
拿着钱,徐悲鸿再一次来到上海,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
生活的不幸,并没有阻碍徐悲鸿对艺术的追求;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他在简陋中奋进;没有很好的练习环境,他在艰难中前行。
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海富商黄震之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十分欣赏他的天分,对他的遭遇也深表同情。
这位富商慷慨地为他提供食宿,徐悲鸿的生活似乎有了转机。
可好运不长,黄震之不幸破产,徐悲鸿又无所依靠,又开始了他早已习惯的流浪生活。
名人故事:徐悲鸿赠马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
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
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
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
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
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
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
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
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欧洲举办画展,“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到达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对外文化局局长阿洛赛夫向徐悲鸿提出一个请求;在国立博物馆画展揭幕式上,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
徐悲鸿很高兴的答应了。
开幕当天,观众挤满了艺术大厅,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也兴致勃勃的赶来了。
布琼尼素有爱马之癖,这是世人皆知的。
他挤在一群观众的后面,全神贯注的看着徐悲鸿当堂画马。
只见徐悲鸿从容地吮笔理纸,行笔走墨,挥洒自如,转眼工夫,一匹势不可当的奔马便跃然纸上。
徐悲鸿与各界名人交往的故事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源于其自身的天赋与努力,还与他和各界名人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交往,为他的艺术生涯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界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徐悲鸿与齐白石的友谊,堪称艺术界的一段佳话。
齐白石出身贫寒,早年以木匠为生,自学成才成为画家。
然而,在当时的画坛,他的画风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徐悲鸿却独具慧眼,对齐白石的艺术才华赞赏有加。
他不仅多次拜访齐白石,还邀请他到北平艺术学院任教。
徐悲鸿深知齐白石的独特之处,力排众议,为齐白石在学院中争取了应有的地位。
在徐悲鸿的支持下,齐白石的艺术风格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他的作品也在画坛大放异彩。
两人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成为了忘年之交。
徐悲鸿与泰戈尔的交往,则是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徐悲鸿在印度期间,与泰戈尔相识相知。
他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有着相似的见解,经常一起探讨诗歌与绘画的相通之处。
泰戈尔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这深深地触动了徐悲鸿,为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徐悲鸿也为泰戈尔创作了多幅画像,用画笔展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
他们的交往,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美谈。
在国内文学界,徐悲鸿与鲁迅也有着交集。
鲁迅以犀利的文字批判社会现实,而徐悲鸿则用画笔表达对社会的关注。
尽管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关怀是一致的。
徐悲鸿十分敬重鲁迅的文学成就,鲁迅也对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给予了关注和评价。
他们的交往,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变革的共同追求。
徐悲鸿还与一些政治人物有着交往。
例如,他与蔡元培先生关系密切。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先驱,他提倡“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徐悲鸿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许多想法和实践,都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和鼓励。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对徐悲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人故事】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徐悲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以其纪实性的绘画作品和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而闻名于世。
在他成为一位伟大艺术家之前,他的早年经历是非常艰苦的。
徐悲鸿生于1895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渔民,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显露出对绘画的兴趣和天赋,但是由于家境的困难,他无法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无法正式学习绘画。
尽管如此,徐悲鸿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用自己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在画画上,他会到田间地头观察自然,用他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大自然的美景。
他也在书报上寻找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绘画能力。
徐悲鸿十分勤奋,他常常在担任家务的时候,将家里仅有的一块白纸剪成小方块,在瓦片或墙上糊成画板,用炭或墨水画画。
他用自己的刻苦和努力换取了一点点绘画的基本技巧。
绘画只是艺术的一部分,徐悲鸿也需要得到一些专业指导和教育。
他时常向懂绘画的人请教和交流。
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到村外找那些能够指导他的艺术家,向他们请教绘画技巧和方法。
他不仅向他们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向他们学习他们的独特的艺术见解和审美观点。
尽管早年艰苦,徐悲鸿的才华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1919 年,他参加了中国美术会议,被选为中国美术协会的委员,被一些懂行的人誉为“中国画坛新星”。
之后,他开始举办个人画展,他的画作引起了一些艺术家和学者的关注。
徐悲鸿没有因为早年的艰苦而放弃自己的绘画梦想,相反,他越是困难就越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他的艰苦早年让他对生活更加珍惜,也让他深刻地理解到艺术的力量和意义。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用绘画来捕捉生活中的美与真实,并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精品,更是时代的见证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的早年艰苦的学画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努力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的梦想,并勇敢地去为之奋斗。
徐悲鸿的故事读后感
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艰辛,他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在读完徐悲鸿的故事后,我对他的人生和
艺术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慨。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绘画的
天赋和热爱。
他在艺术上的天赋和勤奋使他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现代艺术的创新,受到了广
泛的赞誉和认可。
然而,徐悲鸿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中国社会动荡的时期,他经历了战争、流亡和贫困,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和对
国家的热爱。
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创作,为中国艺术事业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悲鸿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不仅需要
天赋和勤奋,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艺术的热爱。
在面对困难
和挑战时,徐悲鸿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态度,他用自己的作品
传递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热情,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位
巨匠。
徐悲鸿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是无国界的,它能够
超越时空和文化的限制,传递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徐悲鸿
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
代艺术的活力,为世界艺术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在读完徐悲鸿的故事后,我对艺术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热爱。
我深深地被徐悲鸿的坚韧和执着所感动,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艺术
家的责任和使命,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入的
认识。
我愿意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像徐悲鸿一样,坚持不懈地追
求艺术的真理和美好,为世界艺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徐悲鸿的故事读后感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他的一生是艰辛的,但也是充满了激情和才华的。
他的故事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也让人们深思和感悟。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绘画的天赋。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人,对他的绘画才华非常欣赏,因此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在他的父亲的影响下,徐悲鸿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能够在中国绘画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绘画的技巧和理念,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坚持。
在徐悲鸿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
他曾经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但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辍学去做教书匠。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绘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最终,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获得了奖学金,得以继续深造。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徐悲鸿一直致力于中国绘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他研究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论,同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尝试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和西方绘画的透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徐悲鸿画派”。
除了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徐悲鸿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他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教职,为培养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倡“以写生为基础,以创造为目的”,倡导学生要融合传统与现代,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徐悲鸿的一生是充满了激情和才华的,他的故事让人们感到震撼和敬佩。
他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尔基的故事的名人故事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Алексей Максимович Пещков)。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高尔基成功的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 高尔基成功的故事1873年,高尔基的父亲因霍乱突然去世。
当时高尔基只有5岁,他跟随母亲寄居到开染坊的外祖父家里,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
那时,外祖父的家业濒临破产,实在无力供他继续上学。
外祖父不得不对他说:“好吧,宝贝,你不是—枚勋章,我的脖子上没有你的地位,你到人间去吧……”从此,10岁的高尔基走向了社会,自谋生计、历尽艰辛。
1884年,16岁的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了喀山。
但是现实很快使他明白:上大学不过是—个梦想罢了,对他敞开着的只有贫民窟和码头的大门。
于是,他又奔波于伏尔加河两岸,备受沙皇统治下人间地狱的煎熬。
他彷徨,苦闷,1887年,他多么想以自杀了结这苦难的—生;然而,—种顽强生存的信念终于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从那时起,高尔基觉得,要生活下去,总要有个奋斗目标。
他怀着“想了解俄国”的愿望,开始了较长时期的艰苦生活。
在这期间,他看到了穷苦人民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他们身上所蕴藏着的反抗力量。
耳闻目睹的丰富见闻及所获得的广博知识,不断地充实着他的心灵,使他愈来愈坚强起来。
高尔基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看不起自己,自甘潦倒,这比什么都可怕。
高尔基对这—段经历曾这样说:“对生活的庸俗和残酷的恐惧,我是深深体验过的;我曾经弄到想自杀的地步。
后来,在许多年当中,只要—回忆起这种愚蠢行为,我就感到—种奇耻并藐视自己。
”若干年后的—天,高尔基幸遇了革命者卡留日乃,他讲起自己的流离生活,卡留日乃被他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你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呢?这些故事不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吗?”卡留日乃建议他说。
“我没有把握。
徐悲鸿的故事5篇600字痛感中国许多人才被埋没压抑,他创作了巨幅国画《九方皋》。
几经易稿,把千里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虽为樵夫,却具远见卓识的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1931年至1933年,徐悲鸿用了两年的时间,以《书经》为题材,画出巨幅油画《徯我后》,表达人民反对压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徐悲鸿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徐悲鸿的故事11、与人打赌2113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5261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国同学4102瞧不起中国,徐1653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
2、换伯年画徐悲鸿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说是任伯年“后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鸿出生之日。
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岁去世,徐悲鸿也只活了五十八岁。
徐悲鸿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于徐悲鸿不愿卖画,生活拮据,见到任伯年画,只能拿自己的画和别人交换。
最初,徐画三、四张才换任画一张,后来逐渐减少,到四十年代,一张徐画就能换任画一张。
徐悲鸿为任伯年编写了年谱。
他在其中评价道,任伯年绘画最精彩处,在对象嘴和脚的描绘,挺拔而有力。
3、枯枝朽木1929年9月,徐悲鸿由蔡元培引荐,就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转而聘齐白石为教授。
当时的北平画坛,死气沉沉,以摹仿古人为能事,保守势力相当顽固。
木匠出生的齐白石大胆创新,变革画法,可惜,却得不到多少响应,北平画坛对他一片冷嘲热讽。
当徐悲鸿乘坐四轮马车来到齐家时,齐白石为其诚心而感动:“我一个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敢到高等学府当教授呢?”“你岂止能教授我徐悲鸿的学生,也能教我徐悲鸿本人啊!”徐悲鸿说,“齐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这把斧子,来砍砍北平画坛上的枯枝朽木!”徐悲鸿的故事2徐悲鸿:(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
【名人故事】徐悲鸿三请齐白石徐悲鸿和齐白石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他们之间传有一则名人故事,讲述了徐悲鸿三次邀请齐白石到他家做客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现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友谊和艺术追求,也向后人传递了两位画家的情谊和成就。
故事发生在1943年的一个夏天。
徐悲鸿和齐白石当时都是中国画坛的巨星,他们的作品备受推崇,声名远扬。
徐悲鸿听闻齐白石正在北京,便派人去邀请齐白石一起吃饭,但齐白石因为个人原因无法前往。
徐悲鸿对此非常遗憾,但仍希望能与齐白石共进午餐。
不久之后,徐悲鸿再次派人去邀请齐白石,但齐白石却因为正在创作一幅重要的作品而无法接受邀请。
徐悲鸿对此非常理解,他很清楚一个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和需求。
于是,徐悲鸿决定再次等待适合的时机。
第三次,徐悲鸿亲自去找齐白石,他骑着自行车穿过了北京的小胡同,来到了齐白石所在的大院子。
他轻敲了一下门,在门口等候片刻后,终于看到了齐白石的身影。
徐悲鸿主动向齐白石道了个歉,表示自己对他的邀请是真心实意的。
齐白石也表示理解,并欣然接受了徐悲鸿的邀请。
他们一起走进徐悲鸿的院子,徐悲鸿的家人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一桌美食。
两位画家开始品尝美食,边吃边聊。
他们谈论着艺术、画作和生活,相互交流着彼此的艺术心得和创作体验。
徐悲鸿向齐白石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而齐白石也向徐悲鸿展示了自己刚刚完成的一幅作品。
在漫长而愉快的午餐之后,徐悲鸿和齐白石交换了名片,并表示要互相保持联系。
他们对彼此的艺术成就予以了高度赞赏,并表示有机会要一起合作创作一些艺术作品。
这顿午餐不仅仅是两位画家的交流,更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真挚友谊的开始。
徐悲鸿和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两位巨星,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
徐悲鸿擅长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注重以现代艺术手法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而齐白石则擅长写意花鸟画,以独特的笔墨和鲜活的色彩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两位画家的创作风格虽然不同,但他们都对艺术怀有崇高的追求和热爱,这也是他们能够成为好友的一大原因。
徐悲鸿学画的故事阅读理解说起徐悲鸿,那可是咱们中国画坛响当当的大人物,他的画儿,那叫一个绝!但你知道吗?徐悲鸿能成为大师,背后藏着一段他学画的艰辛历程,比电视剧还精彩呢。
小时候的徐悲鸿,家里并不富裕,可他对画画那是真爱,一拿起笔就停不下来。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电子屏幕,也没有那么多辅导班,他就靠着自己的一股子倔劲儿,在地上画,在墙上画,甚至在纸上描红模子,乐此不疲。
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将来准能成!”1.1 拜师学艺,不畏艰难后来,徐悲鸿听说城里有个大师,画技了得,他就下定决心要去拜师。
那时候的路,坑坑洼洼,他愣是徒步走了几十里地,脚上磨出了泡也不在乎。
到了大师门前,人家一看这乡下小子,穿着朴素,手里就攥着几张破旧的画纸,本想打发他走。
但徐悲鸿往地上一跪,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说:“老师,我热爱画画,请收我为徒吧!”大师一看,这孩子有股子韧劲儿,就答应了。
1.2 勤学苦练,日有所进进了师门,徐悲鸿可没闲着。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打扫院子,然后练习基本功。
他知道自己基础差,就比别人多花几倍的时间。
别人画一张,他画十张;别人休息时,他还在画室里琢磨。
晚上,借着微弱的烛光,他继续练习,手指都磨出了茧子。
师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常说:“这孩子,真是个画画的疯子!”二、挑战自我,勇攀高峰2.1 留学法国,开阔眼界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徐悲鸿决定去法国留学。
那时候出国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得凑够一大笔钱。
他省吃俭用,四处奔波,终于凑够了路费。
到了法国,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不仅学油画,还研究西方的艺术理论。
他说:“我要把中西方的艺术精髓都学到手!”2.2 遭遇偏见,用实力说话在法国的日子并不好过,有些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觉得中国人画不出好画。
徐悲鸿听了,心里那个气啊!但他没有争辩,而是默默地拿起画笔,用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回应那些偏见。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展出时引起轰动,就连法国的艺术界也为之震撼。
那些曾经瞧不起他的人,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画家徐悲鸿难忘的一件憾事未能结识高尔基
导语: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德国法西斯加强扩军备战,准备向欧洲发动战争的前夜,为向欧洲的德国等国家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1934年
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德国法西斯加强扩军备战,准备向欧洲发动战争的前夜,为向欧洲的德国等国家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1934年3月2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艺术部主任契尔略夫斯基等人在中国驻苏大使馆与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吴南如商谈,约定了在苏联举办中国绘画展一事。
其实徐悲鸿游历了欧洲之后,决定到苏联去,是希望能够见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一面,但此时正值苏联大肃反前夕,也许是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注定了徐悲鸿先生的这次遗憾。
1933年1月,著名画家徐悲鸿应邀从上海乘船去欧洲各国举办中国画展览会,同行的还有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蒋碧微等人。
在这一年的5月10日,画展在法国巴黎的国立外国美术馆正式开幕。
在此之后又去了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展出。
中国的这次画展震动了热爱艺术的欧洲人,于是这些国家的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盛赞中国灿烂的文化。
此后不久,在1934年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也发出邀请,准备请徐悲鸿等去莫斯科、列宁格勒(彼得堡)等著名城市举办画展,而此时英国也邀请他去伦敦展出。
但这个时候,蒋碧微正迷恋于巴黎、罗马等西方城市的绮丽风光、各式各样的时装,以及令人目眩神摇的珠宝饰物。
她不愿去苏联,坚持要去英国伦敦。
而徐悲鸿则很想去看看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想乘此机会结识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徐悲鸿在心里认为,这位大文豪代表了“新思想的权威”。
尽管他与蒋碧薇的意见不一致,但他还是决定去苏联。
于是中国国画展览会便在莫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