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3.43 MB
- 文档页数:35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热点链接】2020年4月21日,内蒙古赤峰市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
赤峰市气象台于21日8时5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未来12小时,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可能继续伴有扬沙天气。
沙尘暴形成的地貌和气象条件是什么?提示地貌:地形起伏小,地表多沙漠。
气象条件:多大风,空气干燥。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明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水平2:根据图表资料,归纳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水平4:根据地理资料,评价风沙地貌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阐述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分析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说明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模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
一风沙地貌地貌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常见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是01西北地区多02沙漠和戈壁,风03大而频繁风蚀蘑菇、04风蚀柱、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05沙漠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风沙06堆积作用形成07新月形沙丘等1.判断正误。
(1)风沙地貌都分布在干旱地区。
(×)(2)风蚀蘑菇下部受到风的侵蚀力可能大于上部。
(√) 2.有关我国西北地区风沙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风蚀柱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C.雅丹地貌走向与主风向一致D.沙丘陡坡是风来的方向答案 D解析沙丘缓坡是风的来向。
3.风蚀地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提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且频繁。
二海岸地貌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01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02沙滩、泥滩)、沙坝1.判断正误。
(1)海岸地貌都是海浪作用形成的。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一、风沙地貌1.判断正误。
(1)风沙地貌都分布在干旱地区。
(×)(2)风蚀蘑菇下部受到风的侵蚀力可能大于上部。
(√)2.我国西北地区风力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风蚀柱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C.雅丹地貌走向与主风向一致D.沙丘陡坡是风来的方向答案 D3.风蚀地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提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且频繁。
二、海岸地貌1.判断正误。
(1)海岸地貌都是海浪作用形成的。
(×)(2)海岸沙丘是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海岸酷似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A.海浪侵蚀B.海浪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答案 A3.你知道我国著名的沙滩风景区有哪些?提示山东乳山银滩风景区、海南三亚沙滩风景区等。
(建议学生自己查阅)任务探究风沙地貌材料一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没有魔鬼的魔鬼城。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也被人称作敦煌雅丹魔鬼城,千奇百怪的土堆,飞沙走石的狂风,在自然科学知识缺乏的古代,这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貌,确实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魔鬼生活的地方。
2015年9月,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成为中国境内的33处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材料二悲凉壮观大漠古诗词。
我国有很多描写沙漠的著名诗句。
漫漫黄沙悠悠古道。
驼铃声声夕阳残照,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些优美的诗句描述了大漠的荒凉和壮观。
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意境。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雅丹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2)雅丹地貌有何特征?(3)如何在沙漠中根据沙丘判断风向?(4)流动沙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带来哪些危害?[成果展示](1)雅丹地貌属于风力侵蚀地貌。
(2)雅丹地貌沟槽与垄脊相间分布。
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3)沙丘的缓坡朝向即风来的方向。
(4)流动沙丘可能掩埋道路和村庄,侵吞农田和牧场。
1.风力侵蚀2.常见沙丘地貌读两种地貌示意图,回答(1)~(2)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风沙地貌1、2、3、4、5、6、7、8、13海岸地貌9、10、11、12、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读地貌景观图,完成1~3题。
1.属于风积地貌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①是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②是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③属于海岸侵蚀地貌;④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2.图①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微风吹过,蘑菇拔地而起B.潺潺流水,缓慢沉积而成C.风力上小下大D.风力上大下小答案 C解析图①地貌是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风力上小下大,下部不断变细。
3.②图所示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下列四幅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中,能正确示意景观图的是()答案 A解析图中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沙丘的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因此西北坡等高线稀疏,A项正确。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A.海南岛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准噶尔盆地答案 D解析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
5.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高温多雨C.全年降水稀少D.气温年较差小答案 C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
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
据此完成6~8题。
6.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A.流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冰川堆积D.海浪堆积答案 B解析丹娘沙丘位于大峡谷中,不可能是海浪堆积、冰川堆积,故C、D两项错误;流水沉积往往形成平原,故A项错误;该地的沙丘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故B项正确。
7.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A.印度洋海滩B.沿岸疏松的土壤C.塔克拉玛干沙漠D.附近沙洲和河漫滩答案 D解析该地沙丘的外力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故D 项正确;附近土壤不会形成沙丘,故B项错误;距离印度洋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较远,故A、C两项错误。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探究一风沙地貌考向1 风蚀地貌读某地貌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A.风蚀柱B.风蚀城堡C.风蚀蘑菇 D.风蚀洼地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的形态为蘑菇形,故该地貌为风蚀蘑菇。
2.下列省区中,该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A.新疆 B.陕西 C.湖南 D.河南答案 A解析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考向2 风积地貌读某地典型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貌的名称为( )A.戈壁B.雅丹C.沙漠D.沙丘答案 D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的形态为新月形,故该地貌为沙丘。
4.下图四个箭头中,能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B解析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沙丘的迎风坡坡度和缓,背风坡坡度陡。
根据图中等高线疏密可知,②箭头正确。
考向3 雅丹地貌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5~6题。
5.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结合图示判断,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误;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
6.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A.华北平原B.云贵高原C.塔里木盆地D.四川盆地答案 C解析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故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地区是塔里木盆地,C项正确;华北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A、B、D三项错误。
考向4 河岸风沙地貌下图为西藏米林县雅鲁藏布江某河段沙丘景观,该处河道弯曲,河谷中夏季云雾缭绕,冬季风力强劲,沙丘自谷底沿山坡逐渐爬升。
课时2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一、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1)风蚀地貌(2)风积地貌①成因:沙漠中由风沙堆积形成的地貌。
②常见形态:新月形沙丘,形状如同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沙丘链,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③分类:判断1.雅丹地貌在东部沿海比较常见。
( × )2.沙丘能埋没房屋和道路。
( √ )3.水边不能形成风沙地貌。
( × )4.根据沙丘的形态能判断附近的盛行风向。
( √ )5.流动沙丘遇到灌木等植被可能转化成固定沙丘。
( √ )二、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蚀地貌(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沙坝等;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
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判断1.沿海地区都可以看到海蚀崖。
( × )2.海蚀柱出现在岩石组成的海岸边。
( √ )3.沙滩的滩面都很广阔。
( × )探究点一风沙地貌下面是四幅景观简图。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正确搭配各图示景观的大致分布地区。
①长江三峡________②楼兰古城________③“鱼米之乡”________ ④西北“魔鬼城”________答案①—A②—D③—C④—B2.请用地质作用解释下列地貌景观的成因。
A .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 A —流水侵蚀B —风力侵蚀C —流水堆积D —风力堆积3.图D 所示景观多出现在干燥的内陆,属风积地貌,我们可以利用其判断风向,请在下图短线处用箭头标出正确的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答案(1)(2)风沙地貌下图是“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
回答1~2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A .吉林省B .新疆C .四川省D .上海 2.该景观形成的主导作用是( ) A .风力沉积 B .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 D .风力侵蚀答案 1.B 2.D解析 由图可知,该景观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城堡,在我国最可能分布在新疆。
2020秋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第4章第1节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含解析第四章第一节第2课时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12](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某地沙山的分布及沙山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主导风向为(B)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为(C)A.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小到大B.迎风坡——由大到小背风坡—-由大到小C.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小到大D.迎风坡——由小到大背风坡——由大到小[解析]第1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
读图,图示沙丘西北坡坡度缓,是迎风坡,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B对.第2题,风力一定时,沙粒颗粒小的易被吹动,在迎风坡吹到坡顶,颗粒大的不易被吹动,在迎风坡留存坡底。
在背风坡,风力较小,在重力作用下,沙粒颗粒大的先沉积,位于坡底,颗粒小的后沉积,位于坡顶。
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顶到坡底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都是由小到大,C对。
沙漠地区的湖泊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汽输送深刻影响着植物和沙丘的分布。
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形成的以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
下图为我国某湖泊周边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B)A.草甸、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B.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草甸C.流动沙丘、草甸、半固定沙丘D.草甸、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解析]湖泊与河流附近,水源较多,丙应是草甸;乙距离河湖较远,水分较少,应是半固定沙丘;甲距水源最远,缺少植被保护,可能是流动沙丘。
故B项正确.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C)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解析]图中丙代表的草甸和乙代表的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湖泊的东南方,说明来自湖泊的水汽被大气输送往东南方向的较多,主导风向应该是西北风.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第四章地貌第1节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2019)地理1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2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本节教材内容较为单一且支撑材料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精选相关材料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充分落实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是从两部分进行分析和讲解的:第一部分紧扣风沙地貌与风的关系进行教学;以整体的视角分析风沙地貌;第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差异;教师组织开展寻找海岸地貌活动。
【教学目标和要求】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风沙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2.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海岸地貌,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3.简单分析地貌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与他人合作,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要素和相关地理现象进行初步的或者深入的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
【重点和难点】重点:识别风沙地貌、海岸地貌,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难点:结合野外观察或实地景观图片,描述上述地貌景观特征。
【风沙地貌教学过程】情境创设: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处在库姆塔格沙漠东缘,南枕雄奇壮丽的祁连山,北靠嶙峋蜿蜒的马鬃山。
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86毫米,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包围着零星的湿地、草原和湖泊。
我国著名的雅丹地质公园和鸣沙山都在敦煌。
【情境1】分析敦煌附近的魔鬼城地貌类型及成因。
【情境2】分析敦煌鸣沙山地貌类型及沙源。
三、风沙地貌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1)主要分布区:我国西北地区(2)其他分布区:①多沙的河谷地带,如丹娘沙丘②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如沙滩2.分类:(1) 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2) 风积地貌: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面,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