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整理-中学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词解,广狭义都要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为非制度化教育(填空)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一、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二、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填选)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其它专业课程和机构。
我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我国颁布的最早学制。
中国形成系统学堂与制度化教育。
三、非制度化教育:其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其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4、现代教育制度的(二战后)发展趋势简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180多国家中有2/3以上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一个以升学为目标,一个以就业为目标。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中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学的发展。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P1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2.“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6.教育: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的主体间性的文化创生传递的特殊社会交往活动,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7.教育的历史演进:原始文化中的教育、古代文明中的教育、现代教育。
9.古代文明中的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成为主要的教育形态;②学校教育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的教育。
11.学习权:①阅读、写作的权利;②提问、深思的权利;③想象、创造的权利;④读懂自身世界、书写历
史的权利;⑤活用教育资源的权利;⑥发展个人及集体力量的权利。
12.指导教育变革的基本理念: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
13.萌芽: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较系统的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雏形形态的教育学学科的诞生,他是教育史第一个为“公共教育理论”奠基的教育学家,首创班级授课制,论证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巩固性等原则,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德)康德:1776年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创造者。
(英国)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14.创立: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教育学专著,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
学的标志。
(他创立并被后来的教育学继承的核心概念有:“管理、训育、教学”、“教育性教学”、“多种兴趣”)
15.实用主义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这些主张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
思想的完整体系,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依然是指导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的理论灯塔。
17.中国本土的第一位现代教育家和本土的教育理论:蔡元培和他的教育理论。
其教育理论:①提倡完全人
格教育;提出“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②力倡“尚自然、展个性”教育;③主张教育独立,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65.教育目的:广义是指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结果的冀望,即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
生一定的变化,或产生预期的结果;狭义是指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等总的设想或规定。
66.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由人制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自由意志的产物。
①是教育工作的出发
点和归宿,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育活动过程;②规定着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引导和控制着教育对象的发展;③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68.教育目的的类型:一般以价值取向为标准,分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①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体的自然发展需要来确定。
代表:卢梭。
②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主张个体发展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需要培养合格公民。
代表: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72.国际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四个支
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72.教育目的的功能:①定向与选择功能;②激励与评价功能;③调节与控制功能。
74.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确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重新表
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75.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①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②要求“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标准;③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教育指明了工作重点。
77.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0.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
8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85.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又称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6.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民族性。
91.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从教育的施教机构的系统结构来分析,分为:双轨学制(德法英)、单轨学制(美国)、中间型学制(“Y”型学制、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93.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96.1902年,“壬寅学制”,未能实行;1904年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
101.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变革:①逐步重视幼儿教育和早期智力的开发;②逐渐普及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④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开放;⑤成人教育得到发展。
103.终身教育:保罗·朗格朗创立终身教育理论。
提倡将教育和学习活动贯穿于人的一生,要求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以最恰当的方式提供最必要的学习和精修机会。
104.终身教育的特征:①连续性的教育;②个性化的教育;③民主化的教育;④开放性的教育;⑤全民性
的教育。
108.教师的专业特点:①创造性;②示范性;③复杂性;④长期性。
109.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内涵发生的变化:①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③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型转向共同成长的伙伴型;④由“教书匠”转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⑤由教育者变为学习者。
111.教师的职业形象:①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的形象;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形象的核心;③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形象的整体体现。
11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①专业理想的建立;②专业知识的拓展;③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设计、表达、教学组织与管理、教育教学交往、教育教学机智、正确评价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116.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预备期、适应期、成熟期、创造期四个阶段,相应阶段的教师分别称为新任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
11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引领。
119.学生的本质属性:①独立性;②生成性;③自主性;④整体性。
123.学生发展:是指学生在一串、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机体发育、体质增强)和心理(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124.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发展的不平衡性;②顺序性和阶段性;③个别差异性;④互补性。
128.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矛盾关系,也是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