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 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416.50 KB
- 文档页数:25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若干技术措施》-厦建总〔2014〕26号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若干技术措施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二0一四年八月目录1 总则 (4)2 地基基础工程变形过大的防治技术措施 (5)2.1 一般规定 (5)2.2 天然地基 (7)2.3 桩基 (7)2.4 建筑回填 (11)3 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 (12)3.1 一般规定 (12)3.2 地下室顶板 (17)3.3 地下室外墙 (19)3.4 地下室底板 (21)3.5 地下室防水工程 (22)4 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 (23)4.1 一般规定 (23)4.2 现浇钢筋混凝土墙 (29)4.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31)5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 (36)5.1 一般规定 (36)5.2 厕浴间、厨房、阳台楼板 (44)5.3 现浇屋面板 (46)6 楼地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 (51)6.1 一般规定 (51)6.2 楼地面 (52)6.3 墙体 (53)6.4 管道穿越处 (53)7 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 (55)7.1 一般规定 (55)7.2 卷材防水屋面 (58)7.3 涂膜防水屋面 (59)8 外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 (60)8.1 设计要求 (60)8.2 施工要求 (61)8.3 材料要求 (64)9 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偏差防治的技术措施 (66)9.1 设计要求 (66)9.2 施工要求 (66)9.3 检测要求 (69)10 住宅工程室内装饰装修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 (71)10.1 一般规定 (71)10.2 防水工程若干技术要求 (72)10.3 抹灰工程若干技术要求 (72)10.4 吊顶工程若干技术要求 (73)10.5 墙面铺装工程若干技术要求 (75)10.6 地面铺装工程若干技术要求 (76)10.7 木作工程 (76)11 外立面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77)11.1 外立面 (77)11.2 阳台、露台、外走廊栏杆(板) (83)11.3 建筑幕墙后置埋件的安全隐患 (85)12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90)12.1 一般规定 (90)12.2 给水、排水管道渗漏 (92)12.3 排水系统防臭、排水管道堵塞或排水不畅 (94)12.4 管道安装通病 (97)12.5 给排水系统噪声 (99)12.6 消防隐患 (101)12.7 给水设备安装不到位 (102)13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03)13.1 一般规定 (103)13.2 防雷装置 (104)13.3 桥架接地 (105)13.4 电气线路连接 (106)13.5 配电箱安装 (107)13.6 开关、插座安装 (108)13.7 照明灯具安装 (109)13.8 电气线路配管 (112)14 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115)14.1 一般规定 (115)14.2 通风与防排烟系统 (115)14.3 空调系统 (118)1 总则为规范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工作,减少或消除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措施。
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若干技术措施二○一四年八月目录1 总则12 地基基础工程变形过大的防治技术措施22.1 一般规定22.2 天然地基22.3 桩基32.4 建筑回填43 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53.1 一般规定53.2 地下室顶板73.3 地下室外墙83.4 地下室底板93.5 地下室防水工程94 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104.1 一般规定104.2 现浇钢筋混凝土墙124.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135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15 5.1 一般规定155.2 厕浴间、厨房、阳台楼板185.3 现浇屋面板196 楼地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226.1 一般规定226.2 楼地面226.3 墙体236.4 管道穿越处237 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247.1 一般规定247.2 卷材防水屋面267.3 涂膜防水屋面268 外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278.1 设计要求278.2 施工要求288.3 材料要求299 室标高和几何尺寸偏差防治的技术措施309.1 设计要求309.2 施工要求309.3 检测要求3210 住宅工程室装饰装修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33 10.1 一般规定3310.2 防水工程若干技术要求3310.3 抹灰工程若干技术要求3310.4 吊顶工程若干技术要求3410.5 墙面铺装工程若干技术要求3510.6 地面铺装工程若干技术要求3510.7 木作工程3611 外立面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36 11.1 外立面3611.2 阳台、露台、外走廊栏杆(板)3811.3 建筑幕墙后置埋件的安全隐患3912 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4212.1 一般规定4212.2 给水、排水管道渗漏4212.3 排水系统防臭、排水管道堵塞或排水不畅43 12.4 管道安装通病4512.5 给排水系统噪声4612.6 消防隐患4612.7 给水设备安装不到位4713 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4713.1 一般规定4713.2 防雷装置4813.3 桥架接地4913.4 电气线路连接4913.5 配电箱安装4913.6 开关、插座安装5013.7 照明灯具安装5113.8 电气线路配管5114 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53 14.1 一般规定5314.2 通风与防排烟系统5314.3 空调系统541 总则1.0.1为规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工作,减少或消除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技术措施。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试行)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地基基础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一般规定2.2 天然地基2.3 桩基2.4 建筑回填第3章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 一般规定3.2 地下室顶板3.3 地下室外墙3.4 地下室底板3.5 地下室防水工程第4章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4.1 一般规定4.2 现浇钢筋混凝土墙4.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第5章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5.1一般规定5.2 厕浴间、厨房、阳台楼板5.3 现浇屋面板第6章楼地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6.1 一般规定6.2 楼板6.3 墙角6.4 管道穿越处第7章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7.1 一般规定7.2 卷材防水屋面7.3 涂膜防水屋面7.4 刚性防水屋面第8章外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8.1 一般规定第9章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偏差防治的技术措施9.1 一般规定第10章室内初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10.1 一般规定10.2 地面找平层起砂、空鼓、开裂10.3 墙面、顶棚抹灰空鼓、开裂第11章外立面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1.1 一般规定11.2 阳台等临空处设置玻璃栏板的安全隐患11.3 飘窗弧形玻璃的安全隐患11.4 建筑饰面和装饰构件安全隐患第12章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2.1 一般规定12.2 给水、排水管道渗漏12.3 排水系统防臭、排水管道堵塞或排水不畅12.4 管道安装通病12.5 给排水系统噪声12.6 消防隐患12.7 给排水设备安装不到位第13章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3.1 一般规定13.2 防雷装置的连接(焊接)13.3 桥架接地13.4 电气线路连接13.5 配电箱安装13.6 开关、插座安装13.7 照明灯具安装13.8 电气线路配管第14章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4.1 一般规定14.2 通风与防排烟系统及各风口的风量与设计要求偏差较大14.3 风机、冷却塔噪声太大,影响使用14.4 住宅的分体空调,其室外机布置不合理,影响空调制冷效果14.5 室外竖井风口或外墙风口风速过大,产生噪声,影响系统风量14.6 管道及风机房内设备离墙体距离未满足安装要求第1章总则1、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克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规范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技术措施。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当前,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问题仍然存在,这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居住环境,维护市容市貌,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来强化住宅工程质量的防治工作。
首先,加强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管理。
在项目立项审批阶段,要求相关审批部门对各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工程项目的合法合规。
在土地选址阶段,要根据城市规划、环保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用地,并进行详细的勘测和评估,以确保土地的质量符合建设需要。
此外,要加强对设计方案的审查,确保设计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满足住户的实际需求。
其次,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要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监督其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
要建立健全施工过程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制度,确保每个工序都按照规定要求进行。
特别是对于关键节点和关键工序,要加强监督,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同时,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监控,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选择和采购。
此外,要加强验收和竣工工作。
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全面的验收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竣工后的住宅工程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得到长期的保持。
同时,要加强对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其对住宅工程质量的认知和责任感,从而提高整个工程质量防治工作的效果。
最后,要加大对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监督和拆迁管理。
加强对已建成住宅小区的质量监督,及时发现和整治质量问题。
对于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住宅小区,要及时进行拆迁,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全居住。
总之,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防治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前期工作管理,强化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验收和竣工工作,加强培训和教育工作,加大监督和拆迁管理,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住宅工程的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引言随着厦门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住宅工程建设也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住宅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并提出若干技术措施,以期提高住宅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1. 基础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1.1 地基不够扎实地基不够扎实是导致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确保地基处理到位,如进行地基加固等; - 加强地基检测和监测,及时发现地基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 - 严格控制土方开挖和回填的质量,确保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1.2 地基沉降不均匀地基沉降不均匀会导致住宅变形和结构不稳定。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如加固或加厚地基; - 加强地基监测,及早发现地基沉降不均匀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 控制住宅建筑高度和荷载,以减少地基沉降不均匀的可能性。
2. 结构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2.1 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混凝土质量不达标会导致住宅结构的抗震性和承载能力下降。
为了确保混凝土质量达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混凝土配制管理,确保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制; - 加强混凝土的施工管理和质量检测,及时发现混凝土质量问题并采取补救措施; - 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出现质量问题。
2.2 钢筋工程质量问题钢筋工程质量问题会直接影响住宅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严格控制钢筋材料的质量,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 加强对钢筋施工工艺和质量的监督,确保钢筋的正确布置和连接; - 使用合适的钢筋连接件和加强措施,以增加钢筋的连接强度和可靠性。
3. 建筑装饰材料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3.1 建筑装饰环保问题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问题直接关系到住户的健康和安全。
为了保证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环保性能好的建筑装饰材料,并遵循相关的环保标准和要求; - 严格控制建筑装饰材料的使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过度装修和使用有害物质; - 加强对建筑装饰材料的质量检测和监管,确保符合环保要求。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若干技术措施1. 引言在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大家都知道,住房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可是,有些住宅工程质量问题就像海里的暗礁,躲得人防不胜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常见的问题,以及防治这些问题的一些“绝招”,让我们的家更稳固、更舒适。
2. 常见问题2.1 结构问题首先说说结构问题。
听到“结构”,是不是觉得有点高大上?其实就是房子的骨架,如果骨架不牢靠,整个房子就像风中的蒲公英,随时可能被吹走。
比如,有些房子在建造的时候,钢筋混凝土的比例没掌握好,或者使用了劣质材料。
结果,刚住进去没多久,墙上就开始冒裂缝,像脸上的皱纹一样,越看越心烦。
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这些房子却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撑不住。
2.2 水电问题再来说说水电问题。
家里一旦水管漏水,电线短路,那可真是“无妄之灾”。
有的工人为了图省事,水管装得不够紧,电线敷设也马虎,结果你一开水龙头,水就像喷泉一样四处喷涌,整得满屋子都是水,简直是“水深火热”。
而电线的问题就更可怕了,漏电可不是闹着玩的,轻则让你体验一下“电击”的快感,重则可能引发火灾,真是危机四伏。
3. 防治措施3.1 提升施工标准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首先,提升施工标准是个好办法。
建房的时候,工人们得像“铁打的营盘”一样严格遵循规范,不能随便打马虎眼。
尤其是在混凝土浇筑时,得保证材料的质量,选用那些“信誉好、口碑佳”的品牌,不能因为小便宜而让家里变成“危房”。
这就像做人要诚信,做工程更要对得起每一砖每一瓦。
3.2 定期检查和维护再来,定期的检查和维护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像养花一样,不能放任自流,要定期浇水、施肥。
家里的水管和电线也一样,得经常“体检”,看看有没有问题。
如果发现有小裂缝,趁早修补,别等到问题扩大,变成大麻烦再去解决。
这样一来,就能省下不少事,少了“后顾之忧”,生活也能更轻松。
厦门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若干技术措施(试行)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目录第1章总则第2章地基基础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一般规定2.2 天然地基2.3 桩基2.4 建筑回填第3章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 一般规定3.2 地下室顶板3.3 地下室外墙3.4 地下室底板3.5 地下室防水工程第4章墙体裂缝和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4.1 一般规定4.2 现浇钢筋混凝土墙4.3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第5章钢筋混凝土现浇楼、屋面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5.1一般规定5.2 厕浴间、厨房、阳台楼板5.3 现浇屋面板第6章楼地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6.1 一般规定6.2 楼板6.3 墙角6.4 管道穿越处第7章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7.1 一般规定7.2 卷材防水屋面7.3 涂膜防水屋面7.4 刚性防水屋面第8章外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8.1 一般规定第9章室内标高和几何尺寸偏差防治的技术措施9.1 一般规定第10章室内初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10.1 一般规定10.2 地面找平层起砂、空鼓、开裂10.3 墙面、顶棚抹灰空鼓、开裂第11章外立面装修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1.1 一般规定11.2 阳台等临空处设置玻璃栏板的安全隐患11.3 飘窗弧形玻璃的安全隐患11.4 建筑饰面和装饰构件安全隐患第12章给排水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2.1 一般规定12.2 给水、排水管道渗漏12.3 排水系统防臭、排水管道堵塞或排水不畅12.4 管道安装通病12.5 给排水系统噪声12.6 消防隐患12.7 给排水设备安装不到位第13章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3.1 一般规定13.2 防雷装置的连接(焊接)13.3 桥架接地13.4 电气线路连接13.5 配电箱安装13.6 开关、插座安装13.7 照明灯具安装13.8 电气线路配管第14章通风与空调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14.1 一般规定14.2 通风与防排烟系统及各风口的风量与设计要求偏差较大14.3 风机、冷却塔噪声太大,影响使用14.4 住宅的分体空调,其室外机布置不合理,影响空调制冷效果14.5 室外竖井风口或外墙风口风速过大,产生噪声,影响系统风量14.6 管道及风机房内设备离墙体距离未满足安装要求第1章总则1、为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克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规范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技术措施。
2、本技术措施是结合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实际,对住宅工程存在的裂缝、渗漏、堵塞、脱落等影响正常使用功能和社会公共安全的质量通病进行有效的控制。
3、本技术措施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新建的住宅工程,同时可供改扩建住宅工程参考。
4、在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除执行本技术措施外,尚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工程技术标准等规定。
第2章地基基础工程下沉或变形过大防治的技术措施2.1 一般规定2.1.1 设计要求1、住宅工程的地基与基础设计应按变形控制设计,沉降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120mm,并应严格控制沉降差异值。
2、符合以下条件的住宅建筑桩基础设计时,除应进行沉降与差异沉降的计算以外,桩基结构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5。
o(1)标志性或纪念性住宅建筑的桩基;(2)2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60m高层住宅建筑的PHC管桩;(3)体型复杂且层数相差超过6层的高低层连体住宅建筑的PHC管桩;(4)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超过8000kN的住宅建筑桩基;(5)施工桩长超过40m的泥浆护壁的冲钻孔灌注桩;(6)岩土条件复杂的6层以上住宅建筑的桩基;(7)坡地、岸边住宅建筑的桩基;(8)受相邻环境或工程施工影响较大的住宅建筑的桩基;(9)场地土质或地下水具有中等、强腐蚀性的住宅建筑的桩基。
3、当采用新型的复合地基、复合桩基设计方案时应组织专门的技术论证,技术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4、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有关地基与基础沉降变形监测内容,明确变形量和变形速率等预警值指标等,并对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措施提出设计指导性意见。
2.1.2 施工要求1、地基与基础施工的施工组织方案中应编制排(降)水专篇,明确基槽(坑)各种工况的临时排(降)水措施及其平面与剖面图,施工中严禁基槽(坑)底积水。
2.2 天然地基2.2.1 设计要求1、单体建筑中天然地基持力层存在承载力差异或其下卧层可压缩量较大时,设计应计算地基的差异沉降变形。
2、扩展基础的设计宜优先采用台阶状型式。
2.2.2 施工要求1、基础开挖时严禁使持力层受到浸泡和扰动,机械开挖时应留300mm厚度土层由人工清理,开挖完应及时通知监理单位组织验槽并浇筑垫层。
2、基础混凝土构件的浇水湿润养护应不少于14天,混凝土浇注完成应养护不少于36 小时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2.2.3 检测要求1、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必须通过现场浅层载荷板静载试验的检验。
2.3 桩基2.3.1 设计要求1、当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基础设计时,应执行以下规定:(1)第一节应采用整体式带桩尖的管桩,或采用厚度不小于12mm的钢板桩尖封闭桩端,不应采用分体式预制桩尖或开口型桩尖;(2)抱压式沉桩施工的终压力宜控制在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2.1~2.2倍。
2、当设计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基础时,桩径不应超过2.0m。
3、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对桩端(或桩端和桩侧)采取预埋导管后注浆处理。
(1)施工桩长大于40m;(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大于8000kN;(3)设计认为应采用后注浆工艺的情况(含施工异常情况)。
4、混凝土灌注桩设计时,对于容易造成基桩缩径的、中等或强腐蚀性场地,其钢筋保护层厚度应增加不少于20mm。
5、桩周围较厚的软弱土层因自重固结或者基桩及场地周边的(堆)填土、地面大面积堆载、降低地下水位等原因而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时,应计算桩侧软弱土层的负摩阻力对基桩的影响。
6、当采用管桩作为抗拔桩设计时,除应符合第1条的规定外,接桩均应采用机械啮合接头方式,不得采用焊接方式;当采用锚索、锚杆作为抗浮措施时,应优先采用三级钢或精轧螺纹钢抗浮锚杆。
2.3.2 施工要求1、基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设观测点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必要时应对周边环境有关对象进行加固、改造或暂停使用等处理。
当周边环境特别复杂时,应组织专家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
2、挤土桩对周边环境有影响时,成桩施工速率不宜超过8根/天,并配合采取消减孔隙水压力及跳越施工成桩等措施。
当地基为饱和淤泥、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及黏性土时,应设置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或疏干井消减超孔压等措施;在压桩施工过程中,应对不同日期施工具有代表性部位的桩设置上浮和水平偏位观测点。
定时检测桩的上浮量及桩顶水平偏位值,若上浮和偏位值较大,应采取复压等措施。
3、泥浆护壁的冲(钻)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中,护壁的泥浆应采用膨润土拌制,并严格执行采用反循环的施工和清孔方法;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冲(钻)孔桩,循环出的泥浆应采用泥浆过滤机处理后,方可再进入循环。
4、管桩静压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报勘察、设计单位复核或处理。
5、护壁式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施工时,应对成孔后的截面直径与中心线偏差情况进行复核;对于偏差较小且可安全修复的,应进行修复,以确保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满足要求;当成孔变形(含局部变形)较大时,不可安全修复或经安全修复后、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仍不能满足要求的,应报设计处理。
2.3.3 检测要求1、管桩施工后应进行施工桩长检测,检测数量为基桩总数的10%。
必要时可进行基桩孔内摄像检测。
2、桩基检测的选桩应严格执行代表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得采用预留检测桩的方法。
3、对于大直径桩无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时,应取得同一场地相同持力层采用相同工艺施工的较小直径桩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结果,并结合大直径桩桩身及桩端施工质量,作为验收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4、复合桩基中基桩的承载力原则上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当场地环境条件限制或者成桩质量可靠性高且单桩竖向承载力小于3000kN时,可通过钻芯取样、低应变动力测试和桩端土层深层载荷板(长螺旋板)等综合测试评价作为验收依据。
2.4 建筑回填2.4.1 设计要求1、室内回填应根据回填对象的使用功能要求和施工环境条件,确定回填材料、设计指标;当施工环境条件限制不能采用与压实系数相匹配的机械设备施工时,应改用施工可行和能够满足质量要求的回填材料和设计指标,不得盲目制定指标要求。
2、地下室外墙与基坑侧壁间隙回填材料及其技术指标,应根据基坑支护型式、间隙空间大小和基坑侧壁外侧与地下室底板以下岩土层等情况综合确定。
2.4.2 施工要求1、建筑回填之前,应排除积水,清除虚土和建筑垃圾,回填材料应按设计要求选料,严格分层夯实(或捣实),对称进行。
2、当回填材料采用土质材料时,必须采用最优含水量的素土或砂土,并进行试填检验合格后方可施工,严禁采用建筑垃圾、杂土、淤泥(质)土、耕植土代替。
3、每个分层回填掩蔽前均应进行拍照或摄像,作为验收旁证依据;照片或摄像内应有可靠的参照物、标尺牌和有关人员。
第3章地下室裂缝和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3.1 一般规定3.1.1设计要求1、钢筋保护层及绑扎位置控制(1)墙体两排钢筋网片间应设置支撑筋,支撑筋直径不小于φ12,间距不大于1200 mm,呈梅花状布置。
(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面层钢筋应采用支架支撑。
2、当地下室混凝土采用60天强度进行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及竣工验收时,其28天同条件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一个等级。
3、后浇带间距不宜超过40m。
4、地下室顶板不应采用空心板。
5、对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景观绿化设计单位应提出明确要求;用于抗浮作用的覆土,应明确施工期间的覆土时限要求。
3.1.2 施工要求1、地下防水层、底板混凝土施工期间,必须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基底500mm以下。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包括对配合比的要求),并经专家论证后方可实施。
3、对于厚度不小于2m的大体积混凝土应进行温度测试以指导混凝土的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4、水泥出仓使用温度应控制在60℃以下。
5、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60天同条件养护强度检测要求:应及时进行钻芯取样检测,每500立方米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且不少于3组。
6、支撑楼板面层钢筋的支架间距应满足:当采用Φ6分布筋时,不大于500mm;当采用Φ8分布筋时,不大于800mm;当板面受力钢筋和分布筋的直径均不小于10mm时,不宜大于1000mm。
且支架应与受支承的钢筋绑扎牢固,当板厚度不大于200mm时,支架可用Φ10钢筋制作;当厚度为200~300mm 时,支架应用Φ12钢筋制作;当厚度不小于300mm时,支架应使用型钢制作或加大钢筋直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