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常见病诊疗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565.96 KB
- 文档页数:83
消化系统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指南消化性溃疡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溃疡和糜烂。
根据中医理论,消化性溃疡属于痰热内蕴型,治疗时采用化痰清热的方法。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医方药有广谱抗菌消炎、保护胃黏膜和抗酸减痛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大黄、黄连、连翘、黄芩等。
其中,大黄具有清热泻火、疏通肠道的作用;黄连和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抗菌消炎的作用;连翘则有疏散风热、镇痛消肿的作用。
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
此外,还应避免过食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如炸鸡、油炸食品等。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番茄、苹果等,有益于溃疡的修复。
中医的诊疗指南中,还强调了调理情绪的重要性。
情绪紧张、压力大是导致溃疡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应避免情绪的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读书、进行适当的休闲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此外,中医治疗还强调调整作息时间和规律。
饮食和作息规律对于消化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尽量避免长时间的空腹,维持胃肠道的规律运动。
在中医诊疗指南中,还提到了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治疗消化性溃疡。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溃疡的愈合。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和经络,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消化性溃疡的指南包括草药治疗、饮食调理、情绪调节、作息规律和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这些方法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溃疡症状,促进溃疡的愈合。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消化内科是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科学,涉及到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肝、胆、胰等器官的疾病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及其诊疗指南。
1.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常见的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诊断胃炎通常通过胃镜检查,确认病因后进行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症状缓解治疗,例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抑酸药物治疗等。
2.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的溃疡形成,常见的症状有腹痛、上腹灼热感、饱胀和消化不良等。
诊断胃溃疡主要通过胃镜检查,治疗包括抑酸药物治疗、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和胃黏膜保护剂等。
3.胃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是指胃和肠道黏膜出血的情况,常见的症状是黑便、呕血和便血等。
诊断胃肠道出血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和大便隐血试验等,治疗主要包括止血治疗和病因治疗。
严重出血时需进行紧急内镜检查或介入治疗。
4.肝炎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肝炎的诊断主要通过肝功能检查、乙肝或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等。
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肝炎进行,如乙肝可以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丙肝可以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等。
5.胰腺炎胰腺炎是指胰腺发生炎症反应的疾病,主要症状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诊断胰腺炎可以通过血清酶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等。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禁食、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等。
6.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排除其他肠道疾病。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节、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等。
总的来说,消化内科疾病的诊疗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
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等。
此外,饮食调节、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病人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帮助医生准确
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诊断标准
1. 胃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等。
2.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尿素呼气
试验等。
3. 胃癌的诊断标准应包括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和肿瘤标志物等。
治疗方法
1. 对于胃炎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等综
合措施。
2.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应包括幽门螺杆菌根除、抗酸药物治疗等。
3. 胃癌的治疗方法应根据病情确定,包括手术切除、辅助化疗
和放疗等。
预防与保健
1. 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和避免不良惯等。
2. 在消化系统疾病高发人群中进行筛查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论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旨在提供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
统疾病时的参考依据。
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的康
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指南和规范,供医生参考。
诊断指南和操作规范
1. 消化系统检查:
- 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患者病史,结合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
- 常用的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超声波检查、CT扫描等。
2. 胃炎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胃镜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的胃炎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胃炎,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3.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溃
疡性结肠炎进行诊断。
- 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手
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4. 胰腺疾病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胰腺
疾病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胰腺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5. 肝病的诊疗指南: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肝病
进行诊断。
-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的手术治疗等。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消化疾病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供临床医生参考。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诊疗规范引言本文档旨在为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的诊疗提供规范和指导。
通过制定准确、简明的诊疗标准,希望提高医生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诊断标准1. 肠道感染- 临床表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检查要求:粪便常规、肠道病原学检测等。
- 诊断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同时满足特定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果。
2. 胃溃疡- 临床表现:上腹疼痛、胃部不适等症状。
- 检查要求: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
- 诊断标准:胃镜检查显示溃疡病变,同时排除其他疾病。
3. 肝炎-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 检查要求:肝功能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等。
- 诊断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同时满足特定肝功能异常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结果。
治疗指南1. 肠道感染- 一线治疗:补液、抗生素治疗。
- 二线治疗:肠道病原学检测指导下的靶向治疗。
- 随访要求:症状改善后,定期随访以评估疗效。
2. 胃溃疡- 消除诱因:禁止吸烟、限制饮酒等。
- 一线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 二线治疗:针对幽门螺杆菌抗药性的治疗。
- 随访要求:症状缓解后,定期随访以评估愈合情况。
3. 肝炎- 乙肝:- 一线治疗:抗病毒治疗。
- 二线治疗:针对乙肝耐药或复杂病例的治疗。
- 随访要求:定期检测病毒复制指标和肝功能。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消化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对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的指导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且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指南进行不断优化和更新。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研究食管、胃、肠、肝、胆、胰等脏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消化内科的发展,规范临床操作和提高诊疗水平,制定本指南。
二、临床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体格检查消化内科疾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必须认真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病史、现病史、家族史,重点询问病人的主述症状、生活作息等情况。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了解病情变化。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在基础检查结果(例如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胰腺功能等)基础上,必要时还需要排除肿瘤、溃疡、息肉等病变影像学检查。
对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等疾病,应及时行内镜检查明确诊断。
3、综合分析确立病因针对患者不同的疾病,要对症下药,结合病情及病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三、操作规范1、消化内镜检查操作规范(1)准备工作A、双人操作:①首先要进行术前清洁,用清水擦拭皮肤和粘膜,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和亲和力;②应留意病人术前引导,使病人安心,减少不适感;③必要时应提前信息告知病人、家属,增加病人信任感、安全感。
B、器械准备,包括内镜、镜头、成像设备等。
(2)操作技巧A、内镜检查主要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及肝胆系统等器官的病变情况或取样,其中要掌握良好的病变边缘控制能力;B、在入端进入食管的时候,应切换到高清镜头,以增加检查的准确性;C、检查完毕后应进行立刻清理和消毒,以便下一组病人检查。
2、消化系统用药规范(1)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要严格按照规定法定药品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
(2)在治愈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生命指征等情况。
(3)对于不同的疾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需要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干扰、副作用等问题。
(4)特殊注意事项:A、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或调整剂量;B、对于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干扰和交互作用;C、对于老年患者、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特别小心用药。
消化系常见病接诊处理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写说明编写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一线医师接诊患者提供参考,主要面对具有初步临床实践经验的住院医师,编写体例因此与常见专业文献有所不同。
各章节一般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与疾病相关的诊断标准、常用术语、病情和疗效的评价方法以及部分相关知识,在接诊患者之前应有所了解;第2部分为接诊患者后处理医嘱的指导意见;第3部分介绍了病史书写的注意事项以及进行拟诊讨论和鉴别诊断的策略;第4部分介绍了诊治过程及后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内科治疗不满意的情况下接受外科治疗的指征等。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新近形成的部分疾病诊治共识为本指南相关章节的主要参考,其他参考资料包括徐克成、江石湖主编的《消化病现代治疗》(2001)、王吉耀主编的七年制规划教材《内科学》(2002)、Taylor MB主编和潘国宗主译的《胃肠急症学》(2000)和邱德凯主编的《慢性肝病临床并发症》(2001),以及2000年至2003年中华医学会“中华系列杂志”、“中国实用医学系列杂志”、《国外医学消化分册》、《胃肠病学杂志》、《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和《医师进修杂志》的部分相关文献。
其中有少部分内容并不紧贴临床应用,但可能有助于了解用于科研的分型标准,有利于总结性研究时病例收集的规范化,故也予收录。
本指南不作为各类专业考试的指导或诊治的法律依据。
本稿为征求意见稿,尚有部分常见疾病的接诊指南未完成,缩略语的应用尚不规范,各章节内容编排亦欠统一。
部分参考资料的内容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进行了少量删改。
部分药物尚未根据本科具体情况列出具体的品名和用法。
对本指南的各种补充及不当之处请直接于本稿上修改,如纸面不敷请记录于文后的“修改意见”页。
目录一胃食管反流病接诊处理指南 (1)I常用知识 (1)I.1诊断术语 (1)I.2诊断标准 (1)I.3B ARRETT食管 (2)I.4H P与GERD (2)I.5疗效标准 (2)II医嘱处理 (2)II.1器械检查 (2)II.2一般处理 (3)II.3体位疗法 (3)II.4药物治疗 (3)III病历书写要点 (3)III.1临床表现特点 (3)III.2拟诊讨论策略 (3)IV长期维持与外科治疗 (3)IV.1长期维持 (3)IV.2手术治疗 (4)二慢性胃炎接诊处理指南 (5)I常用知识 (5)I.1有关H P的观点 (5)I.2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 (5)I.3H.PYLORI相关性胃炎 (7)I.4H P感染的诊断 (7)I.5根除HP疗效判断 (7)I.6根除H.PYLORI指征 (7)II医嘱处理 (8)II.1一般检查 (8)II.2内镜检查 (8)II.3抗H P治疗 (8)II.4抑酸或抗酸治疗 (8)II.5增强胃粘膜防御能力 (8)II.6动力促进剂 (8)II.7抗抑郁药和镇静药 (8)III病历书写要点 (8)III.1本病特点 (8)IV悉尼分类的胃镜诊断 (9)三肠易激综合征接诊处理指南 (10)I常用知识 (10)I.1当前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10)I.2诊断标准 (10)I.3分型 (10)I.4报警症状和体征 (10)I.5处理原则 (11)II医嘱处理 (11)II.1一般检查 (11)II.2器械检查 (11)II.3一般处理 (11)II.4药物治疗 (11)III病历书写要点 (12)III.1本病特点 (12)III.2体检特点 (12)III.3诊断程序 (12)IV随访 (13)四克罗恩病接诊处理指南 (14)I常用知识 (14)I.1诊断标准 (14)I.2标准诊断格式 (15)I.3疗效标准 (16)I.4临床表现分型 (16)I.5处理原则 (16)II医嘱处理 (16)II.1一般检查 (16)II.2器械检查 (16)II.3一般处理 (16)II.4临床监护 (16)II.5药物治疗 (16)III病历书写要点 (17)III.1本病特点 (17)III.2鉴别诊断 (17)IV外科治疗 (19)IV.1手术治疗 (19)五溃疡性结肠炎接诊处理指南 (20)I常用知识 (20)I.1当前对发病机制的共识 (20)I.2诊断标准 (20)I.3标准诊断格式 (21)I.4疗效标准 (21)I.5处理原则 (21)II医嘱处理 (22)II.1一般检查 (22)II.2器械检查 (22)II.3一般处理 (22)II.4临床监护 (22)II.5药物治疗 (22)III病历书写要点 (23)III.1本病特点 (23)III.2鉴别诊断 (23)IV随访与外科治疗 (25)IV.1手术治疗 (25)IV.2随访 (25)六腹泻接诊处理指南 (26)I常用知识 (26)I.1腹泻的病因分类 (26)I.2腹泻发病学分类及特点 (26)I.3腹泻的定位诊断 (26)I.4急性腹泻的病情分类 (27)I.5临床诊断用词 (27)I.6标准临床诊断书写格式 (27)I.7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 (27)I.8旅行者腹泻 (27)II医嘱处理 (28)II.1一般检查 (28)II.2甲状腺功能检查 (28)II.3结肠镜检查 (28)II.4影像学检查 (28)II.5饮食处理 (28)II.6临床监护 (28)II.7补液 (28)II.8止泻 (28)II.10微生态疗法 (29)II.11肠粘膜保护剂 (29)II.12抗炎药治疗 (29)II.13生长抑素类 (29)III病历书写要点 (29)III.1一般资料 (29)III.2发病特点 (29)III.3粪便性状 (29)III.4症状特点 (30)III.5体征特点 (30)III.6拟诊讨论策略 (30)IV特殊情况的诊疗措施 (30)IV.1小肠粘膜活检 (30)IV.2吸收功能检查 (30)IV.3其他少见的情况 (30)V参考文献 (30)七肝硬化腹水接诊处理指南 (32)I常用知识 (32)I.1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2)I.2难治性腹水 (32)I.3顽固性腹水 (32)I.4张力性腹水 (32)I.5肝性胸水 (32)I.6血性腹水 (32)I.7C HILD-P UGH分级标准 (33)II医嘱处理 (33)II.1一般检查 (33)II.2器械检查 (33)II.3诊断性腹水穿吸 (33)II.4治疗程序 (34)II.5一般处理 (34)II.6临床监护 (34)II.7改善肝功能 (34)II.8利尿剂 (34)II.9抗门静脉高压治疗与腹水 (34)II.10治疗性大量腹穿放液 (35)II.11SBP的经验性抗菌治疗 (35)II.12SBP的药物预防 (35)III病历书写要点 (35)III.2症状特点 (35)III.3体征特点 (35)III.4拟诊讨论策略 (35)IV肝硬化腹水的外科治疗 (36)IV.1肝移植 (36)IV.2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 (36)IV.3腹腔-静脉分流术 (36)八肝肾综合征接诊处理指南 (37)I常用知识 (37)I.1肝肾综合征 (37)I.2国际腹水研究会诊断标准 (37)I.3国际腹水研究会鉴别诊断意见 (37)I.4HRS的可能成因 (37)I.5临床分型 (38)II医嘱处理 (38)II.1一般检查 (38)II.2器械检查 (38)II.3一般处理 (38)II.4临床监护 (38)II.5改善肝功能 (38)II.6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38)II.7血管活性药物 (38)II.8透析 (39)III病历书写要点 (39)III.1本病特点 (39)III.2体征特点 (39)III.3拟诊讨论策略 (39)IV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 (39)IV.1肝移植 (39)IV.2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 (40)IV.3浸浴治疗 (40)IV.4腰交感神经节封闭 (40)V参考文献 (40)九肝性脑病接诊处理指南 (41)I常用知识 (41)I.1肝性脑病的分类 (41)I.2脑氨的去除 (41)I.4扑翼样震颤 (42)I.5肝性口臭 (42)II医嘱处理 (42)II.1一般检查 (42)II.2器械检查 (42)II.3心理智能检测 (42)II.4一般处理 (42)II.5镇静与睡眠 (43)II.6清除肠道含氮物质 (43)II.7以不吸收双糖降低结肠P H值 (43)II.8调节肠道菌群 (43)II.9抗幽门螺杆菌 (43)II.10抗生素 (43)II.11降氨药物 (43)II.12支链氨基酸 (43)II.13苯二氮卓受体拮抗剂 (44)II.14改善脑水肿 (44)II.15改善肝功能 (44)III病历书写要点 (44)III.1易患因素 (44)III.2临床分期 (44)III.3临床症状性HE的特点 (44)III.4拟诊讨论策略 (44)IV其他治疗手段 (45)IV.1人工肝 (45)IV.2肝移植 (45)IV.3门体分流栓塞术 (45)十急性胰腺炎接诊处理指南 (46)I常用知识 (46)I.1非影像临床分型标准:R ANSON’S标准 (46)I.2临床诊断用词 (46)I.3标准临床诊断书写格式 (46)I.4其他术语 (46)II医嘱处理 (47)II.1一般检查 (47)II.2影像学检查 (47)II.3饮食处理 (47)II.4临床监护 (47)II.5镇痛 (48)II.6营养支持及肠道衰竭的防治 (48)II.7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活性 (48)II.8抗生素 (48)II.9血管活性药物 (49)III病历书写要点 (49)III.1常见病因 (49)III.2症状特点 (49)III.3体征特点 (49)III.4鉴别诊断策略 (49)IV特殊情况的治疗措施 (50)IV.1急性胰腺炎(胆源性)的内镜治疗 (50)IV.2手术治疗指征 (50)IV.3并发症处理原则 (50)十一肠结核与结核性腹膜炎接诊处理指南 (51)I常用知识 (51)I.1胃肠道结核的好发部位 (51)I.2肠结核的病理分型 (51)I.3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分型 (51)I.4提示肠结核或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 (51)I.5结核的确诊条件 (51)II医嘱处理 (51)II.1一般检查 (51)II.2病原菌诊断 (52)II.3腹水检查 (52)II.4器械检查 (52)II.5一般处理 (52)II.6药物治疗 (52)III病历书写要点 (53)III.1本病特点 (53)III.2症状特点 (53)III.3体征特点 (54)III.4鉴别诊断 (54)IV外科手术的相关问题 (54)十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接诊处理指南 (55)I常用知识 (55)I.1失血量的临床评估 (55)I.2低血容量休克的判断及补液(英国胃肠病学会推荐) (55)I.3英国胃肠病学会推荐的部分术语 (55)I.4R OCKALL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系统 (56)I.5有关出血临床评估的注意事项 (56)I.6紧急输血指征 (56)I.7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制品选择 (56)I.8上消化道出血的共同处理原则 (57)II医嘱处理 (57)II.1饮食处理 (57)II.2一般检查 (57)II.3内镜检查 (57)II.4抑制胃酸药物 (57)II.5洗胃止血 (57)II.6生长抑素 (58)II.7三腔二囊管 (58)II.8氨甲环酸 (58)II.9血管加压素 (58)III病历书写要点 (58)III.1部分少见疾病或特殊体征 (58)III.2部分特殊病史特点 (58)III.3拟诊讨论策略 (58)IV外科治疗的时机与内镜治疗 (60)IV.1主要手术适应证 (60)IV.2次要或相对手术适应证 (60)IV.3连续非手术治疗控制出血的适应证 (60)IV.4内镜止血指征 (60)IV.5内镜止血分类 (60)十三脂肪肝接诊处理指南 (61)I常用知识 (61)I.1定义 (61)I.2NASH的临床诊断标准 (61)I.3NASH的临床分型诊断 (61)I.4NASH的B RUNT分级与分期(1999) (62)I.5目前对脂肪肝发病机制的认识 (62)I.6饮酒与脂肪肝分型 (63)I.7NAFLD的高危人群 (63)I.8PGA指数 (63)I.9脂肪肝的诊断步骤 (63)I.10NAFLD的诊断条件 (64)II医嘱处理 (64)II.1一般检查 (64)II.2影像学检查 (64)II.3肝组织穿刺活检 (65)II.4非药物治疗 (65)II.5药物治疗 (65)III病历书写要点 (66)III.1本病特点 (66)III.2拟诊讨论策略 (66)IV脂肪肝的预后 (66)V参考文献 (66)十四胆道感染的内科接诊处理指南 (68)I常用知识 (68)I.1命名与定义 (68)I.2症状性胆囊结石 (68)I.3目前对胆结石成因的认识 (68)I.4低蛋白饮食与胆红素结石 (68)II医嘱处理 (69)II.1一般检查 (69)II.2器械检查 (69)II.3急性胆囊炎的内科治疗指征 (69)II.4一般处理 (69)II.5增进胆汁排泌 (69)II.6消除胆绞痛 (69)II.7高胆汁浓度的抗菌素 (69)II.8溶石药物治疗 (70)II.9体外震波碎石的选择 (70)III病历书写要点 (70)III.1症状特点 (70)III.2体征特点 (70)III.3鉴别诊断 (70)IV外科手术的相关问题 (71)IV.1急性胆囊炎的手术指征 (71)IV.2胆囊息肉样变的恶变征象 (71)IV.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原则 (71)一胃食管反流病接诊处理指南I常用知识I.1诊断术语胃内容物(包括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