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油气藏的形成和破坏
- 格式:ppt
- 大小:5.84 MB
- 文档页数:30
油气藏的破坏原因与结果
地壳运动为油气藏的形成创造了很多有利的地质条件,但也有可能使已经形成的油气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环。
1.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原因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剥蚀作用、水动力冲刷、氧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等等。
(1)剥蚀作用。
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相对抬升,将已经形成的地下油气藏上升到地表遭受剥蚀而被破坏。
(2)水动力冲刷。
由于构造运动的发生,使背斜油气藏的一翼相对抬升,导致原闭合高度减小,打破了原来油、气、水的平衡,致使水动力冲刷破坏了原来的油气藏。
(3)氧化作用。
由于构造运动的发生,打破了原来油、气藏的平衡状态,使地下油气或与地下水接触,或沿断裂上升到地表,都会因氧化作用而分别形成水、二氧化碳和其他高分子含氧化合物(如沥青类),导致油气藏破坏。
(4)扩散作用,天然气通过盖层扩散也能造成散失。
2.油气藏破坏的结果
油、气藏被破坏后的结果,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来的油气藏被
破坏后,油气完全散失或被氧化破坏而形成油气苗和沥青类等;二是原来的油气藏的平衡被打破以后,油气再次进行运移,遇到新的圈闭聚集起来重新形成油气藏,人们把这种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
次生油气藏一般有两个主要特点:
(1)由于油、气经历了再次运移,一般距油源相对较远;
(2)原油性质变化很大,一般是密度和粘度变大,含蜡量降低以及自喷能力变差等。
技术文摘四张图详解油气资源形成过程
下面详细用图介绍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浮游生物、细菌、高等植物)等伴随泥沙沉淀下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细菌的参与下,这些遗体被分解成为有机质,甚至有的被分解形成生物气。
随着沉积层越来越厚,下部的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被压扁、固结,形成沉积岩。
先前形成并保留下来的部分有机质与泥砂一起被压实,形成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
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沉积岩地层形成褶皱,并产生断裂。
当富含有机质的生油岩随着地壳沉降达到一定深度时,开始生成大量
油气。
油气最先充满生油岩,随后沿着断裂或裂缝向上运移,当油气充满与生油岩紧密相连的致密岩石后,便形成了非常规油气藏。
剩余的油气运移到合适的部位,由于上部及四周具有致密非渗透的盖层遮挡,油气无法继续向其他部位运移而被圈闭其中,最终形成天然气居顶部、石油居中、水居底部的常规油气藏。
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