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灸法及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概论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刺法灸法学具有理论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刺法灸法学作用:①针灸感应是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针灸的临床感觉和反应,古称得气或气至。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使能求愈。
”②刺法灸法影响腧穴主治作用: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施以不同角度、方向、深度的针刺,实施不同的补泻手法作用于同一腧穴可产生不同的主治功用。
如常规针刺足三里可调节肠胃功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若采用化脓灸则有提高免疫力之效。
针刺泻神脉、补照海可治失眠,针刺泻照海、补申脉可治疗嗜睡。
③刺法灸法学规范了针灸临床操作技术。
砭石是最原始的医疗工具,又称针石、鑱石,最早用于切割脓疡、刺泻瘀血。
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是刺法史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刺法形成的标志。
刺法发展:①《内经》中已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刺法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针刺技术是毫针的进针、行气和补泻手法。
在此法方面提到了五刺、九刺、十二刺等刺法。
②《难经》提出营卫补泻,并强调了针刺时双手协调的重要性。
③元·窦汉卿·《针经指南》创立了“针刺十四法”;明·陈会·《神应经》提出“催气手法”;《金针赋》中记载了一整套的复式补泻手法,并对“烧山火”和“透天凉”作了系统论述;杨继洲·《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刺手法之大成,提出“刺有大小”、“大补大泻”、“平补平泻”、“下针十二法”和“下手八法”。
现存文献中关于针灸最早的记载,当属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另《脉法》、《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先秦时期的医著。
灸法形成:《灵枢·官能》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中国传统艾灸疗法》《中国传统艾灸疗法》编辑:幽静的艾草艾灸疗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一针二灸三用药”,在传统医学中艾灸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针灸疗法已在世界各地普及运用,而艾灸疗法已成为世界医学中一门辉煌的组成部分。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独特的治疗方法都是应用各种物理方法或天然药物,通过刺激人体表面肌肤的穴位以调整脏腑功能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类疗法被称为“绿色治疗法”。
它们使用安全、疗效确切,对有些西医疗效欠佳的慢性疾病、疑难病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哮喘、腰腿痛、中风后遗症、性功能障碍、功能性子宫出血、湿疹、带状疱疹、头痛、失眠、健忘、黄褐斑等等都是相当有疗效的。
由于这类治疗方法取材方便、方法简单、费用低、非常适合大众和亚健康人士及女性人士的美容美型,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时令秋冬,艾灸的灸疗方法是值得大家选用的,也是治疗与养生、健体最好的自我治疗、调理、保养强身的好方法。
祝大家身体健康!气质越来越好!一、艾灸的灸法: 1.直接灸 2.间接灸 3.灸具灸 4.仿灸器械二、艾灸作用传统应用止血止痛止痒解毒----降低组织胺泄热拔毒,软坚散结----促进毒素排泄镇静安神,芳香通窍----开窍与镇静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免疫力三、艾灸的作用1。
《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2。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3。
《灵枢经》和《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艾灸或艾熏的记载,故有“医家用灸治疗百病”之说。
4.《医学入门》亦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5。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诶。
”6。
《本草纲目》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四、艾灸作用的传统应用1。
灸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的分类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 1 -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灸法的作用名词解释
灸法是一种中医疗法,利用灸热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灸法源于中国古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灸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温通经络:灸法通过热刺激,使得经络气血得以畅通。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若气血运行不畅,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灸热可以促进经络的扩张,增加血液循环,改善气血流动,进而调节和平衡身体的机能。
2. 祛寒散寒:灸热可以温暖人体,驱散体内的寒气。
中医认为寒邪易伤人体阳气,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等问题,而灸热可以通过温热的作用祛除体内的寒邪,达到暖身驱寒的效果。
尤其对于寒性疾病、寒湿痹痛等病症,灸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调整免疫功能:灸热刺激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功能的调整和提升。
通过灸热刺激穴位,可以激发机体的自愈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4. 缓解疼痛:灸热有镇痛作用,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
中医认为,疼痛是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阻滞所致,而灸热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气血流通,缓解疼
痛感觉。
因此,灸法在治疗头痛、颈肩痛、腰腿痛等症状方面有显著疗效。
总之,灸法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调整免疫功能和缓解疼痛等作用。
它通过灸热刺激,促进身体的自然调节和修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然而,在进行灸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方法,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灸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灸法是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中医护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灸法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启动自我修复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灸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增强自身免疫力,消除疲劳等一系列作用。
在实践中,灸法经常用于
治疗痛经、失眠、咳嗽、头痛和肌肉酸痛等慢性疾病。
同时,灸法还
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和减轻精神压力,具有很好的预防
保健作用。
灸法的主要操作过程包括选取穴位、准备灸具、点燃艾草后挑灸、熏
灸等步骤。
其中,艾草是灸法的关键元素,通过其在高温下释放的挥
发性物质对穴位进行治疗。
此外,灸法还需要注意艾灸技巧的熟练度
和艾草状况的保持,以确保治疗效果。
总之,灸法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护理方法,不仅在临床中有很高的治疗
效果,还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其独特的治疗方式和机制,为现代医
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手段,对于推广和传承中医文化具
有重要意义。
灸法的作用原理介绍
灸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使用炙热的艾条或其他植物材料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目的。
其作用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刺激穴位:灸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激活人体经络系统,以调节和平衡气血、阳气、阴气等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在相关穴位进行灸疗,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
2. 热力作用:灸疗灸用的艾条或其他植物材料在燃烧时会产生热力,通过传导作用温热人体穴位和相关组织,提高穴位局部温度,刺激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和康复,达到消除疼痛、舒缓肌肉紧张等作用。
3. 物质作用:艾叶等植物材料燃烧时会产生一些挥发物质,如挥发油、芳香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这些物质经过经络传导和呼吸系统吸入肺部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祛湿排毒等作用。
总之,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热力和物质作用等多种方式对人体进行调理,促进整体健康和平衡。
然而,灸疗应当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潜在风险。
灸法——作用机理1. 引言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中草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灸法的作用机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疗法。
2. 暖病祛寒灸法主要以热刺激为特点,可通过增加皮肤表面的温度,进而传导到深层组织,以达到暖病祛寒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寒为一种致病因素,容易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
通过灸治,可以活血运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寒邪引起的病症。
3. 疏通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灸法的热刺激可以作用于穴位,进而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通过神经途径调节内脏功能和平衡机体气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4. 固本培元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脏腑、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灸法可以通过热刺激作用,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平衡。
例如,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温热灸疗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这种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5. 祛湿化痰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灸疗可以通过热刺激,促进湿邪的排出,改善体内湿气积聚的情况。
同时,灸疗还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排湿的能力,从而实现祛湿化痰的效果。
6. 其他作用除了上述主要作用外,灸法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可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酸痛;可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症状等。
7. 结论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作用机理包括暖病祛寒、疏通经络、固本培元、祛湿化痰等。
此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灸法的作用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疗法,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以上是对灸法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灸法的临床应用一.灸法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范围根据艾灸的作用特点,其适应范围以寒证、虚证、阴证为主,对慢性病、阳虚尤为适宜,某些热证、实证也可酌情施灸。
下面将灸法的治疗作用与适应范围归纳如下。
1.疏风解表温中散寒唐代医家王焘说:“御风邪……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灸法有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寒性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证。
如寒性胃痛、呕吐,隔姜灸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
2.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灵枢·禁服》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
”《灵枢·官能篇》说:“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由于寒邪或外伤、劳损使经络气血凝滞、痹阻不通所造的风寒湿痹、痛经、寒疝、经闭、肩凝、肘劳、腰痛等病证,可用灸法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如膝关节痹痛,可在犊鼻、足三里、阴陵泉等穴温针灸;肩凝可在肩髃、肩髎、臂臑温针灸;腰痛可在肾俞、大肠俞、委中温针灸。
3.壮阳益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灵枢·官能篇》说:“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灵枢·经脉病》说:“陷下则灸之。
”灸法能温补阳气,用于脾肾阳虚之阳痿、早泄、遗精、遗尿、久泻、久痢等病证。
如阳痿、灸关元、肾俞、命门。
灸法能回阳固脱,用于亡阳虚脱证,可在神阙或关元灸几十壮、甚至几百壮。
灸法能升阳举陷,用于中气下陷之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痢、久咳等证。
如脱肛,可灸长强、神阙、百会。
4.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灵枢·官能篇》:“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由于毒邪造成经络阻滞,气滞血瘀形成的外科疮疡肿结,可用灸火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如疮疡、痈疽、疖肿初起未化脓者,局部隔蒜灸;疮疡溃破后久不愈合,局部桑枝灸;痄腮,灯火灸角孙、耳尖。
5.防病保健益气延寿《千金方》说:“凡入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
灸法技术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接灸:直接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包括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间接灸:将艾柱和皮肤之间放置一些间隔物,如姜片、蒜片、盐等,以调整刺激程度和药效。
温针灸:在针刺的基础上,将艾柱插入针柄,点燃后利用热力刺激穴位。
艾条悬灸:将艾条悬于穴位上方一定距离,通过热力和艾烟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器具灸:使用专门设计的器具,如电热灸仪、红外线灸仪等,以实现自动化、可调控的灸法治疗。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灸法,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阳燧针等,但这些方法现在已经不常用。
在选择具体的灸法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治疗目的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针灸的作用及种类运用灸法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无病时施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备急千金要方•灸例第六》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也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以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的灸法称为保健灸,《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又称之为“逆灸”。
1.2 温经散寒灸火的温和热力具有直接的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功用,《素问•调经论篇》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灸法更适合治疗寒性病证,《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寒邪为患的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病证。
1.3 扶阳固脱灸火的热力具有扶助阳气、举陷固脱的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说明了阳气的重要性。
阳衰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阳气欲脱,此时就可用艾灸来温补,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扁鹊心书•须识扶阳》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也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的危证,可用灸法。
临床上,各种虚寒证、寒厥证、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等病证皆可用灸法治疗。
1.4 消瘀散结艾灸具有行气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
灸能使气机通调,营卫和畅,故瘀结自散。
因此,临床也常用灸法治疗气血凝滞的疾患,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等病证。
2 灸法的种类及其运用2.1 艾炷灸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艾炷灸,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2.1.1 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各种灸法及作用
自传统以至近代的各种灸法,可以说是形形色色,花样繁多。
但由于它们自身特点的不同、作用方式的不同,而机体的反应状况也就不能相同。
因而在各种灸法之间,既是各有所长,也是各有所短。
虽然对于同一疾病,采用不同的灸法都能获效,但是对于不同的疾病,只有恰当的使用不同的灸法,才能恰到好处。
这就是说不同灸法在其自身特点的特定范围内,则是对于不同疾病而有之不同的作用。
因之在使用某种灸法之时,必须掌握其不同特性于机体对这种特性所作出的反应特点,才能合理使用,而发挥其最好的效果。
直接灸:主要是对准孔穴,用艾火直接烧烁,造成轻重不同的烧伤,以延长其作用而收效。
也可以短暂作用而收效,常用的几种方法如:
(一)化脓灸:由于在灸疮愈合之后,多有瘢痕形成,故称斑痕久。
(二)麦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