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句子成分理解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28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利用句子成分巧识文言倒装句作者:侯良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4期新的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文言知识有六项需要掌握的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文言句式中,倒装句是重难点。
虽然考试大纲中句式这项加了“*”号,暂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了解它,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高一新生对词性、短语和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很陌生,这些知识在初中考纲中不属于考试内容,不以单独的题型出现,只求了解不求掌握。
因此,初中教师大多没有给学生系统教过,而仅是一语带过,这势必造成初高中语文相关知识在教学上的难以衔接。
学生对文言句式十分模糊,尤其无法识别与理解倒装句,整理归纳时乱归类现象就会时有发生。
那么,如何让高一新生快速掌握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并能准确判断倒装句的类型呢?大家不妨尝试一下利用句子成分去识别倒装句的方法。
古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出现一些变化,即出现前后倒装的情况,这种句子就叫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等四种句式。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是针对于现代汉语的句法而言的,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
可用口诀巧记:“主谓宾定状补,句子成分要清楚。
定语定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弄清句子成分的先后位置,就能较容易地判断出句子属于哪种倒装句了。
一、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这类句式被称为主谓倒装句。
翻译时要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与现代汉语对应的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主语谓语倒装。
译成:“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2)“渺渺兮吾怀!”(《赤壁赋》)与现代汉语对应的语序是:“吾怀渺渺兮。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导读: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技法指津】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高考试题一般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翻译文言语句来考查我们是否掌握有关文言句式的语法知识。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以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为参照的。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规范语序是“(定)主+(状)谓+(定)宾”,即“宾语”在“谓语”之后,“状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主语”“宾语”这些中心语之前。
如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就是“宾语前置”;如果“状语”放在“谓语”之后,就是“状语后置”;如果“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就是“定语后置”。
牢记“(定)主+(状)谓+(定)宾”这个公式,是熟练掌握倒装句的基础。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将宾语移到谓语之前的现象,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
如:而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代词“之”作“夭阏”的宾语,“莫之夭阏”应理解成“莫夭阏之”,翻译为“没有什么阻碍它”。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恶、奚”等。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作“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翻译为“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为“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这些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翻译为“凭什么了解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