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句子成分理解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 格式:ppt
- 大小:4.54 MB
- 文档页数:28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利用句子成分巧识文言倒装句作者:侯良艳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4期新的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文言知识有六项需要掌握的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文言句式中,倒装句是重难点。
虽然考试大纲中句式这项加了“*”号,暂不列入考试范围,但了解它,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高一新生对词性、短语和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很陌生,这些知识在初中考纲中不属于考试内容,不以单独的题型出现,只求了解不求掌握。
因此,初中教师大多没有给学生系统教过,而仅是一语带过,这势必造成初高中语文相关知识在教学上的难以衔接。
学生对文言句式十分模糊,尤其无法识别与理解倒装句,整理归纳时乱归类现象就会时有发生。
那么,如何让高一新生快速掌握文言句式的相关知识,并能准确判断倒装句的类型呢?大家不妨尝试一下利用句子成分去识别倒装句的方法。
古汉语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出现一些变化,即出现前后倒装的情况,这种句子就叫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等四种句式。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是针对于现代汉语的句法而言的,翻译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补)+(定)宾”。
可用口诀巧记:“主谓宾定状补,句子成分要清楚。
定语定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弄清句子成分的先后位置,就能较容易地判断出句子属于哪种倒装句了。
一、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会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这类句式被称为主谓倒装句。
翻译时要译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的句型。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与现代汉语对应的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主语谓语倒装。
译成:“你的不聪明也太过分啦!”(2)“渺渺兮吾怀!”(《赤壁赋》)与现代汉语对应的语序是:“吾怀渺渺兮。
文言文倒装句详解导读: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
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知识重点【技法指津】文言文中最常见的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高考试题一般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通过翻译文言语句来考查我们是否掌握有关文言句式的语法知识。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以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为参照的。
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规范语序是“(定)主+(状)谓+(定)宾”,即“宾语”在“谓语”之后,“状语”在“谓语”之前,“定语”在“主语”“宾语”这些中心语之前。
如果“宾语”放在“谓语”之前,就是“宾语前置”;如果“状语”放在“谓语”之后,就是“状语后置”;如果“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就是“定语后置”。
牢记“(定)主+(状)谓+(定)宾”这个公式,是熟练掌握倒装句的基础。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将宾语移到谓语之前的现象,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
如:而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代词“之”作“夭阏”的宾语,“莫之夭阏”应理解成“莫夭阏之”,翻译为“没有什么阻碍它”。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恶、奚”等。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何”作“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翻译为“大王来时拿什么东西呢”。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翻译为“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这些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有时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翻译为“凭什么了解他呢”。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包括四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詞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古代汉语倒装句的定义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汉语古代文体所特有的句式,它是把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主要特点是:1、谓语倒装在句首:谓语倒装,主要是将句子的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即句子的第一个词是谓语动词;2、助动词放句首:谓语倒装时,只要句子中有助动词,它也要放在谓语前;3、部分谓语倒装:如果谓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放在句首,而其余的成分依次排列;4、正常语序改变:句子中正常语序能有效地改变汉语句子的表达意义;5、其他元素不变:谓语倒装句中,除谓语和助动词外,其他成分的语序没有改变;6、以及其他一些词汇用法的调整:倒装在句子中比较特殊,许多词汇用法也因此而有所调整。
谓语倒装句,又称倒换句,是把整个句子中正常语序改变,使句子中谓语在句首,而其他成分依次往后排列。
也就是把句子中的主要语义通过把谓语动词放在句首,来表达主要意思。
这种句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莫过于在主从复合句中使用,其特点是谓语在句首,其他成分在依次往后排列,助动词也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
谓语倒装句最主要的特点是它的谓语动词放在句子的最前面,并且把句子的语序改变了。
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和宾语都要依次往后排列,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正确的意思。
有时谓语倒装句中的助动词也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以更好地表达句意。
谓语倒装句是一种汉语古代文体特有的句式,常见于小说、诗歌等文章形式中。
谓语倒置句主要是为了表达句子主要意思,把重点放在谓语动词上。
同时,谓语倒置句还可以起到表达某种情绪的作用,比如惊讶、叹息等。
因此,多使用谓语倒置句,不仅能更准确地表达出句意,还能展现出汉语特有的表达美感。
(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类。
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2.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形容词”等的形式。
“之”和“者”均为结构助词,不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的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
(《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国之孺子之游者。
(《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④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二
2.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法指导语文篇语在介词的前面,所以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
D选项中的“马之千里者”原本的顺序是“千里马者”,是说能跑千里的马。
“千里”是定语,“马”是主语。
定语在主语的后面,所以这个句子是定语后置句。
观察句子里的成分是否有位置上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辨别其是不是倒装句,是什么类型的倒装句。
一般情况下,谓语在主语的前面,就是主谓倒装;宾语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就是宾语前置;定语在中心词的后面,就是定语后置;状语在动词的后面,则是状语后置。
二、抓住带有标志性的词语除了分析成分的位置,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词语来辨别倒装句。
比如,在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中,往往有一些带有标志性的词语,如疑问代词、介宾短语等。
例题:试找出以下句子的相似点:1.微斯人,吾谁与归?2.(曹刿)问:“何以战?”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何有于我哉?5.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6.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解析:前三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后三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句。
一般情况下,疑问代词作宾语,大多会出现倒装的情况。
“吾谁与归”的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意思是说我和谁一起呢。
这里出现了疑问代词“谁”作宾语。
“何以战”的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意思是凭借什么战斗。
这里也出现了疑问代词“何”。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正常语序应为“长夜沾湿由何彻”,意思是说长夜漫漫,屋子潮湿,凭借什么才能挨到天亮。
这三个句子中都出现了疑问代词,且它们都作宾语。
由“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出现在动词后面时,也会出现倒装的情况。
“何有于我哉”的正常语序应为“于我有何”,意思是说在我身上有哪儿一样呢。
这里是介词“于”与宾语组成的短语作动词的状语。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的正常语序应为“于两峰之间泻出”,意思是说从两峰之间奔流而出。
这里是介词“于”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
“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南阳耕作,在乱世中保全性命。
判断句子成分前后置“四步走”发表时间:2020-08-03T16:47:26.66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下作者:何旋[导读] 文言文倒装句式是语文考试中的考查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仅仅靠死记硬背无法很好把握,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判断。
四川省遂宁市第七中学校何旋 629000摘要:文言文倒装句式是语文考试中的考查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仅仅靠死记硬背无法很好把握,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判断。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熟悉句子成分,明确短语位置变化,分清句子成分前置还是后置,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判断句子成分前后置用四个步骤即可实现。
关键词:文言文;倒装句;句子成分;前后置。
宾语前置句、定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文言文倒装句历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们也常常作为考查的重点,在各类考试中出现。
然而,学生在掌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判断句子成分的前后置问题上,很容易混淆。
要弄清句子成分的前后置问题,学生就得先清楚什么是句子成分。
因此,在对文言文倒装句式进行讲解之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在这个准备过程中首先得教会学生进行词性的判断,准确辨别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几种常见的词性;其次,进行句子成分(即主谓宾定状补)的判断,将词性适当地和句子成分进行联系,让学生加深对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这方面的印象;接着,需要学生熟悉基本的短语类型,特别是针对定中短语、状中短语、动宾短语、介宾短语等常见短语类型,需要反复操练,力求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判断:最后,需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式,重点强调宾语前置句、定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这三种句式。
做好了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学生再学习判断倒装句式中的句子成分前后置,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判断倒装句的句子前后置情况,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引导翻译;第二步:锁定变化的区域;第三步:判断变化区域所涉及的短语类型:第四步:板书时,将原文写在上面,译文写在下面,进行句子成分的位置对比,并标注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