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导语】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从传统的骑行工具到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变迁。
【1. 简述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上海市的交通工具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人力车、牛车以及少量的马车。
这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电车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工具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电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
电车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快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1933年的地铁建设】1933年,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一号线。
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地铁的建设不仅大大减少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也使得上海的交通更为高效和便捷。
随后,上海地铁网络逐渐扩张,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4.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随着上海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也逐渐增加。
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共享单车的兴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选择。
与此上海的出租车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发生变革。
智能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12课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1.新中国成立前(1)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了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
(2)1909年竣工的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3)中国的第一条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
(4)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1872年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5)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1920年,民国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
(6)各种运输方式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新中国成立后(1)铁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和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改革开放以来a.国家加大了对铁路建设的投资。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b.许多铁路修建复线,实现了电气化。
c.1997年以来,中国铁路干线实行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运输①新中国成立后,公路运输发展很快,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②高速公路的建设成就辉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二。
(3)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①远洋运输:船队的船只总吨位位居世界第二。
②全国内河航运:以长江、京杭运河和珠江航运最为发达。
③上海港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
(4)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
(5)城市交通也得到较快发展。
3.意义(1)交通运输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商品的运输和交流,把各地的人们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交通运输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知识点二通信工具的进步1.新中国成立初人均拥有电话数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2.改革开放以来(1)特点:迅速发展。
(2)表现①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②采用地下光缆微波同轴传送和卫星传输,使通信畅通无阻。
(3)意义①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使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
②人与人之间实现便捷、密切、多渠道的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国交通工具的演变内容提要: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变。
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之后又出现了畜力、风力等交通工具。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列强的殖民扩张,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不甘落后,努力创建自己的交通事业,在陆地、航空、水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交通工具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水陆空交通一、陆上交通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双脚,此后人类又驯服一些动物如马、驴子等作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动力。
与此同时,以人力作为动力的轿子和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也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与畜力交通工具长期并存。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入,上海最先开埠,一些近代交通工具纷纷涌入。
人力车应是日本的舶来品,1874年,一个叫米拉的法国人,从日本引进,故又称东洋车。
最初是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
为求醒目计,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首先拥有它的是在沿海做生意的西商。
上海第一个拥有脚踏车的华人,据埃米莉·哈恩《宋美龄传》说,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
据说是寓沪西医为求出诊方便,大约在1901年时由一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人引进到上海的。
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上海最早引进的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
1908年3月5日,自南京路外滩到今西藏中路率先通车。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但由于封建传统的约束,老百姓怕“触电”,不敢乘。
经过一再宣传和保证,乘的人多了,就分成头等和三等票价,头等多为洋人所坐。
中国在1914年引入无轨电车,由上海的英商最先在租界内营运。
1950年之后,不少中国的城市都开始建造无轨电车系统。
1934年,上海又出现双层公共汽车,还有双层码头、双层轮渡,被称为上海“双层交通工具”。
新中国诞生后,1956年7月14日8时,在吉林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总装线上,依次驶下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突破,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交通在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
近代交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然而,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交通的现代化进程逐渐展开。
从最早的马车、船只到后来的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中国的交通工具日益先进,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交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促进了人员和货物的流通,打通了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
交通的便利化进一步拉近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距离,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交通的发展也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带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增长。
然而,中国的交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虽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城市交通堵塞、公共交通发展不足等问题制约了人民的出行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展望未来,中国的交通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实现交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绿色化。
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和便利性,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中国近代交通的认识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交通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需要加大投入、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为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目标而努力。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进行介绍。
可以简要描述下文的章节划分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灵巧的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③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⑤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主要特点: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开放。
1、陆路交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面对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
我国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
租界开辟后,周围相继建成一些工厂,男女工都有。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及发展趋势铁路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铁路技术不断升级,铁路建设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历程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展开探讨。
历程中国铁路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西方列强先进的机器工业技术和先进的交通运输体系逐渐传入中国,奠定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国外的工程师被邀请来设计和建立铁路。
1905年,中国第一条铁路——汉口至武昌铁路建成,并投入运营。
此后,中国铁路的建设取得了更快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铁路的建设和运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国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技术合作等方式推进铁路建设,成功地建成了一批重大工程,如包钢一线、兰新铁路、京广铁路等,中国铁路的运营网络逐渐完善。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出后,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大量资本被投入铁路建设。
中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通车,从此中国进入了高速铁路时代。
目前,中国的铁路运营网络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占到了3.6万公里,中国高速铁路网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
趋势未来,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加速高铁建设。
中国高铁网络的建设已经历经数十年,目前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未来还将加快高铁建设,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据中国交通运输部预测,到2035年,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4.5万公里以上,高铁运营速度也将升级至每小时600公里以上。
二是推进智能铁路建设。
智能铁路采用先进的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配合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铁路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未来,中国将加速推进智能铁路建设,提升铁路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来自网络,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
最后到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