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编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76.01 KB
- 文档页数:1
附录H 岩土描述H。
1 一般规定H.1。
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H。
1。
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
1.2执行。
H。
1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
5m时,宜单独分层.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工程勘探岩土心编录(除铁路外)杂填土:杂色,松散至稍密,稍湿,由粘性土、碎砖块、碎石,灰渣等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硬质物含量约占30%左右。
素填土:黄色,松散至稍密,稍湿,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碎石或风化砂岩卵石,硬物质含量约占10%左右。
耕植土:深灰色,松散,稍湿,土质不均匀,压缩性高。
含植物根系及植物残骸。
有机土:灰黑色,软塑,饱和,土质较均匀,压缩性高,臭味,含少量植物根系、动植物残骸及动植物腐质物。
粘土:褐黄色,硬塑状态,稍湿,土质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较光滑,含少量铁锰结核质化合物颗粒、碎石或卵石,粒径约()~(),含量约占?%红粘土:棕红色,硬塑状态,稍湿,土纸均匀,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含少量铁锰结核化合物。
结构致密,裂隙不发育,吸水易膨胀。
粉质粘土:褐色—紫红色,软塑,湿,土质不均匀,见少量绿泥石团块,含少量细砂,粘性一般,手捏有砂感,呈土柱状。
(含碎石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湿,土质不均匀,含约粒径为2~7cm颗粒,含量70%,石质成分为中风化板岩、砂岩等。
含少量细砂,粘性一般,手捏有砂感。
粉土:深灰色,饱和,松散,砂感强,摇震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
其中12.0~14.5m段粘粒含量较少。
粉砂:灰色,松散,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质地均匀,分选性好,含少量粘粒,砂质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
细砂:灰色,松散,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质地均匀,分选性好,局部夹细砂及砾砂,砂质成分以石英为主,含少量云母。
中砂:灰色,稍密,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成分较匀一,分选性姣好,砂质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较多云母片。
砾砂:灰色,密实,饱和,单粒结构,分散构造,成分较匀一,分选性较差,砂质成分以石英,混杂较多中细砂,局部含少量泥质。
角砾土:灰黄色,中密,稍湿,角砾约占50%,粒径2~20mm,余为粘粒充填,石质成分为中风化灰岩,砂岩等。
房屋建筑岩土工程勘察野外钻探记录员培训教材第一章相关法律法规摘录岩土工程勘察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主要有两部分,相关的条文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建设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建设部115令号2003年2月1日实施)第三条工程勘察企业应当按照有关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勘察合同进行勘察工作,并对勘察质量负责。
勘察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的勘察深度要求,必须真实、准确。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为勘察工作提供必要的现场工作条件,保证合理的勘察工期,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
第八条工程勘察企业应当拒绝用户提出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不合理要求,有权提出保证工程勘察质量所必需的现场工作条件和合理工期。
第十二条项目负责人应当组织有关人员做好现场踏勘、调查,按照要求编写《勘察纲要》,并对勘察过程中各项作业资料验收和签字。
第十三条工程勘察企业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审核人、审定人等相关人员,应当在勘察文件上签字或者盖章,并对勘察质量负责。
工程勘察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勘察质量全面负责;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勘察文件负主要质量责任;项目审核人、审定人对其审核、审定项目的勘察文件负审核、审定的质量责任。
第十四条工程勘察工作的原始记录应当在勘察过程中及时整理、核对,确保取样、记录的真实和准确,严禁离开现场追记或者补记。
第十五条工程勘察企业应当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
钻探、取样的机具设备、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测量仪器等应当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
第十六条工程勘察企业应当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勘察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
观测员、试验员、记录员、机长等现场作业人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方可上岗。
第十七条工程勘察企业应当加强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完成后,必须将全面资料分类编目,装订成册,归档保存。
第十八条(部分摘录)审查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监督检查工程勘察企业有关质量管理文件、文字报告、计算书、图纸图表和原始资料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二)发现勘察质量问题,及时报告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H.1 一般规定H.1.1 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
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H.1.2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1 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 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3 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H.1.2执行。
岩石厚度分类表表H.1.2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巨厚层厚层h> 1.01.0≥h>0.5 中厚层薄层0. 5≥h>0.1h≤0.1H.1.3 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H.1.4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1.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2.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3.一般性土的野外鉴别4.岩石风化程度的野外鉴别5.钻探编录注意事项6.取水样注意事项连云港市建院工程勘察有限责任公司23年12月一、野外编录中描述内容:1.土的描述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互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夹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10—1/3夹薄层: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小于1/10且多次出现,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 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二、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的目力鉴别。
(1)光泽反应:1.方法:用刀切土并抹过土面,观察其切面。
2.评价:光滑程度,粗糙程度,光泽反应。
3.一般土的情况:粘土:光滑,有油脂光泽,颗粒越细光泽越明显,粉质粘土:切面稍有光泽。
粉土:无光泽,粗糙。
(2)摇震反应⑴方法:把土搓成小球,(天然含水量接近饱和的土)放在手掌上左右摇晃,另一手震击该手,如土球表面有水渗出,并呈现光泽,但用手指捏土球时,水分与光泽很快消失。
⑵评价:迅速,中等,缓慢,无。
⑶一般土情况:粘土:无,粉质粘土:缓慢,粉土:中等—迅速。
⒊韧性:⑴方法:把土搓成约3mm的土条,(天然含水量略高于塑限)再搓成土团二次搓条⑵评价:低,中,高⑶一般情况:粘土:能再次搓条,指压不碎。
野外编录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岩土工程勘察中野外编录及岩土的野外鉴别1.土的描述⑴粘土(粉质粘土):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⑵砂土: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
⑶粉土: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
⑷淤泥:颜色,状态,包含物,有无臭味(可初判有机质含量),结构性,有无层理等。
2.岩石的描述: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岩石的质量指标RQD。
RQD:75mm金刚石钻头,双层岩芯管取芯,每回次大于10cm的岩芯段之与该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大于90好的,75—90较好,50—75较差,25—50差的,小于25极差。
特别注意点: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ø0.5-2mm 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ø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类、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刀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①切面粗糙为无光泽。
②切面略粗糙(稍光泽)为稍有光泽。
前言近年来勘察市场的竞争从初期的价格竞争到目前价格、质量竞争,市场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企业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做保证,只有高素质的作业层才会有高质量的技术资料。
钻探记录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本教材共分九章,简要地介绍了岩土的成因类型,各类土的一般特性和肉眼观测特征,野外记录所要描述的内容以及钻探、取土及孔内原位测试的一般要求。
学习结束,要求各记录员掌握一般粘性土、粉土、砂土、碎石类土及软土的野外基本鉴定方法,选择合理钻具,正确进行原状样的采集和钻孔内原位测试,并进行准确记录。
了解三类岩石的基本特征掌握岩石采取率、RQD的计算方法、地下水位的观测和水样的采集,基本掌握特殊土的特征和描述内容,了解其钻探、取样方法等。
第一章粘性土粘性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一、粉质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17的土应定名为粉质粘土,肉眼观察,细土中有砂粒,干时不坚硬,用锤可打成细土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力,能搓成φ0.5-2mm的土条,长度较小,用手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二、粘土定义:塑性指数大于17的土定为粘土,肉眼观察较细腻,一般无砂粒,干时很坚硬,用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大,土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φ=0.5mm的土条,长度不少于手掌,用手搓捻有滑润感觉,当水分较大时,极为粘手,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结构及层理特征1、颜色:主色在后,次色在前。
2、状态:① 坚硬:干而坚硬,很难掰成块。
② 硬塑:用力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手捏感觉干,不易变形,手按无指印。
③ 可塑:手捏似橡皮有柔性,手按有指印。
④ 软塑:手捏很软,易变形,土块掰时似橡皮,用力不大就能按成坑。
⑤ 流塑:土柱不能直立,自行变形。
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高岭土姜结石等。
4、光泽反应:用取土力切开土块,视其光滑程度分为① 切面粗造为无光泽。
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编录廖可明(建材广州工程勘测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450)摘 要:在对岩石工程开展勘察工作中,地质编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其高质量的记录了地质信息和地质情况,并且进行详尽的说明和描述,地质编录质量与工程勘察质量具有密切关系,是关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建设成本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编录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行业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地质编录中图分类号:P752;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19)01-0189-2在对岩土工程开展勘察工作中,我国较为常用的勘查手段为井探和钻探,地质编录是获得准确地质信息的最基本以及最有效方法,通过地质编录能够对工程所在地的地质信息和地质现象,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描述,其工作质量与勘察成果的可靠性具有密切关系[1]。
地质编录是工程勘察的重要工作,需要引起技术人员的重视和关注,但是该工作与编录人员的主观认识、技术素质和天气情况具有一定关系,地质编录内容容易出现不全面、不详尽的情况,甚至会漏掉重要的地质信息,进而为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因此,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编录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保障岩土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现实意义[2]。
1地质编录相关准则1.1 预测性地质编录能够提供给工程设计的计算参数值,和验算边坡变形和稳定性所需的数据,其中包括岩土体的力学属性、组合关系、充水状况、填充状况、风化程度、闭合程度、延伸程度、发育程度、结构面产状、等级、类型以及力学性能等[3]。
1.2 针对性地质编录需要详尽查明水文地质和边坡地质情况,确定边坡破坏形式和类型,其中包括:恶性地质现象的性质和范围、水文地质情况、场地气象、岩石完整程度、岩石风化情况、基岩面坡度和形态、覆盖层厚度、岩土形状、岩土成因、岩土类型和地形地貌。
同时,地质编录还要调查地下设施埋深和分布、基础埋深和形式、构筑物结构和荷载、坡顶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4-7]。
工程勘察野外编录1. 岩石描述的顺序:名称、颜色、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程度、破碎程度(或裂隙发育程度及产状要素)。
对各类岩土描述颜色时,应将复色次色放在前,主色放后。
2. 岩浆岩:a、按结晶程度: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b、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斑状c、按组成岩石的结晶颗粒的绝对大小:粗粒(粒径大于5mm)、中粒(粒径2~5mm)、细粒(0.2~2mm)、微粒(粒径小于0.2mm)主要构造由:块状、带状、流纹状、气孔状、杏仁状及流面线等。
3. 变质岩:d、结构:变晶结构、压碎结构、变余结构e、构造:片状、片麻状、带状、斑点、块状对岩石的裂隙一般应描述其性质、张闭、充填及其连塑性,岩石裂隙根据地质力学属性可分为:压性、张性、扭性、压扭性、张扭性。
根据裂隙宽度可分为:小裂隙(小于1mm)、中裂隙(介于1~5mm)、大裂隙(大于5mm)。
对岩层、断层及裂隙产状的记录内容应当包括:倾角、倾向、密度等。
4. 碎石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描述内容及顺序为:名称、主要成份、成因类型、形状、颗粒级配、充填物成份性质及其百分比数、风化程度(坚固性)、密实度,对碎石土的成份的描述应指出碎块的岩石名称。
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密度、充填物为粘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按其重量估计含量的百分比;无充填物:则研究其空隙大小,颗粒间的接触受否稳定。
密实度鉴别:a、密实:骨架颗粒含量大于总量70%,交错排列,连续接触,井壁稳定,铁镐挖掘困难。
b、中密:骨架颗粒含量介于60%~70%,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铁镐可挖掘,井壁有掉块现象,取出大颗粒处能保持凹痕面形状。
c、稍密:骨架颗粒含量小于总量的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井壁坍塌,铁锹可挖掘。
5. 砂土:f、砾砂:粒径大于2mm占全重的25%~50%,四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麦和高粱粒大。
g、粗砂:粒径大于0.5mm超全重的50%,二分之一以上的颗粒比米粒小。
岩⼟⼯程勘察编录要点岩⼟⼯程勘察野外编录要点前⾔近年来随着⼤型⼯程项⽬的增多,岩⼟⼯程勘察的技术和质量要求越来越⾼。
这就需要企业具备⼀些素质较⾼的技术⼈员,只有⾼素质的技术⼈员才会有⾼质量的技术资料,⽽钻探记录员技术能⼒的⾼低,直接决定了野外第⼀⼿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在此我们特意编写了本教材,旨在采⽤最简洁的⽅式,使编录⼈员的技术能⼒在短期内有⼀定程度的提⾼,使⼴⼤编录⼈员野外记录规范化,减少在后期资料整理过程中的盲⽬性。
本教材共分九章,简要地介绍了岩⼟的成因类型,各类岩⼟的⼀般特性和⾁眼观测特征,野外记录所要描述的内容以及钻探、取⼟以及孔内原位测试的⼀般要求。
学习结束后,要求编录⼈员掌握⼀般粘性⼟、粉⼟、砂⼟、碎⽯类⼟、三类岩⽯以及软⼟和特殊性⼟的野外基本鉴定⽅法,正确进⾏原状样的采集和钻孔内原位测试,并进⾏准确记录和描述。
第⼀章粘性⼟粘性⼟分为:粉质粘⼟和粘⼟⼀、粉质粘⼟定义:塑性指数在10~17之间的⼟定为粉质粘⼟。
⾁眼观察⼟体中有砂粒,⼲时不坚硬,⽤锤可打成细⼟粒,湿时有塑性有粘结⼒,能搓成直径0.5~2mm的⼟条,长度较⼩,⽤⼿搓、捻感觉有少量细颗粒,稍有粘滞感觉。
⼆、粘⼟定义:塑性指数⼤于17的⼟定为粘⼟。
⾁眼观察⼟体⽐较细腻,⼀般⽆砂粒,⼲时很坚硬,⽤锤可打成碎块,湿时塑性粘性⼤,⼟团压成饼时,边部不裂,能搓成直径约0.5mm的⼟条,长度不少于⼿掌,⽤⼿搓捻有滑润感觉,当⽔分较⼤时,极为粘⼿,感觉不到有颗粒存在。
三、描述内容:颜⾊、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韧性试验、⼲强度、结构及层理特征。
1、颜⾊:主⾊在后,次⾊在前。
2、状态(含⽔率⾼低的表现):①坚硬:⼲⽽坚硬,很难掰成块②硬塑:⽤⼒捏先裂成块后显柔性,⼿捏感觉⼲,不易变形,⼿按⽆指印③可塑:⼿捏似橡⽪有柔性,⼿按有指印④软塑:⼿捏很软,易变形,⼟块掰时似橡⽪,⽤⼒不⼤就能按成坑⑤流塑:⼟柱不能直⽴,⾃⾏变形3、包含物:贝壳、铁锰结核、⾼岭⼟姜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