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_153827
- 格式:doc
- 大小:33.30 KB
- 文档页数:12
平衡论生态美学观在当今这个全球资源紧张的时代,环境保护成为了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需要负责的重要问题。
在环保领域,生态美学观可以被视为一种理念和思想的出发点,通过平衡论的观点来合理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围绕生态美学观,阐述它的意义和价值,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论述,以期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一、生态美学观的意义和价值生态美学观是指将自然、人类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几个方面来推进生态环境改善。
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几个要素:1.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美学观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进一步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各种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2. 增强人类对环境的敏感性。
通过学习和理解生态美学,加深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增加人类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提高环境意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生态美学观提倡联合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组织,共同宣传生态美学,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4. 提升环境质量。
生态美学观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环境质量,让人类更加舒适和健康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5.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不仅是保护自然环境,同样也是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生态美学观提倡在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二、生态美学观的五个案例1. 新加坡的城市园林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人口密度极高,但是其城市园林却成为了国家的代表性标志之一。
新加坡的城市园林中广泛使用生态美学的思想与理念,既将自然环境保护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同时也将绿地与居住区的联系紧密结合,在建设城市时保持了生态平衡。
例如,人造湖泰晤士河是新加坡最美丽的地标之一,它不但是城市园林的一个亮点,更是新加坡生态美学成功应用的典范。
2. 巴黎的城市自行车从大城市走向绿色城市的过程中,人类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巴黎城采用了减少车辆污染的方式,推广城市自行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理念,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生态美学理念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也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通过生态美学的理念,环境设计艺术可以成为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爱与保护的力量,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应用生态美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无论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设计,都可以通过融入植物、水景、土地等自然元素,使设计更加富有生机和自然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墙、室内花园、天然材料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居住体验。
2. 环保材料的应用生态美学强调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选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保护与设计艺术的双重目标。
利用再生木材、环保涂料、环保砖等材料,可以为环境设计艺术注入更多的环保理念,引领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美学理念还可以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植被规划、水系规划、土地利用等手段,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态湿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等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4. 生态文化的推广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等形式,传播生态美学理念,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导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不断加剧,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倡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生态美学作为探讨生态问题时的一个重要视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从当代生态文明的视野中探讨生态美学观,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二、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1.1 生态学与美学的关系生态学与美学两个学科似乎在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美学则是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感受的学科。
然而,生态学和美学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生态学关注的是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而美学关注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美学提供一定的基础,美学的观点也可以帮助生态学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
1.2 生态美学的基本观点生态美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美的学科,强调生物多样性、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的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美。
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三、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2.1 生态系统的美生态系统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巧的生态环境,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美感。
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态角色,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相互作用和平衡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2 自然地貌的美自然地貌是自然界中的艺术品,每一个山峰、河流、湖泊都有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的安宁。
自然地貌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蕴含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
保护自然地貌,让人们欣赏其美丽,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要,更是对地球家园的尊重。
2.3 生物多样性的美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世界中的瑰宝,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和外貌特征。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内容提要】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
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
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
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
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
” ① 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
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
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
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
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美学是一门涉及审美价值、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生态存在论美学则是将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
生态存在论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就生态存在论美学展开讨论,探寻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及生态美的发现和创造。
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寻求和谐与平衡。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生命、文化和创造力都源自于自然。
因此,生态存在论美学主张要将人类的审美经验与对自然的敬畏相结合,强调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的必要性。
生态美的发现和创造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生态美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元素之间所存在的和谐、平衡和完整的状态。
生态美的发现需要我们以一种全面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只有在对自然进行深入研究和观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和欣赏到自然的美。
在生态存在论美学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为生态存在论美学的实践者,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的珍贵与脆弱,并以适应自然的方式来生活。
这意味着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生态美的存在。
同时,生态存在论美学也关注着美的传达和表达。
在生态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形式来表达我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敬畏。
通过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可以将自然美带给更多的人,激发他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通过艺术的创作和表达,我们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关注,促进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总之,生态存在论美学将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及自然美的发现和创造。
通过深入研究自然和以适应自然的方式生活,我们可以寻找和谐与平衡的生态美。
同时,通过艺术的表达和传达,我们可以唤起更多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孙美娟(以下简称“孙”):程老师,您好,请问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程相占(以下简称“程”):国内学者能够看到的最早以“生态美学”命名的文章,就是我们翻译的俄罗斯的一程相占,(1966-),河南新野人。
1985-1989年就读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9-1995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9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4年评审为山东大学教授,2006.8-2007.8赴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进行访问研究,2009年评审为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2012年起担任国际英文期刊ContemporaryAesthetics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8年4月担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5月被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出版学术专著8部,译著2部,在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波兰、土耳其等国发表中外文学术文章12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12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
相关8份论著被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森写入美国《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环境美学”辞条。
中国生态美学发展状况及其话语建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程相占访谈程相占,孙美娟■■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全球共同问题,国际通行话语。
收稿日期:2019-09-01作者简介:程相占(1966-),河南新野人,山东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0年起担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美学、生态美学、环境美学、身体美学与生态批评;孙美娟,《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摘要:2018年12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的创新与发展长江学者分论坛。
生态美学:理论背景与哲学观照【编者按】“生态美学”在当代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文艺学等新学科的发展中,正成为我国一个切近时代的美学研究及创新的热门课题。
本刊约请6位学者对其研究和发展状况进行讨论,以期引起读者进一步关注。
当代科学的生态化趋势,促使生态学与美学结合,催生了生态美学。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认识。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美学观。
显然,广义的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哲学为指导与观照,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涉及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试图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观。
一、生态学时代呼唤生态美学1、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营养。
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当代生态学又被称为“深层生态学”,首先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1973年提出。
深层生态学旨在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把生态危机归结为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主张从社会机制、价值体系上寻找危机的深层根源,以深层思考在生态问题上人类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自我实现原则是深层生态学追求的至高境界。
深层生态学的“自我实现”概念中的“自我”与形而上学的一个孤立的、与对象分离的自我有根本区别,与社会学所追求的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平等以及所谓的幸福、快乐等都是以个人为基点的自我也不同。
奈斯用“生态自我”来突出强调这种自我只有纳入人类共同体、大地共同体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
深层生态学讲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人不断扩大自我认同对象范围的过程。
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领域,通过审视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环境与美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
本文将从生态美学观的本质、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以及生态美学观的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一、生态美学观的本质生态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美学观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价值取向和审美感受等的总和。
生态美学观的本质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并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来推动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行动。
二、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一)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生态美学观的核心和基础,指的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生态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传媒的力量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等方式推动生态意识的普及和提升。
(二)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是由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
人们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对于自然声音的聆听以及对于自然色彩、形状和纹理的感知都属于自然审美的范畴。
通过自然审美的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妙和可贵,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三)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生态美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平等和关爱。
生态伦理旨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等和和谐,促使人们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出发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合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美学观的实践目标和导向,强调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与自然环境进行协调和平衡,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通过倡导绿色生活、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等做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美学观的意义(一)推动环境保护:生态美学观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标签:来源]【内容提要】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一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
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
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
”[1]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
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
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生态美学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其产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生态美学恰恰就是产生在后现代的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
目前,学术界在后现代问题上分歧颇多,一时难以统一,甚至连概念的内涵都难一致。
我首先想讲明自己对“现代”与“后现代”的基本看法。
我认为,所谓“后现代”是指“现代”之后,而不是现代的“后半期”。
但现代与后现代两者又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现代”之后,现代与后现代特性共存。
这种情况需要持续漫长的融合与过渡时期。
而从“后现代”的内容来看又不仅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解构,更是对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建设与重构。
实质上,“后现代”可以说是对“现代”的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的重点恰恰就集中于人的生存状态之上。
“现代性”的极度扩张导致人的生存状态不可遏止的恶化,甚至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而后现代则着重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改善人的生存状态。
这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时代课题。
正是从扭转人类生存状态恶化并从根本上加以改善这一时代课题出发,生态美学不仅应运而生,而且走到学术与社会的前沿,显现其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正是从这样的立足点上,我们来思考生态美学的产生。
第一,现代化弊端的充分暴露及其对人的生存的巨大威胁,呼唤新的存在论美学出现。
近200多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质丰富、科技进步、社会繁荣,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
但由于现代化常常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相伴随,因而可以说现代化的发展也就是剥削与侵略的加剧。
而作为现代化支柱的市场经济与工业化本身又因其固有的缺陷,导致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与工具理性统治的严重问题。
由此导致地球南北之间,社会内部贫富之间以及人与大自然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
特别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因掠夺与侵略导致两次世界大战。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不仅制造了核武器,而且使用了核武器。
核武器的毁灭性的威力与后果给人类以巨大震动,使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现代化过程中由经济利益的追逐与科技的发展所制造的核武器,原来足以毁灭整个人类!而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与农业化肥以及农药的滥用所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也凸现了出来。
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的袭击,可用土壤与水资源的严重匮乏,污染所形成的癌病与艾滋病的蔓延……又使人类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生存危机。
总之,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带来巨大灾难,而这些灾难又都归结到最根本的一点: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正如法国的《建设一个协力尽责多元的世界的纲领》中所说,“简言之‘西方现代性’的构成因素引起的后果,或对于某些人而言,就是‘现代性’的后果”。
总之,我们对现代化的冷静总结与思考使我们认识到,当前对于现代化的利弊应更侧重于充分认识其弊端,特别是其对人类生存所构成的严重威胁,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克服。
这方面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观念上呼唤一种充分反映人类当前生存状况的新的存在论哲学与美学问世,作为指引人类前行的灯光。
这就是现实对生态美学及其研究所提出的强烈要求。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雷·格里芬指出:“现代性的持续危及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幸存者。
随着人们对现代世界观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军国主义、核主义和生态灾难的相互关系的认识的加深,这种意识极大地推动人们去考核查看后现代世界观的根据,去设想人与人、人类与自然界及整个宇宙之间关系的后现代方针”。
[2]而新的存在论哲学与美学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后现代方式的理论表现,旨在克服现代性的种种弊端。
第二,后现代经济与文化形态的形成为生态美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谈到后现代,人们常常将其同对现代性的批判、否定、解构相联系,因而认为不可取。
事实上,存在着解构与建构、否定与建设两种不同的后现代思想体系。
正如我国生态哲学家余谋昌所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
它主要有两种派别,一是以法国的福柯、德里达、拉康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它把对现代性的批判定位于摧毁、解构和否定性的维度上,对现代世界观和启蒙认识论持彻底的取消和否定态度,故称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
二是以美国的大卫·格里芬、大卫·伯姆等人倡导的富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它对现代性的批判不是要解构现代性,而是要超越现代性,并试图通过对现代前提和传统观念的修正,来构建一种后现代世界观。
”[3]在这里,我们更赞成以美国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这种理论主张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地继承,保留其优点,克服其弊端,并创造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从而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
这些建设性的后现代理论家们把这种创造性的后现代文化说成是一种“生态时代的精神”。
[4]而此前人类则经历了三个早期的文化—精神发展阶段:首先是具有撒满教(shamamic)宗教经验形式的原始部落时代;其次是产生了伟大的世界宗教的古典时代;再次是科学技术成了理性主义者的大众宗教的现代工业时代;直到现在,在现代的终结点上,我们才找到了一种具体的生态精神的时代。
这些理论家们在这里主要是从文化与宗教的角度来划分时代。
如果加上经济因素的话,我们可以将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划分这样四个阶段:以狩猎与采集为主的原始部落时代;处于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倡导生态精神的信息经济时代。
由此可见,后现代社会作为对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的超越,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与文化形态。
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作为其标志,以知识集成作为其特色,实际上是一种后工业经济,而在文化精神上则是对科技理性主导的一种超越、走向综合平衡和谐协调的生态精神时代。
这就说明,后现代在精神与文化上的特色就是对生态精神的倡导,这就为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
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还没有完成,更谈不上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因此从经济的角度中国谈不上后现代。
那么,生态美学为何在中国仍有其广泛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从单纯的经济形态看,中国的确谈不上后现代,但从现代性的负面影响以及精神文化的角度看,中国已经有了浓厚的后现代思想文化。
因此,我们将“后现代”主要定位于对现代性的一种反思与超越。
从这样的角度,中国同样存在市场拜物、工具理性盛行、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对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同样必要。
这就是中国的后现代文化和生态美学产生的基础。
正如格里芬在为《后现代精神》中文版所写序言中所说:“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这样做的话,中国实际上是‘后现代化了’。
”[5]第三,新时代生态学的发展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理论的营养。
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生态学概念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最早提出,但生态学的成熟发展却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
也就是说只有在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语境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起的理论论题十分尖锐的情况之下,才形成了现代生态学。
正如格里芬所说:“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学的”,因为“它为生态运动所倡导的持久的见解提供了哲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据”。
[6]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大体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第一次环境革命中得到丰富充实,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第二次环境革命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生态学同传统生态学相比,其重要特点在于超越了纯粹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而且形成自身具有普遍世界观价值的理论观点。
这种理论观点就是整体性的理论观点,是对传统的笛卡尔—牛顿的二元论、机械论世界观的突破。
余谋昌指出:“生态系统整体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客观性质。
反映这种性质的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也是生态哲学的基本观点。
运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是把生态学作为一种方法,即生态学方法。
”[7]这种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现代生态学又称作“深层生态学”,是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的,即指在生态问题上对“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进行“深层追问”。
深层生态学坚决抵制“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不仅反对传统的二元论,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而且反对自然离开人就不具有价值的传统观点,主张自然具有自己独立的“内在价值”,并反对盲目的经济效益论和科技决定论,力主生态效益和再生能源技术。
虽然深层生态学尚有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提出“关爱自然”的命题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对传统世界观根基的动摇,也是对新时代新型世界观的一种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