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常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11
常用抗菌药物静脉给药时应注意的问题1.溶媒的选择:(1)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药物在酸性的葡萄糖溶液中有一定程度的分解,甚至产生集合物,因此这类药物应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
(2)头孢哌酮配制时要求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后再缓慢加入适量的液体中,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省略这一步,使得出现白色浑浊的现象。
(3)头孢曲松及含有碳酸钠的头孢拉定等不能与含钙输液共用。
(4)红霉素不宜用低PH值的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也不能直接用氯化钠注射液溶解,以免形成结晶,应先用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
(5)亚胺培南是用碳酸氢钠作为缓冲剂的,溶媒中不能含有乳酸盐。
2.输液量的选择:输注药物的浓度过大,药物刺激加大,药品的稳定性下降;例如亚胺培南0.5g,至少要溶入100ml溶媒中,并迅速摇动,直至溶液澄清方可使用。
3.输液的稳定性:很多药物在原液或粉针状态时是稳定的,但是配制成溶液后,因受溶液的PH、极性、渗透压的诸多因素的影响,稳定性下降。
所以,输液宜在临用前新鲜配制,以保证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给药间隔:抗菌药物的给药间隔由其半衰期及最小抑菌浓度决定。
(1)β-内酰胺类药物、部分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克林霉素等属于时间依赖性药物。
其杀菌作用与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时间密切相关,而与峰浓度关系较小。
此类药物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疗效。
(2)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等属于浓度依赖性药物。
其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例如氨基甙类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给药较一日多次给药明显提高抗菌效果,且日剂量单次给药可降低耳肾毒性的发病率,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5.给药速度及用药顺序:一般情况下,医嘱中很少注明滴注速度和用药的先后顺序,往往由护士凭经验而定,患者更不了解控制滴速的意义,常自己随意调控,造成不良反应。
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静脉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静脉炎,应作徐缓静脉推注或快速静脉滴注。
临床常用药物输液配伍建议
临床输液配伍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溶媒配伍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及相关参考文献,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能,以利用药安全,保障治疗有效。
以下是一些常用药物(以抗菌药物为主)的输液配伍宜忌情况,供参考。
注:(1)各输液宜现配现用;(2)左氧氟沙星(左克、来立信)、洛美沙星(奥美星)、培氟沙星(万辅)、氟罗沙星(筠菲、惠博)、加替沙星(奥维美、利欧)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注射液宜单独输注,若治疗需要,须在其使用前后以相宜溶媒冲洗输液管道;(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不宜与氨基糖苷类药物混合使用,若治疗需要,须在其使用前后以相宜溶媒冲洗输液管道。
注:中药输液宜单独输注,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包括KCl、NaCl等)。
附:本资料主要参考文献为(1)各药品使用说明书;(2)临床输液用药指南(抗菌药物分册)第一版;(3)新编药物学(第15版);(4)2005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分册);(5)实用临床用药监护等。
药剂科
2006年8月2日。
抗菌药物的正确注射途径和注射溶媒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用药目的、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常采取不同的给药方法施药于患者,注射给药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抗菌药物在注射时,选择正确的注射途径和注射溶媒是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防止用药失误,笔者针对此问题阅读了大量的药品说明书和有关药物书籍及检索了有关文献,现总结归类如下:1 选择正确的注射途径注射途径选择失误,有时会给患者造成伤害,甚至出现致命危险.1.1 不宜静脉推注的注射药品[1]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B、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直接静脉推注可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引起抑制呼吸;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推注易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率如“红颈综合症”、血栓性静脉炎、低血压等;氯霉素为非水溶媒,更需禁止静脉推注;乳糖红霉素、磷霉素静脉推注易发生静脉炎,故采用静脉滴注并控制滴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严禁静脉推注给药;氟喹诺酮类注射液不可静脉推注。
1.2 不宜静脉给药的注射药品[1] 青霉素类: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氨基糖苷类:链霉素、核糖霉素、小诺米星、阿司米星、利维霉素、大观霉素。
1.3 不宜肌注的注射药品[1] 氯霉素、盐酸四环素、乳糖酸红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呋苄西林,因对肌肉组织的强烈刺激,可引起局部剧痛和组织坏死,多采用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注射液不可肌注。
2 选择正确的注射溶媒2.1 用于静脉注射不宜以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的药品2.1.1 青霉素类青霉素的最佳溶媒为中性溶液作溶剂,如: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或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pH为5.0~7.5)与弱酸性葡萄糖注射液(pH为3.2~5.5)配制后,2h分解破坏10%,4h分解破坏20%,青霉素的过敏反应是其分解产物引起的,因此出现过敏反应的机率就越来越大[2]。
10%氨苄西林钠水溶液、1%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水溶液、10%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水溶液的pH 都为8.0~10.0,在弱酸性葡萄糖注射液中分解较快,宜用中性溶液作溶剂[1,3,4]。
常用抗菌药物稀释和配制方法药物溶媒配制方法青霉素N.S 一次氨苄西林N.S 一次氨苄西林氟氯西林N.S 一次氨苄西林舒巴坦N.S 一次阿莫西林氟氯西林N.S 一次阿莫西林舒巴坦N.S 一次阿莫西林克拉维酸N.S 一次奈夫西林N.S 一次阿洛西林5%GNS,5-10%G.S 二次,每g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美洛西林5%GNS,5-10%G.S 一次美洛西林舒巴坦N.S,5%GNS,5-10%G.S 二次,先用适量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溶解羧苄西林5%G.S 一次替卡西林克拉维酸5%G.S 二次,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哌拉西林无一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G.S,NS 一次哌拉西林舒巴坦5%G.S,NS 一次苯唑西林N.S,G.S 一次头孢唑啉N.S,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溶解五水头孢唑啉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溶解头孢硫脒N.S 一次头孢噻吩N.S,5%G.S 二次.先4g用20ml注射用水溶解头孢呋辛无一次头孢美唑N.S,G.S 一次头孢替安N.S,G.S 一次头孢替唑N.S,G.S 一次头孢尼西N.S,5-10%G.S 一次头孢西丁N.S,5-10%G.S 一次头孢孟多N.S,5%G.S 一次头孢他定N.S,5%G.S 一次头孢曲松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N.S、G.S配成0.1g/ml头孢哌酮G..N.S 一次,终浓度为5-25mg/ml头孢哌酮舒巴坦N.S,5%G.S 二次,1g—水溶后总量4ml,再用同一溶媒溶解。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N.S 5-10ml溶解拉氧头孢N.S,5%G.S 一次’.头孢米诺N.S,5-10%G.S 一次头孢唑肟N.S,10%G.S 一次头孢地嗪N.S,林格,5%G.S 一次头孢甲肟N.S,G.S 一次头孢匹胺N.S,G.S 一次头孢吡肟N.S,G.S 一次头孢匹罗N.S,G.S 一次亚胺培南西司他汀N.S,G.S 一次美罗培南N.S,5-10%G.S 二次,可先用合适液体配制氨曲南N.S,5-10%G.S 二次,1g先用至少3ml注射用水溶解,终浓度不超过2%阿奇霉素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稀释成0.1mg/ml,再稀释成终浓度为1-2mg/ml依替米星N.S,5%G.S 一次多西环素N.S,5%G.S 二次.先用注射用水或其他溶液稀释成10mg/ml,再溶解成0.1-1mg/ml克林霉素无一次万古霉素N.S,5%G.S 二次.先用10ml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至少200ml溶液中。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时间控制1。
目的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2.适用范围全院各部门、科室。
3标准3。
1 预防用药的目的。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3。
2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3.2。
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3.2.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2。
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2。
4给药地点:手术室。
3。
3 预防用药条件3。
3。
1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3。
3。
1.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3.3.1.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3.1。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3。
3.1。
4 年龄大于70岁;3。
3.1.5 糖尿病控制不佳;3。
3。
1.6 恶性肿瘤放、化疗中;3。
3。
1。
7 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
3。
2 清洁—污染手术(II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III类切口手术):3.3。
2.1 清洁-污染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3。
3.2.2 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3。
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方法:抽取我院2009年与2013年剖宫产术病历各100份,研究其溶媒选择与溶媒体积大小对药物稳定性与疗效的影响。
结果: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为头孢唑林钠的溶媒时,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而选用0.9%生理盐水做为溶媒,术后切口无1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率100%。
【关键词】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抗菌药物溶媒体积的大小;抗菌药物的疗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由于不适宜溶媒的选用,极易导致药物疗效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增加。
临床上绝大部分全身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都是借助于使其充分溶解的载体(溶媒)到达可能发生的感染部位而发挥其抗菌活性的。
因此溶媒的选择与溶媒体积的大小直接可影响到药物作用的发挥。
根据我院近3年来大量临床实践数据显示,剖宫产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与否,疗效的好坏,与溶媒的选择与溶媒体积的大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目前医生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3年前我院剖宫产术后用药疗程为3-6天,病人切口感染率却居高不下,现在剖宫产手术用药疗程仅为24小时,却无1例感染发生。
足以证明溶媒选用得当与溶媒用量正确,会使抗菌药物疗效得到最好的发挥,从而大大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抽取2009年与2013年我院剖宫产手术病历各100份,观察病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用与用药疗效的关系。
1.溶媒的选择1.1抗菌药物溶媒的选择根据药物的 PH值选择适宜的溶媒药物的抗菌活性依赖于稳定的化学结构,而溶媒PH值的大小直接会影响抗菌药物的稳定性.选择不当会使药物降解而失活.药物降解途径主要为水解与氧化反应易发生水解的抗菌药物有酰胺类和内酯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及大环内酯类)因此,药物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溶媒是由该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来决定的.1.2常用抗菌药物及溶媒的PH1.2.1 青霉素类及其酶抑制剂在 PH值6-7的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或碱性增强时均可加速β-内酰胺环水解失活,还可产生高聚物而增加过敏反应,如5%的葡萄糖注射液PH值3.2-5.5,氨苄西林加入其中会发生沉淀,变色。
门诊抗菌药物溶媒使用情况分析摘要】在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中,溶媒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课题的开展,旨在找出一些临床常见的溶媒搭配不当的实例,并将其反应给临床医师,从而使临床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的应用更加规范。
【关键词】门诊抗菌药物溶媒溶媒配伍性质 pH值【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359-02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占门诊处方的37%以上,其中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了抗菌药物处方的较大比例。
如何使注射用抗菌药物更合理的应用于临床一直是先辈们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在此课题中,我从我院厦门市同安区五显卫生院2011年门诊处方随机抽取5个月的门诊处方共14827份约占我院全年门诊处方总量的45.1%,处方样本覆盖了各个门诊科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方法从2011年的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5个月的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溶媒使用不当所占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的比例进行统计。
同时进行处方点评,系统分类和统计抗菌药物溶媒使用不当的处方,归纳总结出常见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的使用情况,对常见溶媒搭配不当的处方进行记录。
在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后,将用药建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使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的选用更加规范,提高临床疗效。
2 结果2.1 抗菌药物及抗菌药物溶媒的使用概况在随机抽取的14827份门诊处方中,有5486份抗菌药物处方,占了门诊处方的36.9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使用频率较合理[1]。
统计结果宣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有642张,占了抗菌药物处方的11.71%,比例明显偏高,可见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其中溶媒选择不当占了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处方的19.6%,比例较大。
2.2 常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由调查结果可知我院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溶媒主要有5%葡萄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0.9%氯化钠溶液,葡糖糖氯化钠溶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