鲽形目主要养殖鱼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黄盖鲽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武世雄(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鲽科(Pleuronectidae)、黄盖鲽属(Pseudopleuronectes)。
俗称小嘴、黄盖、沙板、沙盖等,分布于太平洋西部近海,日本、朝鲜和东、黄、渤海均产。
因其具有洄游范围小,地方种群多,适应能力强,杂食又能耐低温,口感好,经济价值高而受人喜爱[1-5]。
黄盖鲽在我国主产于黄海和渤海,辽宁省长海县、山东省石岛等地产量较多,渔期多在5月份和8月份[6]。
近年来,鱼类工厂化养殖已逐渐发展成一个巨大的规模化现代养殖产业,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但许多深受人类喜爱的鱼类产品并没有真正进行工厂化养殖。
黄盖鲽是我国常见的海水经济鱼类,近些年其资源量急剧下降,其人工繁育技术和方法亟待解决和突破。
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进行了黄盖鲽的人工育苗和放流试验。
1991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毕庶万等首次报道了我国人工繁育养殖黄盖鲽技术[7]。
而关于北方人工养殖黄盖鲽的相关研究至今尚无报道。
因此,研究我国北方黄盖鲽人工育苗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北方黄盖鲽人工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为北方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提供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黄盖鲽亲鱼来源为大连黄海海域捕捞的野生黄盖鲽,选择鱼体健壮、性腺饱满、体表无损伤、无病害[8]的黄盖鲽作为亲鱼。
采用人工干法授精技术,采用孵化桶和筛绢网流水两种孵化方式进行人工孵化。
筛绢网选用孔径250 m(60目)的筛绢。
筛绢网上铺卵时要注意布卵密度[9],一般为1万~4万粒/m2。
孵化时,使用流水充气孵化,气流带动水体流动。
选取健康、性成熟雌性亲鱼,使用分析电子天平测量其净体重W(g),用刻度尺测量其体长L(cm)。
然后将其卵子全部挤出到称量过质量的洁净塑料盆中,称量全部卵子质量Q(g)。
一、分类地位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 在分类地位上属脊椎动物亚门、鱼纲、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属。
牙鲆属的种类在全世界约有20种,但我国只有一种,即P.olivaceus。
而鲆科鱼类现有42属236种,其中牙鲆属、斑鲆属、菱鲆属和雅鲆属等最为繁盛,其中许多种类均可作为人工养殖的对象。
除牙鲆已大规模人工养殖外,桂皮斑鲆、巨菱鲆等均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
二、分布牙鲆属的多数种类分布于南、北美洲东西两岸,而欧洲沿岸一种没有,亚洲沿岸只有一种,这是太平洋西岸东北亚的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
山东半岛沿岸是牙鲆的集中分布区之一。
三、习性1.栖息环境牙鲆为冷水性底栖鱼类,一般栖息于沿岸大陆架内的沙泥质水域,具有潜沙习性,一般夜间积极摄食,白天不大活动。
仔鱼初期两眼对称,营漂浮生活,并在极短发育过程中发生变态,体躯增高,右侧眼亦渐移往左侧。
一旦变态完毕,即营底栖生活。
幼鱼生活在水深10m以上、有机物少、且形成涡流的河口地带,夏季在此育肥。
牙鲆的越冬场为水深在50m以下的外海。
在人工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成鱼潜伏于池底,很少运动,幼鱼则喜贴附在池壁上,往往聚群。
2.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牙鲆虽属冷水性鱼类,但它可在低至1℃、高达33℃的水温条件下短暂存活。
不同年龄的牙鲆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1龄鱼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差,2龄以上的鱼对高温的适应能力明显下降。
据报道,全长10-15cm的苗种空运时,水温降到5-6℃时呈昏迷状态,运到后缓缓提高水温,大部分又都苏醒过来。
牙鲆仔鱼培育的最适温度为17-20℃,成鱼生长的适温为13-24℃,最适水温为21℃。
牙鲆为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
牙鲆对低溶氧的耐受能力要比真鲷、鰤鱼等游泳性鱼类强,致死浓度为0.6-0.8㎎/L,一般养殖时应以4.0㎎/L为标准,低于该浓度时,摄食量减少,发病率上升。
S h u i c h a n y u y e一、半滑舌鳎的分类地位半滑舌鳎隶属舌鳎科(Cynoglossu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舌鳎科(Cynoglossidae)。
俗称"龙脷"(龙利鱼)、牛舌鳎、鳎目、踏板鱼。
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近海海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地区,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无远距离洄游习性,适温范围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
二、半滑舌鳎的形态特征身体延长呈舌形,扁平,左右不对称,头部短。
牙齿细小绒毛状。
有眼侧没有牙齿,无眼侧牙齿的排列是带状的。
鳞片小,有眼侧为栉鳞,无眼侧为圆形鳞片。
有眼侧有三条侧线,无眼侧无侧线。
无胸鳍,只有有眼侧有腹鳍鳍、膜和臀鳍相连,尾鳍尖。
有棕色或深棕色的边和白色的边。
三、生长发育特性:半滑舌鳎的雌性生长明显快于雄性,但雄性比例又明显高于雌性,这是为半滑舌鳎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性别转化,这种转换与温度等环境变化有关。
半滑舌鳎的雌鱼比雄鱼大2—4倍,即使是成熟期,雄性半滑舌鳎也最多只能达到300g左右,市场上见到的小半滑舌鳎多为雄鱼。
在半滑舌鳎仔鱼阶段,两只眼睛是对称的,并且在发育期间发生变态。
从幼虫阶段开始,右眼逐渐转移到左侧,最后完成眼睛的移位。
半滑舌鳎的卵径为1.00-1.24毫米,卵膜薄,油球小而多,一般为24-45个,多者达60余个。
四、生活习性1、摄食半滑舌鳎营底栖生活,栖息于浅海底层泥沙底质海区,摄食甲壳类、鱼类和软体动物等。
2、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性半滑舌鳎的适应温度范围比较广,4℃-30℃都可存活。
一般认为,半滑舌鳎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4℃-25℃,在5℃时仍可正常摄食。
半滑舌鳎适盐范围为16~32。
3、pH值半滑舌鳎生长的最适pH为7.8~8.6。
4、溶解氧半滑舌鳎的养殖对水中溶解氧浓度要求高于4mg/L,但在较低温度时,半滑舌鳎又具有很强的耐低氧能力,可自然越冬。
鲽科
目录
1 分布
分布
本科鱼类分布于全球各大洋。
深度
由沿岸浅水域至水深1000米的海域。
特征
鲽科物种的特点是其鱼体扁平。
其本上大多数物种的两眼都挤到右侧,用其左侧躺在海底;但亦有个别个体发生侧面逆位(reversal of sides)现像,眼球及有色侧面等移向顺位个体的相对侧面。
因此,学术出版一般不会使用“左侧”、“右侧”,而用“顺侧”、“盲侧”作分别。
鲽科物种的前鳃盖骨边缘明显游离,各鳍无硬棘,背鳍向前延伸至少达眼之上方。
背鳍末端完全与尾鳍分离,口端位,上下颔在眼侧平直,在盲侧成弧形。
盲侧齿发达,侧线单一,前部直走或成弧形。
分类
在某些分类,牙鲽亚科(Paralichthodinae)、瓦鲽亚科(Poecilopsettinae)及菱鲽亚科(Rhombosoleinae)被提升至跟鲽科同级,亦有其他分类不再细分作四个亚科。
以下为鲽科之下的30多个属,以及各自所属的四个亚科:
生态
本科鱼属于夜行性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小鱼、甲壳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
幼鱼期两眼位于不同侧,行浮游生活,成长后变态并转为底栖性,体色随环境而改变。
经济利用
肉质佳,部分种类产量大,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龙利鱼的介绍-龙利鱼和鲷鱼哪个营养更好
导语:作为优质海洋鱼类,龙利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颇有益处。
龙利鱼的介绍-龙
作为优质海洋鱼类,龙利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颇有益处。
龙利鱼的介绍-龙利鱼和鲷鱼哪个营养更好
龙利鱼的介绍
龙利鱼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牛舌头、子板鱼、鳎目、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适温范围 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
半滑舌鳎自然资源量少,味鲜鲜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鱼肉久煮而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属于高蛋白,营养丰富,历来为我国沿海广大消费者待客的上等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活鱼价格很高。
加之,半滑舌鳎生长速度快,食物层次低,能耐低氧,病害少,适合在目前养殖大菱鲆、牙鲆的大棚内养殖。
龙利本名舌鳎,与巴沙无关,因其体型差异较大,小的以条鱼销售,大的切片销售,鱼片常和巴沙鱼片难以区分,国人常将两者混淆,故龙利在中国大多指巴沙。
龙利鱼和鲷鱼哪个营养更好
龙利鱼的营养价值:
营养专家称,作为优质海洋鱼类,龙利鱼的脂肪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增强记忆颇有益处。
同时,据营养测定,龙利鱼中的欧米加-3脂肪酸,可以抑制眼睛里的自由基,防止新血管的形成,降低晶体炎症的发生,这就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牙鲆科鱼类的繁殖生物学摘要总结研究了国外有关牙鲆科鱼类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牙鲆和大菱鲆为例从其繁殖习性、亲鱼性腺发育规律、胚胎发育以及仔鱼形态特征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牙鲆科鱼类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关键词:牙鲆科牙鲆大菱鲆生物学特征繁殖生物学牙鲆科(Paralichthyidae)是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的一个科。
鳃盖膜互连,无鳍棘,偶鳍有分枝鳍条;有眼侧胸鳍,较长;腹鳍较短,近似对称,距峡部较远;两侧有侧线;肾脉突较多,肾脉棘叉状;第三上鳃骨有齿,尾舌骨钝钩状;有肋骨;尾下骨4块,与尾杆骨已愈合,在中国常见的有华鲆,分布于东海及南海近海,能进入长江以南的一些江河。
褐牙鲆,为暖温性底层凶猛鱼类,大者体长可达800毫米,是黄、渤海珍贵食用鱼。
斑鲆属的大牙斑鲆、五眼斑鲆和大鳞鲆属的大鳞鲆等。
身体呈卵圆形,极为平扁。
双眼均位于身体的左侧方,有些则位于右侧方。
口开于吻部,下颌较突出,牙齿发达。
鳃盖膜相连,前鳃盖骨後缘游离,无皮膜或鳞片。
各鳍均无硬棘,背鳍开始于眼睛的上方,背鳍与臀鳍皆不高,长至尾柄前方,均不与尾鳍相连。
基底短,两侧位置不一定对称,但眼侧的腹鳍一定不超过盲侧的第一鳍条。
肛门偏于盲侧。
广泛分布于三大洋温带、热带及亚热带之近海。
主要栖息于较浅的大陆棚区,喜好沙泥底质的环境。
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的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身体左右对称,且先行漂浮性生活,成长后才至砂地上活动。
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
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
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
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
全世界16属,分别是弯鲆属(Ancylopsetta)、头棘鲆属(Cephalopsetta)、副棘鲆属(Citharichthys)、圆棘鲆属(Cyclopsetta)、腹肢鲆属(Etropus)、鰕鲆属(Gastropsetta)、小庸鲽属(Hippoglossina)、牙鲆属(Paralichthys)、斑鲆属(Pseudorhombus)、潜鲆属(Syacium)、大鳞鲆属(Tarphops)、花鲆属(Tephrinectes)、䍁鲆属(Thysanopsetta)、匿牙鲆属(Verecundum)、扇尾鲆属(Xystreurys)。
龙利鱼是什么各种各样的鱼的类型已经很多了,在鱼类中,大家听说过龙利鱼吗,在平时都吃过龙利鱼吗,龙利鱼也叫牛舌头,常年都是生活在我国的近海海区的,它的味道是很鲜美的,口感也是特别的爽滑,即使鱼肉煮的时间长了,也不会老,没有任何的腥味,营养很多,下面我们来看看龙利鱼是什么?大家对于龙利鱼了解吗,这一鱼类的营养也是特别的高的,含有丰富的蛋白,在我们的沿海地区已经是很受欢迎的了,也是平时在待客时上等的佳品,它的价格是很高的,大家想不想知道龙利鱼是什么呢?龙利鱼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牛舌头、子板鱼、鳎目、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适温范围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
半滑舌鳎自然资源量少,味鲜鲜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鱼肉久煮而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属于高蛋白,营养丰富,历来为我国沿海广大消费者待客的上等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活鱼价格很高。
加之,半滑舌鳎生长速度快,食物层次低,能耐低氧,病害少,适合在目前养殖大菱鲆、牙鲆的大棚内养殖.下面,就来介绍几款简单又健康美味的龙利鱼做法:龙利鱼肉馅水饺的做法材料:面一斤二两左右,龙利鱼肉一斤,韭菜三两,料酒两汤匙,海鲜酱油一汤匙,盐少许,玉米油两汤匙。
做法:1、面和好,擀成饺子皮。
2、龙利鱼肉剁成肉泥,加入料酒、酱油、盐和玉米油,搅拌好,韭菜切碎最后放入。
3、包好后清水煮10分钟即可。
香焗龙利鱼柳的做法材料:龙利鱼柳3块酱汁材料:松仁2汤匙,蒜头2瓣,罗勒(可以用其他香草,滋味又不同咯)、黑胡椒碎、盐适量、橄榄油5汤匙酱汁做法:1、将松仁装入一保鲜袋,用擀面棒压碎,备用;2、蒜头剥去外皮,放入一保鲜袋,用擀面棒压烂,备用;3、将压碎的松仁、蒜蓉、罗勒、黑胡椒碎、盐倒入碗中,加橄榄油拌匀即可。
做法:1、龙利鱼柳解冻,用纸巾吸干水分,把酱汁均匀涂抹在鱼柳两面,腌制20分钟;2、烤盘上铺上锡纸,龙利鱼柳排放其上,放入已预热烤箱200度烤25分钟即可(烤制时间视烤箱及鱼柳厚薄而定,我的鱼柳虽解冻,但还是冰的)香煎龙利鱼做法做法:1、1000克鲜活的龙利鱼清洗干净。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属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俗称牛舌头、鳎目、鳎米,是一种暖温性近海大型底层鱼类,终年生活栖息在我国近海海区,具广温、广盐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的特点,适温范围3.5—32℃,最适水温14—24℃,适盐范围14-33‰。
半滑舌鳎自然资源量少,味鲜鲜美,出肉率高,口感爽滑,鱼肉久煮而不老,无腥味和异味,属于高蛋白,营养丰富,历来为我国沿海广大消费者待客的上等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活鱼价格360元/kg以上。
加之,半滑舌鳎生长速度快,食物层次低,能耐低氧,病害少,适合在目前养殖大菱鲆、牙鲆的大棚内养殖是我国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工厂化和土池养殖海水品种。
半滑舌鳎- 生物学特性半滑舌鳎身体背腹扁平,呈舌状。
鳞小,背鳍及臀鳍与尾鳍相连续,鳍条均不分支,无胸鳍,仅有眼侧具腹鳍,以膜与臀鳍相连,尾鳍末端尖。
雌雄个体差异非常大。
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
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卵径1.18-1.31 mm。
卵膜薄、光滑、透明,具弹性。
多油球,一般为97-125个,多数在100个左右,油球径0.04-0.11 mm。
在培养水温为20.5-22.8℃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7 h仔鱼孵出,30 min后仔鱼全部孵出。
初孵仔鱼全长2.56-2.68 mm。
1日龄仔鱼,出现胸鳍芽。
1.5日龄仔鱼,巡游模式基本建立。
2日龄仔鱼,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
3日龄仔鱼,出现鳔泡,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
18日龄,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
25日龄稚鱼,右眼开始向上移动。
27日龄稚鱼,右眼已转到头顶。
29日龄稚鱼,右眼完全转到左侧,胸鳍退化,各鳍鳍条发育完全。
57日龄,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79日龄幼鱼,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侧线3条。
研究结果表明:前期仔鱼培育期间,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也是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第五节鲽形目的主要养殖鱼类
一、牙鲆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隶属鲽形目、鲽亚目、鲆科、牙鲆亚科、牙鲆属,地方名牙片、左口、比目鱼。
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俄国远东沿岸海区以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鱼体含水率75.3%,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9.1g,脂肪1.7g。
1、形态特征(图1-53)背鳍64~85;臀鳍49~65;胸鳍11~13;腹鳍6;侧线鳞123~128。
牙鲆体扁平,呈卵圆形,体长为体高的2.3~2.6倍。
双眼位于头部左侧,有眼侧小鳞,具暗色或黑色斑点,呈褐色,无眼侧端圆鳞,呈白色。
口大,前位。
口裂斜、左右对称。
有眼侧的两个鼻孔约位于眼间隔正中前方,前鼻孔后缘有一狭长瓣片;无眼侧两个鼻孔接近头部背缘,前鼻孔亦有类似瓣片。
牙尖锐,呈锥状,上下各一行,均同样发达。
背鳍约始于上眼前缘附近,左右腹鳍略对称、尾鳍后缘呈双截形。
奇鳍均有暗色斑纹,胸鳍有暗点或横条纹。
2、生态习性牙鲆属冷温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海区。
牙鲆仔鱼培育的最适水温为19~20℃,成鱼生长的适温为14~23℃,最适温度为21℃。
养殖牙鲆在水温13℃以下、23℃以上时摄食减少,10℃以下、25℃以上停止摄食,长期处于27℃的环境下,易引起大量死亡,牙鲆在冬季水温为2℃仍能存活,致死水温在2℃以下。
当水温降到1.6℃以下,幼鱼几乎会全部死亡。
牙鲆属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对低氧的耐受力虽较强,致死浓度为0.6mg/L~0.8mg/L为标准,低于该浓度时,摄食量减少,发病亦会上升。
但养殖期间应维持在4mg/L以上为宜。
牙鲆是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牙鲆仔鱼以无脊椎动物的卵、桡足类幼体等为饵料,后期仔鱼摄食等足类、端足类、裂足类的幼体,变态初期大量摄食昆虫类,营底栖生活时摄食糠虾,也捕食剑水蚤和其他稚鱼,以后(全长3cm后)逐渐摄食沙丁鱼、鰕虎鱼等幼鱼,体长11cm~14cm时食性开始转化,15cm的牙鲆捕食的天然饵料中有近90%是鱼类;成鱼多摄食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
3、生长速度在养殖条件下,满1龄雄性牙鲆的平均体重为555.2g,而雌性平均体重可达807.7g,显著超过雄鱼的生长;养殖满2龄后,雌雄生长的差异更大,雌鱼增重倍率为111.6%,而雄鱼只有53.2%。
4、繁殖习性牙鲆一般雌鱼要4龄以上,雄鱼要3龄以上才能产卵、排精;人工养成的亲鱼可以提前1年使用。
天然牙鲆的繁殖季节,在我国黄渤海沿岸的产卵期为4~6月,产卵水温10~21℃,最适水温15℃。
牙鲆的繁殖力很强,属多次产卵型鱼类。
怀卵量,体长50cm为20万~50万粒;体长60~70cm为40万~60万粒。
受精卵直径约为0.81mm,卵黄中有1个大的油球。
受精卵在14~16℃、盐度29.9的海水中培育,要经过历时93h左右(l395度·时)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二、大菱鲆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隶属蝶形目、鲆科、菱鲆属。
音译“多宝鱼”。
系栖息于大西洋东北部沿岸的一种特有比目鱼。
大菱鲆的皮下、鳍边缘含有十分丰富的胶质,口感甘美,风味独特。
水分含量78.5%,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78.6%,脂肪含量占干重的15.8%,灰分含量占干重的4.74%。
1、形态特征(图1-54)体形呈菱形,身体扁平,因背、臀鳍较宽,所以整体又近似园形。
尾鳍宽而短。
背面体色深褐,有隐约可见的黑色和棕色花纹,体色还可随环境而变化。
大菱鲆的头部比例与身躯之比相对较小。
口裂中等大,牙齿较小且不锋利。
两眼位于头部左侧。
体表有少量角质鳞,腹面呈白色,光滑无鳞。
大菱鲆的体形优美,幼鱼色彩绚丽,具观赏价值。
2、生态习性适应于低水温生活和生长。
能耐受0~30℃的极端水温,l龄鱼的生活水温为3~26℃,2龄鱼以上对高温的适应性逐年有所下降,长期处于24℃以上的水温条件下将会影响成活率,3~4℃仍可正常生活,5℃~7℃的水温条件下,仍可保持较积极的摄食状态正常生长,10℃以上可以快速生长。
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要求水质清洁,透明度大;pH7.6~8.2;对光照的要求不高,200~3000LX即可;能耐低氧(3~4mg/L);适盐性较广(12~40)。
大菱鲆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较强,喜集群生活,互相多层挤压一起,除头部外,重叠面积超过60%,对生长、生活无碍。
大菱鲆在自然界中营底栖生活,以小鱼、小虾、贝类、甲壳类等为食。
大菱鲆喜集群摄食,饲料利用率和转化率都很高,可以集约化养殖。
大菱鲆从幼鱼开始至整个养成期间,极易接受配合饲料,而且转化率很高,饵料系数为l.2,甚至为1。
3、生长速度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最适的养殖水温为15~19℃,全长5cm的鱼苗人池养殖一年,体重可达800~1000g,第二年至第三年生长速度加快,一般年增长速度可以超过1kg。
3~4龄鱼体重可达5~6kg。
4、繁殖习性大菱鲆属于分批产卵鱼类,产卵量,平均每 kg体重可产卵100万粒。
野生雌性大菱鲆3龄性成熟,体重2~3kg,体长40cm左右;雄鱼2龄性成熟,体重l~2kg,体长30~35cm。
自然繁殖季节为5~8月。
大菱鲆亲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般不能自行排卵受精,繁殖盛期偶有成熟卵自行排出体外,但绝大多数为未受精卵。
所以至今人工繁殖培育鱼苗,仍依赖于人工采卵授精。
大菱虾卵呈正圆球形,无色透明,卵径为0.98mm,中央有油球亦无色透明,油球径为0.13mm。
受精卵在13~15℃水温下,置于微流水和微充气的水体中孵化,13℃需116h孵化,15℃需96h孵化出仔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