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社交恐怖症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一、一般资料戴某,男,17岁,某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170cm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戴某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
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
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
但自从考入高中、寄宿在学校,离开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就开始感到很多的事情非常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让自己不知所措。
两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
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
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有问题。
从此,他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
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
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言语较少,目光闪烁。
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性格太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
一例社交恐怖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对一位高中生社交恐怖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在详细分析求助者一般资料和主述、个人陈述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验,诊断为社交恐怖心理问题。
采用认知调整、系统脱敏等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由于来访者积极配合,目前已经逐步消除了与人交往的恐惧,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社交恐怖;案例报告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87-021.来访者情况申某,女性,汉族,独生女,18岁,高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59,比较胖,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性格怯懦,但对家人很好;母亲在商场工作,脾气特别不好。
申某受到的家庭教育传统、古板,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
父母对其要求特别严厉,要求她做一个规矩的女孩,不允许其与男生来往,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应当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
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由于又矮又胖,遭到同学的取笑,不愿与人交往,课外活动特别少,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自己学习。
申某自述自从上高中以来除了寝室同学以外,很少与其它同学交往,担心自己长得胖被嘲笑,一个月前因为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主要因为影响了他人休息,逐渐在宿舍受到孤立,大部分时间独处,总是胡思乱想,无心学习,晚上常常失眠,有时会产生胸闷现象,对自己处在现在这种状态很痛苦。
由于家里经济、教育条件落后,众亲戚家只有我一个大学生,因此对我希望比较大,每次放假后回家,都督促我好好学习,并期望我一定有一个好发展,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父母除了在期末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外,对其它事情并不关心,心里话从来不与他们说,主要是说了他们也漠不关心。
最近一个月,深切地体会到完全被孤立的感觉,开始逃课,害怕回寝室,没有人可以交流,特别尴尬,没有话说,也很痛苦。
在公共场合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自己和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和大家在一起,感到浑身不自在。
心理案例:社交恐怖症案例一、来访者一般资料来访者情况:吴某,女,一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
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
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
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
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
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
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她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三、评估与诊断来访者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吴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
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
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
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
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
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
心理案例:社交恐怖症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情况:吴某,女,一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
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
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
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
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
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
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她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三、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吴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
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
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
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
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
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
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
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说到不愉快的经历,吴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
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
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
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极了。
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
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
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
我也觉得她讨厌我。
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
此阶段获得了吴某的充分信任,吴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和内心感觉和盘托出,使其内心中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使其内心平静下来,开始理性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认知领悟过程,每次探讨一个问题。
与吴某进行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对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
使其领悟到:
1、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羞耻,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2、少儿时,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
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3、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
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
因而,她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
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
从心理学上讲,躯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5、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
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
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
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
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吴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放松训练
由于个体在人际交往有心理恐惧感的同时还伴有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且和心理恐怖感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痛苦,所以在鼓励其带着症状自然生活的同时,辅以交互抑制松驰训练和躯体放松技术,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
当在社交场合恐怖感觉出现时,意志上不是人为地与之它进行对抗,而是保持情绪自然,以一种新的刺激替代当前的思维活动。
让吴某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我不断地鼓励吴某面对这种场面,让吴某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当出现恐怖感觉时,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
即让她在一套我的一些语言指令暗示下和轻松音乐伴随下,全身肌肉依次放松。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
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经过几次放松训练法,情景想象的治疗,吴某已经降低了在人际接触过程的敏感心理和焦虑症状,可以实现正常的社交活动,具备了相应的自信和平静。
吴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男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吴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态度平静、积极,情绪良好,对吴某进行复查,人际敏感分数、焦虑分数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吴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
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的积极针对吴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吴某心中的疑问并予以保密。
中原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