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案例:社交恐怖症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一、一般资料戴某,男,17岁,某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170cm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戴某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
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
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
但自从考入高中、寄宿在学校,离开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就开始感到很多的事情非常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让自己不知所措。
两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
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
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有问题。
从此,他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
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
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言语较少,目光闪烁。
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性格太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
一例社交恐怖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介绍了对一位高中生社交恐怖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在详细分析求助者一般资料和主述、个人陈述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测验,诊断为社交恐怖心理问题。
采用认知调整、系统脱敏等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由于来访者积极配合,目前已经逐步消除了与人交往的恐惧,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社交恐怖;案例报告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87-021.来访者情况申某,女性,汉族,独生女,18岁,高中二年级学生,身高1.59,比较胖,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性格怯懦,但对家人很好;母亲在商场工作,脾气特别不好。
申某受到的家庭教育传统、古板,从小性格内向,怕见人,特别爱面子。
父母对其要求特别严厉,要求她做一个规矩的女孩,不允许其与男生来往,父亲认为女孩子不应当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
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由于又矮又胖,遭到同学的取笑,不愿与人交往,课外活动特别少,大部分时间主要用来自己学习。
申某自述自从上高中以来除了寝室同学以外,很少与其它同学交往,担心自己长得胖被嘲笑,一个月前因为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主要因为影响了他人休息,逐渐在宿舍受到孤立,大部分时间独处,总是胡思乱想,无心学习,晚上常常失眠,有时会产生胸闷现象,对自己处在现在这种状态很痛苦。
由于家里经济、教育条件落后,众亲戚家只有我一个大学生,因此对我希望比较大,每次放假后回家,都督促我好好学习,并期望我一定有一个好发展,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父母除了在期末关注我的学习成绩外,对其它事情并不关心,心里话从来不与他们说,主要是说了他们也漠不关心。
最近一个月,深切地体会到完全被孤立的感觉,开始逃课,害怕回寝室,没有人可以交流,特别尴尬,没有话说,也很痛苦。
在公共场合感到很不适应,觉得自己和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和大家在一起,感到浑身不自在。
心理案例:社交恐怖症案例一、来访者一般资料来访者情况:吴某,女,一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
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
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
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
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
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
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她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三、评估与诊断来访者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吴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
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
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
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
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
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
社交恐惧症案例分析摘要:邓小敏,男,14岁,大英县象山中学初二学生,多年来,在人数相对较多的场合不敢说话,不敢直视对方,说不出话,想说话脸就发烧,表现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
心跳加快,手不断搓衣角,肌肉紧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明知这种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日常学习和生活,内心痛苦。
诊断为非重症精神病性障碍,拟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惧症,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进行心理辅导,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社交恐惧症,焦虑,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一.一般资料1 一般情况:邓小敏,男,14岁,大英县象山中学初二学生,单亲家庭,经济条件差。
2 个人成长史:家住大英县象山永乐2—7村,虽然从小身体健康,但是,性格内向,怕见人,较为软弱。
在1岁多的生活,母亲跟别人跑了,父亲外出打工10多年寥无音信。
多年来跟随年老多病的外祖父生活。
居住地方较偏僻,最近的邻居也有1里路。
有一次,在学校里有几个大点的同学知道我母亲跑了,就骂我野种,我气愤不过就打了一架,当我鼻青脸肿的回家后,外祖父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
我当时,心好冷,想说点什么却说不出来。
再加上班里同学的讥讽和嘲笑,我就更不愿交流说话了,以至后来,越来越怕和人交流。
3、精神状态:头发长而凌乱,比较脏,一口黄牙,衣服着装较落后,谈话过程中说话时紧张、不安、焦虑、肌肉紧缩,脸红、眼光呆滞、思维混乱。
明知这种反应是非常不好的,但不能克制并因此而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社会功能:不敢与人交往,说话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上课、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怕被老师抽中回答问题,以至影响学习和人际关系,回避社交场合,产生退学的想法。
二、主诉:与人交往时紧张,不敢正视别人,害怕别人了解到自己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个人陈述:10多年来,我都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像别人那样,有丰富的语言、能像别人那样有很多的朋友,能像别人那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社交恐怖症案例与治疗方法案例一:小明,一个25岁的男性,在大学期间被选为班长,但他却始终感到无法胜任这一职位。
每次在班级会议上发言时,他会感到紧张、手发抖、声音颤抖,而且总是想尽快结束发言。
这种紧张感持续了许多年,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避免参加社交活动,避免与陌生人交流,甚至放弃了一些工作机会。
案例二:小红,一个30岁的女性,在工作场合或者聚会上见到陌生人时会感到很害怕,总是担心自己会说出尴尬的话或者做出愚蠢的举动。
就算是在熟悉的人面前,她也常常感到焦虑和自我怀疑。
她尝试过参加一些社交技能培训,但是并没有显著的改善,她开始对社交的恐惧感到非常困扰。
针对这两个案例,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治疗社交恐怖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认知重构,帮助患者理解社交焦虑的负面思维模式,并逐步改变这些模式。
此外,CBT还可以包括暴露疗法,将患者逐渐引导到社交场合中,以降低他们的恐惧和焦虑。
2.药物治疗:对于社交恐怖症的治疗,常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例如安定、阿普唑仑)、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例如氟西汀)等,可以减轻症状,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起到辅助作用。
3.支持小组或社交技能培训:社交恐怖症患者可以参加社交恐惧支持小组,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人分享经验和支持。
此外,社交技能培训也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在社交场合中的沟通技巧和应对策略。
4.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患者应该确保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
此外,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
5.渐进式曝露:这是一种特定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通过逐渐面对社交恐惧所引发的情境和情感,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对这些情境和情感的恐惧和回避。
病例报告 心理医生杂志 2012年9月(下)总第224期·392·doi :10.3969/j.issn1007-8231.2012.09.456POEMS 综合征1例报道代文科 刘利利(平度市中医医院中风科 山东 青岛 266700)【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2)09-0392-011. 病例: 男,55岁,四肢麻木无力、胸闷气短半月于2011年8月5日入院。
患者半月前感四肢麻木无力,活动后胸闷气短。
查体:全身皮肤明显色素沉着,面部及四肢多毛,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触诊轻度增大,四肢肌力4级,病理征(—),四肢浅感觉轻度减退,深感觉正常,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腹部B 超示:肝脾轻度肿大,胸部X 线片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肌电图示:多发性周围神经轻度损坏,脑脊液检查:总蛋白、 IgG、IgM、IgA 升高,骨髓穿刺检查示:浆细胞系占8.5%,其中原浆占1.5%,幼浆占1%,余为成熟浆细胞,血糖:9.5mmol/l。
考虑POEMS 综合征,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对症治疗10天,病人自动出院。
2.讨论:POEMS 综合征,临床上以多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血中M 蛋白阳性、和皮肤色素沉着等为特征,取各种病变术语英文字首组合命名为POEMS 综合征。
此病人存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皮肤色素沉着,脑脊液蛋白增高,浆细胞增生,胸腔积液,血糖增高,故诊断为POEMS 综合征。
POEMS 综合征是一种与浆细胞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起病隐匿,随着疾病进展,临床表现逐渐增多,可累及多个系统。
POEMS 综合征常见临床症状有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M 蛋白和骨髓异常、皮肤改变等。
一旦确诊应积极诊治。
减缓疾病的进展为最终治疗目的。
doi :10.3969/j.issn1007-8231.2012.09.457“老师,我的眼神很邪恶”——一个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治疗案例分析殷华西(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武汉 430072;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广州 511370)【摘 要】本文是对一例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帮助情况的分析报告,结合求助者相关资料和SCL-90测试的结果,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和防御机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该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几种相似的心理障碍中作了鉴别诊断,确诊为恐怖性神经症中的上课恐怖症,然后根据系统脱敏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有效的干预和矫治,根据SCL-90前后测减分率证明本咨询为有效咨询【关键词】社交恐惧症;理性情绪疗法;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2)09-0392-02一、基本资料的整理来访者阿钳(化名),今年20岁,是艺术系大一学生,他认为自己的眼神很邪恶,大家都害怕他的眼神。
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患有恐惧症所谓恐惧症是对某种物体或某种环境的一种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
一旦面对这种物体或环境时,恐惧症患者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恐怖感。
据俄罗斯心理分析研究所教授、精神疗法医生和医学副博士亚历山大·波列耶夫所言,现今的人类越来越变得不安起来,最近10年世界上恐惧症的种类几乎是增长了3倍还多,由1996年的300种增至2006年的1030种,世界不安率也由10%提高到25%。
心理学家还指出,患恐惧症的人已大大地“年轻化”,如今30岁前的年轻人还最爱得这个毛病。
高智商的人也易得恐惧症。
越来越多样的恐惧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本世纪,恐惧症种类有了明显增加。
比如人们担心万一有陨星会掉下来。
成年人得电脑工作恐惧症,不敢敲键盘,担心弄坏了程序。
有恐惧症的人担心有一天机器人和克隆人会来操纵人类命运。
科学术语恐惧症患者担心万一有弄不懂的被人当成傻瓜。
工作恐惧症害怕工作干不好而被炒鱿鱼。
一些化妆品和医药公司更是火上浇油,他们把顾客弄到神经兮兮的地步。
人们看过广告短片之后,容易患上微菌恐惧症,怕脱发,怕长皱纹,怕体型丑陋,怕身上有异味,怕发胖。
现在又陡生了好些恐惧症:如怕洗澡;怕上厕所;怕走路;怕享受喜悦;怕卧向一侧;怕照镜子等等。
最普遍的恐惧还是下到地铁,而且最怕的还不是从别的城市来旅客,还是几乎每天都得乘坐地铁的当地人。
莫斯科就有近10%的人患有这种恐惧症。
恐惧是正常的,不合逻辑恐惧则是病亚历山大·波列耶夫认为恐惧是人的一种很正常感觉,是一种警告危险和提早防备的信号。
比如说,我们往悬崖下瞅时总是心惊胆战。
要是没有这些恐惧症,人类早就灭绝了。
人类大脑底部有一个杏仁体的脑结构,这是个专管恐惧感和不信任感的区域,人称为大脑中的恐惧中枢。
每一次只要感到危险逼近,这个区域便活跃起来,而且想制止也制止不住。
如果这种感觉不再受到约束,那一般的害怕就被赋予一种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东西。
比如说,害怕**队伍中带有敌意的人群,这合乎逻辑。
心理咨询案例一社交恐惧症王女士,女,27岁,北京市人,本科学历,未婚,社会经济地位中等,广东某国际贸易公司财务部职员。
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无不良嗜好。
王女士是独生女,父母在外交部驻外大使馆工作。
从出生3个月起,父母就连续出国工作8年,回国后虽然在外交部机关工作,也是经常有出国任务。
王女士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很少能和父母在一起。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外祖母对欢欢百般呵护,很怕王女士发生问题,经常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别遇上坏人。
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是由外祖母或保姆接送;从家到学校到回家,十多年两点一线不让接触外界。
王女士在幼儿园时就不爱合群,性格温顺、听话,胆小孤僻。
上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成绩稍不理想就着急、烦恼;喜爱文学和绘画;家里藏书很多,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读了上百篇中外小说名著。
就是不爱与人交往,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大学5年的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问题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
与同寝室的女同学关系紧张,经常为琐碎小事产生矛盾。
有些男同学主动来试图接近她时,她经常采取冷淡的态度,认为他们会有不好的企图。
临毕业时,她对一个外班的品学兼优的男同学有好感,聊了几次天,觉得很合得来,就鼓足勇气约他周末去公园玩,没有想到他以论文没有写完婉转地拒绝了。
这使她非常气恼,男人都是假情假意,再也不想理他了。
后来从别人那里得知他在原籍已有女朋友后,她对他又有了非常强烈的崇敬感,懊悔自己没有能早些认识他。
还感到自己冒失地去约会他,被他拒绝是一个天大的耻辱,心里又想他又怕见到他。
白天,在校园从宿舍到教学楼的路上或食堂里,诚惶诚恐地搜索着他的身影;夜晚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他的音容笑貌,经常自编自演地遐想着与他聊天、散步、郊游,甚至抚摩他的身体、他的敏感部位,与他同床… …,两手不自觉地伸向自己的乳房和下身。
一想到此,她就心慌意乱,面红耳赤。
可是在内心又深深谴责自己怎么会这样无耻下流,为此忍受了2周的烦乱与失眠。
喜欢呆在犄角旮旯的初中女生迟雅(此文发表在《丹东日报》2015.6.25)LM是一名农村初中三年级女生。
因为患上一种怪病,于2008年9月4日,向迟雅求助。
一、求助者一般情况求助者自述:小学六年级开始,出现头痛,头发昏,头皮发麻。
从那个时候起,手特别愿意出汗。
上了初中以后,变得严重了,经常发作,每次要持续3~4天。
每学期3~4次。
这次开学初就不能上学了。
这次犯病,头痛,见谁都烦,懒得见人,与他人呆在一起,有一种局促不安的感觉,总喜欢躲在角落里,尤其喜欢在比较黑暗的犄角旮旯里呆着。
家长介绍的情况:我和她母亲都在镇政府工作,有一天回到家里发现,这孩子四仰八叉地躺在家里的水泥地上。
还有一次钻进了柜子里,躺在那里不声不响。
这次犯病,还表现为不喜欢吃东西,总是想吐,经常生气,经常做恐惧的梦。
曾经到当地镇医院看过病,当地的中医也看过,丹东和沈阳也都去过了,中医和西医都求治过,一直没有多得到根本性好转。
这又从中医院拿了很多药。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充分交流得知,求助者患的是恐惧症。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
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
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
恐怖症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社交恐怖,如赤面恐怖等。
二是场景恐怖,如电梯等场所的幽闭恐怖,广场恐怖,黑暗恐怖,恐高等。
三是特定恐怖,如有人特别害怕蛇、蜘蛛、蟾蜍、老鼠、花圈等。
该求助者患的是社交恐怖症。
因为内心总是紧张,长期的紧张情绪,引发脑血管痉挛,因此,经常头痛。
每当心理压力增大的时候,就会犯病。
三、心理调适过程针对这种情况,咨询师运用身心同调技术,辅助催眠疗法,音乐疗法,来缓解求助者的症状。
咨询师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其身心疾病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
这位求助者,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很小就不在父母身边,因此,求助者自幼没有安全感。
心理案例:社交恐怖症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情况:吴某,女,一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
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
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
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
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
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
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
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
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
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
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
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
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
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
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她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三、评估与诊断
来访者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吴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
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
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
记得一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
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
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
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
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
”说到不愉快的经历,吴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
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
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
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极了。
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
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
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
我也觉得她讨厌我。
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
此阶段获得了吴某的充分信任,吴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和内心感觉和盘托出,使其内心中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使其内心平静下来,开始理性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认知领悟过程,每次探讨一个问题。
与吴某进行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对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
使其领悟到:
1、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羞耻,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2、少儿时,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
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3、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
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
因而,她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
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
从心理学上讲,躯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5、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
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
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
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
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吴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放松训练
由于个体在人际交往有心理恐惧感的同时还伴有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且和心理恐怖感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痛苦,所以在鼓励其带着症状自然生活的同时,辅以交互抑制松驰训练和躯体放松技术,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
当在社交场合恐怖感觉出现时,意志上不是人为地与之它进行对抗,而是保持情绪自然,以一种新的刺激替代当前的思维活动。
让吴某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我不断地鼓励吴某面对这种场面,让吴某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
当出现恐怖感觉时,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
即让她在一套我的一些语言指令暗示下和轻松音乐伴随下,全身肌肉依次放松。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
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经过几次放松训练法,情景想象的治疗,吴某已经降低了在人际接触过程的敏感心理和焦虑症状,可以实现正常的社交活动,具备了相应的自信和平静。
吴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男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吴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态度平静、积极,情绪良好,对吴某进行复查,人际敏感分数、焦虑分数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吴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
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的积极针对吴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吴某心中的疑问并予以保密。
中原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