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56.00 KB
- 文档页数:15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相对性状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5、杂交与自交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在F2 代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提出问题) 【知识点讲解】黄色圆粒X 绿色皱粒黄色圆粒【实验结论】2/16 YYRr4/16 YyRrF 2表现型:9/16 黄色圆粒 3/16 绿色圆粒 3/16 黄色皱粒 1/16绿色皱粒【实验分析】对每对性状单独分析 粒色: 黄色315 + 101 = 416绿色108 + 32 = 140黄色:绿色=416: 140 , 接近于3: 1粒形:圆粒 315 + 108 = 423皱粒101 + 32 = 133圆粒 :皱粒=423 : 133 , 接近于3 : 1。
【特别提醒】①F2重组类型是相对于亲本(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而言,为黄色皱粒( ②每对性状遗传遵守基因分离定律:黄 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 色皱粒=9:3:3:仁 (黄 色:绿色)x (圆粒:皱粒)=(3: 1) x ( 3: 1) 【典型例题】下列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315:108 粒 101粒 32粒共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 4种表现型F 2基因型 :1/16 YYRR 1/16 yyRR 1/16 Yyrr 1/16 yyrr 2/16 YyRR 2/16 yRr 2/16 Yyrr3/16 )和绿色圆粒(3/16 )。
A. 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根据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不适用于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B.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C.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是随机的,所以称为自由组合定律D.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孟德尔假说:⑴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⑵在形成配子时,抉走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走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因此,良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一、花:1、两性花:一朵花中有雄蕊和雌蕊,如:豌豆,水稻,小麦等。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
①雌雄同体:一株植株上有雄花和雌花,如:玉米。
②雌雄异体:一株植株上只有雄花或雌花,如:银杏。
2、花的结构:3、豌豆花:(1)为两性花,呈蝶形的花冠中,有一对花瓣始终紧紧地包裹着雄蕊和雌蕊。
(2)豌豆是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
),并且是闭花授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3)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二、豌豆的人工杂交过程(人工异花传粉过程)去雄:除去未成熟花(花蕾期)的全部雄蕊。
注:雌雄异株或雌雄异花不需去雄,雌花套袋即可。
套袋授粉套袋(1)亲代:P,子一代:F1,子二代:F2,雌:♀,雄:♂。
(2)两次套袋的目的:防止外来花粉或环境因子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
豌豆的易于区分的7对相对性状,课本第3页。
例:下列属于生物的相对性状的是:(AC )A、爸爸的单眼皮和儿子的双眼皮B、小白兔的长毛与细毛C、小鼠的黑毛与灰毛D、人的身高与体重E、猫的白毛与蓝眼三、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1-5)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F2为什么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1)显性性状: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豌豆的高茎。
隐性性状:孟德尔把F1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如豌豆的矮茎。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2、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
(1)遗传因子决定性状。
如:显性遗传因子(D)决定显性性状,隐性遗传因子(d)决定隐性性状。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如:纯种高茎豌豆体细胞的遗传因子为DD。
应对市爱护阳光实验学校高一生物必修2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盂德尔的豌豆杂交〔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性状别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 ×dd杂交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别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别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 DD×Dd。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 Dd×Dd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那么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那么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假设后代无性状别离,那么待测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假设后代有性状别离,那么待测个体为杂合子假设后代无性状别离,那么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假设后代有性状别离,那么待测个体为杂合子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1〕如后代性状别离比为显:隐=3 :1,那么双亲一都是杂合子〔Dd 〕 即Dd ×Dd 3D_:1dd〔2〕假设后代性状别离比为显:隐=1 :1,那么双亲一是测交类型。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第二课时一] 教学过程导言孟德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1代只有一种表现型,F2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孟德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作了解释,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学生回答:用测交法。
二] 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提问:什么叫测交?学生回答:是用F1代与亲本的隐性类型杂交。
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指导:这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0。
孟德尔用F1作了测交实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的预想。
证实了他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设疑:用F1(YyRr)作母本和父本测交的试验结果怎样呢?学生争先恐后推演,教师出示投影,比较测交结果,师生结论是: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这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教师介绍:豌豆体细胞有7对同源染色体,控制颜色的基因(Y与y)位于第l对染色体上,控制形状的基因(R与r)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
学生活动:观看减数分裂多媒体课件。
巩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而理解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动态关系,即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设疑:如果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不能自由组合?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教师出示投影,显示如图思考:在此图中哪些基因能自由组合?哪些不能自由组合?为什么?学生回答:YR与D或d能自由组合,yr与D或d能自由组合,Y不能与R或r组合,y 不能与R或r组合。
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分离,等位基因也要分离,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总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基本概念:(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基因分离定律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P:AA×aa↓杂交↓杂交F1:高茎豌豆F1:Aa↓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AA Aa aa3 :1 1 :2 :1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
这表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是隐性性状。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
单元知识点小结生物(2019)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易于成功的原因:(1)豌豆是、,所以自然状态下豌豆都是。
(2)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
(3)花大,易于操作。
2.孟德尔把F1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如高茎;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作,如矮茎。
后来,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
(P4)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的研究方法是,两大定律的适用范围:。
4.分离定律实质:减数分裂Ⅰ后期。
5.判断基因是否遵循两大定律的方法:。
6.孟德尔验证假说的方法是7.测交实验结果能说明:。
8.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方法是;不断提高纯合度的方法是;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方法是(植物常用)、(动物常用)。
9.孟德尔对分离现象提出的假说内容:(1)生物性状是由决定的。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3)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进入不同的配子。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P5)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1.孟德尔针对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提出的“自由组合假设”:F1(YyRr)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可以自由组合。
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
(P10)2.孟德尔用实验验证了其“自由组合假设”是正确的。
(P11)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和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P12)4.自由组合定律实质:。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个基因,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的基因可能是。
5.孟德尔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取得成功的原因:①选用了正确的实验材料:;②用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③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试验→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即法。
④由的研究思路;⑤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遗传因子,有利于逻辑分析遗传的本质。
6.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课时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 [学习导航]1.概述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重点] 2.解释自由组合定律现象并验证。
[重、难点] 3.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4.说出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联系及等位基因的含义。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阅读教材P9~P10)1.过程与结果2.分析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阅读教材P10)1.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1)黄色圆粒产生的配子:Y、R。
(2)绿色皱粒产生的配子:y、r。
2.F1产生配子的类型及比例:YR∶Yr∶yR∶yr=1∶1∶1∶1。
3.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1)配子结合方式:16种。
(2)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9种。
(3)F2的表现型:4种。
4.F 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 (1)双显型。
黄色圆粒:YYRR 、YyRR 、YYRr 、YyRr 。
(2)一显一隐型。
黄色皱粒:YYrr 、Yyrr 。
绿色圆粒:yyRR 、yyRr 。
(3)双隐型。
绿色皱粒:yyrr 。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阅读教材P 10~P 11)1.方法:测交,即让F 1与隐性纯合子类型杂交。
2.作用(1)测定F 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2)测定F 1遗传因子的组成。
3.测交遗传图解⊙点拨 黄色皱粒个体Yyrr 与绿色圆粒个体yyRr 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也为1∶1∶1∶1,但该交配方式不能称为测交。
四、自由组合定律(阅读教材P 11)1.发生时间:形成配子时。
2.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阅读教材P 12)1.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并且认识到孟德尔提出的理论的重要意义。
2.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了基因、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1.连线2.判断(1)F 1的表现型与亲本中黄色圆粒作为母本还是父本无关。
人教版生物生物必修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问题探讨1. 粉色。
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 提示: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
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
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二)实验1.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 ∶Dd ∶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
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
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 模拟实验的结果与孟德尔的假说是相吻合的。
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代表孟德尔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统计的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
但证明某一假说还需实验验证。
(三)技能训练提示:将获得的紫色花连续几代自交,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色花选育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不再出现白色花为止。
(四)旁栏思考题不会。
因为满足孟德尔实验条件之一是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即任何一个雄配子(或雌配子)与任何一个雌配子(或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五)练习基础题1.B。
2.B。
3. (1)在F1水稻细胞中含有一个控制合成支链淀粉的遗传因子和一个控制合成直链淀粉的遗传因子。
在F1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因子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支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含直链淀粉遗传因子的配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其比例为1∶1。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学 习目 标核 心 素 养 1.阐明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重点)2.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重、难点)3.举例说明基因型和表型的含义。
4.说出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1.用假说—演绎法推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学习他对科学的热爱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3.通过对不同题型的解题训练,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领悟其中的解题方法。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1.过程与结果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 1 黄色圆粒↓⊗F 2⎩⎪⎨⎪⎧表型:黄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绿色皱粒比例:9∶3∶3∶1 2.分析(1)性状的显隐性(2)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 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1)过程图解(2)F 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①双显型:黄色圆粒:YYRR 、YyRR 、YYRr 、YyRr 。
②一显一隐型⎩⎪⎨⎪⎧黄色皱粒:YYrr 、Yyrr 绿色圆粒:yyRR 、yyRr③双隐型:绿色皱粒:yyrr 。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验证方法:测交法。
2.遗传图解由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可推知:(1)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1∶1∶1∶1。
(2)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
3.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1)F 1产生4种类型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2)F 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实验选材方面: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对生物性状分析方面:先研究一对性状,再研究多对性状。
3.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方面:运用了统计学方法。
4.实验的程序方面:提出问题―→实验―→分析―→假设(解释)―→验证―→总结规律。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表型(也叫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1.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解释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
2.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它们出现的概率,在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的优良品种。
(2)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可以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推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的表型与亲本中黄色圆粒作为母本还是父本无关。
( )2.杂种F1(YyRr)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 )3.纯合的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2中重组类型比例为3/8。
( )4.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基因型有4种,比例为9∶3∶3∶1。
( ) 5.F2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 )6.基因型相同,表型一定相同。
( )提示:1.√2.×F1会产生4种多个配子。
3.×纯合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F2中重组类型比例为5/8。
4.×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表型有4种,基因型有9种。
5.√6.×表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解释[问题探究]1.仔细观察教材P9图1-6及P11图1-8,讨论F2的重组类型中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什么?占重组类型的比例为多少?提示:YYrr、yyRR;1/3。
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所占比例是多少?F2的绿色圆粒豌豆中杂合子所占比例是多少?提示:1/16;2/3。
[归纳总结]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两对相对性状是指粒色(黄色和绿色)和粒形(圆粒和皱粒)。
实验过程及分析如下:(2)结论⎩⎪⎨⎪⎧F1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F2中除了出现两个亲本性状外,还出现了两个非亲本性状,即重组类型(3)分析⎩⎪⎨⎪⎧⎭⎪⎬⎪⎫粒形⎩⎪⎨⎪⎧⎭⎪⎬⎪⎫圆粒9+3=12皱粒3+1=4符合3∶1粒色⎩⎪⎨⎪⎧⎭⎪⎬⎪⎫黄色9+3=12绿色3+1=4符合3∶1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综合分析两对相对性状:黄色圆粒:3/4×3/4=9/16;绿色圆粒:1/4×3/4=3/16;黄色皱粒:3/4×1/4=3/16;绿色皱粒:1/4×1/4=1/16。
即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
特别提醒:(1)重组类型是指F2中与亲本(不是F1)表型不同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
(2)若亲本为纯合的黄圆和绿皱,则F2中的绿圆(3/16)和黄皱(3/16)为重组类型;若亲本为纯合的绿圆和黄皱,则F2中黄圆(9/16)和绿皱(1/16)为重组类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1)双显性状(黄色圆粒)可用直角三角形A的三条边表示,占9份,共有4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比例为1YYRR∶2YYRr∶2YyRR∶4YyRr。
(2)一显一隐性状(黄色皱粒)可用直角三角形B的三个角表示,占3份,有2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比例为1YYrr∶2Yyrr。
(3)一隐一显性状(绿色圆粒)可用直角三角形C的三个角表示,占3份,有2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比例为1yyRR∶2yyRr。
(4)双隐性状(绿色皱粒)占1份,有1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即yyrr。
所以,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5)①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占1/16×4。
②双杂合子(YyRr)占4/16。
③单杂合子(YyRR、YYRr、Yyrr、yyRr)共占2/16×4。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
下列表达中正确的是( )A .F 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B .F 1产生基因型为YR 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 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C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 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D .F 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 和基因型为yr 的比例为1∶1D [F 1产生4种配子,不是4个;F 1产生4种精子和4种卵细胞,YR ∶yR ∶Yr ∶yr =1∶1∶1∶1,4种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随机结合,但精子的数量远多于卵细胞的数量。
自由组合是指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2.番茄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果对黄果为显性。
现有高茎黄果的纯合子(TTrr)和矮茎红果的纯合子(ttRR)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问:(1)F 2中出现的重组型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
(2)F 2中高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________,矮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_______,高茎黄果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若F 2共收获800个番茄,其中黄果番茄约有________个。
[解析] (1)重组类型为高茎红果(T_R_)和矮茎黄果(ttrr),占F 2的比例为9/16+1/16=5/8。
(2)高茎黄果中纯合子为TTrr T_rr =1/163/16=1/3。
(3)F 2中黄果占1/4,故个数约为1/4×800=200(个)。
[答案] (1)5/8 (2)9/16 3/16 1/3 (3)200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及定律的内容[问题探究]1.从测交亲本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测交可以确定F 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提示:测交是让F 1与隐性纯合子类型进行杂交,由于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对F 1个体产生的配子所决定的性状没有影响,所以测交后代出现的性状及比例与F 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相符。
2.若两亲本杂交,后代表型比例为1∶1∶1∶1,据此能否确定亲本的基因型?提示:不能。
当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 ×aabb 或Aabb ×aaBb 时,其后代表型比例均为1∶1∶1∶1,仅依据此比例不能确定亲本的基因型。
3.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提示:(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的遗传因子。
(3)两对或两对以上控制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
[归纳总结]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②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③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3)理论预期:按照孟德尔的假设,F1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且比例为1∶1∶1∶1,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yr,所以,测交产生四种类型的后代:黄圆(YyRr)、绿圆(yyRr)、黄皱(Yyrr)、绿皱(yyrr),且比例为1∶1∶1∶1。
(4)测交实验过程(5)结果及结论①F1的基因型为YyRr。
②F1减数分裂产生四种配子YR∶Yr∶yR∶yr=1∶1∶1∶1。
③证实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的“三性”(1)同时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同时进行。
(2)独立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去。
(3)普遍性:自由组合定律广泛适用于生物界。
1.下列有关测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交实验是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验证的方法B.对基因型为YyRr的黄圆豌豆进行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该基因型的个体C.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产生配子的种类和产生配子的数量等D.对某植株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Rrbb和Rr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RrbbA [选项A ,测交是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验证的方法;选项B ,基因型为YyRr 的个体会产生YR 、Yr 、yR 、yr 四种配子,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一种配子yr ,测交后代中会出现基因型为YyRr 的个体;选项C ,测交不能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选项D ,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一种配子(rb),所以若“某植株”产生的两种配子是Rb 、RB ,则其基因型是RRB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