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心肺复苏
- 格式:ppt
- 大小:2.83 MB
- 文档页数:41
2010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心脏骤停一、心脏骤停的定义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患者对刺激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或濒死叹息样呼吸,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致患者即刻死亡,即心脏性猝死。
二、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三无1、无意识——病人意识突然丧失,对刺激无反应,可伴四肢抽搐;2、无脉搏——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3、无呼吸——面色苍白或紫绀,呼吸停止或濒死叹息样呼吸。
注:对初学者来说,第一条最重要!三、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四种心律类型1、心室颤动:心电图的波形、振幅与频率均不规则,无法辨认QRS波、ST段与T波。
2、无脉性室速:脉搏消失的室性心动过速。
注:心室颤动和无脉性室速应电除颤治疗!3、无脉性电活动:过去称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是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
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30次/分以下(慢而无效的室性节律)。
4、心室停搏: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注: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电除颤无效!四、心脏骤停的治疗——即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心肺复苏的五环生存链心肺复苏:是指对早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循环、人工呼吸、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它包括三个环节:基本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将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一、早期识别与呼叫二、早期心肺复苏三、早期除颤/复律四、早期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五、新增环节——心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一、早期识别与呼叫(一)心脏骤停的识别——三无1、无意识判断方法: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2、无脉搏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
2010年版心肺复苏1、发现患者,立即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安全后立即实施操作。
2、判断患者意识,分别在患者的两侧拍打,两侧贴耳呼唤患者,判断有无意识。
无意识立即判断呼吸。
3、判断呼吸,打开衣服,观察患者胸腹部有无起伏,观察时间为5到10秒钟,如无呼吸立即指定专人呼救,带上除颤仪和复苏囊。
说明没有呼吸和意识。
4、判断循环:以右手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5到10 秒,判断位置为患者喉结旁开2-3CM。
注意协助患者取安全体位。
立即将病人平卧安置于平整硬板床或地面上。
5、判断无颈动脉搏动后开始心脏按压,位置为胸骨中下1/3处,按压方法为双手掌根重叠手指扣合,双臂垂直按压胸骨,深度5CM,频率100次/分。
双手不能离开胸部。
6、打开呼吸道:首先清除口腔异物,假牙取出,打开气道:①右手小鱼际肌按住患者头向下压,左手示中两指配合压于下颌角的拇指将患者下颌往上抬并打开嘴巴。
②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地面,双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时向上托起下颌,适用于怀疑有颈椎骨折者。
7、人工呼吸:口对口或用复苏囊吹气两次,同时观察胸部起伏情况,每次通气量为500-600 ML,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8、人工呼吸后继续按压,完成5个循环后,观察患者瞳孔、面色、神志、呼吸、脉搏、四肢等。
9、心肺复苏成功标准: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搏动恢复,瞳孔由大缩小,皮肤黏膜、口唇甲床恢复红润、四肢有抽动。
意识恢复。
10、抢救成功者建立静脉通道转送住院部进一步治疗。
做好交接班。
注:在有除颤仪的情况下可以先给予除颤,除颤后继续CPR,直到抢救成功。
2010版新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1. 确认环境安全:- 检查现场是否安全,避免自身受伤。
- 如果环境不安全,请尽快将伤员移至安全地点。
2. 判断伤员意识状态:- 轻轻拍打伤员肩部并大声呼喊,观察伤员是否有反应。
- 如果无反应,则判断为失去意识。
3. 呼救并寻求帮助:- 大声呼救,寻求周围人员协助。
- 如果有人能够协助,请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4. 检查呼吸:- 靠近伤员面部,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
- 同时用面颊感受空气流动,用耳朵倾听呼吸声音。
- 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
5. 如果伤员有呼吸,则实施恢复位置:- 将伤员置于恢复位置,持续观察呼吸情况。
6. 如果伤员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则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将伤员平躺于坚硬的平面上。
- 跪在伤员一侧,双手叠放于胸骨下1/3处。
- 用力向下按压,按压深度约5-6厘米。
- 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7. 实施人工呼吸:- 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
- 人工呼吸时,先打开气道,捏住鼻子,用口对口或口对面罩的方式吹气。
8. 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交替进行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直到专业人员到场或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
9. 如果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打开AED,并按照语音指示操作。
- 在对伤员进行除颤电击后,立即重新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10.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场接手,或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为止。
以上是2010版新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请谨记这些步骤,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的流程及现场救治变化要点心肺复苏流程:从“A-B-C”到“C-A-B”2010 版指南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成人和儿科患者(包括儿童和婴幼儿,除外新生儿)基础生命支持(BLS)的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变成了“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
这样能减少从识别到初次按压的时间,但却需要对每一个曾受过CPR培训的人员进行重新培训,让他们放弃已经建立起来的“A-B-C”模式,重新认识和接受“C-A-B”模式的训练。
指南推荐的这种变化基于以下原因:(1)绝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都是成人。
在各种年龄段的心脏骤停患者中,存活率最高的是那些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VF)或无脉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
在这些患者中,心肺复苏(CPR)关键的初始部分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2)在 A-B-C 顺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设备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被延误。
C-A-B 顺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通气延误时间能尽量缩短至仅为完成第一轮胸外按压的时间(30 次胸外按压大约在18 秒内完成)。
(3)不到50%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了目击者实施的CRP。
这可能有许多原因,其中最大的障碍可能是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若一开始就实施胸外按压,就能保证更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CPR救治,那些不能或不愿实施人工呼吸的施救者至少能完成胸外按压。
(4)医务人员根据心脏骤停最可能的原因而改变急救程序是合理的。
如果发现一名患者突然倒地,而现场仅有一个医务人员时,该医务人员可能会认为患者突发VF型心脏骤停;一旦该施救者证实该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仅有叹气样呼吸,施救者就必须立即激活急救反应系统,拿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后进行电除颤,然后实施CPR操作。
但对一名推测为淹溺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窒息性心脏骤停患者,在呼叫急救反应系统之前,先给予大约5个循环(约2分钟)的传统CPR(包括人工呼吸)。
●一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二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
●三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四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五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而不是A-B-C)。
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六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100 次)。
●七成人按压幅度已从4 至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5 厘米。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2010(新):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2005(旧):成人心肺复苏程序从开放气道开始,检查是否可正常呼吸、然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后进行30 次胸外按压,之后再进行 2 次呼吸。
●强调胸外按压,但对于窒息性骤停,为A-B-C●理由: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
这些患者CPR早期最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按ABC顺序,现场急救者开放气道、嘴对嘴呼吸、放置防护隔膜或其他通气设备会导致胸外按压延误(特别对不能或不愿予人工通气者至少会实施胸外按压)。
通过改变顺序,使胸外按压开始的更快,至胸外按压第一组完成(30次按压约18秒即完成),开始就胸外按压可使更多心脏骤停者得到CPR。
这对大多数骤停者采取急救最为合理。
●2010(新):取消心肺复苏程序中的“看、听和感觉呼吸”。
在进行30 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2005(旧):“看、听和感觉呼吸”过去用于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
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2010版现场心肺复苏(一)概述心跳骤停(SCA)一般是指在平时身体健康、心脏相对正常或无致命性病变的情况下,心脏因突发疾病或意外事故而导致突然停止搏动,医学上称之为猝死。
心脏骤停意味着人体血液循环的停止。
人体内没有氧库,剩余氧只够心脏跳动几下、够脑细胞用10秒钟。
脑组织非常娇嫩,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当心跳呼吸停止4~6分钟后,脑细胞便基本死亡,即可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突发性心脏骤停是人类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有关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心脏骤停都发生在医院外。
由于急救系统到达现场的时间通常都超过6分钟,故伤病员往往因此失去最宝贵“黄金救命”时间,从而丧失生命或成为“植物人”。
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在4分钟之内对该类病员实施体外心脏除颤和现场心肺复苏,便能够加倍或3倍地提高病员的生存率。
现场心肺复苏(cpr)是一种适用于心跳、呼吸骤停的现场徒手急救的方法。
它通过现场第一施救者的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形成人工循环,维持伤病员心脏冠脉和脑部最低限度的供血供氧,让伤病员度过最危急的时刻。
现场心肺复苏不是单纯针对突发性心脏骤停的一个现场救命技术,而是根据心脏骤停的病因而定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死于心脏骤停和室颤的。
对于溺水、急性中毒、心脏压塞的人或儿童来讲,窒息也占有相当比例。
实践证明,窒息的人通过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也将得到很好的复苏效果,单纯的胸外按压同样能使心跳、呼吸骤停的人起死回生。
(二)心肺复苏基础知识1.心脏骤停的原因(1)各类心血管疾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包炎、中风等。
(2)各种意外事故:溺水、触电、电击、严重创伤、大出血、气道梗塞、中毒、塌方掩埋等。
(3)其他:手术及麻醉意外、诊断或治疗操作意外、呼吸停止等。
2.心肺复苏年龄分段(1)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小时内的患儿。
(2)婴儿:一周岁以内的患儿。
(3)儿童:一周岁到八周岁的患儿。
(4)成人(青少年):八周岁以上的患儿。
3现场心肺复苏操作步骤现场心肺复苏的步骤由3个核心技术组成,即人工循环、打开气道、人工呼吸。
2010版心肺复苏一、概述1.心脏骤停的诊断: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2.心肺复苏的概念:针对心跳、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以人工呼吸代替患者的自主呼吸。
二、2010 CPR指南(一)有效的按压1、胸外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胸骨与剑突交界处向上二横指;胸部正中两乳头连线水平。
2、胸外按压幅度: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5厘米,儿童及新生儿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3、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保证每次按压后的胸部回弹。
在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为1:1。
4、按压姿势: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以保证每次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二)开放气道5、开放气道的手法:①仰头举颏法:左手的小鱼际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示指、中指置于下颏骨处,向上抬颏,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
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拇指抬下颌。
②双手抬颌法: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的患者。
③仰头抬颈法(三)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方法: 口对口法,口对鼻法及口对气管呼吸孔法、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口对面罩呼吸、球囊-面罩装置等;最常见、最方便的人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
吹气法:持续1秒以上,每次吹气量为400-600ml,呼吸频率10-12次/分。
按压:通气= 30:2完成五个循环后(约2分钟),进行复苏效果判断。
复苏有效的6个指征:1.触及颈动脉搏动2.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3.出现自主呼吸4.面色、口唇紫绀转红润5.瞳孔变小出现对光反射6.测量肱动脉收缩压≧60mm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