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计量法律法规
- 格式:doc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10
《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1.1 办法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加强对能源计量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制度,促进能源计量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制定本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类建筑、工业企业、交通运输、民用燃气、农业等领域的能源计量工作。
第二章能源计量监督管理的主体2.1 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实施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制定能源计量技术标准和规范,监督评估和认证能源计量设备的准确性。
2.2 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能源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在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和实施地方范围内的能源计量工作。
第三章能源计量设备的选择和使用3.1 按需选用计量设备各使用能源单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计量设备,确保计量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2 计量设备的检定和检验使用单位应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检定和检验,并保留相应的检定和检验记录。
第四章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4.1 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使用单位应按照设备的计量要求,及时采集能源计量数据,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能源计量数据的监测与分析使用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数据监测与分析系统,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异常情况。
第五章能源计量监督检查5.1 定期监督检查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应定期对各使用单位进行能源计量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计量设备的准确性、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和监测等。
5.2 不定期抽查检查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可以不定期对各使用单位进行抽查检查,以确保能源计量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第六章法律责任6.1 违反能源计量管理规定的行为对于违反能源计量管理规定的行为,地方能源主管部门有权依法进行处理,并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6.2 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因能源计量不准确或数据伪造等行为导致他人权益受损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能源计量管理规定引言: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国家的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监管和管理,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能源计量管理规定,旨在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本文将从能源计量标准、能源计量设备、能源计量数据管理以及能源计量监督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能源计量标准能源计量标准是能源计量管理的基础,它规定了能源计量的方法、要求和计量单位,为能源消耗的准确测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各行业应根据国家能源计量标准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确保能源计量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能源计量标准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1. 统一的计量单位:各行业应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方便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2. 清晰的计量方法:能源计量方法应简单易行,确保准确测量,避免数据误差。
3. 完备的计量要求:能源计量标准应明确各行业的计量要求,包括计量设备的安装位置、使用规范以及数据传输和存储的方式等。
二、能源计量设备能源计量设备是实现能源计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能源计量工作的有效性。
各行业应按照国家标准选用适用的能源计量设备,并确保其符合相应的技术规范。
能源计量设备的选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适用性原则:能源计量设备应能够满足各行业的计量需求,能够准确测量不同种类的能源消耗。
2. 可靠性原则:能源计量设备应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易用性原则:能源计量设备应具备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等特点,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运维成本。
三、能源计量数据管理能源计量数据是进行能源消耗分析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对于实施能源管理和节能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各行业应建立科学的能源计量数据管理体系,确保能源计量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能源计量数据管理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能源计量数据的收集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管理制度)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修改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促进能源使用的科学合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能源计量管理条例》,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能源计量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监督。
第三条能源计量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便民的原则,并依法保护相关信息的安全。
第四条本单位应当加强对能源计量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原则。
第五条本管理制度的执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能源计量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责,保证能源计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二章能源计量工作组织第六条本单位应当设立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机构,并负责能源计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第七条本单位应当制定能源计量工作的年度计划、目标与任务,并将其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与绩效考核体系。
第八条本单位应当设立能源计量工作专班,负责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维修与校准、实施节能管理措施、开展能源管理与培训工作等。
第九条本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能源计量器具的选型与采购、安装与验收、维修与保养、报废与检定等。
第十条本单位应当制定能源计量工作的应急预案,并组织定期演练,以应对突发事件。
第三章能源计量器具管理第十一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能源计量器具档案,包括计量器具的名称、型号、制造商、编号、安装位置、使用部门等基本信息,并负责更新档案。
第十二条本单位应当建立能源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验收与校准制度。
第十三条本单位应当保养和维修能源计量器具,并设立专门的维修人员,进行维护和校准。
第十四条本单位应当及时处理发现的能源计量器具故障,并做好记录与报告。
第十五条本单位应当定期进行能源计量器具的检定与校准,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六条本单位应当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退运和报废,将报废器具及时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应记录。
第四章能源计量数据管理第十七条本单位应当建立统一的能源计量数据管理系统,对能源计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报告。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一、引言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作为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监控和评估能源使用情况,为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
本文将从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定义、实施要求、优势以及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定义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系统,对企事业单位的能源使用进行定量的测量、评估和监控,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求1. 法律法规依据: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应遵循国家能源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能源计量标准、能源计量设备的使用要求等。
2. 数据采集与传输: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应具备可靠的数据采集设备和传输系统,确保能源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数据监测与分析: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应能够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实时掌握能源消耗情况,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报表和分析结果。
4. 信息共享与公示: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应能够实现能源数据的共享和公示,以增强能源管理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
5. 持续改进与优化: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应具备持续改进和优化的机制,根据能源使用情况和管理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优势1.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通过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能源使用情况,进而制定科学的节能措施和管理策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增强数据准确性: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能源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数据收集的影响。
3. 降低能源成本:通过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分析能源数据,找出能源使用的瓶颈和浪费点,并制定相应的节能方案,从而降低能源成本。
4. 促进能源管理的透明度: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可以实现能源数据的共享和公示,增加了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能源管理的透明度,促进能源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2010年9月1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2号公布,根据2020年10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1号修订)第一条为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用能单位从事能源计量活动以及实施能源计量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能源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能源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能源计量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推广经济、适用、可靠性高、带有自动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具有智能和物联网功能的能源计量器具,促进用能单位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引导用能单位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1-X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第五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计量管理职责,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确保能源计量数据真实准确。
第六条用能单位应当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用能单位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应当满足能源分类、分级、分项计量要求。
第七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第八条用能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符合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确保在用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
第九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制度。
用能单位应当保证能源计量数据与能源计量器具实际测量结果相符,不得伪造或者篡改能源计量数据。
第十条用能单位应当将能源计量数据作为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对各类能源消耗实行分类计量、统计。
第十一条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应当以能源计量数据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采取计量管理或者计量改造措施。
-2-X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第十二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工作。
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定期接受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培训。
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32号(2010年9月17日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加强能源计量监督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用能单位从事能源计量活动以及实施能源计量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全国能源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能源计量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能源计量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推广经济、适用、可靠性高、带有自动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具有智能和物联网功能的能源计量器具,促进用能单位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和检测体系,引导用能单位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第五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明确计量管理职责,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确保能源计量数据真实准确。
第六条用能单位应当配备符合规定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用能单位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应当满足能源分类、分级、分项计量要求。
第七条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台账,加强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第八条用能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使用符合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确保在用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
第九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数据管理制度。
用能单位应当保证能源计量数据与能源计量器具实际测量结果相符,不得伪造或者篡改能源计量数据。
第十条用能单位应当将能源计量数据作为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对各类能源消耗实行分类计量、统计。
第十一条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年度节能目标和实施方案,应当以能源计量数据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采取计量管理或者计量改造措施。
第十二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从事能源计量工作。
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工作人员应当具有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定期接受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培训。
第十三条用能单位可以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社会公正计量行(站)对大宗能源的贸易交接、能源消耗状况实行第三方公正计量。
编号名称生效日期适用内容发布部门查新途径类型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10/26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017/12/27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8/10/26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2015/4/24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2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6(2009年12月26日修订)2009/12/26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29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1.1全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网络法律9节约用电管理办法2000.12.29全文国家经贸委网络法规10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督管理办法2009.9.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法规11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6.8.6全文国务院网络法规12《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2016年6月1日修订)2016.6.1全文国家发改委/质监总局网络法规13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1.6.21全文财政部、发改委网络法规14《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16.12.20全文国务院网络法规15工业节能管理办法2016.6.30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法规16《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版2007年全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网络节能技术17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一批)2009.12.4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18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二批)2012.10.1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19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三批)2014.3.6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0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产品)淘汰目录(第四批)2016.3.14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1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一批)2009.5.27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2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二批)2010.8.16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23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三批)2011.12.8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节能技术能源法律法规清单48GB/T 15316-2009《节能监测技术通则》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49GB/T 15912.1-2009《制冷机组及供制冷系统节能测试 第1部分:冷库》2010.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0GB/T 17166-1997《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1998.10.1全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51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2007.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2GB/T 17981-2007《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2008.6.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3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003.3.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4GB 19210-2003《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2003.6.30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5GB 19576-2004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2005.3.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6GB 19577-2015《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2017.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7GB 19761-2009《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2010.9.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8GB 50033-201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2013.5.1全文国家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59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2014.6.1全文国家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0GB 50365一2005《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2006.3.1全文国家建设部/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1GB/T 13467-2013《通风机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2014.7.1全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62GB/T 13468-2013《泵类系统电能平衡测试与计算方法》2014.7.1全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络规范63GB/T 6422-2009《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4GB/T 3484-2009 《企业能量平衡通则》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5GB/T 15320-2001《节能产品评价导则》2001.7.1全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66GB/T 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2009.1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7GB/T 28750-2012《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2013.1.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8GB/T 13471-2008《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2009.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69GB/T 16664-1996《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1997.7.1全文国家技术监督局网络规范70GB/T 12325-2008《电能质量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2009.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71GB/T 12326-2008《电能质量 电压波动和闪变》2009.5.1全文国家质监总局网络规范。
第一部分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8号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1号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30号第二部分国家规章、制度及相关文件综合节能政策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8]10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质检总局、国管局、国务院法制办印发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8]230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节能项目节能量审核指南》的通知发改环资[2008]704号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解放军总后勤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财政部、国资委、环保总局、中央文明办、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3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9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45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04]2505号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印发《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篇(章)”编制及评估的规定》的通知计交能[1997]2542号公共机构节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国办发[2007]5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国办发[2007]4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7]11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管局、国务院法制办关于贯彻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通知国管办[2008]295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财库[2004]185号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通知财库[2009]1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管局、财政部、中直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284号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和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具体措施的通知国管办[2008]293号国管局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深入开展节油节电活动的通知国管办[2008]196号国管局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节电节油以实际行动支援南方抗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国管办[2008]32号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做好中央和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紧急通知国管办[2007]365号国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国管房地[2007]159号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关于切实加强当前中央和国家机关资源节约工作的通知国管办[2005]248号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7]245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学校水电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2463号教育部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教发[2007]19号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建筑节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建科[2008]12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办法》的通知建科[2008]11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科[2008]9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试行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的通知建科[2008]80号建设部关于印发《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试行)的通知建科函[2007]271号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建设部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建科[2005]55号建设部关于开展《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相关国家标准宣贯、实施及监督工作的通知建办标函[2007]302号节电节油节水节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第三部分各地出台的政府机构节能文件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实施意见第四部分附录。
能源计量法律法规能源计量这事儿啊,跟咱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转那可是息息相关。
咱先来说说啥是能源计量。
简单来讲,就是对能源的量进行测量和统计。
比如说,咱们家里每个月用了多少度电,工厂生产消耗了多少吨煤,这都得靠能源计量来搞清楚。
为啥要有能源计量的法律法规呢?这就好比咱们玩游戏得有规则,不然就乱套啦。
比如说,有个工厂偷偷在能源计量上做手脚,少报自己的能源消耗,这对其他老老实实计量的工厂就不公平啦,也不利于国家对能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一家工厂参观。
那是个挺大的化工厂,各种管道和机器轰轰作响。
我就好奇地问他们的负责人,这能源计量咋保证准确呢?负责人一脸严肃地跟我说:“这可不敢马虎,要是计量不准,不仅成本核算出问题,还可能违反国家法律呢!”他带我看了他们先进的计量设备,还有详细的记录表格,每一项数据都清清楚楚。
再说这法律法规,那规定得可详细啦。
比如要求使用合格的计量器具,还得定期校准检验。
要是你用个不准的电表或者水表,那能行吗?还有啊,对于数据的记录和上报也有严格要求,不能造假,不能拖延。
这能源计量的法律法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就像咱们的手机软件,时不时得升级一下,才能更好用。
比如说,现在新能源发展得这么快,太阳能、风能的计量方法和标准也在不断地明确和规范。
对于企业来说,遵守能源计量法律法规那是必须的。
这不仅能让企业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能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是哪家企业因为能源计量违法被处罚了,那名声可就不好啦,合作方可能都要重新考虑跟它的合作。
咱们普通老百姓也别觉得这事儿跟自己没关系。
你想想,要是小区的水电费计量不准确,咱们是不是得多掏冤枉钱?所以,了解一些能源计量的法律法规知识,也能保护咱们自己的权益。
总之,能源计量法律法规就像是一个大管家,把能源的使用和计量管得井井有条,让咱们的能源利用更合理、更高效、更公平。
咱们都得重视起来,一起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份力!。
能源计量法律法规
1.法律条文(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第二十七条用能单位应当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按照规定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
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各类能源的消费实行分类计量和统计,并确保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办法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5
号
第三十九条企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建立能源计量器具管理制度,依据国家强制性标准,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保证能源计量器具量值准确。
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建立符合国家要求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能源消耗数据的在线采集,对各类能源的消费实行科学计量,向计量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能源计量管理数据。
2.
3.
接受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培训。
第十五条用能单位应当每年对其能源计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发现问题的,应当及时整改。
第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情况、列入国家能源效率标识管理产品目录的用能产品能源效率实施监督检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依法开展的能源计量监督检查。
《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东府〔2012〕23号
第三条市质监局负责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情况的监督检查,引导用能单位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督促用能单位定期对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
第五条重点用能单位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接受和配合节能主管部门或相关部门对其贯彻执行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情况和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具有节能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的能源管理员;
(三)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强化节能目标管理;
(四)加强能源计量和统计,执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制度。
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配备和使用经依法检定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建立能源计量数据库和分析制
度。
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确保能源统计数据的全面、及时、准确、可靠,按月报送能源统计报表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3. 能源计量国家强制性标准(节选):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4.3.2 用能单位应加装能源计量器具。
4.3.3 用能量(产能量或输运能量)大于或等于表1中一种或多种能源消耗量限定值
的次级用能单位为主要次级用能单位。
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应按表3要求加装能源计量器具。
4.3.4 单台设备能源消耗量大于或等于表2中一种或多种能源消耗量限定值的为主要
用能设备。
主要用能设备应按表3要求加装能源计量器具。
4.3.5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应符合表3的要求。
4.3.8 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应满足表4的要求。
5.2.3 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持证上岗;用能单
位应建立和保存能源计量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
5.3.6 能源计量器具应实行定期检定(校准)。
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的或超
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准使用。
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其检定周期、检定方式应遵守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标准规定的所有的能源计量器具都要实行定期检定(校准),并有确定检定周期。
4.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
第七十四条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32号令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七十四条等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重点用能单位未按照规定配备能源计量工作人员或者能源计量工作人员未接受能源计量专业知识培训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阻碍能源计量监督检查的,由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警告,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东莞市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东府〔2012〕23号
第十七条对未按规定做好器具配备及检定、能源计量统计、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或经审查报告不合格的重点用能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依
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