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0
衡水的红色经典故事衡水,这座位于河北省的小城,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在这个曾经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有许多经典的红色故事流传至今,让人们铭记着那段艰苦卓越的岁月。
一、红色的花朵在衡水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许多红色的花朵。
这些花朵并非真正的植物,而是一种红色的小旗帜。
这些小旗帜上印有五角星和红色的背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这是因为在衡水,有一位叫做李大钊的伟大先驱,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在衡水的时候,曾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衡水人民将他视为红色的象征,用红色的花朵来纪念他的贡献。
二、红色的山河衡水的山河也有着浓厚的红色氛围。
在这里,有一座叫做红旗渠的工程,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伟大工程。
红旗渠是一条人工运河,它将黄河的水引入到干旱的山区,为当地的农田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这项工程的建设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个壮丽的工程。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丰收和幸福。
如今,红旗渠已成为衡水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三、红色的精神衡水的红色经典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英雄们。
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献出生命的烈士,是为了人民幸福而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他们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和崇高。
在衡水的红色故事中,有一位叫做杨昌济的英雄,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着一支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最终,他为了掩护战友,英勇牺牲。
杨昌济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他被誉为红色的英雄,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四、红色的传承衡水的红色经典故事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在当地的学校里,红色教育成为了一门重要的课程。
学生们通过学习红色经典故事,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衡水也积极开展红色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衡水的名胜古迹有哪些衡水是大京九上靠近龙头北京的一颗明珠。
正迅速发展成为冀东南园林式现代化中心城市。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衡水的名胜古迹有哪些,欢迎大家阅读!衡水的名胜古迹:孝感圣姑庙圣姑庙位于河北省闻名全国的中国丝网之乡衡水市安平县,其庙宇位于安平‘闫会沃’村西。
安平古称博陵,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取“众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之意,得名安平。
安平自汉高祖置县,至今已历悠悠两千年,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中心,交通便利。
圣姑庙相传是汉光武帝刘秀降旨修建的。
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庙东侧筑高台重建,明、清两代多次扩建而成。
据史料记载,“燕赵齐鲁之民,虽千百里之远,致香火者如织”。
圣姑庙毁于1945年5月抗日战火之中,现仅存高大的台基,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姑庙由牌楼、碑亭、蹬道、门屋、工字殿、寝宫殿、观稼亭6个主体建筑组成,布置在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上。
钟鼓楼和配殿左右对称,为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寺庙布局。
衡水的名胜古迹:杨露禅故居杨禄禅故居位于广府古城南关。
始建于晚清。
原建筑分南北两段院落,北院为住宅,有主房、配房。
南院为店房。
总占地面积980平方米。
北院南北长14米,东西宽25米,占地350平方米,有瓦房9间(北屋6间,东屋3间);南院东西宽45米,南北长14米,占地630平方米,有房屋10间,敞棚4间,早年被毁。
1991年,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后,为弘扬太极文化,保护文物古迹,经广府镇政府提议,永年县政府决定对杨禄禅故居进行修复。
成立了修复故居筹建委员会,1993年10月动工,在原址上进行重修、增建。
1995年4月落成,200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后的杨禄禅故居占地面积达136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9.49平方米,整体建筑坐东面西。
分为两段院落,比原貌规模大、标准高。
设有走廊、明柱、古式门窗、隔扇等。
衡水的名胜古迹:冀州竹林寺竹林寺坐落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北关村东北300米处,乃冀州古城的四大名寺之一。
河北衡水的名胜古迹美丽的衡水大地,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
随来看看河北衡水的名胜古迹吧!河北衡水的名胜古迹冀州竹林寺碑原在冀州镇北关村东北方向的竹林寺遗址上,现由市文保所收藏。
碑长1.16米、宽0.6米、厚0.22米,只有半截可辨字迹。
据旧志⒃载,碑记为清乾隆十七年刻,其文为“冀为古郡城,内外不少名刹,东有泰宁,西有开元,南有南禅,而称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为首焉。
此碑为国家三级文物。
竹林寺竹林寺遗址位于北关村东北300米处。
据传,古时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现海市蜃楼幻景,可以隐隐看见亭台楼阁悬于空中,被传为三个仙山之一的紫微山。
明朝时冀州州守常命人将此云幻奇景绘图以传,嘉靖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州城东北修建竹林寺,后因洪水冲击等原因而毁废。
清朝末年,当地百姓曾自行投资,在遗址上重新修建竹林寺,但也早已毁坏。
遗址原来三面环水,南面有一狭长通道与岸连接,衡水湖蓄水后,通道没入水中,遗址成为湖中一岛。
1993年北关村在古遗址上建了一座殿。
古寺内铜佛像原在冀县文化馆保藏,十年动乱期间被砸毁,现只存竹林寺碑,由冀州市文物所收藏。
古城址位于旧城北部,自北关村西北500米处向西南方向延伸2000多米。
据考证,古城建于西汉高帝年间(约公元前201年-18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时,该城城周十二里。
北宋时,将城周扩大到二十五里。
元、明、清各朝也曾增修。
千百年来,由于风化和洪水侵袭,古城墙已残缺不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给人以历史变迁的苍凉之感。
现古城墙高三至五米,基底宽三十米,顶面宽四米。
张耳系西汉初王侯,封于冀州。
1982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进行了发掘,墓葬为一砖砌多室墓,墓室、墓道都用瓷砖砌筑,已被严重破坏,墓室内仅残留陶器碎片。
据专家分析,此墓年代为东汉晚期,非张耳之墓。
西元头墓坐落在旧城西1公里,封土高5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31米,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
衡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衡水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介绍:
1. 衡水皮影戏:衡水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清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衡水皮影戏以皮影为主要表演工具,通过手工剪刻、上色、穿孔等工艺制作而成。
衡水皮影戏的剧目丰富多样,包括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 衡水大鼓:衡水大鼓是一种传统的打击乐器,也是衡水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
衡水大鼓的演奏方式独特,既有鼓点、鼓声,又有唱腔、说白,表现了衡水地区的民间生活和文化传统。
3. 衡水民间舞蹈:衡水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包括踩高跷、跳秧歌、扭秧歌等。
这些舞蹈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衡水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衡水传统手工艺:衡水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包括剪纸、刺绣、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衡水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衡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衡水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其运河文化带非常有名,是全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舞蹈、音乐、戏曲、民间传统技艺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对于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重要的文化工作。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舞蹈、音乐、戏曲、民间传统技艺等。
传统舞蹈中有大运河舞、芦水河舞、北洼河舞等不同的表演形式,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动作和服饰,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
音乐方面有运河民歌、民间乐器演奏等,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戏曲方面,有着地方戏曲和曲艺,如坝坝大戏、高井大鼓等,代代传承,保护发展。
还有许多民间技艺,如八面玲珑、折纸花、面塑、毛铺等,这些技艺富有创意,在民间传承中不断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衡水市的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保护。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方面,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扶持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艺人传承和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和图书,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保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在衡水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并且在当地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各种传承活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为当地人民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精神支撑。
运河文化带的传统舞蹈和音乐,在当地各种节庆和民间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赞赏。
地方戏曲和曲艺也经过代代传承,成为了当地的文化符号。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
河北衡水市文化遗产浅析河北省的衡水市位于京津冀地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历史文化悠久,遗存丰富。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建筑等多个角度对衡水市的文化遗产进行探析。
一、历史文化遗产衡水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可追溯至商代时期,当时的衡水就已是商业和交通的重要枢纽,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夏陵墓等。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衡水是赵国的都城,其宫殿、城池等建筑遗址遗存至今并得到保护和展示。
同时,汉代和唐代时期的碑刻、塔庙、书院等文化遗产也在衡水大量保留下来,向后代传达了历史与文化的精髓。
二、艺术文化遗产衡水市的艺术遗产主要包括紫砂壶、景泰蓝、景德镇瓷器等。
其中,紫砂壶是衡水市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传承了当地工匠精湛的手艺。
而景泰蓝则是衡水市的红色文化之一,可以在市内多处博物馆和纪念馆中观看到。
此外,衡水市的传统乐器、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衡水鼓、草编等传统工艺品也随处可见。
三、建筑文化遗产衡水市的建筑文化遗产以古代建筑为主。
衡水的古建筑群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安平县的古城墙和大中桥。
衡水古城有2600多年的历史,曾是燕国和赵国的边疆重地,现已发掘的城楼、城池等建筑让人叹为观止。
而位于衡水市区的大中桥,则是古代木结构抽水式运河渠道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世界木结构工程奇迹”。
除此之外,衡水市还有许多古村落、庙宇、民居等建筑遗存,值得更加深入的发掘和保护。
总之,衡水市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的历史传承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目前,衡水市在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相信衡水市的文化遗产会更加美好地延续下去。
公选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学大纲(更新)公选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学大纲主讲教师:王长征开课单位:法政学院适用于专业:全部专业课程性质:公共课外学时数:16学分数:2课程号:gx06001-01开学学期:全年大纲执笔人:王长征大纲审查人:孙瑞华一、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定位:“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是面向衡水学院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科学地分析、研究衡水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研究衡水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2、综合性自学、研究衡水地域文化古今演进的历史过程,研究衡水地域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3、科学地分析、研究衡水地域文化,对比考察衡水地域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性文化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衡水文化的理性认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建议第一讲衡水地域文化概览(2课时)教学目的与建议:介绍衡水当地的基本情况,对衡水的文化特色搞总体把握住。
教学内容:一、衡水地域行政区划、交通、人口情况二、衡水的自然环境三、衡水历史上的移民1四、衡水当地的方言、饮食、民间信仰和民居第二讲衡水地域的文化历史名人(2课时)教学目的与建议:介绍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重点介绍董仲舒的生平、主要著作及社会贡献。
同时,建议学生介绍其他衡水历史人物的生平、及历史贡献。
教学内容:一、儒学大师――董仲舒二、药王――邳彤三、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四、盛世鸿儒――孔颖达五、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六、北京全聚德创始人――杨寿山第三讲衡水地域的名胜古迹(2课时)教学目的与建议:介绍衡水的文化历史古迹,挖掘这些古迹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介绍衡水的历史。
教学内容:一、衡水三塔二、窦氏青山墓三、周亚夫墓四、圣姑庙五、安济桥六、景县高氏墓群、封氏墓群第四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衡水之冀派内画(2课时)教学目的与建议:了解鼻烟壶在我国历史演进过程,介绍冀派内画的构成过程,掌控冀派内画的工艺特点和冀派内画大师王习三的生平成就,掌控冀派内画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衡水市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衡水市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衡水市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对衡水市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衡剧、皮影戏、泥人张、粉画、雕刻、剪纸、书法、民间音乐等等。
衡剧是衡水市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戏”。
衡剧自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源自地方戏曲而又融汇了潮剧、曲剧、秦腔等多种曲艺形式的综合性曲艺。
衡剧的演唱语言为方言,表演唱腔它有北腔、南腔、中腔三路。
唱腔豪放激越,表演追求形体感染力和真实感。
皮影戏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它是一种常见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
皮影戏又称“影戏”、“影子戏”、“靠影戏”、“打影子戏”等,它是一种利用透光的皮张或纸张制成的影子或人物形象,通过对其熟练的操控,创造出戏曲内容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典型代表,起源于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泥人张以泥土为主要原料,经过捏塑、上色等工艺制作而成。
泥人张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挑黏、剪刻、上色、装点等多个环节。
泥人张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民族的杰出艺术品之一。
粉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独特绘画形式,它以糯米粉为颜料,用坚硬的利器在特制的画框板上均匀地涂抹,形成线描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填充,再加上点、色、线等组合表现手法,绘制各种形彩生动的画面。
粉画一般以花鸟、山水、人物、胡同、建筑等为题材,其表现手法细腻传神,色调艳丽鲜明。
雕刻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雕刻刻切、雕塑琢磨等手艺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塑造出各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造型和形态。
衡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外,衡水还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介绍:
1. 衡水皮影戏:衡水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水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衡水皮影戏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既有京剧、评剧的表演技法,也有衡水地方特色的表演元素。
2. 衡水传统民俗:衡水传统民俗丰富多彩,有许多独特的节庆
活动,例如“逝水节”、“戏台会”、“龙须菜会”等等。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欢乐和娱乐。
3. 衡水秦腔:衡水秦腔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起源
于河北省衡水地区。
它以生动的表演、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衡水剪纸:衡水剪纸是衡水地区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衡水剪纸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界和传统文化,其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都非常高。
5. 衡水传统医药:衡水传统医药是衡水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之一,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
这些传统医疗技术不仅在当地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和赞誉。
以上是衡水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衡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
或缺的一环。
衡水市先秦时期文化遗址简述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河北沧州、山东德州,西连河北省会石家庄,北接河北保定,南抵河北邢台。
衡水市下辖桃城区、冀州区、深州市、枣强县、武邑县、武强县、饶阳县、安平县、故城县、阜城县、景县11个县市区,总人口443.54万人,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
衡水地貌为冲击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索泸河—老盐河、清凉江、江江河、卫运河—南运河9条河流流经境内,属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适宜农业耕作。
衡水市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其非常适合于人类生存。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祖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研究衡水市先秦时期文化遗址,对于揭示、研究衡水市地域特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贯通中华民族文化的脉络,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推动衡水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衡水市先秦时期文化遗址概况目前在衡水市境内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现已发现三处:景县桑高村遗址、景县西周庄遗址、冀州鱼种场遗址。
这三处遗址主要出土物有石镰、石斧、石球、红陶杯、灰陶鬲、红顶钵残片、灰陶尊残片、灰陶罐残片等。
从出土物的材质、器型、纹饰等方面看,这三处遗址具有仰韶文化后岗类型的特征。
先商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发现一处:武邑县大谷口遗址。
该处遗址主要出土物有石镰、红陶片、黑陶片,少量陶片上有较为规整的细绳纹。
由于出土遗物较少且特征不明显,因此难于判断其所属的先商文化类型。
然而,这是目前河北省东南部发现的唯一一处先商文化遗存,对研究本地区夏商文化的发展演变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主要有武强县周窝遗址、饶阳县南空城遗址、饶阳县东尹村遗址、饶阳县寺岗遗址。
这四处遗址主要出土物有红陶片、灰陶片、黑陶片、褐陶片等,陶片上的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交错绳纹、弦断绳纹、堆纹、刻划纹等。
衡水的文化传统
衡水,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城市。
衡水的
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首先,衡水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上。
作为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
的古城,衡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里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民俗文化。
这些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不仅见证了衡水的发展进程,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
其次,衡水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其丰富的民俗文化中。
衡水人民热爱传统文化,
传承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每年的春节期间,衡水的庙会、花会等传统活动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此外,衡水还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梆子戏、坠子戏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也成为了衡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衡水的文化传统体现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中。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衡水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古城墙、古庙宇、古街巷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衡水文化传统的见证者,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
同时,衡水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总的来说,衡水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
源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衡水的文化传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衡水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衡水的文化传统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成为这座城市的永恒底色。
河北省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桃城区衡水法帖拓印技艺所属地区:河北·衡水·桃城区文化遗产名称:衡水法帖拓印技艺遗产编号:1—8—8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申报日期:2007年申报人/申报单位:衡水桃城区遗产级别:省联系方式:衡水湖畔的阎庄,是衡水法帖的产生地。
衡水法帖形成于明永乐年间,燕王扫北,该区域战事频发,民不聊生,为了躲避战争,人们奔走他乡,以贩卖笔墨糊口度日。
该村一位姓阎的老汉非常酷爱书法艺术,在贩卖笔墨的过程中,见碑便拓,见帖就求,为了扩展生意,便萌生了自己刻板拓帖的想法,此后便开始了卖帖的生意,经世代传承流传至今。
衡水法帖拓印技艺自明代形成以来,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刻、拓印、制作技术方法。
雕刻帖板的木材,主要是选择平原地区生长缓慢、木质较硬、纤维较短的杜木、梨木、枣木和桃木,这些木材雕刻时不易走刀、跑刀,木板便于搬运保存。
衡水法帖大多以阴刻为主,雕刻采用直立刀法,陡刀立线、层层起底的方法;拓印工艺有锤拓、擦拓、蝉翼拓三种方法,拓片大多为毛边纸和宣纸,因为毛边纸和宣纸纤维较长、拉力强、不易破损,纸湿后能凹到字体内。
锤拓主要是多次着墨,着墨均匀,拓片品像好,但费时费工。
擦拓是一次性着墨,对纸的干湿和技术要求严格,此技术不易掌握,容易把纸擦破。
在衡水(阎庄)法帖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拓印技法。
从征集到的八百多张帖片中,锤拓、擦拓和蝉翼拓拓片均有。
而且风格各异,锤拓、擦拓纸黑字白,反差强烈,蝉翼拓纸如蝉翼,斑点透明,黑白相间。
衡水法帖的内容积极向上,思想性强。
所拓的帖片,字体齐全秀美,自然古朴,气韵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原作品的艺术风格。
其作品名家名帖居多,有《兰亭序》、《神童诗》、《治家格言》、《读书训》、《赤壁赋》、《道德经》、《千字文》、《十三行》以及字组画、楹联等。
字体有楷书、行书、隶书、草书、篆书等。
衡水法帖拓印工艺是古老的复、印刷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授课班级: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衡水的文化古迹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衡水历史的文化古迹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衡水三塔,难点是对圣姑孝道文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参考资料:课后作业:1.简述衡水三塔的历史2.宣传圣姑孝道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意义说起佛塔的起源,在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因为缅怀、纪念佛陀的缘故,便建塔以供养佛舍利。
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造塔的原因也变得很多,并不一定是为了收纳敬奉舍利。
造塔是为了使人不忘佛陀教诲的另一层意义。
而在佛塔中,通常会安奉着圣者舍利、经书及各种吉祥物品,让绕塔及顶礼者皆能积集功德。
在象征意义方面,佛塔则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层基台则代表十善业、三阶代表三宝、狮座代表法住于世、莲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则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佛塔是代表着佛陀的圣意──法身。
而造塔则是为了净除恶业、障碍以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极具威力的法门。
一、衡水三塔1、宝云塔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
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
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
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是一种享受。
"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衡水市区景点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衡水市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衡水古城、衡水湖、衡水中华武术馆等。
衡水古城是衡水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古城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明清古街、古城墙、古城门等,这些古迹见证了衡水的历史和文化。
在古城内漫步,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代城市的繁华和历史的厚重。
衡水湖是衡水市的一大自然景观,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之一。
湖水清澈,湖面宽广,周围山峦环抱,景色优美。
湖中有许多小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鹅岛”,岛上有许多天鹅栖息,是游客们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此外,湖边还有许多娱乐设施,如游艇、划船、钓鱼等,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衡水中华武术馆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衡水市的一大亮点。
武术馆内有许多武术表演和比赛,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
此外,武术馆还有许多武术培训班,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除了以上三个景点,衡水市区内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如衡水市博物馆、衡水市图书馆、衡水市人民公园等,这些景点各具特色,值得游客们前来一一探访。
衡水市区内的景点丰富多彩,无论是历史文化、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能让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北方的历史和文化,或者想寻找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妨来衡水市区走一走,看一看。
公共选修课:《衡水地域文化讲座》教案第四讲衡水的历史文化古迹授课班级:20 -20 学年第学期授课教师:王长征第四讲衡水的文化古迹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衡水历史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衡水历史的文化古迹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其丰富的文化背景,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计划学时:2学时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衡水三塔,难点是对圣姑孝道文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和讨论法参考资料:课后作业:1.简述衡水三塔的历史2.宣传圣姑孝道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意义说起佛塔的起源,在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因为缅怀、纪念佛陀的缘故,便建塔以供养佛舍利。
随着佛教的流传和发展,造塔的原因也变得很多,并不一定是为了收纳敬奉舍利。
造塔是为了使人不忘佛陀教诲的另一层意义。
而在佛塔中,通常会安奉着圣者舍利、经书及各种吉祥物品,让绕塔及顶礼者皆能积集功德。
在象征意义方面,佛塔则是代表了佛陀的圣意、法身,而且佛塔的每个部份都揭示了成佛之道。
除了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层基台则代表十善业、三阶代表三宝、狮座代表法住于世、莲座代表六度、基座四角代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则代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佛塔是代表着佛陀的圣意──法身。
而造塔则是为了净除恶业、障碍以及广积福德资粮的极具威力的法门。
一、衡水三塔1、宝云塔宝云寺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
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
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
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是一种享受。
"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寺内这株是由唐朝大诗人王之涣所栽。
唐开元二年,26岁的王之涣深得宰相张九龄赏识,并被推荐到当时的衡水县当主簿(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临别,见相爷府前有墩马蔺草,遂向相爷说:此草不贪肥水,千载永绿。
相爷既然信任我,学生也一定要像这无所贪图的马蔺草,在为国为民的仕途上,不怕风霜,永持文人的正义本色。
并讨得几棵栽于衡水,留得千古佳话。
2、景州塔【链接视频:景州塔】景州塔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建筑,位于景县城内,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因今景县原为景州所在地,所以人们通常称为景州塔。
舍利,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焚烧之后结成珠状的东西,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叫舍利子。
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一些国家的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
此塔既名“释迦文舍利宝塔”,想必与供奉佛舍利有关,惜无文字可考。
景州塔高大巍峨,站在塔下仰视,或站在塔外远观,此塔真一尊巨柱拔地而起,直插云天。
传说建造此塔时,采用土屯法,塔垒多高,土堆多高,塔建成后,再将土运走。
塔高十三层,外形为八面棱锥体,通高63.85米,底层周长50.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塔。
塔基由巨石铺成,塔基下有一深井,实际是地宫,供藏佛骨、佛经、佛像。
塔体由青砖砌成,塔内自下而上,砌有螺形阶梯,登阶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塔顶成葫芦形,由青铜铸就,高2.05米,葫芦下有铁丝网罩,每有风起,铁丝网罩被风鼓荡,如惊涛澎湃之声,故有“古塔风涛”之称。
景州塔究竟创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可考。
《景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古塔上曾悬有铁匾,匾上铸有“齐、隋重修”字样,重修既在齐、隋,其创建年代应早于此,当在北魏时代。
景州塔在国内享有盛名,与沧州铁狮子、赵州大石桥、正定隆兴寺大铜菩萨齐名,被誉为河北古代四宝之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景州塔的故事:清代,在景州流传着“从南京到北京,顶数景州钱粮轻”的说法。
传说,景州籍康、雍、乾三朝重臣魏廷珍康熙五十二年,魏廷珍中探花,,陪同皇帝南巡时过开福寺,乾隆皇帝见寺内的无量殿木椽[chuán]重重咬合,不见一根房梁,脱口说道:“此殿无梁(粮)?!”魏廷珍和景州地方官马上叩地谢恩:“谢万岁爷,免去景州的钱粮!”皇帝金口玉言,话已出口,不能收回。
至此,这一带交纳的钱粮就少了。
3、庆林寺塔庆林寺塔位于故城县饶阳店。
饶阳店原有一座很大的寺院,叫庆林寺,该塔坐落于寺内,故得名。
庆林寺塔大约建于北宋初期,外形呈八面棱锥体,用青砖砌成, 塔身共七层,高30余米,塔顶有一铜葫芦塔刹chà。
塔身四壁上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
在塔的内壁上,您可以领略到宋、元、明、清历代文人的诗文,其中有一首明朝侍郎王士嘉称赞庆林寺塔的诗:浮图何代建,峭拔入云端;绝顶登临处,摩挲星斗寒。
二、窦氏青山墓【链接视频:窦氏青山墓】窦氏青山墓,位于武邑县城东14公里的青冢村南边,它是汉文帝皇后窦猗房的父亲窦青的坟墓,因窦青被汉室封为安成候,故又称安成候墓。
窦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长49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
当时还修建庙宇,并立“窦氏青山”墓碑。
后庙宇、碑刻被毁,仅存“青山”。
1982年7月23日,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太后,名窦猗房(公元前205年-公元前135年),汉初因避战乱,随其父祖徙居观津(今武邑县)。
其母早逝,其父窦青打鱼时又落水身亡,遂与兄窦健、弟窦广国相依度命。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并在全国广征宫娥。
窦猗房被选人宫侍候吕后。
不久被吕后赐予代王刘恒为妃。
窦猗房为代王刘恒生育两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女儿刘嫖。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刘邦老臣尽除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窦猗房同时晋封为皇后。
汉文帝刘恒死后,太子刘启继立为汉景帝,窦猗房受封为皇太后。
汉景帝刘启死后,窦猗房之孙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窦猗房成为太皇太后,直至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
窦猗房出身贫寒,入宫后不忘记民间疾苦。
其穿戴朴素,且对子女教育有方,受众官拥戴。
为避免重蹈吕氏外戚作乱之复辙,猗房兄弟虽相继入宫成为皇亲国戚,但既不过问朝政,也不以富贵权势欺人,史称窦氏兄弟为“退让君子”。
她还信奉《老子》学说,以宽刑简政、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之主张协助丈夫刘恒、儿子刘启、孙子刘彻三代帝王平息战乱,发展生产,从而实现文景之治盛世局面。
窦猗房为怀念苦命父母,奏请朝廷追尊其父窦青为安成侯、其母为安成夫人,在淹死窦青的池塘处筑起高大坟莹,并立“窦氏青山”墓碑。
窦太后立碑“窦氏青山”三、安济桥衡水安济桥又名衡水石桥或衡水老桥,位于桃城区胜利东路,东西横跨滏阳河上。
东西走向,于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建成。
滏阳河是桃城区境内一条较大的河流,纵贯南北,原为衡水的水路交通要道。
在衡水安济桥北侧,滏阳河西岸建有客运、货运码头,方圆百里的客商,都从此地乘船,进津京,由此衍生了安济桥西头的“问津街”,问津街名一直沿用至今。
据《衡水县志》载:此地是河北至北京,山东至山西的水、陆交通要道。
明天顺元年(1457年),衡水知县杨俨[yǎn]奏请上级批准,由深、冀二州和武邑、枣强二县助资,建立了一座木桥。
后来由于多次发大水,木桥屡修屡毁。
明嘉靖三十二年,由衡水县徐廷等人募资,用了三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石桥,后又被大水冲毁了。
只得再次募资,把石桥修好。
这样衡水桥建了毁,毁了建,前前后后,经过了二百来年。
直到清乾隆年间,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看到旧石桥残损严重,于是奏请朝廷批准,拨出银子四万七千六百多两,购置石料,准备建一座坚固的石桥。
衡水知县陶淑亲自指挥,于清乾隆三十年五月(公元1765年)正式动工,到第二年十月竣工,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就是现在的这座石桥。
最初,该桥东西两端北侧建有漳爷庙、玄武庙、龙神庙、安济桥碑亭、关帝庙、八蜡庙、观音堂等古建筑,都早已被毁,现仅存龙神庙碑、八腊庙碑。
1937年10月5日,日寇的火轮由滏阳河南犯,因洪水淹没桥孔,日寇遂将安济桥中孔炸毁,后修复。
安济桥自建成到现在,已经有240年的历史。
安济桥久经风雨浸蚀,行人磨损,望柱上的石狮残缺不全,石栏板上的图案,有的已模糊不清。
1993年7月15日,安济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5年,在衡水安济桥西头竖立了禁止一切运输车辆通行的标志。
望柱上的石狮四、衡水文化古迹之周亚夫墓周亚夫(?—前143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军事家。
周亚夫为汉初大将周勃次子,周勃死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承袭他的爵位。
周胜之因死罪夺爵,朝廷又下诏让周亚夫继承父亲周勃的爵位,封为条侯。
于是古景县地就成了周亚夫的封地。
周亚夫死后,条地的百姓为他修了这座墓冢。
周亚夫是汉代著名武将,汉文帝六年(前158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文帝命周亚夫为将军,驻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防匈奴入侵。
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
周亚夫受命领兵向东进击吴、楚,最终大破吴军。
周亚夫得胜归来,被任命为太尉,五年之后,升任丞相,深得汉景帝的器重。
景帝七年(前150年),景帝要废掉太子刘荣,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因此事景帝疏远了亚夫,亚夫在朝中处在了孤立的地位。
后来匈奴王徐卢降汉,景帝要赐封他们。
丞相亚夫说:“他们背叛了他们的君王而来投降汉王,汉王却封他们侯爵,那么今后用什么责备小忠实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议不可。
”周亚夫因而称病谢罪, 后被景帝以病免掉丞相职务。
一次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食物与他。
可亚夫的席上只有一块大肉,没有切好的碎肉,而且没有放筷子。
周亚夫很不高兴,转头叫管酒席的官员取筷子。
景帝于是笑着讥刺周亚夫说:“这难道还不够您满意吗?”亚夫觉出这顿饭不对头,于是告罪请退。
景帝目送着他离去,说:“瞧这个愤愤不平的人,将来能事奉少主吗?”周亚夫的儿子给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铠甲、盾牌,有人上书告发亚夫的儿子。
这事牵连到周亚夫,廷尉责问亚夫为何造反,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兵器都是殉葬品,怎么可以说造反呢?”审问的官吏说:“你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造反!”在监狱里,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周亚夫死后,他在条地的侯国也撤消了。
但是景县的百姓和他的部卒,不惧牵连谋反的罪名,冒着杀头的危险,为自己爱戴的人立起了这座墓冢。
历代官府对周亚夫墓的管护都十分重视,以此来慰藉这位历史人物的在天之灵。
周亚夫墓位于县城西,底周长600米,高约16米。
建国后,周亚夫墓一直保护完好,墓周有树木围绕,远远望去青绿壮观。
五、景县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博陵崔氏墓群景县封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门望族之一,极盛时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汉及魏晋,下延续到北齐、隋和唐。
据《魏书》、《北齐书》、《北史》、《隋书》、《新唐书》宰相系表和《景县志》记载,见于史传的,有官位者就有六七十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