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常有大度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

..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

..,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

四月,兵罢戏下

..,诸侯各就.国同“麾下”到……去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封……为王流放

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使……停下

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定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营垒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大约后退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向……展示,给……看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按照

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营垒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便利于国家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嫉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

..仲多

依恃经营勤奋,努力与……相比,谁更……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

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免除赋税徭役

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只是

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和……一样

二.翻译句子

1、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

3、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5、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6、不然,籍何以至此。

7、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攻伐,何以得主约。

8、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李将军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广家世世受.射学习,传授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凭因为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官吏的俸禄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统率,部署

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同“阵”排开阵势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如果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适逢,恰巧

得李广必生致.之送到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严重

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

v1.0 可编辑可修改同“佯”斜视霎时趁势

汉下.广吏交付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判决应当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

..故也!何况

居无何

..,匈奴入杀辽西太守不久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重新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就部下

专以射为戏,竟.死一直到

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因此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稍微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才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坚决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曰:“急诣.部,如.书。”

同“幕府”到……去按照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辞别到……去,到达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同“惑”,迷惑,迷失

(大将军)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同“漠”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情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委曲详情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听审受质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到底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交付判决

《管仲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匡正,纠正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做生意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而死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赞扬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给以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轻视,看不起

二.翻译句子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3、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5、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3、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李广说:“那些匈奴兵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走,这样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4、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汉武帝的吩咐,认为李广已老了,运气又不好,不要让他位于单于的正面,怕不会获得所要的胜利。

5、《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别人也会去实行;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下发命令也没有人听从。”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6、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谚语虽只是说桃李的小事,但也可以比喻像李广这样忠诚老实、口虽不能道辞而能使大家感动的人。

《屈原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位次

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制定写作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恨,痛心明

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大概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浊”像蝉脱壳那样污浊污浊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同“黜”,罢免官职合纵亲善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终究

愿得张仪而甘心

..焉快意,心里舒服

又因.厚币用事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凭借掌权骗人的假话..者臣靳尚,而设诡辩

怀王卒.行终于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竟然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归罪,责怪

翼幸

..君之一悟同义词,希望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连,跟着太平,稳定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类文辞,指文学被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效法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到……去

及见贾生吊.之悼念死者

同.死生,轻.去就把……同等看待把……看得很轻

二.翻译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屈原道德端正,品德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遭到小人的诬陷,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了。

3.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阐释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安全显现出来。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5.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于是叫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并国并想扭转衰弱的局面,在《离骚》中作了多次的表达。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枯瘦。

《项羽本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又不肯竟.学终了,结束

项梁尝有栎阳逮.有罪相连及

阴以兵法部勒

..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约束

梁以此奇.籍认为有奇才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营垒

诸将皆从壁上观

....依凭营垒观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安营驻守

是何楚人之.多也这么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终于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约定

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土地纵横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让……为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悬赏征求恩德

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同“示”,出示,展示

二.翻译句子

1.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一只眼睛可能有两个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子。项羽莫非是舜的后裔吗不然为什么他兴盛得这么快呢!

2.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秦朝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涌而起,相互争夺,多得数也数不清。

3.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楚国,驱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埋怨王侯背叛自己,就陷入灾难了。

4.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自己夸耀功劳,施展自己的聪明,独断专行而不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可以用武力征服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结果五年就亡掉了自己的国家,身死在东城,尚且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实在是太错了。

5.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还坚持“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刺客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刚才合,对

盖聂怒而目.之用眼睛瞪

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威慑,震慑

居顷之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不久作人质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

..诸侯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

坚固防线肥沃原野拥有,据有

奈何以见陵

..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欺凌触犯

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振奋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放置

太子丹受而舍.之使……住下来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消除……的借口

愿太傅更.虑之重新

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同“媾”,讲和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

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异,跪而蔽席

..倒退拂试席位让座

太子避席

..而请离开席位以示敬意

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小步快走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己不逮.也及,达到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使……称臣满足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果真示,引诱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独揽

则不可,因而

..刺杀之趁势表承接

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机会

唯.荆卿留意

..焉希望考虑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坚决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

..拜访不时地进奉微.太子言,臣愿谒之如果没有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悬赏征求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残酷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

..之愧除矣见欺凌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装入匣子

人不敢忤.视逆,抵触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祭祀路神,为人送行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资财作为见面礼

燕王诚振怖

..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同“震”,惊慌,害怕抵抗排列,比照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按照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词尽同“现”,出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同“猝”常态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遭受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治罪,办罪

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送给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到……去

彼庸乃知音

...、窃言是非竟然懂得音乐

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③,然其主意较.然,不欺.其志清楚,明白违背

《魏公子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凭傲慢地对待

致.食客三千人招来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赠送

公子从车骑,虚.左空出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整理径直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委曲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

...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同“睥睨”,眼睛斜着看故意暗中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

..客就车才辞别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介绍,引见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过分,指超出常规的礼数同“固”,已经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得以

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扎营驻守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连续责备

安在

..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在哪里为……着急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办法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惧死凑集,备办

吾所以

..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方式周全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有什么功劳呢。还要宾客干什么呢。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使退避秘密地,私下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蓄积

此五霸之伐.也功勋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只是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方便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即使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时机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假托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约束,整顿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感激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自夸

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趋向,往……去

《淮服侯列传》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不得推择为吏没有好的品行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同“褥”,床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居然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吃一直,从头到尾

大丈夫不能自食

..,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自己养活自己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同“熟”,仔细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运送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并列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

..绝其辎重借隐蔽的小道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同“乃”,竟然同“疲”,疲惫

韩信使人间视

..,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暗中探听,窥伺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营垒

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

..而还阻险的地方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排开阵势

平旦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天刚亮树起击鼓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征求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送达

信乃解其缚,东乡

...向东像对待老师那样事奉他..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献上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只是

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如果怎么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怨恨同“怏怏”,不满意,不服气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退避,使周围的人离去

(韩信)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暗中又作“第”,只管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情况

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英雄豪杰像乌云一样聚集

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余视其母冢,良.然确实

二.翻译句子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送给交换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白白地被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寻求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今君乃.亡赵走燕竟然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而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私下应该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交换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均衡使……承担

璧有瑕,请指示

..王指点给……看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趁势倒退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况且触犯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也尊重整饰礼仪表示敬意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使……着急

相如因.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趁势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

..请道歉坚决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估计只是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舍.相如广成传安置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穿着怀里藏着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规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实在抄小路

臣请就.汤镬接受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同“熟”,仔细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念头

..

于是相如前进

..缻,因.跪请秦王走上前进献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用刀杀

...倒.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结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是

且相如素.贱人向来

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

..

相如引.车避匿调转

于是舍人相与

..谏曰一起

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亲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况且感到羞耻,意动用法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只是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最新《史记》选读文言文重点词句整理学习资料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常有大度 ......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 ..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 ..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 ..,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 ..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 ..,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

史记文言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勒:铭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 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史记重点句翻译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 (一)《高祖本纪》 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增加悬挂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6、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 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您应当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于是项伯)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0、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到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1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12、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有答案)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 ③【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比①【等到】比.至陈。②【比较】每自比.于管仲。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 鄙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 。. 兵①【兵士】行收兵.。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军队】上使外将兵④【指军事方面】用兵如神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杀两尉③并怡然自乐 策①【马鞭】执策.而临之。②【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④【计谋】束手无策 诚①【果真】诚如是。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③【诚心】帝感其诚.。④【如果】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乘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虽乘奔御风并有乘骑弄旗标枪 从①【跟随】从.先人还家。隶而从.者。战则请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④【顺着】从流飘荡⑤【堂房亲属】赠从.弟。 旦【早晨】晴初霜旦旦日 殆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道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道渴而死(在路上) ②【道义】伐无道.。③【方法、道理】策之不以其道.。咨诹善道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⑤【施仁政】得道者多助 堵【墙】环堵.萧然。 度①【估计】度已失期度德量力②【越过】关山度若飞 ③【量词:次】崔九堂前几度闻 而①【表并列关系】中峨冠而.多髯者。②【表承接关系】温故而.知新。 ③【表修饰关系】久而.乃和。④【表转折关系】而.伯乐不常有。 凡①【凡是】凡.所应有。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曝沙之鸟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 方①【当,,时】方 其远处海门。②【指面积】荆之地方 . 五百里太行、王屋二山,方 . 七百里。 . ③【地方】有朋自远方来④【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⑤【才】白首方悔读书迟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奉①【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负①【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②【凭借】负势竞上 更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 ③【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再】室中更无人 1

(文言文阅读题)史记_管晏列传高考阅读训练.docx

史记·管晏列传高考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题 《史记 --管晏列传》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 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 行重于齐。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 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 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 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 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 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 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 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

臣,然孔子小之。以周道衰微,桓公既,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曰:“将其美,匡救其,故上下能相也。” 管仲之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所“ 不,无勇” 者邪?至其,犯君之,此所“ 思尽忠,退思”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之鞭,所忻慕焉。 (自《史管晏列》)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不正确的一是() A.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衣帛:名作,穿衣服。 B.既而,其妻去去:离去。 C.管仲世所臣,然孔子小之小:形容的意用法,“ ??小”,即小看的意思。 D.其夫相御,大盖盖:印章。 答案: D。盖:盖。 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的的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A.①以力行重于②以此三世名于侯 B.①解左之②久之,越石父 C.①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之中② 晏子怪而之,御以 D.①晏子于是延人上客②其夫相御

史记重点句翻译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 (一)《太史公自序》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考。 (二)《高祖本纪》 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增加悬挂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6、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2017年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精粹

2017中考文言文常用词语精粹(138字) 安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比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鄙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兵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策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诚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乘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从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殆 ①有害死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道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而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凡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奉 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更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孤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愚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技》) 故 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②所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固 ①本来(固众人《伤仲永》)子固非鱼也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④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⑤固然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顾 ①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观 ①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国 ①国都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两则》)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

《〈史记〉选读》重点文言词语整理 伍员之死 重点掌握: 一、委,①致送,呈献,付于。——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用丰厚的礼物作为见面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币,礼物;质,通“贽”,见面礼)《屈原列传》 ②丢弃,散落——花钿委.地无人收《长恨歌》 二、俾(bǐ),使。——俾.众周知;俾.有所悟。 三、望,怨恨。——若望.仆不相师(好像抱怨我不听您的劝告《报任安书》) 四、幸,希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随随便便就答应你)《孔雀东南飞》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怪罪我。过,责备。报,回信)《报任安书》 五、谢,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六、吊,①慰问。——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②祭奠死者——死则往吊.哭之 七、殊,①很,极。——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不同——殊.途同归 课文例句: 1、委.国为臣妾:把整个国家交给吴国作吴国的臣妾。委,致送,交付。 2、俾.无遗育:使他们没有后代。俾,使。 3、乃反怨望.:却反而有怨恨情绪。望,怨恨。 4、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以,带领。 5、彼幸.武指败以自胜其计谋耳:只希望吴国战败来证明自己的计谋高明。 6、因辍谢.,详.病不行: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谢,告诉;详,通“佯”。 7、微.伺:暗中观察。——微察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8、微.子之言:没有你的这番话。微,如果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斯人,吾谁与归) 9、令.若夫霸:使你父亲成就霸业。令,使。 10、顾.不敢望:本来就不敢有这种想法。顾,通“固”,本来,实在是。 11、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抉,挖出;县,同“悬”。 12、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勾践一餐不吃两样味道,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吊,祭奠死者。 13、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 ..谬乎.:大王不先铲除越过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吗?务,致力;不亦……乎,不也……吗? 14、其爱信越殊.甚:太宰嚭更越发地喜欢并信任越国了。殊,很,极。

【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汲郑列传》专练

《史记--汲郑列传》专练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 ..,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 ..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江都相,至九卿 ..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学生版)

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乃尔是过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既来之,则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 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 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 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 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 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 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 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 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专题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专题 2006-03-27 00:00【大中小】【我要纠错】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 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②傥:假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 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 C.扶而去之去:离开 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复习——《史记》选读重要句子翻译 《廉颇与蔺相如》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翻译:寻求可以做使者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翻译: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翻译: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品格。 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翻译:不过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翻译: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翻译: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从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秘密地到赵国了。 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8.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翻译: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宽容我到了这样的地步啊! 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强秦邪! 翻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1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翻译: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 1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以国家的急务为先,以自己的私仇为后啊! 《晁错》1.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翻译:晁错多次上书汉文帝,说道削减诸侯势力的事,以及可以修改的法令。 2.及窦婴、袁昂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翻译:等到窦婴、袁昂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衣,在东市把他处死。 3.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翻译: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每次都听,宠幸他超过了九卿,晁错修改了不少的法令。 4.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翻译: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不能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借以尊崇朝廷,这实在是关乎万世的好事啊。 《信陵君窃符救赵》 1、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翻译:公子为人仁爱而能谦虚待士,士人无论是有才能还是没有才能,都谦逊而以礼结交他们,不敢因为自己富贵就慢待士人。 2、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翻译:我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检点自己的行为几十年,终究不应因为做守门人贫困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钱财。 3、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翻译:侯生整理破旧的衣服和帽子,径直上车在公子的上座坐下,并不谦让,想借此来观察公子(的情态)。 4、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 翻译:侯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宰场,希望委屈您的车马随从,前去拜访他。 5、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翻译:到公子家中,公子引领侯生坐在上座,一一向宾客引见,宾客们都很惊讶。 6、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17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缪整理)讲解

史传类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缪整理) 一、史传类文言文常见官职变动词语集释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襄公三年》 征拜郎中。《张衡传》 东曹掾。” 《<指南录>后序》 嗣同》 宴》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贡禹传〉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赵充国传》 白《与韩荆州书》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袁盎传》 辄积年不徙。”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常见官职归类 ①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 ②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③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二、史传类文言文常见生活词语归类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埂、鲠、耿、(仁)厚、(仁)矜、耿介、静悫、刚毅、周密、宽厚、骨鲠、正直、恺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史记选读》重点难点语句翻译集锦1 (3)

《史记选读》《史记选读》重点难点语句翻译集锦1 《太史公自序》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 道。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 考。 《夏本纪》 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 2.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 3.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 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 4.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文言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耻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

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B.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C.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D.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汉时九卿之一,掌管全国形狱,可以逮捕。因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还可驳正皇帝,三公提出的判决。 B.长者,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也可以指显贵的人或德高望重的人。文中“长者”指身份显贵的人。

完整word版,《史记》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重点篇目重点句子翻译 (一)《刺客列传》 1、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 译: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 2、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译: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动秦王的逆鳞呢! 3、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译:选择危险的行动想求得安全,制造祸患而祈请幸福,计谋浅薄而怨恨深重,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积蓄仇怨而助祸患’了。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译: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家族都被杀尽。如今听说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购买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呢?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原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动军队抗拒大王的将士,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比照其他诸侯国排列其中,纳税尽如同直属郡县职分,使得以奉守先王的宗庙。 6、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荆轲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在地上骂道:“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7、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译: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8、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译: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 1、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学生版)完整版

文言文常用词语表(140字)(一) 1.安 ①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__________ 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③__________ 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④_________; __________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比 ①__________ 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自比.于管仲。 (《隆中对》) ③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比肩接踵 ④______________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⑤____________ 君子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3.鄙 ①___________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__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③___________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4.兵 ①__________ 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__________ 兵.甲已足。 (《出师表》) 5.并 ①__________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②__________ 豪杰并.起(《隆中对》) ③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④_________ 对联、题名并.篆文(《核舟记》) ⑤_________ 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6.策 ①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③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 7.诚 ①_________ 诚.如是。(《隆中对》) ②_________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③_________ 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④_________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8.乘 ①[shèng] ___________________ 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________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③_________ 腾蛇乘.雾(《龟虽寿》) 9.从 ①_________ 从.先人还家。 (《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②________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③__________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___________ 赠从.弟。(《赠从弟》) ⑤___________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 ⑥___________ 从.流飘荡(《与朱元思书》) ⑦___________ 从.军行(《从军行》) ⑧___________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⑨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⑩___________ 溯洄从.之(《蒹葭》) 10.殆 ①_____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___________ 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 (《隆中对》) 11.道 ①___________ 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②___________ 伐无道.。 (《陈涉世家》) ③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④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⑤___________ 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⑥___________ 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 ⑦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⑧___________ 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12.堵 ①__________ 环堵.萧然。 (《五柳先生传》) 13.而 ①____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_______________ 温故而.知新。 (《〈论语〉十则》) ③______________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 说》) ⑤________________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________________ 既而.儿醒:(《口技》) 14.凡 ①______________ 凡.所应有。(《口技》) ②_____________ 凡.三往,乃见。 (《隆中对》) 15.方 ①______________ 方.其远处海门。 (《观潮》) ②______________ 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愚公移山》) ③__________方.出神(《童趣》方.欲行(《狼》) ④___________ 有朋字远方.来(《狼》) 16.芳 ①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②_________ 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