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
- 格式:docx
- 大小:58.83 KB
- 文档页数:3
被动式红外报警器工作原理
被动式红外报警器是一种常见的安防设备,它能够通过感应人体红外辐射来进行报警。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人体红外辐射的特性,当有人或动物经过时,被动式红外报警器会感应到其所释放的红外辐射,并通过内部的电路处理后进行报警。
被动式红外报警器内部的电路包含了一个红外传感器和一个信号处理器。
红外传感器能够感应到人体所产生的红外辐射,而信号处理器则会对传感器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判断是否有人或动物经过,如果有,则会发出报警信号,触发报警器进行报警。
被动式红外报警器的工作距离和角度都是可以调节的,一般来说,其工作距离可以达到数米,而工作角度则可以达到一定的范围。
这使得它能够适应不同的安防场景,如室内、室外等。
被动式红外报警器在安防领域中应用广泛,它能够对于入侵和盗窃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报警,提高了安全性和防范效果。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被动式红外报警器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用LM324实现被动式红外线感应开关红外报警开关采用国内外最流行的PIR人体热释电传感器作信号探测器,灵敏度高,探测距离可达10米以上,其俯视角可达86°,水平视角可达120°。
因它仅对人体释放的、特定波长的红外光最敏感,因而误动作极小。
当有人在其探测区域内以0.3~3Hz的频率活动时,PIR探头就能感生出微弱的电信号,经U1-1、U1-2两级放大后,从U1(7)脚输出0.5~5.5V的强信号。
字串6D4、D5、R12~R15及U1-3组成双门限比较器,因PIR感生的信号电压可正可负,故U1(7)脚输出的电压亦可正可负(对中心电压3V而言)。
当其输出的电压达到4.1V以上时,通过D4施加于U1(10)脚的电压高于(9)脚的电压(3.3V),使U1(8)脚输出高电位;而当U1(7)脚输出的电位低于2V时,则U1(9)脚的电压将通过D2下降至2.7V以下,U1(8)脚也输出高电位。
平时无信号时,由于U1(9)脚的电位3.3V高于(10)脚(2.7V),故(8)脚无输出。
当PIR接收到信号时,(8)脚就一定输出高电位,通过D6、R17给C9充电,使U1(12)脚电位高于(13)脚,其(14)脚输出高电位触发双向可控硅导通,点亮电灯。
由于C8所储电能通过R19、RW2放电需时约2分钟,故在此2分钟内灯一直亮着。
当C9上的电压低于(13)脚电压(1V)时,(14)脚无输出,可控硅关闭,灯自动熄灭。
光敏电阻CDS及三极管Q1等组成光控电路,白天因光敏电阻的阻值很小(10KΩ以下),三极管Q1饱和导通,将U1(8)脚钳位至0.3V左右,故无论有无感应信号,可控硅均不能导通,灯不能点亮;到了夜晚,因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大到几兆欧,三极管Q1截止,U1(8)脚不再受其钳位,一旦PIR接收到信号,(8)脚就立即输出高电平,使可控硅导通,将灯点亮。
◆升达电子提示本文所属分类→无线遥控。
被动红外探测器工作原理
被动红外探测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安防领域的设备,用于检测周围环境中的人体红外辐射。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红外辐射感应:被动红外探测器利用感应元件(通常是红外传感器)来感知环境中的红外辐射。
人体本身会发出红外辐射,包括热辐射和动态辐射,因此当有人进入探测器的感测范围时,探测器能够感知到红外辐射变化。
2. 探测范围设定:被动红外探测器通常具有可调节的探测范围。
这是通过探测器中的透镜来实现的,透镜会将感知范围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探测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范围的设定,以适应不同的监测需求。
3. 辐射信号分析:当有人进入探测器感测范围内时,感应元件会感知到红外辐射的变化,并将信号传送到控制电路中进行分析。
控制电路会对传感器信号进行处理,以区分人体红外辐射和其他可能的干扰信号。
4. 触发警报:若控制电路分析认定检测到的红外辐射是人体辐射,则会触发警报装置,例如通过发送报警信号给监控中心,或者通过触发声音、灯光等警示措施来提醒相关人员。
总结:被动红外探测器通过感应元件感知环境中的红外辐射变化,并通过信号处理和分析来检测人体的存在。
它具有无需主动发射辐射信号的优势,被动感知的特性使其在各种安防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下面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一下红外线报警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外报警器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报警器主动发出红外线,红外线碰到障碍物,就会反弹回来,被报警器的探头接收。
如果探头监测到,红外线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不断发出红线线又不断反弹的,那么报警器就不会报警。
当有会动的物体触犯了这根看不见的红线的时候,探头就会检测到有异常,就会报警。
红外报警器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报警器主动发出红外线,红外线碰到障碍物,就会反弹回来,被报警器的探头接收。
如果探头监测到,红外线是静止不动的,也就是不断发出红线线又不断反弹的,那么报警器就不会报警。
当有会动的物体触犯了这根看不见的红线的时候,探头就会检测到有异常,就会报警。
被动式报警器少了一项功能,就是发射红外线。
物理学上告诉我们,当物体的温度高于0°K的时候,就会发出红外线,换句话说任何物体都能发出红外线。
而其后的原理,被动式报警器和主动式是一样的。
红外线报警器对温度敏感,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强,当感应到环境中存在高出背景强度的辐射时,就触发反警。
在温度异常的情况下,也会产生误报警的情况。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主要材料,是钽酸锂(LiTao3)、硫酸三甘酞(LATGS)和钛锆酸铅(PZT),其内部结构与外型。
它是在钛酸钡一类压电晶体上,上下表面设有电极,并在表面加有黑色膜。
当有红外线间歇地照射时,其表面温度上升,使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产生变化,即引起自发极化电荷。
称此现象为热释电效应,为热电效应之一种。
热释电效应产生的表面电荷是暂时的,只要它出现,便很快被空气中的各离子所中和。
为此,用热释电效应制作红外传感器时,多是在它的元件前面加有机械式的周期遮光装置,以便使自发极化电荷周期性地出现,只有检测移动物体时不用。
由于热释传感器的输出阻抗很大,输出电压信号又极微弱,故在传感器内部附加一只场效应管与一个薄膜电阻Rg,使其阻抗进行变换。
简易红外线防盗报警器电路的设计学校: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号:09811237班级:09级应用电子(2)班姓名:毛帅指导老师:劳胜领简易红外线防盗报警器电路的设计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线光电防盗报警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该电路主要包括报警信号的产生、处理以及输出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实现电路,通过分析得出这个报警电路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另外,因该电路有较强的实用性,适用于较多的场合,实际运用方便,故设计意义很重要。
关键词:红外线;报警;继电器KA;防盗引言当今21世纪,防盗,安全等话题已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家安装普通防盗报警器的最大障碍,就是要将安装在门窗上的传感器用导线接到报警装置上,这会给家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各种不变。
另外,常见防盗报警器总是在盗窃闯入后才发出报警声,而此时门、窗以及许多室内设施均已遭受严重破坏。
可见,在家庭安装防盗器的最佳方案,当然是阻止盗窃闯入房间,而不是等窃贼闯入后才探测报警并将其吓跑。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妨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防盗方案——安装红外线光电报警器,它是一种重要的监视系统,可应用于机场、库房、军事重地以及高温、高寒、高危等恶劣环境下,同时也适用于农村场院、畜禽棚舍的警戒,以及其它需要设防的场合。
红外光电报警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其中,主动式红外光电报警器采用了红外调制,所以不受白天黑夜及气候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其特有的使用价值,并且因具有造价低廉、性能稳定可靠及可携带等特点,颇受人们喜爱。
该方式报警器组合了红外发射器、接收器和放大电路三大主要部分。
红外发射器和接收器相互对射,即在两者之间,利用光电原理形成一束红外线“路障”,当人体或移动目标通过时,红外线被遮挡,引起光电探测器件信号的突然变化,产生一个不同的电信号,系统将这个电信号经过放大电路部分除去燥声并放大处理后开启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该装置通常安装在大门的两侧,或者安装于一座大楼的防盗系统中,其作用距离较大,通用性强。
一被动红外报警探测器在室温条件下,任何物品均有辐射。
温度越高的物体,红外辐射越强。
人是恒温动物,红外辐射也最为稳定。
我们之所以称为被动红外,即探测器本身不发射任何能量而只被动接收、探测来自环境的红外辐射。
探测器安装后数秒种已适应环境,在无人或动物进入探测区域时,现场的红外辐射稳定不变,一旦有人体红外线辐射进来,经光学系统聚焦就使热释电器件产生突变电信号,而发出警报。
被动红外入侵探测器形成的警戒线一般可以达到数十米。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主要由光学系统、热传感器(或称为红外传感器)及报警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其核心是不见是红外探测器件,通过关学系统的配合作用可以探测到某个立体防范空间内的热辐射的变化。
红外传感器的探测波长范围是8~14μm,人体辐射的红外峰值波长约为10μm,正好在范围以内。
被动式红外探测器(Passive Infared Detector,PIR)根据其结构不同、警戒范围及探测距离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单波束型和多波束型两种。
单波束PIR采用反射聚焦式光学系统,利用曲面反射镜将来自目标的红外辐射汇聚在红外传感器上。
这种方式的探测器境界视场角较窄,一般在5°以下,但作用距离较远,可长达百米。
因此又称为直线远距离控制型被动红探测器,适合保护狭长的走廊、通道以及封锁门窗和围墙。
多波束型采用透镜聚焦式光学系统,目前大都采用红外塑料透镜——多层光束结构的菲涅尔透镜。
这种透镜是用特殊塑料一次成型,若干个小透镜排列在一个弧面上。
警戒范围在不同方向呈多个单波束状态,组成立体扇形感热区域,构成立体警戒。
菲涅尔透镜自上而下分为几排,上面透镜较多,下边较少。
因为人脸部、膝部、手臂红外辐射较强,正好对着上边的透镜。
下边透镜较少,一是因为人体下部红外辐射较弱,二是为防止地面小动物红外辐射干扰。
多波束型PIR的警戒视场角比单波束型大得多,水平可以大于90°,垂直视场角最大也可以达到90°,但作用距离较近。
DS936-CHI 安装手册P/N :4998134004-02DS936-CHI 吸顶式被动红外防盗探测器1.0 概述DS936-CHI 小巧型吸顶式被动红外防盗探测器,采用交替极性脉冲计数。
使用可偏转菲涅耳透镜,可提供7.2米的探测范围。
• 输入电源:10-15VDC 无极性;12VDC 时为20mA • 待机电源:无内部待机电池。
在电源中断时,与直流电源连接可提供待机电源。
待机耗电为15毫安时。
• 安装高度:7-12英尺(2.1-3.7米)高的天花板。
• 探测范围:可提供360°的探测区。
(范围大约为安装高度的2倍) • 灵敏度:标准,中等,高级 • 角度偏转:移动透镜可偏转±15°。
• 报警继电器:常闭。
直流阻抗负载时,接点间最大为28VDC ,125毫安。
• 防拆开关:常闭防拆开关。
接点间最大额定值为28VDC ,125mA 。
• LED 灯:拨动开关ON/OFF 可选。
• 温度:存放和工作温度为-29°C —+49°C. • 可选备件:TC6000测试线。
2.0 安装应避免/切记事项避免• 直对热和/或冷气流 • 窗 • 小动物 • 空调出口• 热源 • 阳光直射切记• 勿透过玻璃探测 • 穿过探测区时探测效果最佳 • 使用两个或三个探测器时,相交叉的区域为最佳探测区直接将DS936-CHI 安装于天花板,或嵌入标准的八角盒中。
• 安装在一个可截获侵入者(通过探测范围下方,或横穿探测范围)的地方。
建议安装高度为2.1—3.7米。
注:安装表面应坚固,不振动(例如:如果吊顶上方供HVAC 系统空气流通之用,吊顶则应是牢固的)。
• 用起子轻轻插入底座,取下外罩。
• 将导线穿过接线端子旁边的导线入口。
• 以底座为模板,在安装平面上标出安装孔的位置,拧上• 接线端子1和2间的电源限制在10-15VDC 。
装置与电源间应使用大于#22AWG(0.8mm)的电线。
B 简单的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
一、功能介绍
该报警器由红外线发射、接收、蜂鸣器和LED指示灯组成。
正常情况下,绿色的LED常烁,表示监控区域正常。
一旦监控区域有人闯入,绿色LED熄灭,红色的LED快速闪烁,同时蜂鸣器立即报警。
二、设计要求
1.红外发射频率为38KHZ
2.正常情况下绿色LED闪烁,异常情况下红色LED闪烁并且蜂鸣器报警。
3.监控区域范围在3M范围内。
三、参考方案设计
1.原理框图如图下。
2.制作思路
(1)调试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首先要用单片机输出一个38KHZ的方波信号。
(2)电路工作后,正常情况下红外接收头接收不到红外信号,而输出高电平。
当有物体出现在发射管前方时,红外接收头会接收到从物体上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信号,然后输出低电平通知MCU打开蜂鸣器报警。
(3)本作品主要要完成三大功能:38KHZ载波信号的产生、红外接收头输出电平的检测、LED和蜂鸣器的驱动。
3.设计注意的地方
需要准备的器材:单片机、红色LED一只、绿色LED一只、万能实验板一块、5V电源、电阻、TTL0038或者其他类似38KHZ的红外接收头、5V长鸣型蜂鸣器。
(1)线路图见下图:
实验电路图及工作原理:
该电路工作原理非常简单,Atmega8的PD0端口输出经过调制的38KHZ的方波信号,然后经Q2驱动红外线发射管LED0发出红外线信号。
TL0038是集红外线信号接收放大为一体的接收器。
其中心接收频率为38KZH,输出为TTL电平,平时输出高电平,当收到码信号后,输出低电平。
BELL为长鸣蜂鸣器,两个引脚分别为正负极,当正负极两端加上5V电压后,蜂鸣器发出响声。
注意,该蜂鸣器两脚不能接反,否则蜂鸣器会烧毁。
电路工作后,正常情况下TL0038接收不到红外信号,而输出高电平。
当有物体出现在发射管前方时,TTL0038会接收到从物体上反射回来的红外光信号,然后输出低电平通知MCU打开蜂鸣器报警。
(2)程序思想
本实验的程序主要要完成三大功能:38KHZ载波信号的产生、红外接收头
TL0038输出电平的检测、LED和蜂鸣器的驱动。
本程序使用8位定时计数器T/C0溢出中断使PD0产生38KHZ的方波信号,然后驱动红外线发射管。
T/C0计数器是单一向上计数器,其计数值TCNT0一旦计数到0XFF后,T/C0马上产生溢出中断。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置TCNT0的初始值
来调整中断产生的频率。
每产生一次中断就改变一次PD0的电平状态,从而在PD0口产生38KHZ的方波信号。
本实验MCU采用内部8MHZ的RC时钟信号,T/C0的时钟源采用系统时钟8分频,即每计一个数(TCNT0增加1)需要1us的时间。
38KZH的时钟周期大约为26us左右,因此,半周期需要计数13次左右,即TCNT0初始值为256-13=243。
另外,我们还需要在38KHZ的载波信号上调制上一个码信号,也就是说38KHZ 的载波信号不是一直在产生,而是间断的发射。
如下图所示:
同时,程序通过不断地读取PC5脚的电平值来判断TL0038是否接收到红外信号。
一旦连续检测到N次PC5为低电平,则立即打开蜂鸣器和红色的LED。
之所以要连续检测N次,主要是防止TL0038上产生杂波信号而误告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