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6
部编版初二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及教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第一课《消息二则》
一、重点字词注音
溃退【kuìtuì】泄气【xièqì】督战【dūzhàn】要塞【yào sài】业已【yèy ǐ】
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g】
二、重点词语解释
溃退:指失败,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
战斗力微弱。
溃:在此意为溃散、溃败。
泄气:本意为自气球或轮胎中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也引申为泄劲、放弃。
督战:在前线监督作战
要塞: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也解释为构筑了堡垒的地方
业已:已经
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
形容轻而易举。
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锐不可当:意思是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无法抵挡。
1、消息二则
溃退kuìtuì:溃,溃败;败退。
泄气xièqì:(1)排出空气或其他气体(2)泄劲(3)放弃;(4)讥讽低劣或没有本领。
督战dūzhàn:监督作战。
要塞yàosài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yèyǐ:已经。
摧枯拉朽cuīkūlāxiǔ:枯,枯草;朽,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文中反衬解放军攻势迅猛,不可阻挡。
锐不可当ruìbùkědān:当,阻挡;锐,锐气;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其它词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 .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 .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批注一、导入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
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二、介绍相关知识1.新闻新闻的特点:(1)传播性;(2)真实性;(3)时效性。
2.消息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三、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2.解释词语。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投影或板书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何时:是1949年4月22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
2.小结。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测1.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消息二则》原文及教案【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H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新闻。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严谨的结构;2.赏评新闻准确的用词;3.体会新闻鲜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撰写新闻。
【新课导入】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新闻)对,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窗口,我们通过新闻可以获得很多的消息。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学习一则消息。
那什么是新闻(消息)呢?【写作背景】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
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做好了渡江准备。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及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目录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目录第一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任务二新闻采访任务三新闻写作口语交际讲述第二单元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 列夫托尔斯泰8* 美丽的颜色写作学写传记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第三单元9 三峡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1* 与朱元思书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写作学习描写景物名着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梁甫行第四单元13 背影14 白杨礼赞15*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16* 昆明的雨写作语言要连贯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第五单元17 中国石拱桥18 苏州园林19* 蝉20* 梦回繁华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名着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第六单元21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2 愚公移山23* 周亚夫军细柳24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写作表达要得体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课外古诗词诵读。
《消息二则》教案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灭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文原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第一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 í)港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 āng)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三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书一、教材目录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第二单元:5. 《藤野先生》6. 《回忆我的母亲》7. 《列夫·托尔斯泰》8. 《美丽的颜色》第三单元:9. 《三峡》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1. 《与朱元思书》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第四单元:13. 《背影》14. 《白杨礼赞》15.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16. 《昆明的雨》第五单元:17. 《中国石拱桥》18. 《苏州园林》19. 《蝉》20. 《梦回繁华》第六单元:21.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2. 《愚公移山》23. 《周亚夫军细柳》24.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二、重点课文解析1. 《藤野先生》:-主题:通过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人物形象: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
-写作特色:运用白描、对比等手法,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2. 《背影》:-主题: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儿子的场景,展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人物形象:父亲朴实、慈爱,为儿子操劳。
-写作特色:以背影为线索,细节描写生动感人。
3. 《白杨礼赞》:-主题: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象征手法:白杨树象征着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
-语言特色:语言刚健质朴,富有节奏感。
三、古诗词赏析1. 《野望》:诗人王绩描绘了秋日山野的宁静景色,抒发了孤独、彷徨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