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8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二)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开始地理必修一的学习。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万物都是在运动着的”,其实这句话是马克思原理中所提到的。
这句话在人类社会中表现在人类是指不断变化的,社会在不断发展,历史在不断前进……在自然界中亦是如此,海水在不断运动,地表形态再被自然界各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发生改变,就连平时我们感受到的风也是由于大气运动造成的,那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将带大家学习大气的运动及其原因(二)新课教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提问】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学生回答】太阳。
【教师讲述】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教师活动】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师生提问】现在大家看图,地球上的热量是如何获得的?【学生回答】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少量吸收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案二、教学重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知识铺垫: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可见光区。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教材P34下面小字体)。
则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根本)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散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反射(大云层及杂质)散射散射的应用:旭日和夕阳呈红色。
这是因为早晚阳光以很大的倾角穿过大气层,经历的大气层要远比中午时大得多,所有波长较短的绿光、蓝光等几乎朝侧向散射,仅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到达观察者(近地面的空气中有尘埃,更增强了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应用:冬夜晴无风,早起必有霜;农田烟熏防霜冻;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高处不胜寒;月球昼夜温差大白天有太阳辐射(加热),但同时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气温不至于太高,但大气逆辐射每时每刻都存在,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14点)左右月球没有大气层,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温度可达127°C,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温度降至-183°C。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解释全球气候变暖★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地中海沿岸葡萄园里铺设鹅卵石的原理答:白天鹅卵石吸热快,近地面气温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夜晚鹅卵石放热快,气温迅速降低,葡萄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营养物质少,葡萄更甜。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A、B、C三地上空空气柱重量相等,则三地气压值相等;A'、B'、C'横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相等,则;A'、B'、C'气压值相等。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A'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增大,A'气压值增大;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B'、C'截面以上空气柱重量减小,B'、C'气压值减小。
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增大,B'、C'气压值减小,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大于B',B'等于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比四周高,为高压;气压值比四周低,为低压。
A'形成高压,B'、C'形成低压。
于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
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高空,空气由A'流向B'、C'。
A地上空空气流出,空气柱重量减小,A地气压降低;B、C上空空气流入,空气柱重量增大,B、C地气压升高。
原来,A、B、C气压值相等,现在,A气压值减小,B、C 气压值增大,则同一水平面上的A气压小于B,B等于C。
A形成低压,B、C形成高压。
近地面,空气由B、C流向A,热力环流形成。
环节二请你点击暂停,根据老师刚才的讲解,绘制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示意图。
绘制完成后,点击播放。
当A地接受热量多时,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1min到上空聚集,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接受热量少时,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一、选篇目的和依据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运动对地球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到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适用于高一学生,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契合,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节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教材内容组织清晰,可以通过展示或讲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以及示意图来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既符合教材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物理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对于温度、压强等概念有一定的常识性认识。
但是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具体原理和与地球的关系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理解大气运动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大气运动的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
2.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与地球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
六、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示范和讨论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 (5分钟)通过提出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 (20分钟)1.利用示意图和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大气受热的过程、大气运动的类型以及它们与地球的关系;2.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辐射、传导和对流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3.讲解大气运动的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还地面”。
【巩固落实】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种?大气中哪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太阳辐射中什么光易被散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分别对太阳辐射中什么光线吸收强?(背:2min展:1min)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什么样的?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背:1min 展:1min)3.什么大气条件下大气逆辐射强(背:1min 展:1min)【当堂检测】(6分钟)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区蔬菜大棚的照片。
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各种辐射。
读图,回答1-4题。
图甲图乙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太阳辐射B.②地面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D.④削弱作用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③3.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的目的是( )A.增强①B.削弱②C.增强③D.削弱④4.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概念。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02排放可以使()及时落实积极思考,完成当堂检测。
便于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析能力以及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A .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5.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从10月25日到11月22日默拉皮火山多次喷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其覆盖地区影响是A.增强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增高B.减弱了大气反射作用,使气温降低C.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减弱了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6.深秋至次年早春时节,晴朗的夜晚常常出现霜冻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C.大气对地面的反射作用强 D.大气对地面的吸收作用强7.造成新疆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天气现象的原因是A.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B.夜间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D.夜间大气的逆辐射强8.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地理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
课程背景,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还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动力机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大气运动部分,我将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风向和风速的形成原理,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提问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过程。
评价方式,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教材版本人教版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长40min授课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主要概念:大气..指包围地球的气体,也泛指包围其他星球的气体。
本条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近地面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大气的的热源,理解大气是怎样受热的。
·发生条件:“运用示意图等”,学生可以借助原理示意图,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保温作用示意图、热力环流示意图、风的形成示意图来掌握相关原理。
·行为动词:①“说明”,要求学生理解并准确地描述大气受热的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②“解释”,需要学生利用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行为水平:学习最终要达到的认知水平是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应用水平是能够利用原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因此,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落脚点是学生能否指导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运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必修第一册为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本章学习的“大气”是学生学习完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圈层结构后,第一个学习的自然环境要素。
大气将地球上的水文、土壤、气候、地貌、生物等要素联系起来,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
从教材逻辑体系看,第二章“大气”,分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两节内容。
第一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基本性质,为第二节学习大气受热、大气运动打下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本节回答了“大气怎样受热”“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大气如何运动”等环环相扣的问题,并用示意图对大气相关原理进行形象的展示。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课标)】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四部分组成。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第二课时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第三课时主要介绍风的形成以及高空风和地面上的风受力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和“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解释相关实际现象。
2.掌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逐步的展开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理解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
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第三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由:□ 01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三种作使劲及特色3.风向1.判断正误。
(1)形成风的根来源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 ×)(2)海拔越高,摩擦力越小。
( √)(3)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 ×)2.对于地转倾向力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与风向垂直B.北半球左偏C.南半球右偏D.与风向相反答案A分析地转倾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以下对于风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风向是指风的去处B.风包含大气的垂直运动C.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D.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答案C分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A 项错误;风指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不包含大气的垂直运动,B 项错误;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C 项正确;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 项错误。
4.地面状况对风力大小有何影响?提示地面状况不一样,摩擦力不一样,对风速的影响不一样。
如大海摩擦力小,风力大。
任务研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以下图为风的形成表示图。
据此研究以下问题:(1)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
(2)比较图中 A、 B 两处风力大小,并说明原由。
(3)该图表示的是 ________( 填“南”或“北” ) 半球,请说明判断原由。
(4)判断该图表示的是 ________( 填“近地面”或“高空” ) ,请说明判断原由。
[ 成就展现 ] (1)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b 为风向, c 为地转倾向力, d 为摩擦力。
(2)B 处风力大。
B 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北风向右偏。
(4)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影响风的三种作使劲2.两种典型风向以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 单位: hPa) 。
读图并联合所学知识,回答(1) ~ (2) 题。
(1) 假如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 F3为 A 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F1、F2、 F3挨次为()A.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B.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倾向力C.地转倾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D.摩擦力、地转倾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2) 假如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风向是()A.①B.② C .③D.④科学思想大气水平运动受力的剖析思路第(1) 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倾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其方法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内容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行为动词是“说明”,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大棚、气温日较差、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并未后续学习全球变暖打好基础。
2.位置分析(附本课时在单元框架中的位置)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第一,从教材整体结构看,地理1包括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个模块。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选择性必修一天气系统、气候选,择性必修三的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本节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主要包含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四个教学因子。
其中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为之后学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做铺垫。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地面对大气的保温作用”部分需要扩展波长类型及特点概念,重点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大气的热源具体知识结构见图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
保用;
2、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
运动的影响;
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5、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
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②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热过程。
2.难点: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
②风向的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讨论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清代黄叔璥[ jǐng ] 在《台海使槎[ chá ] 录》中,记述了台湾
海缺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
"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新课教学]: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渡】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那么太阳炙烤着大地,是不是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烤热了呢?其实则不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的内容,说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学生回答】1、太阳辐射过大气层。
2、太阳辐射到达地表。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
【分析】“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做了什么手脚呢?
大家一起看课件播放的图片。
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
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
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过渡】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时,要经过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种削弱作用之后,才能到达地表。
那么每一种削弱作用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逐一的研究它们。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
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
[板书]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增高,同时又把热量向外辐射,但它比太阳温度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要长得多,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
因此,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地面福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在对流层中)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所以,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过渡】那么大气是如何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呢?看下图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
【分析】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板书]三、大气热力环流
读下图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
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如图2.11所示。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
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
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 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
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如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原理都是这个原理。
[板书]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
我们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叫作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也垂直于等压线。
但是,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
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
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
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凤向与等压线斜交。
课堂小结:
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通过阅读、画图、自学、知识运动、问题讨论等数学形式,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画图、自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精神,树立“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独立创新”的学习理念。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