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科版科学五下昼夜交替的解释

昼夜交替的解释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2、培养学生探究宇宙星球运动规律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中空间方位的转换及模拟地球上观察点的东、西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

演示:灯(用来模拟太阳)。

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资料。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讲述:海河外滩公园是塘沽的美景之一,杨老师拍了两张外滩的照片,请大家欣赏。(播放照片。)

2、提问:

(1)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

(2)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昼)

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板书:夜)

(3)昼与夜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4)主要是谁造成的?(板画:太阳、地球。)

(5)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吗?(板书课题。)

(6)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你怎么知道的?

新授:

1、指导学生“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

(1)提问: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才会引起昼夜交替变化?你能设计实验吗?

(2)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进行模拟实验。)(板书:模拟实验。)

提问:①实验中,你要看到什么现象?

②实验中,注意什么?(使学生清楚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仪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每组请一个最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拿手电筒。)

(3)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4)汇报:(请向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二个组上前汇报实验。)

(5)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对于地球来讲,可能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吗?地球到底是怎样自转的?为了搞清楚,我们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实验。

(6)提问:这次实验要根据你平常看到的什么现象来判断呢?(太阳东升西落。)

(7)提问:①为了观察得更清楚,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观察点。)

②观察点确定在哪儿?(天津。)(为了便于观察,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师在板画的地球上贴好观察点。)

③然后确定什么?(方向。)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左西右东。)(板书:东、西。)这次实验中,手电筒、地球仪、观察点分别模拟什么?

④你能想象一下,在观察点上,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此时,如何转动地球仪,那么地球就是如何自转的。

(8)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9)汇报: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10)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

东转动的。你想来看看地球的自转吗?

(11) 录像:地球自转。

2、指导学生“头扮成地球”,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

(1)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回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板书:现象再现。)(2)小组讨论。

(3)汇报:(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教师提供“太阳”,学生转动。)

(4)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①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

②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

(5)学生实验。

(6)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

(7)小结: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板书:自西向东。)

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板书:24小时。)

3、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想想生活中你经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