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6
保持心理健康的五大营养素保持心理健康的五大营养素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
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首先,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
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
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
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青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备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关键。
第二种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
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我安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而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
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固执、傲慢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信念与理想对于心理的作用犹为重要。
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人生百态,万事万物难免都能够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读《心理营养》有感心理营养顾名思义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和心理的成长都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也是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就像孩子一生的底层代码!孩子需要的五大心理营养:1、无条件的接纳2、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3、安全感4、肯定,赞美,认同5、学习,认知,模范。
刚出生不久,孩子需要有人无条件地接纳,让他认为自己最重要;接下来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得到肯定、赞美、认同:到了六七岁有学习的模范。
教导孩子如何处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获得快乐和自在。
孩子获得这些心理营养,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够自己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孩子在一出生时就带有性格倾向,这就是天生气质,先去观察孩子的性格倾向,父母就可以有策略地去养育,这样相处就会更轻松。
天生气质: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
每个人身上都会具备以上四种气质,但是占比是不一样的。
天生气质中养育策略:1,优点里发展,缺点里学习、2,不贴标签、3,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给他最需要的营养。
如果孩子得到的心理营养充足,那么,生命的五大天性便会自然得以良好生长,犹如生命中的五朵金花,在人生的旅程中绽放。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孩子的世界需要安全感,安全感的来源于父母家人的陪伴,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情绪来源跟这三个关系的有关,一夫妻关系,二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三孩子和爸爸的关系。
养育孩子情绪的原则:父母尽可能的给足孩子心理营养。
切记三不要,一不要伤孩子自尊,二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三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时候,父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制止,制止的方法:先抓住孩子的手,眼神坚定地看着他,温和地对他说:不可以。
孩子会从这个眼神读懂自己不应该这样做,而且不会让孩子有很大的情绪波动。
特殊情况而且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采用隔离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最多可以用两次,用的次数多也没有效果,采用隔离方法的时候不要把孩子放在黑暗的角落。
人的心理健康需要营养。
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
童年时代的父母之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
少年时代的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中年同事、亲朋、子女之爱、老年人晚年幸福之爱等是人在事业家庭上的信心和动力,能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
宣泄和疏导。
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适当的宣泄和疏导可吹散心头不健康的情绪。
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
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毛病,但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
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坚强的信念与理想。
信念和理想是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
宽容。
是一种人生境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面对不顺心如意的人和事,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这是看完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最大的一点体会。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有好多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妈妈。
时常会焦虑的我也需要营养来指引。
很庆幸,我读到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理论和问答两部分。
理论上主要是学龄前各个阶段的需要的营养,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天生气质。
文章大部分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也是面对育儿困惑的妈妈们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操作性强,问题能直指痛点。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体会。
首先,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们很容易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南辕北辙,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从孩子呱呱坠地,他的哭啼声是要喝奶,还是睡觉,又或者是需要抱抱。
这一切父母都将无条件接纳。
孩子和父母构成的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
大多数父母更喜欢直奔主题: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人见人爱、善良勇敢、学业有成。
所以,几乎是从孩子刚出生,我们就在计划教育方针、教育路线。
我们在用大人的思维在包办着孩子的一切。
当他们不愿意分享时,当他们哭闹时,当他们不听我们的教导时,我们对孩子们辅之以教育。
我们言之凿凿、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在教育。
然而有效吗?很多时候,事与愿违。
因为父母忽视了,只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友好,教育才越有效。
我们需要做的是,平静地和孩子在一起,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安慰。
其次,温和而坚持妈妈首先要对自己做到温和而坚持,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接纳自己。
每个妈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养育孩子,所以不必活在内疚里。
对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事想要放弃时,告诉自己要坚持。
对于孩子的犯错,不大声指责,不讽刺,不带个人情绪,父母要用温和而有引导性的话语和孩子交流。
同时,相比孩子有情绪的表象,妈妈们更应该关注出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心理营养的缺失而导致。
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是不是自身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孩子遇到不称心的事就哭闹,是不是在家里他的哭闹总是能让家人妥协。
很多小孩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心理营养,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需要心理营养即“精神食粮”。
一个从出生时的50厘米左右到高大魁梧的成年人,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栋梁和家庭支柱,成长是惊人的。
身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充足丰富的物质营养作为基础,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充足丰富的心理营养作保证。
凡是获得了心灵成长、精神强大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充分吸取了生活环境中丰富的心理营养。
比如高超的智慧得益于获得了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刺激;丰富健康的情感来源于成长中爱和被爱的体验;坚强的意志是因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完善的个性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爱和自由……而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所谓“心理幼稚症”,其根本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营养。
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和大多数男孩子一样,明明小时候很淘气、闲不住。
在学校不知道好好学习,只顾着玩。
小学的时候,明明的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每天盼望着放学后和同学玩。
后来,不知是爸爸还是妈妈提议,让明明每天给他们讲故事,讲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讲与小伙伴玩的事情,也讲在学校学到的东西,讲每天接触到的新知识和自己的感受。
每次明明讲的时候,明明爸爸和妈妈都认真地、饶有兴趣地听,讲完后,他们都会用鼓励的话表扬明明,还很“不懂”地问他这样、那样的问题,并希望明明能够给他们解答。
于是,明明就会很自豪地、很自信地去翻书本,查资料找答案,也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答案,为的是能够回答爸爸和妈妈问自己的问题。
当明明给他们解答了问題,他们都会感谢明明、表扬明明,并继续“请教”更多、更难、更广的问题,然后明明又信心十足地开始看书、上课认真听讲、问老师,认真搞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自豪地给他们讲解……每天这样做,让明明喜欢上了读书、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增强了。
给爸爸妈妈讲故事,使明明后来成了一个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开朗豁达的大学生。
人的优秀品格不是我们从外界强加给孩子的,而是每个人自身潜在或实际存在的。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
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这是看完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最大的一点体会。
我是一名老师,也是一个有好多问题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妈妈。
时常会焦虑的我也需要营养来指引。
很庆幸,我读到了这本书。
全书分为理论和问答两部分。
理论上主要是学龄前各个阶段的需要的营养,以及每个孩子特有的天生气质。
文章大部分是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也是面对育儿困惑的妈妈们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操作性强,问题能直指痛点。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体会。
首先,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们很容易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南辕北辙,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从孩子呱呱坠地,他的哭啼声是要喝奶,还是睡觉,又或者是需要抱抱。
这一切父母都将无条件接纳。
孩子和父母构成的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
大多数父母更喜欢直奔主题:教育。
我们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人见人爱、善良勇敢、学业有成。
所以,几乎是从孩子刚出生,我们就在计划教育方针、教育路线。
我们在用大人的思维在包办着孩子的一切。
当他们不愿意分享时,当他们哭闹时,当他们不听我们的教导时,我们对孩子们辅之以教育。
我们言之凿凿、理所当然,因为我们在教育。
然而有效吗?很多时候,事与愿违。
因为父母忽视了,只有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越友好,教育才越有效。
我们需要做的是,平静地和孩子在一起,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安慰。
其次,温和而坚持妈妈首先要对自己做到温和而坚持,做得不好的地方,需要接纳自己。
每个妈妈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养育孩子,所以不必活在内疚里。
对自己需要继续努力的事想要放弃时,告诉自己要坚持。
对于孩子的犯错,不大声指责,不讽刺,不带个人情绪,父母要用温和而有引导性的话语和孩子交流。
同时,相比孩子有情绪的表象,妈妈们更应该关注出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否是心理营养的缺失而导致。
比如一个孩子不愿意分享,是不是自身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比如孩子遇到不称心的事就哭闹,是不是在家里他的哭闹总是能让家人妥协。
很多小孩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学业压力和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他们所需的心理营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营养,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成长环境。
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在学习、社交、家庭等方面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容易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关注和照顾,可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等。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营养,帮助他们建立强大的心理健康基础。
首先,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小学到高中都应该有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问题,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集体心理疏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
其次,家庭应该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持者。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同时,家长应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身体上的照顾,给予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亲子沟通和家庭互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情感安全感和自尊心,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人格和自信的心态。
此外,社会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和资源,提供他们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艺术团队、志愿者服务等,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增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社会机构可以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为学生、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最后,心理健康的营养也包括了对学生心理困扰的及时干预。
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并提供适当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除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外,心理健康也成为了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长,提供心理营养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提供正向的心理支持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其次,建立健康的心理教育体系也是提供心理营养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心理教育的指导。
心理教育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心理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困难,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的挑战。
此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也是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的有效方式之一。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焦虑、自卑、压力等。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通过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问题,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满足。
最后,营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也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营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学校里,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放松身心,培养兴趣爱好。
在家庭中,家长应当做好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总之,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是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通过正向的心理支持、建立健康的心理教育体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及营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成长,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林文采心理营养读后感林文采心理营养读后感。
《林文采心理营养》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深度的心理学读物,作者林文采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心灵的盛宴。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活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首先,书中提到了心理营养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心理营养就像是我们心灵的食物,它能够滋养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和成长。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只顾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然而,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寻找心理营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
其次,书中提到了如何获得心理营养。
作者认为,获得心理营养的途径有很多,比如阅读、旅行、交友、锻炼等等。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
在我的生活中,我也开始尝试着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心理营养,比如我会经常阅读一些心灵成长类的书籍,也会经常和朋友一起旅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
这些方式的确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更加平和、开朗和乐观。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心理营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心理营养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还可以让我们的个人成长得到提升。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心理营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读完《林文采心理营养》这本书之后,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通过获取心理营养,我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滋润和成长,也让自己的个人成长得到了提升。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寻找心理营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心理营养性教育心得
心理营养性教育是一门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的学科,旨在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滋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在我参与心理营养性教育课程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心理营养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认知练习,例如写日记、进行自我反思等。
通过这些练习,我逐渐了解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和反应模式,并学会了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管理情绪。
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营养性教育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合作和沟通的练习,例如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需求。
这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从容和谦和,也提高了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心理营养性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成长和探索能力。
在课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任务,例如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设定目标等。
通过这些任务,我不仅明确了自己的个人目标和价值观,也明确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之处。
这让我更加自信,并激励我不断努力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
总的来说,心理营养性教育是一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学科。
通过参与这门课程,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也
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
希望将来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为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心理营养学:食物与心理健康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许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食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心理营养学,即食物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心理营养学。
心理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认为,食物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身体需求,还能够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不仅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还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那么,食物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的呢?研究表明,食物中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对大脑的功能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维生素B群对神经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而欧米茄-3脂肪酸则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食物的摄入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过度饮食、不规律的饮食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都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过度饮食可能导致肥胖,而肥胖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不规律的饮食则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情绪稳定。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食物来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呢?首先,我们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
其次,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食和不规律的饮食。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摄入一些对心理健康有益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绿叶蔬菜等,来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
总之,食物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了解心理营养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我们的饮食,关注我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学会喂给孩子“心理营养”,真正实现育儿轻松又高效。
父母在孩子0-7岁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超过十年时间,一万多个个案,全部以“心理营养”为核心,解决父母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为什么我们处理完孩子的第一个偏差行为,第二个很快又会出现?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
林文采博士认为,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
出现上面的问题,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必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们称为生理营养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呢?
经过十多年时间,在积累了超过一万个个案后,2001年,林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
一个人7岁前,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生都会处在寻找当中,并会因缺乏和寻找而带来各种问题。
令人惊奇和兴奋的是:只要父母亲开始加强对孩
子的心理营养,孩子的生命就真的如同得到了滋养,生命的“五朵金花”就能粲然绽放。
内容简介: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
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12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情绪管理•性格难题•行为偏差•社交与社会化•夫妻关系•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父亲养育•隔代养育•性教育•疑难表现•其他生活
琐事
本书精华选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就像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
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
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
……满3周岁的女孩开始对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希望爸爸对她说“女儿很漂亮”“女儿很乖”“爸
爸很喜欢这个女儿”……如果孩子对爸爸的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就比较容易感觉失落,然后用吃来填补。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
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现在很多孩子被贴上胆小、退缩的标签,是因为成人世界的竞争性过强,造成我们太过焦虑,生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因为让步输掉自己的竞争力。
也可以说,这是攀比的心态造成的。
所以,放松一点吧!别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
●爸爸最擅长的事情,的确不是怀抱年幼的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爸爸不需要陪伴孩子。
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戏,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喜欢我”,从而获得价值感的认同。
而这个过程中,妈妈也需要承担起为他们创造沟通机会甚至担任桥梁的角色。
●不同的孩子会发展出不同的、与妈妈连接的方式,比如拉着妈妈的衣角,比如一直看着妈妈,比如像你的女儿一样,闻妈妈身上的味道,有时候孩子在妈妈身边绕来绕去也是在试图嗅妈妈的味道。
孩子还会寻找另外一些连接的方式,比如抱着有妈妈味道的枕头、毛巾、衣服。
因为妈妈不可能24小时都在身边,孩子就会移情到这些温暖、柔软的东西上。
1.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2.先天气质: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学习“天生气质”?
●如何观察孩子的“天生气质”?
●怎样根据“天生气质”因材施教?
乐天型孩子:最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
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完美主义者!
激进型孩子:勇猛执着,容易取得成就!冷静型孩子:小心谨慎、思维能力强!3.生命的五朵金花
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
1.安全感
2.情绪管理
3.性格难题
4.行为偏差
5.社交与社会化
6.夫妻关系
7.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8.父亲养育
9.隔代养育
10.性教育
11.疑难表现
12.其他生活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