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论肝辨证
- 格式:pdf
- 大小:194.51 KB
- 文档页数:5
秦伯未说肝论肝病(一)论肝病中医冶疗肝病的方法甚多,效果也甚好。
我想就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将有关肝病的名词、主证、诊法、治则及常用方、药,分为五个部分,比较全面地谈谈肝病的治疗,以期更踏实地打好基本功。
一、关于肝病名词的含义前人对于肝病有深入的认识,但在名词方面有很多含义不明,有些本来明确的又为后来所误解。
例如生理名词与病理名词混淆,并有作为病名的。
病名也不一致,有依据肝脏病变的临床表现的,也有依据病因的,依据病变性质的,或者随着病变的发展而随时改变的。
此外,由肝脏病变引起的其他脏腑病证,或由其他脏腑病证牵涉到肝的证状,也往往称为肝病,主次模糊,因果颠倒。
我认为在讨论肝病冶疗之前,有必要将这些有关肝病名词的概念了解清楚,才能顺利地运用理法来指导临床,做好辨证施治。
这也是名正则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意思。
肝虚肝虚病理名词。
肝主藏血,一般所说的肝虚多指肝血不足,在临床上肝虚证也以血虚为多见。
主要证状为:眩晕、消瘦、脉细、舌质淡,及妇女经少、经淡、经闭等。
从整个肝脏生理来说,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称为体阴而用阳。
故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应该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
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做“用”。
病则气逆阳亢,即一般所谓“肝气”、“肝阳”证,或表现为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气虚和肝阳虚的证候。
《圣惠方》上说:“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滑者,此皆肝虚之候也。
”这里包含肝血和肝气两者俱虚,所以说“肝虚则生寒”,寒即阳不足的意思。
这一点对治疗肝病十分重要,如果把肝气和肝阳作为病理名词,都从病理方面去研究而忽视了生理方面的主要作用,并在肝虚证上只重视血虚而不考虑气虚,显然是不全面的。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流探析康坚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00)摘 要 中医五行辨证雏形,首见于 难经 六十一难 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在所起也;切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何腑也 。
即通过四诊,了解五色、五音、五味、脉象虚实变化,为疾病诊断在何脏何腑提供依据,实为五行学说归类思想引入辨证学最早记载。
而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是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认识肝脏病机母子乘侮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思维方法,它源于 内 、 难 ,经历代有关医家传承和现代学者实践而发扬光大,已渐成系统。
关键词 中医肝病 五行辨证源流 探析中图分类号 D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000-0042[2011]02-51-00031 中医肝病五行辨证源于 内经 难经内经[1]难经[2]中医经典著作,将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融入到肝病辨证中,开创了中医肝病五行辨证的先河,它包括以 五 为基数的肝木自病辨证和肝病及心、肾、脾、肺的母子、乘侮辨证等内容。
1.1 肝木自病五行辨证强调以 五 为基数以五为基数的肝木自病辨证,是将古代先民 崇五 归类方法用于脏腑病证分类,在 内 难 中肝木自病辨证分类用 五 为基数的有五脏风 肝风;五脏疟 肝疟;五脏痿 筋痿;五脏痹 肝痹;五脏咳 肝咳等。
如 素问 风论 记载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咽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就体现了五脏风之一的肝风五行辨证。
1.2 首载肝病及四脏五行辨证1.2.1 肝病及心,母病及子辨证素向 气厥论 有 肝移寒于心,狂 。
马莳注; 肝移寒于心,传其我生之脏,而心为阳脏,心主神而神处其中,今寒气逼迫,神气乱而为狂 。
[3]又 难经 四十九难 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
难经集注 辨为 肝之乘心也 ,实指肝病及心、母病及子辨证。
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编者按孙其新副主任医师,初学中医时曾对脏腑辨证严重重叠的现象感到困惑,为此而潜心学习与研究谦斋医学著作。
最初在谦斋《中医入门》的夹缝中发现辨证的基本观点,接着在〈谦斋医学讲稿>行文的括号里搠取新思维,最后在〈中医临证备要>中整理出辨证论治的三个步骤七项内容,将谦斋在不同时期形成的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上升为辨证论治精华。
这对于谦斋学术经验的挖掘与继承,是一次有益地探索。
作者能够深入浅出,提炼出一些规律性东西,同时又能游刃有余,自成体系。
这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细致而不琐碎,易学而不飘浮,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
全文分20期连载,是学中医、走捷径的一把钥匙。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1) 孙其新(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2)摘要: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的意义,指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辨证论治的法则,由十四纲辨证、脏腑辨证和五行生克辨证组成;辨证论治的方法,由辨证格式、辨证论治三步七项和处方公式构成。
秦伯未先生(19Ol一1970年),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名之济,号谦斋,出生于上海陈行镇的世医之家。
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
以该校第2届第1名毕业,为江南名医丁甘仁先生高足。
解放前,人称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为上海医界三杰,而秦老精于内经,有秦内经之美誉。
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
秦老生平著作等身,论著多达60余种,是20 世纪中医著作最多的名家。
其中何谓辨证论治,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认识很不一致,作法极不统一。
这已经影响到中医的疗效和发展。
在60年代初,秦伯未就提出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
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细致而不琐碎、易学而不飘浮,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也是近百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件大事。
南阳滋养堂中医馆:遗精的中医治疗——秦伯未临证心法南阳知名老中医,南阳滋养堂中医馆76岁老中医高志明介绍说,秦伯未教授(上海市人,中医世家,北京中医学院一级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用膏方治遗精。
秦氏认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膏方之选药,须视各个之体质而施以平补、温补、清补、涩补;亦须视各个之病根,而施以生津、益气固精养而。
南阳知名老中医,南阳滋养堂中医馆76岁老中医高志明介绍说,病例王某,肾为阴,主藏精;肝为阳,主疏泄。
故肾之阴虚,精不藏;肝之阳虚,则气不固。
所谓阳强者,即肝脏所寄之相火强耳。
乙木之阳不潜藏,甲木之阳乃漂拔,怵惕恐怖,甚至遗精。
进以滋阴八味,病之大势遂定。
以阴中伏热,由此而泄耳。
然诸恙平,而遗精数日必发,发必有梦。
皆由病盛之时,肝阳相火内吸,肾阴虚而真水不能上承,心气虑而心阳辄从下队。
阳性本上,宜之下;阴性本下,宜使之上。
今阳下而阴上、遂今阳不能收,阴不固,遗精之来,大率为此。
拟补气以收心阳,壮水以升肾阴。
即请正之。
方药:炙黄、般牡蛎、炙生地黄各,炙熟地黄、龙骨生山药、龟版胶(化入)、党参、沙苑子(盐水炒)、甘枸杞子、龙眼肉,实、桑嫖峭、白术(炒)、天门冬、柏子仁(去油)、清阿胶(烊化)、麦门冬(去心)、酸枣仁、肥知母(去毛,炒),获苓获神、山茱萸、杭白芍(酒炒)各,玉米须(另前,冲入,益智仁,远志肉,生甘草、熟甘草。
上药共前浓汁,入水再煎,连煎3次,去枯渣收膏。
或加白冰糖120 克,熬至滴水成珠为度。
每晨服一调羹,开水冲服。
南阳知名老中医,南阳滋养堂中医馆76岁老中医高志明介绍说,夫精、气、神者,人身之三宝也。
论先天之生化,则精生气,气生神;论后天之运用,则神役气,气役精。
人身五脏,名有所藏:心藏神,肾藏精,精藏于肾,而主于心。
心君泰然,肾精不动,是为平人。
尊体气阴两亏,坎离失济,心虚易动,肾虚不藏。
神动于中,精驰于下,此梦遗旧恙所由起也。
【秦伯未:疏肝解郁汤-疏肝法治疗肝炎的基础方】
〔组成〕白芍10克柴胡5克丹参10克郁金6克枳壳5克青皮5克陈皮5克
〔功效〕疏肝调气,活血解郁。
〔主治〕传染性无黄疸肝炎,表现为右胁或连左胁胀痛、剧痛,或时痛时止,或牵及右胸少腹肩胛亦痛,肝大压痛,或兼见腹胀、食减、恶心、矢气等胃肠症状。
舌苔薄腻或净,脉弦滑或细弦。
〔方解〕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升清降浊;白芍缓急止痛,与枳壳同用,能通畅气滞;丹参,郁金活血和肝疏解肝郁;陈皮、青皮疏肝和胃;青皮专治胁痛。
〔加减〕胁痛重的或痛引少腹者,加金铃子6克、荔枝核10克;久痛不止、痛如针剌或日轻夜重者,加草红花3克,或制乳没各5克;肝区有内热感或口苦口干,或小便短黄,或皮肤搔痒者,加大小蓟各6克,或加黄芩5克、竹茹5克;兼有头痛者,加白蒺藜10克、菊花5克;食欲呆滞、纳食不香者,加六神曲10克;有潮热、头热、掌心热、牙龈出血者,加鳖甲12克、丹皮5克;有头晕等血虚症状的加当归5克;有腰背酸痛、小便频数等肾阴虚症状者,加细生地6克;全身酸倦,中气虚弱者加黄芪6克、炒白术6克。
〔按语〕本方可以作为治疗肝炎疏肝法的基本方,以此为基础随症灵活加减,取得执简驭繁的效果。
在用药方面秦老不主张柴胡用量过大,因本病用柴胡的目的仅在调畅气机,不同于升散,用量过大有
劫阴之弊。
《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
秦伯未中医⼊门(⼀)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出⾝儒医世家,⾃幼酷爱⽂学和医学。
1919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仁门下攻读中医。
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
1927年与王⼀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
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
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实习基地。
秦⽒凡经史⼦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涉猎。
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整理成⽣理学、解剖学、诊断学、⽅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医学理论各⾃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勤于著述,医⽂并茂。
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
⽣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
在报刊、杂志发表论⽂、⼩品、史话等数百篇。
秦⽒还⼯诗词,善书画,好⾦⽯之学,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受聘任上海市第⼗⼀⼈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
1955年调任卫⽣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三、四届政协委员。
前⾔近来学习中医的⼈很多,⼤家有⼀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些。
因此,很需要有⼀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门,逐步提⾼,这是⼀件很⾃然的事。
著名中医药学家秦伯未详解五脏生理病理与用药指南秦伯未(1901~1970年),原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
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
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诵读医书。
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先悬壶沪上,后曾在中国医学院和新中国医学院执教,精研内、难、仲景学说,致力于医教研工作。
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秦氏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
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秦氏从早年著《内经类证》,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之大成的《谦斋医学讲稿》一书的出版,共著书六十余部,计千万余字,真可谓邃精岐黄、著作等身。
秦氏还广列门墙,遍栽桃李,不遗余力地培养中医人才,尤其在中医教学、中医函授教学和普及中医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办中医函授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科学、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医的理论以脏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施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
要了解脏腑发病及其用药法则,首先要了解它的重要性。
中医对于疾病,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对于病因,主要分为内、外和不内外因;对于辨证,主要分为八纲、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脏腑。
这里不再多引文献来说明,只举一个浅近的具体例子。
比如说,感受风寒引起咳嗽,因肺主皮毛,职司清肃,常用麻黄、紫苏疏散,杏仁、象贝化痰止咳。
即使邪在鼻腔、喉头,出现鼻塞流涕,喉痒音哑,治疗上也从“肺开窍于鼻”和“喉为肺系”来考虑,用辛夷、苍耳子通窍和蝉衣、胖大海等润喉。
这些药物都是走肺经的,也就是都通过肺脏来治疗。
再说,感受风寒后出现腹痛泄泻,饮食呆减,则因胃肠主受纳、消化、排泄,故常用紫苏、木香、乌药、生姜等温中散寒的胃肠药。
秦伯未,神经衰弱,中医内伤,以肝为主。
气血双补,与八珍汤同功,而此更妙于八珍秦伯未,神经衰弱,谦斋医学讲稿,运用中医方药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神经衰弱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
它的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西医认为都是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不平衡,或者由于这些过程有某些不协调所致。
从中医的理论来分析这些临床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身体消瘦,极易疲劳,面色不华,筋惕肉shun,脉象细弱----肝血虚;头胀头痛,面部轰热,手足心热,潮汗,舌质红,脉细数-肝热;头晕,偏头痛,眼花目干,泛漾欲吐,脉细虚弦----肝阳;四肢麻木,颤抖,头晕欲倒,脉沉细弱或浮弦无根----肝风;头胀,胸闷太息,胁肋胀痛,腹胀腹痛,嗳气矢气,脉弦----肝气;头昏,胸膈不畅,多疑善感,忧郁不乐,食呆寡味,脉沉弦或细涩----肝郁;头脑胀痛,口苦口干,急躁激怒,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弦数-----肝火;心慌心悸,健忘惊惕,思想不易集中----心血虚;心烦闷乱,不易入睡,睡则易醒,多梦多汗----心火旺;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咽喉干痛,手足心热,小便黄赤,脉象细数-----肾阴虚,相火旺;怕冷,手足不温,性欲减退,阳萎,小便频数清长,脉沉迟无力----肾阳虚;消化迟钝,脘腹饱闷,大便溏泄,脉濡缓----脾阳虚;纳食减少,嗳腐恶心,脘腹胀痛----胃气滞;神思淡荡,困倦无力,心悸,失眠,胸烦,足冷----心肾不交。
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神经衰弱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从中医理论来讲,病因方面,应以七情、劳倦为主,与体质和大病、久病后也有一定关系;在脏腑经络各方面,多为肝、心、肾和脾胃的病变。
总的来说,属于内伤范围。
进一步从这些症状的主和次,多见和少见及各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其中肝的病变又占着重要位置。
因肝同心、肾和脾胃有生克关系,当肝有病变时往往影响到这些内脏,而这些内脏有病也多影响到肝,这就会出现许多复杂的症状,特别是肝症状最为多见亦比较突出。
2、秦伯未讲解中医辨症论治秦伯未教我学中医秦伯未讲解中医辨症论治2010-10-09 来源:中国中医编辑:喜梅评论( 0) 阅读( 29) 字号:小中大[导语]辨证论治为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病症到给予治疗,都是依靠这个规律来完成的。
辨证论治是综合理、法、方、药作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法进行。
辨证论治为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病症到给予治疗,都是依靠这个规律来完成的。
辨证论治是综合理、法、方、药作为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无法进行。
它是有理论有法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
辨症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症,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疗的方针。
症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
前人告诉我们,有是症,用是法,用是药。
究竟凭什么来认识这个症,以及凭什么用这种法和这类药,就需要下一番辨和论的功夫。
疾病的发生必然有某种因素,某种因素就表现出某种症状,离开症状是无从辨别疾病的性质的。
同时仅仅注意症状也还不可能全面了解病情,有时症状的表现不一定反映1秦伯未教我学中医真相,中医称之为“假象”,这就要求必须做到细致的辨症。
总的来说,辨症,就是从疾病过程中找出疾病的客观规律,务使求得症状和病因的统一。
引用辩证法的词句来说,就是“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故中医治病有一定步骤,观察症状,决定病因,商讨治法,然后处方用药。
因而,中医对任何疾病在没有辨明症状以前,是无法确定治法,更谈不到处方用药。
辨症论治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症状是病邪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映,它反映着病邪的性质和生理机能的强弱。
在症状的表现上,从细小到显露,从表面到深层,可以鉴别发病的因素和生理病理的状况,可以随着症状的消失和增添,探知病邪的进退及其发展方向。
病因以六因和七情为主,也就是外感和内伤两大病类的主要因素。
比如《内经》里指出,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痈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寒邪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又指出恼怒使人气上逆,喜乐使人气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机混乱,思虑使人气结聚。
秦伯未论肝辨证孙其新辽宁中医附属医院 (110032) 孙其然(日本 山吉备国际大学716) 中医的理论以腑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论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
秦氏在脏腑辨证方面,做了系统整理,又结合后世发展,提出许多独到见解。
《论肝病》、《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就属于这一类。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能最后完成脏腑辩证理论。
为了全面继承他在这方面的中医理论,笔者将有关论述进行整理。
本篇正文及按语所列症状均出于原著,望同道明察,现归纳如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
若肝脏血亏,即引起供血器官缺血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谋虑不遂,情志不舒,肝脏不能疏泄,便产生肝郁之症。
肝在志为怒,努则伤肝,发为肝气,肝火,不但本脏有病变,还往往影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脾、侮肺、扰心、累肾等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症候。
1 肝血虚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妇女经少、经淡、经闭〔1,2〕。
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发脱,头痛自眉梢上攻〔3〕,拘挛,膝屈伸不利〔4〕。
血虚共征:形瘦,面色不华,指甲少泽,舌质淡,脉细〔4〕。
按语 肝血虚=特征+共征。
这个症型结构公式是笔者提出的。
有了它,症型结构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分析复杂症型的时候,可以化繁为简,详情见后。
秦氏在《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中指出: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症,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润等肝症状的特征。
提出特征概念,意义深刻,故在此引用。
一般血虚症简称共征,与特征相对应。
肝血虚牵涉面广,症状又比较复杂,如全盘托出,常令人感到头绪纷繁,难于掌握。
故笔者将秦氏反复谈到的症状,归于常见症,偶尔提及的症状,纳入偶见症。
但偶见症不等于不重要。
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是秦氏多次提到的肝血虚特征。
关于不耐烦劳,其表述的形式有四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
疲乏,多以为中气虚,为什么又见于肝血虚?这常常使初学者迷惑不解。
秦伯末讲解⼋纲辨症(⼀)_秦伯末,⼋纲辨症,表⾥寒热虚实_中医讲堂秦伯末讲解⼋纲辨症(⼀)来源:中国中医⽹站编辑:喜梅出稿时间:2010-10-09 点击:每⼀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必须懂得运⽤⼋纲。
⼋纲就是阴阳、表⾥、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
表⾥、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
所以根据⼋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
关于阴阳⽅⾯已在第⼀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1.表⾥:表是外,⾥是内。
从⼈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肤、肌⾁等组织;⾥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
因此病邪侵犯⼈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体,⾸先伤于⽪⽑、经络,概称表证。
因喜怒七情或饮⾷劳倦所引起的病,多⾃内⽣,故概称⾥证。
这是辨别表⾥的概况。
但表邪可以内传进⼊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为⾥证了。
也有表邪虽已内传⽽尚未到⾥,称为半表半⾥症。
表邪内传⽽表证仍在,称为表⾥同病。
病邪由表⼊⾥,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苦呕恶,或⼼胸满闷,或⼩溲短⾚等,便知邪有⼊⾥的趋势;如见状热⼝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便泄泻,则明显地表⽰邪已⼊⾥。
相对的,⾥证也有从⾥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疹、斑疹,初起⾝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了。
因此,临症上分辨表⾥症,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2.寒热:寒的症状为⼝不作渴,喜饮热汤,⼿⾜厥冷,恶风恶寒,⼩便清长,⼤便溏薄,⾯⾊苍⽩,⾆苔⽩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渴饮凉,潮热,烦躁,⼩便短黄,⼤便闭结,⾯红⽬⾚,⾆苔黄糙,脉数等。
秦伯未医书重刊专辑:中医入门心主脉、主舌,肝主筋、主目,脾主肉、主口,肺主皮毛、主鼻,肾主骨、主耳;再如脾主四肢,肾司二便,至于辨症的法则,有依据六经来辨的,有的依据三焦来辨的,最重要的是根据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
八纲的意义是先把阴阳分为正反两方面,再以表里来测定病的部位,虚实来测定病的强弱,寒热来测定病的性质。
把各方面测风邪使人眩晕、抽搐,热邪使人痈肿,燥邪使人口渴、皮肤枯裂,寒邪使人浮肿,湿邪使人腹泻,又指出恼怒使人气上逆,喜乐使人气舒缓,悲哀使人气消索,恐惧使人气下沉,惊吓使人气机混乱,思虑使人气结聚。
在诊断上:如以脉诊来说,分有六个纲要,即在至数上分迟和数,体状上分浮和沉,动态上分滑和涩。
数、浮、滑属于阳,迟、沉、涩属于阴;阴脉多见于阴症,阳脉多见于阳症。
以舌诊来说,舌质的变化属于血液的病变,色见红、绛,乃是血热属阳,色淡或青,乃是血虚或血寒属阴;舌苔的变化多系肠胃的病变,燥的黄的属阳,潮的白的属阴。
所以《内经》上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老年人常见的痰饮咳喘,春夏轻减,秋冬加重,原因是脾肾阳虚,湿浊凝聚为痰,临证上常用温药调养,并且主张利用夏季阳气最旺的时期来调理预防。
又如血虚肝阳旺的病人,到了春天容易发作头晕、脑胀、目眩、耳鸣、精神疲倦等症。
这种症状的发生是和气候息息相关的,故在冬季给予滋补,可以防止发病的机会。
扶正”和“祛邪”两种治法,及“邪去则正自复,正充则邪自却”的两种战术方法强者耐受重药,体弱者不宜重剂;体丰肥者多湿多痰,瘦者多阴虚内热。
肝欲散,宜食辛以散之,肝苦急,宜食甘以缓之;心欲软,宜食咸以软之,心苦缓,宜食酸以收之,脾欲缓,宜食甘以缓之,脾苦湿,宜食苦以燥之;肺欲收,宜食酸以收之,肺苦气上逆,宜食苦以泄之;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
例子来说,白天是阳盛的时间,假如白天自汗,就认做阳虚,因为白昼属阳,用黄芪、附子一类补气补阳药去制止它;在夜间自汗,就认做阴虚,因为夜间属阴,用地黄、山萸一类补血养阴药去制止它。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舌证状。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舌证状。
心为火脏,开窍于舌,一般舌证多属心火偏盛。
又因心的本脉系于舌根,肝脉络于舌本,脾脉络于舌旁,肾之津液又出于舌下,故感受外邪和情绪激动所引起的病变,亦能通过经络影响于舌。
正如《得效方》所说:“四气所中则舌卷不能言,七情气郁则舌肿不能语,心热则舌破生疮,肝壅则出血如涌,脾闭则白苔如雪,此舌之为病也。
”察舌又为望诊中重要部分,分辨舌质和舌苔的荣枯、软硬、战萎、胀瘪、干润、老嫩、厚薄、松腻等,也包括舌的证状在内,本门酌量附入。
152.舌肿舌肿满口疼痛,由于七情郁结,心经火盛血壅,称做“紫舌胀”。
舌肿且胀,坚硬如甲,寒热交作,称为“木舌”。
均能堵塞咽喉致死,宜针刺出血,内服加减凉膈散。
肿胀露出口外者,用冬青叶浓煎浸之。
加减凉膈散荆芥、山栀、牛蒡、薄荷、黄芩、连翘、石膏、甘草153.舌胖舌质浮胖,色淡而嫩,为虚寒和水湿较重证候,治宜温化下焦为主。
154.舌长舌伸长吐出口外不收,名为“舌纵”,由内火炽盛所致,用冰片五分掺舌上。
伤寒证见舌出者,多死。
小儿舌出,称为“吐舌”,多因心脾积热。
用人中白、冰片,或冰片、硼砂、雄黄研末搽舌上,另用黄连一味煎服。
155.舌短舌短卷缩萎软,不能伸出,名为“舌萎”,亦称“舌卷”。
多见于气分极虚或寒邪凝滞胸腹,如果久病与阴囊收缩同时出现,则为厥阴经气绝,不治。
156.舌歪舌头伸出不正,或向左歪,或向右歪,为“中风”的证状之一,常与颜面麻痹并见。
参阅口唇证状“口眼歪斜”条。
157.舌颤伸舌时颤动不禁,为虚证及及“类中风”证状之一。
158.舌强多因风痰阻于舌本,故其表现为不能转运,言语謇涩,为“中风”证状之一。
初起用涤痰汤,久不愈用资寿解语汤。
涤痰汤半夏、胆星、橘红、人参、菖蒲、茯苓、竹茹、枳实、甘草、姜资寿解语汤羌活、防风、附子、羚羊角、枣仁、天麻、肉桂、甘草、竹沥、生姜汁159.舌麻舌上麻辣或麻木,称为“舌痹”。
由于心绪烦扰忧思暴怒,气凝痰火而成。
秦伯未论肝辨证孙其新辽宁中医附属医院 (110032) 孙其然(日本 山吉备国际大学716) 中医的理论以腑腑为核心,临床上辨证论治,归根到底都是从脏腑出发。
秦氏在脏腑辨证方面,做了系统整理,又结合后世发展,提出许多独到见解。
《论肝病》、《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就属于这一类。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能最后完成脏腑辩证理论。
为了全面继承他在这方面的中医理论,笔者将有关论述进行整理。
本篇正文及按语所列症状均出于原著,望同道明察,现归纳如下:肝藏血,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主升发,宜条达舒畅。
若肝脏血亏,即引起供血器官缺血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谋虑不遂,情志不舒,肝脏不能疏泄,便产生肝郁之症。
肝在志为怒,努则伤肝,发为肝气,肝火,不但本脏有病变,还往往影响其他脏腑,如乘胃、克脾、侮肺、扰心、累肾等等,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症候。
1 肝血虚常见特征: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妇女经少、经淡、经闭〔1,2〕。
偶见特征:目干涩,视物模糊,雀盲,发脱,头痛自眉梢上攻〔3〕,拘挛,膝屈伸不利〔4〕。
血虚共征:形瘦,面色不华,指甲少泽,舌质淡,脉细〔4〕。
按语 肝血虚=特征+共征。
这个症型结构公式是笔者提出的。
有了它,症型结构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分析复杂症型的时候,可以化繁为简,详情见后。
秦氏在《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中指出: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症,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润等肝症状的特征。
提出特征概念,意义深刻,故在此引用。
一般血虚症简称共征,与特征相对应。
肝血虚牵涉面广,症状又比较复杂,如全盘托出,常令人感到头绪纷繁,难于掌握。
故笔者将秦氏反复谈到的症状,归于常见症,偶尔提及的症状,纳入偶见症。
但偶见症不等于不重要。
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润,是秦氏多次提到的肝血虚特征。
关于不耐烦劳,其表述的形式有四种:不耐烦劳,不耐操劳,易疲劳和疲乏。
疲乏,多以为中气虚,为什么又见于肝血虚?这常常使初学者迷惑不解。
肝为罢极之本,肝主筋,故肝血虚多见不耐烦劳等症。
秦氏在《中医临症备要》中说:疲乏、浑身疲困、行动乏力,多属虚症,宜气血双补,用八珍汤。
但行动呼吸短促,偏重在气;动时觉热,心悸汗出,偏重在血。
笔者认为,临床上多以为疲乏属于中气虚,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上面引用的这段话,其中疲乏而见行动呼吸短促,偏重在气,也不是指在中气虚。
若是指中气虚,补中益气就可以了,为什么还气血双补?关于中气虚,秦氏常常换一种提法: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等。
疲乏与无力是两个不同的意思。
疲乏多见酸、沉、胀、痛,或酸胀、或酸痛等,表现不一。
乏即是累,多在小劳后或工作到下午及晚上出现,特别是下肢明显,有时不为休息所缓解,俗称不解乏。
中气虚症,由于食少便溏,从而全身营养缺乏,面色萎黄,精神无法奋起,不愿言语,行劝懒怠,四肢无力。
也就是说,早晨醒来就没劲。
故疲乏从肝治疗,轻者偏重补血,重者偏重补气;无力则从脾治疗,培补中气。
肝血虚可引起目眩,不耐烦劳、消瘦,面色、指甲不华,舌质淡、脉细等诸多主症,如何认识它们在症型中的地位?正是针对这一实际问题,他提出了特征概念,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大概秦氏的辨证思路,抓住一两个特征,再具备两三个共征,诊断就可以确定。
是要把握住特征,这也是他反复强调的。
2 血虚发热特征: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缺乏规律,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5〕。
共征:胸中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基础症:目眩、不耐烦劳、消瘦、面色不华等血虚症。
按语 血虚发热=特征+共征+基础症、肝血虚。
血虚发热起于血虚,故肝血虚是其基础症。
血虚发热与阴虚发热相近,其特征为小有烦劳即热,缺乏规律,有时亦下午发热,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还见体力疲乏异常,目眩,消瘦,面色不华等血症。
阴虚发热有规律,以下午为多,入夜逐渐降低,形体赢瘦,五心烦热,骨蒸,盗汗等。
3 肝气虚特征:意志萧索〔6〕,胆怯善恐,卧不安,不耐劳,或极度疲劳〔7〕,倏时头晕眼花无所见〔8〕,胁下一点痛不止,遗尿〔9,10〕。
共征:气短,懈怠等气虚症〔11〕。
基础症:多疑善虑,忧郁不欢,胸胁苦满等肝郁症;目眩,消瘦,面色不华等血虚症。
按语 肝气虚=特征+共征+基础症、肝郁或肝血虚,气和血并重,更把气作为血的统帅,这是中医生理上的一种认识方法。
血液循行脉内全身受其营养,气能改善血液的功能和帮助血液的正常运行,二者是构成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因素。
秦氏说,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也称作“用”。
假使气受到心理上、环境上的刺激,无论情志方面的喜、怒、哀、乐,气候方面的冷、热,以及工作方面的劳逸,都会影响到血。
肝气虚多起于肝郁。
肝郁症,先情志郁结,引起气郁,影响血行障碍,成为血郁;气郁不舒,久则化热,热郁于内,不易发泄,耗气烁血,逐渐体力衰退成为气虚。
肝血虚亦能引起肝气虚。
肝以血为体,气为用,肝血不足,生气不强,肝气亦虚。
故肝郁和肝血虚是肝气虚的基础症。
此外,疏气利气耗散太过,也能造成肝气的功能损害,还与体质、大病久病后有一定关系。
肝气虚的特征,在精神方面萎靡不振,意志萧索,胆怯善恐,卧不安;体态方面不耐劳,甚则极度疲劳,多见下肢酸软;见于局部,或者突然头晕眼花无所见,或者虚甚者,胁下一点痛不止,或者气虚则疏泄不禁而遗尿。
懈怠一词,是指懒散、松劲,与倦怠意思相近,在这里引申为其它气虚症。
秦氏在《神经衰弱》一节中谈到,肝脏病变在神经衰弱中占着重要位置,肝病总的表现可分为气和血两方面,在血多虚,在气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居多。
他在谈慢性肝炎时又说,临床上遇到的肝炎大多有较长的病史,而且也有感到极度疲劳的,这决不能单从疏肝治疗,遇到特殊情况,也能用黄芪、首乌、当归补肝。
规律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不能只看到一般性而忽视特殊性。
他还进一步指出,气血不和,欲其流畅,不宜用附子,只在峻补血气之内,加肉桂以为佐使,因其入肝走血分,能助长生气,如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之类。
关于肝气虚,历来中医教材书均未列症候,临床也颇少论及,对于此症又怎样治疗,实是中医理论的空白。
而在60年代,秦氏就较系统地提出肝气虚的辨证治疗,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4 肝阳虚共征:四肢不温,脉沉细而迟。
逐渐形成〔13〕。
基础症:懈怠不耐劳,忧郁胆怯等肝气虚症;或兼见腰冷酸痛,畏寒,小便频数等肾阳虚症。
按语 肝阳虚=特征+共征+基础症、肝气虚或肾阳虚。
肝为藏血之脏,内寄相火为肝的生发之气。
肝阳虚多起于肝气虚,当辨认肝气虚本症。
肝阳虚还见于肾阳虚,因肾阳虚常累及肝,导致肝阳亦虚,如骨髓痨即是。
笔者注意到,秦氏在论及肝阳症与肝阳虚时,均有头疼麻木。
初步分析,肝阳头痛,起于血液不充、肝阳循经上扰,头痛偏重两侧,严重的巅顶如有物重压,兼有麻木感。
阳虚头痛,相火不能温养头目而见头痛麻木,但不剧烈,得温轻减。
前者肝阳相对亢盛,所以用清滋柔镇;后者肝阳本身虚弱,生气不强,必须在补体之中加入温养。
这和痰浊头痛与气虚头痛道理相近,可以互参。
头痛麻木,虽为肝阳虚的特征,但肝阳虚初起或症状不典型时,也可以不出现。
这时就必须结合其基础的特征,如肝气虚的胆怯不耐劳,肝血虚的目眩、筋惕肉润等症。
总之,证是灵活的,特征的意义不仅在于能确定它所归属的症型,还能制约与之有关的其它症型。
5 肝寒直中特征:头痛脑冷,少腹痛〔14,15〕。
共征:四肢厥冷,指甲青紫,脉沉弦或弦紧,病来急骤〔16〕。
兼症:呕汪清涎粘沫,吐酸等胃气上逆症。
按语 肝寒直中=特征+共征+兼症、胃气上逆。
秦氏指出:四末不温常见于肾阳虚和一般寒症。
确诊为肝寒须与肝症状结合。
厥阴头痛,由肝经寒气上逆,头痛脑冷,畏风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惨淡忧郁,微带青晦,兼夹胃气上逆而引起的呕吐清涎粘沫等。
寒邪直中少腹,多见少腹剧痛,肢冷,脉细,或吐清水酸水。
胃气上逆虽属兼症,但从侧面反映了该症的特点,也应重视。
6 肝郁常见特征:多疑善虑,忧郁不欢,意志消沉,胸胁满闷,妇女月经不调〔17,18〕。
偶见特征:头昏〔19〕,痴呆,妇人小便频数,量少窘急〔20,21〕。
兼症:痞满,腹胀,大便不调等脾胃不和症。
按语 肝郁=特征+共征+兼症、脾胃不和。
肝郁的成因,多为情志致病。
由于性格内向,沉默少言,多疑善虑,不便交流情感,情志郁积而发病。
还与思维方式有关,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正确对待。
此外,受到意外事件的刺激一蹶不振等,均可引起肝郁。
肝郁,在气表现为闷闷不乐,意志消沉,胸胁苦满,饮食呆钝;在血则增胁痛如刺,肌肉消瘦,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气郁不舒,久则化热,出现急躁,忧愤,小便黄赤等,甚则发热,或时寒时热,或心中不称意即觉浑身轰热,面充血。
热郁于内则耗气烁血,逐渐体力衰退,出现潮热,盗汗,失眠,惊悸,妇女月经涩少等虚劳证候。
综合肝郁症的全部过程,其始在气,继则及血,终乃成痨。
但临床所说的肝郁,多指气分病,兼见血虚,近于本虚标实。
郁热及因郁热转变成虚热,当属肝热和血虚发热范围。
肝郁是作用不及,不能疏土,肝郁脾必郁,影响中焦,出现痞满、腹胀、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
7 肝气常见特征:胸胁胀满作痛,少腹胀痛,先胀后痛,时痛时止。
偶见特征:头胀,乳房胀痛,睾丸胀痛〔22〕。
兼症:胸闷太息,脘痞,腹胀,嗳噫,失气等胃肠不和;按语 肝气=特征+兼症。
肝气病的形成,多因精神上经受刺激,肝脏气机不和出现横逆现象,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内脏。
为什么同样受到精神刺激,会有肝郁、肝气之别?秦氏早年说过,性柔多肝郁,性刚多肝气。
肝气以作胀为特征,先因气机胀滞,然后作痛。
故肝气病有胀而不痛的,没有痛而不胀的。
它们发病,多从本脏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胁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肝气横逆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再影响胃肠。
并因气机郁滞使情志怫逆不畅,继发恼怒,急躁等精神不安现象。
笔者认为,肝气病是因精神刺激而生气,生气不等于恼怒。
生气是不快在心,恼怒是发泄于外,是肝火冲激上逆的特征。
肝气是因气机郁滞,胸胁少腹胀痛而爱发脾气,可以出现急躁、恼怒等,也可以不出现,故不在主症之列。
同样是恼怒,病因病机却不同,也应当注意。
8 肝热特征:手足发热,目赤红肿〔23〕,胁痛而痛处有热感,阴纵〔24,25〕。
共征:烦闷,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26〕。
基础症:肝气或肝郁症。
按语 肝热=特征+共征+基础症、肝气或肝郁。
引起肝热的原因,有外感温邪传变的,有因外邪伤肝和气郁化热的,当其化热内伏,或有化火倾向而没有冲逆的时候,称为郁热或郁火。
肝热多见烦闷、口干口苦、手足发热、小便黄赤等,无冲激上逆现象。
有时见于局部热象,如胁痛有热感,或目赤红肿及阴纵等。
由于肝热特征不明显,辨证时可以结合肝气等症状。
9 肝火特征:头胀痛,昏沉觉热,头筋突起,耳鸣,耳聋,多怒,狂乱〔27、28〕。
共征:面热,面红,口苦,口干,烦躁〔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