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练习530
- 格式:doc
- 大小:271.50 KB
- 文档页数:3
法律保障生活知能演练提升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
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表明法律( )A.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D.为生活制定规矩2.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国家领导干部有超越法律的特权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公民享有的权利平等,履行的义务不平等D.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2016年11月11日,据央视新闻消息称,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赵某故意杀人、受贿、非法持有枪支弹药、非法储存爆炸物案,认定被告人赵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犯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犯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
以上材料说明(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④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同时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罚当其罪。
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02.3万件,判处罪犯118.4万人。
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法律(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主要对违法犯罪的人具有约束力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③★5.“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
法律保障生活一、选择题1.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已通报全国被执纪审查的副厅级及以上党员领导干部162人。
其中归属中央组织部管理的副部级以上干部的“中管老虎”1 9名,任命权在省委组织部的副厅级以上干部的“省管老虎”143名。
法治社会岂容“特殊公民”,告诉我们()A.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可适当超越法律许可的范围B.特殊人物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我国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瀌,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瀌”从“廌”(zhì),。
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漳”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瀌”含。
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
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
今天,公平如水、惩恶扬善的“水”“去”仍是“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深刻揭示了法律的()①规范作用②预测作用③促进作用④保护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中学生刘某出于好奇,拨打火警电话“119”谎称学校失火。
当消防队员开着消防车到达学校后,发现是骗局。
后来公安机关依法追究了刘某的法律责任。
这一案例主要说明()A.法律维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B.公共场所有维护秩序的规章制度C.刘某享有言论自由D.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5.为切实推动环境治理工作深入开展,有效改善全市环境质量,揭阳市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整治环保违法行为,至2016年8月份,全市环境监察部门检查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其中被依法责令停产、关闭的企业563家。
这说明()①法律约束人们的行为②法律能够维护人们正常的生活环境③法律依法打击侵犯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行为④法律维护社会秩序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二、综合题6.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课时训练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课时训练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课时训练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9.2 法律保障生活1.请看图“两种不同的画法”,启示我们( )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无规则无所谓③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规则办事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2.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九),这体现了( )A.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D.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3.“法的制定”是国家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法律规范的活动。
我国创制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是()①制定②颁布③实施④认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下列选项体现“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一观点的()A.中学生要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B.张某因违反工作纪律受到处分C.许霆因“ATM机盗窃案”被判有期徒刑5年D.新闻媒体对“问题奶粉”给予曝光5.近年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反腐风暴,17名副部级以上高官密集落马。
在这些落马和判刑的高官中,既有国务院部委官员、地方行政首长,也有人大、政协、公安、法院系统高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同步训练(二)一、选择题1.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2.要告别下面漫画《红灯亮了》中行人过马路的方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②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③完善法律,严格执法④控制机动车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下列能体现法律最主要特征的是(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拒不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③某地市委原书记因犯受贿等罪,被判有期徒刑18年④某化工厂因违反环境保护法,被法院责令停止生产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4.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一批新的法律法规开始实施。
下列对这些法律法规认识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②法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③法律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④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5.截至2020年4月底,国家公安机关共打掉涉黑组织3 120个,涉恶犯罪集团9 888个,刑拘犯罪嫌疑人388 442人,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7 190人。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由此可以看出( )①国家强制力是扫黑除恶的坚强后盾②“保护伞”保护了黑恶势力的法律特权③公安机关通过打击黑恶势力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④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触碰了法律底线,应受到法律制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是( )A.法网恢恢,疏而不漏B.严于律己,宽以待人C.王子犯法,庶民同罪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在我们身边》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课文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保护公民的权益。
然而,他们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可能还缺乏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材料和道具。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如校园欺凌、交通事故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9.2 法律保障生活一、选择题1.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5部法律,修订刑法修正案(九)、广告法等37部法律。
这说明我国法律( ) A。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
体现了广大公民的意志 D。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
对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家领导干部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C。
公民享有的权利平等,履行的义务不平等 D。
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对于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体现了法律( )A.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B。
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生命权最有效的方法C。
通过制裁违法行为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D.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4.2016年11月15日,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王登记受贿6600万元,被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这表明()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法律是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C.法律规定我们享有的权利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反腐的力度。
截至2016年10月,共有28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被法院判刑。
省部级高官落马说明()A.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行为准则6。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商标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商标法已施行,这也是商标法自1982年制定以来第三次修改。
新商标法的颁布()A。
杜绝了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B。
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说明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D。
说明法律是日常生活的“卫士”7。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靠社会舆论来维护④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A.①②③B.①②④ C。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1课时生活需要法律1苏州模拟高空抛物伤人、应用软件中的个人信息保护、小区电梯广告的收益归属……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大小事,民法典中都有规定。
由此可见( )A.法律指导我们未来的生活B.法律主要规定公民的义务C.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D.法律只对违法的人有约束力2根据法律规定,开汽车需要系安全带,买东西需要支付费用,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这些规定说明( )A.法律限制了我们的自由B.法律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C.法律只规定我们的各项义务D.法律为我们提供生存的空间3下面的漫画《“常回家看看”入法》主要说明,调整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需要( )A.道德B.友情C.法律D.亲情4两邻居因为宅基地纠纷诉讼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判决,解决了邻里间的冲突。
这体现了法律( )A.打击违法犯罪行为B.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C.能够调整社会关系D.能够解决所有的矛盾5太原检测法律是有了国家之后才产生的,由统治阶级制定。
下列对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体现②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③有了法律,人类就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④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6法律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法律制度是根据统治者的意志设计的,从而加强了对全社会的统治和对社会矛盾的调解。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之后才出现的B.我国古代就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C.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D.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和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工具7[法治观念·厉行法治])2023年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指出,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坚持依法治网,持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推动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法律保障生活
知能演练提升
1.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等。
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表明法律( )
A.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D.为生活制定规矩
2.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领导干部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B.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公民享有的权利平等,履行的义务不平等
D.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2016年11月11日,据央视新闻消息称,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赵某故意杀人、受贿、非法持有枪支弹药、非法储存爆炸物案,认定被告人赵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犯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犯非法储存爆炸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万元。
以上材料说明(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④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出,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同时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当宽则宽,罚当其罪。
各级法院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02.3万件,判处罪犯118.4万人。
这主要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主要对违法犯罪的人具有约束力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5.“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灋,刑也。
平之如水,从水……”“灋”从“廌”(zhí),“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灋”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灋”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
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表明公平如水、惩恶扬善的“水”“去”仍是“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深刻揭示了法律的( )
①规范作用②预测作用③促进作用④保护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
”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制裁违法犯罪行为③保护公民的一切利益④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B.法律的规范作用表现为:它规定人们不应当做什么,但不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
C.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D.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8.你认同下列哪幅图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医闹事件时有发生,不法分子殴打医护人员,损坏医疗设备,致使医院不能正常开展医疗服务。
材料二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恶性医闹的不法分子处以刑罚,“医闹入刑”正式通过。
(1)材料一中不法分子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从法律作用的角度分析“医闹入刑”的意义。
10.在某居民住宅区曾发生这样一件事:居民王某欺负邻居李家孤儿寡母,建院墙时强占李家宅基地。
居委会、派出所对王某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多次进行教育,但王某不予理睬。
李家只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判决王某限期拆除院墙,让出多占的李家宅基地。
王某无视法院判决,拒不执行。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强制王某执行法院判决。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人民法院依据什么规范对王某实施制裁?
(2)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规范有什么作用?
(3)这个规范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知能演练·提升
1.C
2.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A、D两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平等的,C项说法错误。
故选B项。
3.A
4.B 我国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惩治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
我国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表明在我国不允许有特殊的公民存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我国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故②③正确,④错误。
①观点正确但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B项。
5.B 我国法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和保护我们的生活。
题干中对“法”字的解释内容也说明了这两个方面,故选B项。
6.C 本题涉及法律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中对法律的比喻突出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解答可用排除法,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非“一切利益”,
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故答案选C项。
7.B 法律不仅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还规定人们不应当做什么,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8.答案:我同意图3的观点。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们有规范和保护作用。
我们应当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护法,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我们没有违法犯罪仅仅意味着我们没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不能排除他人侵害我们合法权益的可能性。
法律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有力的武器。
9.答案:(1)违法行为。
(2)法律对人们有规范和保护的作用。
“医闹入刑”有利于规范患者及其亲属的行为;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医疗机构的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等。
10.答案:(1)人民法院依据法律对王某实施制裁。
(2)通过惩治犯罪和追究法律责任,制止违法犯罪,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
(3)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区别于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