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拾稻穗的回忆
- 格式:docx
- 大小:14.59 KB
- 文档页数:2
秋收的美好回忆秋收是农村的一大重要时刻,也是我们孩子们最喜欢的季节之一。
每当秋天来临,金黄的稻谷和丰满的果实让整个乡村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我心中,秋收不仅代表着农民伯伯们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意味着一次次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
回忆起那个秋收季节,我仿佛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稻香和果实的芬芳。
在清晨,当太阳刚刚露出它的笑脸时,我就能看到农民伯伯们早早地拿起镰刀和麦斧,投身于田野中。
他们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一丝不苟地收割庄稼,为家乡的丰收做着最后一道准备。
我记得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去农田里帮忙。
我们穿上农民的服装,戴上草帽,手持镰刀,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收获的行列中。
一片一片的稻子被谷穗晾晒在田地上,我们小心翼翼地割下它们,然后放入篮筐里。
在镰刀的摩擦声中,我们也不自觉地和谷穗一起歌唱起来,歌声响彻田野,好似带给了农田一份欢乐。
当我们的篮筐装满了金黄的稻谷,我们兴高采烈地将它们背到村子里的谷仓里。
在我们的周围,农民伯伯们正忙着数谷米、打粮袋,他们不时地用汗水擦拭着额头,满脸的疲惫与满足。
看着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我们心头涌起一股由衷的敬佩之情。
除了稻谷,果园里的果实也是秋收的一大亮点。
每年秋天,我都会去果园帮忙采摘水果。
那些绚丽多彩的果实就像是天然的宝藏,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我一边品尝着甜美的水果,一边辛勤地为农民伯伯们提供帮助,体验着“劳动成果的甜蜜”。
每个果实都有它的独特风味,红彤彤的苹果酸甜可口,酥脆的梨子香气四溢,柿子温润如玉,蜜桃则汁多肉厚。
采摘时,我总是小心翼翼地摘下它们,不让它们受到丝毫伤害。
我们追逐在果园里,笑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每一次采摘都像是一场快乐的游戏。
秋收季节,不仅让我感受到农民伯伯们的辛勤劳动,也让我体验到了自然界的魅力。
当我们的劳动成果转化为各种美食时,我倍感庆幸和骄傲。
妈妈用我们亲手采摘的水果做成果酱,爸爸则用新鲜的谷子做出香甜的米糊。
每当我们围坐在一起,共享这美味的一刻,我感到自豪和幸福。
记忆拾麦穗为题目的作文(一)份记忆拾麦穗为题目的作文 1记得,离我们村大概有5公里远的地方,设有一个“厂部”。
当时“厂部”里驻扎着一小股人民子弟兵,看管着几千亩的一个大农场。
厂部”不管是春播,还是夏收,全部采用机械化进行作业。
春播的时候,用大型的播种机进行播种;夏收的时候,用大型的收割机进行收割。
正因为夏收的时候,用大型收割机收割地里成熟的麦子,所以就存在地里的庄稼收不干净的情况,老是有很多的麦穗就落在麦茬里。
当时“厂部”地多人少,顾不上组织人员去捡拾这些掉落的麦穗,等成片的庄稼收割结束以后,往往是一把火-将麦茬给点燃了,于是那些落在地里的麦穗,连同一堆堆的麦草,就好端端的被这样给烧了。
待大火熄灭后,到处都留下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连同土地被烧焦了的黑黑的印迹,真令人心疼。
在那个到处是饥荒的年代,人人都吃不饱肚子,附近的老百姓把这种情况可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呢?所以就纷纷行动起来,等“厂部”的庄稼收割的时候,附近的老百姓领着一家老小,拉着架子车,拿着草绳,提着篮子,一方面是去拉麦草,另一方面是去拾麦穗。
刚开始,“厂部”的管理人员出来进行干涉,害怕老百姓以拉麦草和拾麦穗的名义趁机去偷他们的粮食,所以他们宁肯一把火烧了这些麦草和掉落的麦穗,也不让住在附近的老百姓去拉麦草和拾麦穗。
后来,当他们看见当地的老百姓实在是太善良了,也从未发生过他们所担心的偷盗粮食的情况后,于是,忽然良心发现,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行动上有所体现,不再驱赶老百姓去拉麦草和拾麦穗了。
而这时老百姓也非常善解人意,去拉麦草和拾麦穗的时候,也尽量不给“厂部”添麻烦,于是,这种友好的局面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每年夏收的时候,老家正是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和弟弟有的是空闲时间,所以父母亲把拾麦穗补充家里口粮的重担就交给了我和弟弟。
说起在留有一尺多高的麦茬地里拾麦穗,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在记忆中,夏天我和弟弟基本上都是光着脚的,没有鞋穿,再说那收割机用滚动式镰刀割出来的麦茬,既特别的尖锐,又非常的锋利,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小手、小脚或者是小腿给割伤了,所以我们只能是顺着麦茬的方向,斜着身子让小脚落到麦茬与麦茬交接处的空隙地带,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向前行进。
拾麦穗的回忆散文窗外骄阳似火,收割机在轰鸣中完成了夏收,看着这样简单轻松地现代化操作,不由得回想起年少时那样头顶烈日的拾麦记忆来。
三十多年前,我生活在农村老家,每当夏收时节,村里的成年劳力们都跟随生产队长去收割麦子,碾打晾晒了,我们这群小孩子和老年人的任务就是给生产队里拾麦穗,力求颗粒归仓。
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1977年夏季拾麦穗的场景。
那一年,我是第一次实质性地参加到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中的,并用拾回的麦穗给家里换取了工分。
我们的小学放夏忙假了,我硬是要给队里拾麦穗去,母亲怕我走失了,就要求每次只能由姐姐领着去地里。
第一次来到地里,心里畅快至极,四面宽阔,一望无际,但是,好心情逐渐被苦涩的劳作冲淡了。
那是一片六十亩地面,两天前,麦子已经被生产队的社员们用镰刀割完了,用架子车拉回了,又用筢子搂过了,现在是安排我们捡拾遗漏在地里的麦穗,保证不把群众辛劳的成果给糟蹋了。
开始拾麦穗时,我的兴趣还是蛮大的,一路上都是蹦蹦跳跳,将起步时横成一排的二十多人丢在后边。
我的小手动作很快,只要看见地上的麦穗,就迅速伸手过去,捏起来放在篮子里,又去四处找寻,脑袋左右摇摆,眼睛四下张望。
拾卖穗时也顾不得麦茬扎手,回家后才发现手指头上的小血口子一片一片的,把母亲心痛得直帮我揉搓。
在地里时也不在乎烈日暴晒,头顶的汗水流淌到脸上,用土手顺势擦拭,几次之后就将自己的脸面描绘成泥花脸了,拾麦穗的活儿没干几天,我的脸也晒黑了,人也变瘦了,但心里满足感了。
那天,拾完麦穗已到午后时分,每家人各自将劳动成果进行汇总,把带枝杆的麦穗拢在一起,用麦秆拧起来,捆绑成一把一把的,夹在腋下就可以带回去了;把没有麦秆的光头麦穗装进布兜或篮子里,穿在胳膊上抬回去了。
回到生产队的大场上,按照指定的角落摆放,根据当时的位置,排成了次序井然的蜿蜒队形,然后,我们就回家吃饭去了。
听说要到午后出工时,队里的会计才来过秤和登记。
那天,我在家吃了一碗母亲做的连锅面,就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等候,虽然当时已经疲倦得在打盹了,还是不去午休,盘算自己的劳动成果即将转化为和成年人一样的工分了,心里总是美滋滋的,尽管我们一天挣不到大人的半天工,那时兑现的方法一般是给队里拾回二十斤麦穗才抵算一分工。
收麦时节的记忆
收麦时节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季节之一。
那时候的我还在农村生活,当麦子长成金灿灿的色彩,丰收的季节来临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
我记得收麦时节,大人们穿着厚厚的麻布衣服,戴着草帽在麦田里来回穿梭。
他们一边用镰刀割麦子,一边用麦秆捆成一捆又一捆。
还会有一些帮忙的小孩,他们的工作就是拾起被割下来的麦穗,放进袋子里。
我曾经试着帮忙收麦,但我割下来的麦子总是太长或太短,被大人们笑话了好多次。
所以我只能帮忙拾麦穗或是在旁边看他们收麦。
每个家庭的收麦时间都不一样,但每当一个家庭收完麦子,他们就会请大家到他们家里庆祝一下。
我们会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吃饭、喝水,还有一些自制的糖果。
那时候,收麦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的收成和收麦的经验。
现在,我已经离开农村,没有机会再去参与收麦了。
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收麦时节的美好回忆。
篇1:秋天稻田收割丰收景象作文我站在那片金黄的稻田边,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稻穗沉甸甸地垂着,像是在向我点头致意。
这景象,真美啊!记得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爷爷去稻田里帮忙收割。
那时的我,还小,头都抬不起来,只能看着爷爷挥舞着镰刀,一会儿功夫,一片稻田就变成了金黄的海洋。
爷爷的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他说,这笑容比蜜甜。
收割的场面很热闹,村里的人都来了。
有的割稻子,有的绑稻把,还有的用麻袋装稻谷。
人们忙碌着,笑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那是秋天的交响乐。
我还记得,那时候的爷爷总是带我玩,他把我抱在肩膀上,让我看稻田里忙碌的景象,告诉我,这就是劳动的成果。
今年的秋天,我又有机会看到了这丰收的景象。
还是那片稻田,还是那金黄的稻穗,只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只会跟着爷爷玩耍的孩子了。
我拿起镰刀,学着爷爷的样子,开始收割。
起初,我割得笨拙,稻穗常常被割断,爷爷笑着说我手太笨了。
但我没有气馁,一遍遍练习,终于能像爷爷一样熟练地收割了。
割完稻子,我和村民们一起绑稻把。
那些稻把,沉甸甸的,我提起来都吃力。
但我还是坚持着,因为我知道,这是我的一份劳动成果。
晚上,我躺在稻草堆上,望着满天繁星,听着远处传来的蛙鸣,心中充满了喜悦。
我想,这就是生活的真谛吧,只有辛勤付出,才能收获幸福。
丰收的秋天,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我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心中充满了敬畏。
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更要珍惜那些辛勤付出的日子。
这就是我的秋天,一个金黄的、丰收的秋天。
篇2:秋天稻田收割丰收景象作文那天,我站在金黄的稻田边,看着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穗摇曳生姿,心里别提多美了。
这秋天稻田收割的丰收景象,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美得让人心醉。
你瞧,那稻穗沉甸甸的,像是笑眯眯地低着头,好像在向我们展示它们一年的努力。
我走到了一个农妇身边,她正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撑着腰,呼哧呼哧地割着稻子。
她的脸上挂着汗水,但那笑容,却是那么灿烂。
“大娘,这稻子长得真好!”我忍不住赞叹。
拾麦穗的童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读着白居易的《观刈麦》,想到五月的田家,想到拾麦穗的童年,还有画家崔小冬油画中那个低着头弯着腰拾麦穗的女孩。
我的童年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
天不下雨,地里渴得要命,粮食稀缺,大人、小孩都是定量吃饭。
一个孩子长身体的时候,遭遇着天灾人祸的考验,吃饭,成了无时无刻不挂在嘴上的话题。
外婆说:到乡下捡麦子去,乡下比城里好,再旱,土里总要长东西!五月刚过,漫山遍野的小麦,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天一个色彩,田家看到了希望,城里人也好像有了指望。
星期天一大早,周围邻居的男孩、女孩(也有少量妇女),肩挎偏口袋,向郊外出发。
城里离农村并不遥远,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拾麦穗的人群来到山坡上、田野里。
捡粮食,没有农民许可,不容许在田地里乱窜。
等庄稼清场后,捡粮食的人才能进场,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颗粒归仓。
拾麦穗的伙伴,三三两两地自成体系,在一定的势力范围内排成一排,注意力都很集中,盯着田边地角比较粗疏的地方,捡拾零散的麦穗。
我们穿着外婆做的布鞋,低一脚高一脚地在田地里行走。
把白色的再生布染成双蓝色,裁缝做的裤子裤脚很高,像现在的七分裤,或者八分裤,不是美观,是为了节省布料,脚胫裸露在外面,被麦茬儿扎下无数的伤痕。
太阳偏西,拾麦穗的孩子们,背着鼓鼓囊囊的口袋,满载而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将麦穗里的麦粒分离出来,城里不比乡下,缺少挞麦扬场的工具与场地。
外婆将我们拾来的麦穗,放到一个较大的簸箕里,搁到屋檐上晒干。
没有打场的连枷,就用洗衣的槌棒代替,用手搓麦穗,让麦粒从麦穗里分离出来。
外婆从小农村长大,懂得筛选粮食的办法。
她用簸箕替代风车,扬尘除皮,留下精华,一粒粒的麦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收获的喜悦像花儿一样开放。
家里有一爿石磨,是祖先留下的财产。
把麦子碾细,家里只能推水磨。
面里的麦麸很重,麦面的颜色和淀粉,也没有现在的面粉白净、细腻。
石磨很沉,一人推不动,两人一组,几兄妹轮流使力。
感受水稻收割的快乐作文《感受水稻收割的快乐》金秋时节,稻谷飘香,这是收获的季节。
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水稻收割活动,亲身体验了农民劳作的辛勤与喜悦,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
清晨,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田上,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微风吹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演奏一首丰收的赞歌。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稻田边。
一走进稻田,我便被那沉甸甸的稻穗所吸引。
它们低垂着头,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镰刀,向稻穗走去。
一开始,我还不太熟练,镰刀在手中显得有些笨拙。
但是,在农民伯伯的耐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收割的技巧。
我弯下腰,左手抓住稻杆,右手用镰刀轻轻一割,稻穗便顺利地割了下来。
看着手中的稻穗,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收割的速度越来越快,动作也越来越熟练。
汗水顺着我的脸颊流淌下来,浸湿了我的衣服,但我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
因为我知道,这每一滴汗水都代表着一份收获,一份辛勤劳作后的喜悦。
在收割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奇迹。
看着这些水稻从播种到成长,再到如今的丰收,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收割任务。
看着堆积如山的稻谷,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
水稻收割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还让我更加珍惜粮食。
这次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回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
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去农村参加秋收的辛勤体验》在城市的喧嚣中待久了,总想着去感受一下乡村的宁静与质朴。
这不,趁着秋收的时节,我来到了农村,亲身体验了一把秋收的辛勤。
刚到农村,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那是一种夹杂着泥土和庄稼香气的味道,让人瞬间感到心旷神怡。
放眼望去,金黄色的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微风拂过,稻穗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
我跟着村里的伯伯来到了他家的稻田,准备开始秋收。
伯伯递给我一把镰刀,简单地示范了一下收割的动作,我便跃跃欲试地开始了。
一开始,我觉得这活儿挺简单的,不就是割稻子嘛。
可真正干起来,才发现没那么容易。
我弯着腰,一手握住稻杆,一手拿着镰刀用力割下去。
没一会儿,我的腰就酸得不行,手臂也开始发软。
再看看旁边的伯伯,动作熟练,速度飞快,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大片。
我咬咬牙,继续坚持。
这时,太阳渐渐升高,阳光照在身上火辣辣的,汗水不停地从额头滴落,流进眼睛里,刺得眼睛生疼。
我用衣袖擦了擦汗,继续埋头苦干。
突然,我感觉脚下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螃蟹。
它横着身子,在稻田里快速地爬行,那模样真是可爱极了。
我一时忘了手中的活儿,想去抓住它。
结果一个不小心,摔倒在了稻田里,弄得浑身是泥。
伯伯看到我的狼狈样,哈哈大笑起来,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中午时分,我们坐在田边休息。
伯伯从兜里掏出几个红薯,放在火上烤了起来。
不一会儿,红薯的香味就弥漫开来。
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红薯皮,咬了一口,香甜软糯,那味道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终于把这片稻田收割完了。
看着一堆堆金黄的稻穗,我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这一天的体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的不易。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才有了我们餐桌上的粮食。
回到城市后,每当我看到餐桌上的米饭,就会想起在农村参加秋收的那段经历。
我知道,每一粒米都饱含着农民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鄂州人的童年乐趣——拾稻穗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子的时候,每到夏收割完稻子季节,我们湾子里的小伙伴都会约在一起,拿着蛇皮袋成群结队,或是跟自己最好的伙伴去,去离家较近的割完稻子的地里捡拾稻穗。
收割完后的稻田,尽管只剩下整整齐齐矮矮的稻茬,但田里多少都会漏下一株两株的稻穗的,或是从车上掉在路上的,这样捡漏看起来不起眼,可是一天下来认真的去捡,收获也不少呢,我们便一边走一边仔细搜寻。
大约十个小伙伴,刚开始提着蛇皮袋子,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向已收割过的稻田走去,一般都是先去自家稻田里面寻找掉落的稻穗,然后再去别人家收过的稻田里,一只只遗落的稻穗就像遗落在稻茬里的珍珠,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牵动着我们的心,只要你的眼睛明亮,就能看到隐藏在稻茬里颗粒饱满的稻穗。
那个时候在稻田里捡稻穗的我们就像一个个啄食的小鸡,低头迅速地捡拾着遗落的稻穗,紧紧的攥在手里,等拾满一大把,用稻秸秆扎起来,稻穗头向上放进筐里,乍一看,像刚刚梳过头的小姑娘,漂亮极了。
有细心的姑娘每拾满一大把稻穗,还要把稻秸秆像辫自己心爱的发辫一样,平均分成三份,匀称地辫起来,实在标致极了。
虽然,都是捡稻穗,但是想要收获满满还是有一定诀窍的,比如有的稻穗长在草丛里,大人们在收割的时候还不太黄,也比较零散,不好下镰,往往就丢弃了;还顺着剌蓬边、捆米把的地方也会遗落成吊连束的稻穗。
特别是农忙双抢季节拾稻穗,那绝对是一个“乐”字当头,这个时节收稻谷的时候,最大的快乐就是捉鱼。
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找一块水深的地方围起来,留一个缺口,把其它地方的鱼赶进去。
然后用盆子把里面的水舀出去很多,然后把水弄得很混,然后就会有很多鱼嘴巴浮起来,就可以捉鱼了。
都是小鲫鱼,我们鄂州人将其叫做稻田鱼,这种鱼是醇正的野生鱼,一般长不大,最大也就一巴掌,鄂州人喜欢将称之为柳长的鱼,多的时候可以捉3,4斤,拿回家清洗打理之后,面粉裹了放油锅里一炸,香得很。
除此之外,捡稻穗的乐趣还有捉不完的蜻蜓和蚱蜢。
劳动作文《记我的一次“拾麦穗”》仲夏六月天,麦收正当时。
下午四点多的太阳已经没有正午那样毒辣,但依然那么火热。
“我们一起拾麦穗去!”对我来说,妈妈的提议是既是一种新尝试,更是一种挑战。
拾麦穗,我第一次听说这么新奇的事,当然欣然答应。
带上袋子、水杯,我和妈妈一起踏上了拾麦穗的“旅程”。
坐在电动车的后座上,我一边欣赏着田野里的风光,一边幻想着拾麦穗的美好。
田野就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麦浪滚滚,生机盎然。
田地里有不少正在抢收的农民伯伯,偶尔几声清脆的野鸡叫声飘向远方。
微风轻轻拂过耳边,我对拾麦穗这听起来很简单的活儿信心满满。
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目的地。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收完麦子后的麦田,遗留下大量的麦秸、麦糠和麦穗。
停下车,我迫不及待地跑进麦田。
“来,咱们比一比看谁拾得多。
”哎呦,一不小心被麦茬扎破了脚!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低下头开始寻找“猎物”。
这有一根胖胖的麦穗头,我麻利地捡起来放进袋子里,那边又有两三根……偶尔遇到几根带秆的麦穗,随手一掐就把麦穗收入囊中。
不一会儿,我就累得满头大汗。
不过看到鼓鼓的袋子,心里满是收获的喜悦!抬头看看妈妈,她弓着腰,双眼紧盯着地面,仔细地寻找着。
一抬头,发现她和我一样也是满头大汗,我俩相视而笑。
远处一台收割机“突突突”地正在忙碌,几只不知疲倦的野鸡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好热呀!好热呀!”此时,我也感到了又累又热,原来拾麦穗不是这么简单的活儿呀!喝了点水后我又开始干起来,我可不能落后!突然,我眼前一亮!在一堆麦糠下面藏着一片麦粒,想来是收割机收割时出了点故障,专门给我留下的惊喜!我们用手轻轻起拨开麦茬,把麦粒堆在一起,当然也混着很多土。
妈妈撑着袋子,我一捧一捧地把麦粒装进去。
我的手上、胳膊上全是土。
一遇汗水,我就变成了个活脱脱的“泥娃娃”。
很快我和妈妈的两个袋子就装满了,沉甸甸的,满载收获。
回家的路上,风儿都是甜的,鸟叫声都是欢快的。
来到楼下,我和妈妈正商量着如何把这些麦穗脱粒的时候,遇到了我的几个小伙伴。
远去的拾稻穗散文远去的拾稻穗散文天气真好。
秋阳高照,把田野染得金黄金黄的,稻穗飘香,那番景色,令人陶醉,倍感丰收的喜悦。
然而,秋收拾稻穗的一幕幕,早已深深地走进了我快乐童年的生活。
在我们家乡,拾稻穗土话叫“捡稻头”。
也就是说,农家孩子参加义务劳动,拣拾秋收后遗落在田间地头的稻穗。
我虽然亲历过一两次,但拾稻穗是惬意的,勾起我对少儿时的记忆,难以忘怀。
并且倍感亲切,总让人感受粮食的可贵和收获的美好。
那时候,田地统一由集体生产队耕作。
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并不高,农机具也很落后,没有收割机,脚踏打稻机是当时最“机械化”的大型农具。
每当稻子熟了,农民一天到晚就得重复着“弯腰运动”,这个简单辛苦的动作,便是干农活的好把式。
听父辈们讲,晚稻亩产五百斤算是不错了。
可见,人们对缺粮少穿和珍惜粮食,是可想而知的'。
只不过,“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形式主义泛滥,农民对秋收的责任心不强,往往只求进度,导致散落、漏收的稻穗比比皆是。
而到田头拾稻穗,也就成了农家孩子们义务劳动的必修课。
晚稻收割季节,老师领着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常常在夕阳西下,或者放学之后,或者星期六下午,下田拾稻穗。
于是,我们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踩着裸露在外的稻茬,四处搜寻稻穗,一根一根地拾,一般拾到十来根一小把时,才把稻穗放到各自小组的笆斗里。
不管拾到多少,都由老师统一收起来交给生产队。
拾稻穗,既要辛勤又要细心,眼观六路,手疾眼快,充满竞争。
若是动作慢了,稻穗就会被别的小伙伴捡走,收获就是人家的。
若是马虎一点,也发现不了,拾不到稻穗。
我记得,一位干不了重活的老大爷,他边一小把一小把地扎着稻草把,边叫我们过去:“小家伙,我眼不好使,你们眼亮,看看这稻草把里有没稻穗?”我们跟着老大爷,果然收获不少。
原来,有的稻杆枯萎或被折断、折弯后,稻穗就留在稻草把中下部分;有的稻穗半截脱谷,留在稻草把里还有不太成熟的半截;有的稻杆短小,稻穗不易被打稻机脱谷。
这些稻穗,我们把它拾了回来。
拾稻穗的优美散文(精选5篇)第一篇:拾稻穗的优美散文稻子熟了,母亲开始忙碌起来。
一大早,她便提着篮子去郊区的田里拾稻穗。
母亲的这个习惯已有几十年。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田里的稻谷收割完毕后,母亲顾不上休息,就带着我和弟弟去田里拾稻穗。
那时候每家每户割稻子都很仔细,遗漏下来的稻穗很少,整棵的稻穗更是微乎其微,只有零星的一点遗落在田间。
即使是这样,我们常常忙上一整天,也能拾上几斤黄灿灿的稻谷。
母亲常说:“一米一黍,来之不易呀!”相对于村里的其他人家,我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裕。
父亲在工厂上班,每个月都能在工资中节省一些,贴补家用。
村里的人都不明白,为何母亲还要带着年幼的我们去吃那份苦。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母亲是在用她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劳动的快乐和节俭的重要。
她心里比谁都明白,嘴上念叨一百遍,不如带着孩子切身体会一次。
后来,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每年到了收割的时候,母亲还是会去郊区的田里拾稻穗。
父亲常埋怨道:“家里不缺你捡的那些稻谷,你何苦要去受那份罪,大老远的跑去拾稻穗?”母亲总是笑笑说:“拾习惯了,看见那些遗落的稻粒没有人捡,白白的坏在田里,怪可惜的!”母亲每年都能拾上几十斤的稻粒。
看着金黄的稻粒,母亲的脸上堆满了喜悦。
原先有一次,我看着洋溢着笑容的母亲打趣道:“家里不养鸡鸭,这些稻谷没了去处,怎么办呢?”母亲劲头十足的说:“你别急,我自有打算!”果然到了冬天,大雪封山的日子。
野鸟们断了食,母亲便将这些稻谷,撒在了楼前的空地上,引来了不少鸟儿来这里聚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在阳台上远远地看着,有时,还拉上我们去看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
看着它们在欢快地啄食,母亲的笑纹爬满了脸庞。
母亲节俭惜物由来已久。
在她的影响下,我和弟弟自小就养成了不浪费不乱扔东西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已成为一种基因,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液里,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女儿四五岁时,有一次从幼儿园回来,从小口袋里摸出了一颗螺丝钉对我说:“爸爸,我在路上拾到的,你带到上班的地方,也许可以用得上呢!”我看着她那认真的小脸,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童年的秋收记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对于我来说,童年的秋天充满了记忆和欢乐。
每当想起那些年的秋收场景,我不禁心生感慨,仿佛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光。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童年时期的秋收记忆。
1. 金黄的稻谷那时,家乡的稻田里一片金黄。
在收割季节,我和父亲一起来到稻田,穿着简单而耐用的劳动服,手里拿着镰刀。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整个村子的稻谷就被收割完毕。
稻谷割下后,我们用捆秆机将稻谷和稻秆分开,小心翼翼地堆放在一起,待晾干后运送到谷仓。
2. 劳作的欢声笑语秋收时节,整个村庄都洋溢着劳作的欢声笑语。
每个农户都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来帮忙,大家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收割任务。
在田间劳作的时候,大人们会唱着轻松欢快的歌谣,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着,互相追逐嬉戏。
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睦。
3. 美食的享受秋天也是美食的季节,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对于种植作物的收获充满期待。
当稻谷晾干后,我们将稻谷磨成米粉,用来煮饭或制作各种美食,比如米粉汤、米粉糕等。
除了米粉,我们还会采摘果园里的新鲜水果,如苹果、葡萄等。
那些美味的食物让我回味无穷。
4. 乡村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也在不断变迁。
以前我们只依靠传统的农具和人力来完成收割工作,现在农业机械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农田里的稻谷收割机嗡嗡作响,快速而高效地收割着庄稼。
虽然现代科技的进步给农业带来了便利,但也不可否认一些传统的乡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这让我更加珍惜童年时期的秋收记忆。
5. 对未来的思考回想起那些年的秋收场景,我不禁思考着未来。
在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农业形势。
农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也希望能为农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乡村再次焕发出繁荣的生机。
童年的秋收记忆,对于我而言,是经历过的一段美好时光。
那些劳作的欢声笑语,金黄的稻谷,以及美食的享受,都成为了我成长过程中最珍贵的记忆。
同时,秋收也让我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为农业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记忆中的乡村秋收盛况“哎呀!真香啊,这个稻谷的味道!”我兴奋地对身边的小伙伴小明说。
我们正站在村头的稻田旁,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
每当这个季节,乡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丰收的气息,那种热闹和兴奋,真让人无法忘怀。
这个秋天,我十岁,那是我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时刻。
每当我回忆起那年的秋收,心中总会涌起一阵温暖。
农田里,父亲背对着我,正专心致志地用镰刀割稻;母亲在一旁忙着把割下的稻谷收割起来,还有邻居们的谩骂声、欢笑声,交杂在一起,构成了我记忆里的乐曲。
“快来帮忙,别光顾着看!”母亲一边收割,一边回过头对我喊道。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她话语中的急切和期待。
于是,我鼓起勇气,跑过去,尝试着模仿父亲的姿势,握住镰刀。
可是一开始,我觉得这刀子重得像一块巨石,根本无法割得动稻谷。
“哎呀,别太使力,要轻轻地来,”小明在旁边帮我道,“就像抓住一只小鸟,不能让它受伤。
”听了他的话,我心里一亮,试着放松了手腕。
镰刀轻巧了许多,我终于能割到稻谷了。
那一刻,收割的不只是稻子,也是我心中的恐惧与不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借着父母和小明的帮助,逐渐掌握了技巧。
我们一起割稻、捆扎、运送,手上沾满了金色的稻穗,心中满是成就感。
每当一捆捆稻谷堆起来,我都觉得那是一座座丰收的山,让我忍不住想要大声欢呼:“我们真厉害!”除了收割,还有另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环节,那就是晒稻谷。
阳光洒在稻谷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香气,像是大自然的sweet surprise。
我和小明会一起跑到晒谷场,用脚踩着稻谷,听着那“沙沙”的声音,那是我们的“音乐会”!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忍不住大声笑出来,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
“你知道吗?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一年的心血。
”我一边踩着稻谷,一边向小明解释。
他眨了眨眼睛,认真地点头,似懂非懂。
“那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口饭!”他回答得很认真,仿佛在思考这些话的意义。
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友谊也随着这些稻谷似乎更加深厚了。
南方农村里的小孩,六月收稻谷的场景,童年满满的
回忆
展开全文
在南方的农村的人应该还记得,记得以前小时候,大人去割禾,小孩子在家晒谷,时不时要去“趟谷”,好让谷子都晒得到,还要提防邻居家的鸡过来吃谷子。
晚稻成熟的季节,也是农村最忙的时候。
打稻谷是技术活,也是一种体力活。
脸朝水稻,背朝天。
累了,田埂上坐一坐,放下手中的镰刀,摘下头上的斗笠,双手掸一掸衣袖,抽上几根烟。
抽完,继续弯腰割稻子,小时候,大人总会告诉我们,左手拿稻子,右手握紧镰刀。
割稻子的时候,镰刀口要向下斜,不然很容
易割到手。
两个人踩,要控制好力度和节奏,这样才会踩的稳。
后面两人递稻穗,几个人割稻子,这样的配置,团队协作,效率很高,当把稻子全部收回去后,在这片田野里,便是另一番天地,大家还记得嘛,在下面留言哦。
捡稻穗简短感悟在这“遍地野鸭和莲藕,秋收满畈稻谷香”的季节里,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机声隆隆,稻浪滚滚,一片丰收忙碌的景象。
然而笔者所看到的又是一番让人回忆和无限遐想的情景。
日前,在我驰车于乡间水泥路上,身边是农人们正在用收割机,收获着成熟的稻谷,以风卷残云般的速度,瞬间就清理了一片片田地,人们只须坐埂待粮即可,无须辛苦费力。
这情景和过去大有不同。
在我们的记忆中,收获稻谷应该在八九月份就开始了,人们挥汗如雨,手握锋利的弯刀,面朝黄土背朝天,成群列队的一垄一畦的收割打捆,然后担挑肩扛的运送到打谷场,等待着碾压,翻场,起场,草粮分离,曝晒归仓。
农村人常说,七月半就能吃上新稻米了,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种子的衍变,到种植方法的革新,再到机械化生产,一切都悄然无声的发生了很大变化。
就在这收割过后的空隙里,我看到了一些老人和闲散的群众,他们拿着蛇皮口袋,不时的弯腰捡拾着稻穗。
是啊!机械化作业,省了很多工时,节约了很多时间,解放了劳动的辛苦,然而也有一定程度的浪费,和传统的手工收搳相比,终会有残留和遗漏,但是就成本核算而言还是微不足到的。
老弱闲散的人们,他们利用这个时机去捡拾剩余的粮食,这种精神让我为之感动,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每当我吃着香喷喷的白米饭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李坤的《悯农》,而是儿时在田野里拾穗的情景。
我是非常怀旧的人,什么事都是经年不忘。
关于拾穗这件事,我总是难以忘怀。
光阴流转,岁月可以淡忘了很多经历,但是刻骨铭心的一些辛酸是忘不了的,也不能忘记的。
我很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从那一刻起,农村的每一样农活都让我记忆深刻,在那广袤无垠的田野里,怎么也无法能真正的忘记农田耕作的日子。
一滴血一滴汗都汇集成了人生难忘的记忆。
身在农村,奔走在农村的田野里,记忆里的秋天永远是天高云淡,碧水蓝天,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清香,走在田垄里,清风徐来,迎面扑鼻的是成熟稻谷的清香,还有那野花相伴的味道,让人觉得秋是那样的惬意。
农忙时节拾稻穗的回忆
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说过:“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
者王”(《管子》)。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生产粮食的国家注定要灭亡的,生产的粮食刚够吃的国家才能称霸,而生产的粮食根本吃不完的国家会成为最
终的王者。
管仲的这句话说明了粮食关乎每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管仲正是
用“粮食杀敌、兵不血刃”的计谋帮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第一霸主伟业。
读到
这管老夫子的话,当年在农田里拾稻穗的情景又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里,那
“颗粒归仓”的情景不就是在践行管老夫子话吗!所谓的“手中有粮,脚踏实地,心中不慌”讲得就是这个理。
依稀记得孩提时代,正逢“红色年代”的“活学活用”,所以一到农忙时节:收早稻和收割晚稻时节,我们这些乡下孩子只要有空,就会很有“觉悟”
地相约到田里去拾稻穗。
那时候成熟的早稻和晚稻绝大多数是靠人工来割稻的,晒干后再由人工捆扎,而后挑到打谷场脱粒。
这样就免不了会有一些稻穗被漏
掉而落在田里。
我们这些小屁孩就会赤着双脚跟在挑稻的大人后面,三四个、
七八个,双眼紧盯稻田,只要有漏掉的稻穗都会被我们拾起来,捏在手里,积
少成多。
当稻穗捏不下了的时候就放在田塍上,在一起捆扎。
捆扎好后,就煞
有介事的交给生产队里。
夏天拾早稻穗比较辛苦,因为时间紧张:一爿田,上
午把稻割倒,下午就要将稻挑上来,以便在晚上把田翻耕好,第二天上午就可
以插秧了。
这就是所谓的“双抢”了。
这种情况下,能拾就拾,来不及就只好
作罢了。
秋收晚稻时,拾稻穗就显得从容些了。
因为晚稻割倒以后稻子可以晒
在田里,晒干后再捆扎,然后再将捆扎好的稻把在田塍上堆成一个一个的稻堆,等越冬作物种好以后再慢慢地挑上来脱粒。
后来读初中了,拾稻穗就变成了学校有组织地参加了。
每年的上半年的麦
收时节和下半年秋收时节,乡下学校会放农忙假的。
农忙假期间,学校会用一
定的时间组织学生统一参加农忙劳动,劳动内容是上半年拾麦穗,下半年拾稻穗。
“双抢”放暑假学生回家,一般不组织的。
秋收时节,以学校名义组织一
定的学生到一个生产队去拾稻穗。
劳动前,学校会提前到这个生产队进行联系,诸如欢迎不欢迎、要去多少人、到哪些田块去拾等都要事先准备妥帖。
而后定
下时间,组织学生前去劳动。
几十个人唧唧喳叽喳地到了田头,带队老师一声
令下,哗啦一声,一班人就就会像一群麻雀一样朝前走去,当然在他们走过的
田块里基本上找不到落下的稻(麦)了。
这样的劳动我们学生是十分地开心,
因为劳动前老师会告诉大家,这是去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就是要“颗粒
归仓”,“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
珍惜粮食的理念就这样从
小自然而然地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了。
再后来,自己做了附设初中的民办教师,成了“孩儿王”,就由从参加老
师组织的“拾稻穗”变成了组织学生参加“拾稻穗”了。
记得有一次秋收时节,农忙假已放好,但有一个比较偏远的生产队队长来到学校请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去帮忙拾稻穗。
学校当然是一口答应了,因为那时学校都有一个“贫管会”
管理着学校。
学校让我跟着那生产队的队长去看看具体的田块,落实具体的时间。
因为那个生产队离学校很远。
我是小青年嘛,所以就要担此重任了。
当时“贫管会”负责人也说,路远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力和意志。
落实好具体的时间以后,就是组织学生去了。
那天下午,学校把附设初中
的初一年级所有课全部换成体育课和劳动课,下午一时半在学校操场集合整队。
完毕,学校负责人亲自带队,学生举着红旗朝要去参加劳动的生产队出发了。
约摸走了半个小时,到达了目的地。
生产队的副队长早就等在田边了。
因为事
先联系好的,所以学生一到田头,两个老师一个班一爿田,分田包干。
师生就
迅速下到田里,迎着有深秋的微风在稻田里是寻找那失落的稻穗。
“老师,这儿有一个!”
“我也找到了。
”
“老师,我手里拿不下了。
”
“来,都拿过来,老师来扎好。
”
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呼朋引伴地朝前走着。
一个半小时的劳动就这样在愉快和笑声中结束了。
清点战果,唉,收获满
满的,将所有拾到的稻穗过磅称重,近300多斤啊。
学生们一听劳动成果,欢
呼雀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后来读到李绅的诗,感慨于这位诗人的诗句,既然“粒粒皆辛苦”,就应自然地“粒粒要珍惜”。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年物力维艰。
”珍惜粮食,节
约粮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年少时光的拾稻穗的劳动中得到了感悟和传承。
愿这一“颗粒归仓”“珍惜粮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得以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