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中的情怀与意象专题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8.32 KB
- 文档页数:4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在1925年夏天写的一首诗,为纪念他在长沙的革命活动而作,这是一首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感人诗篇,成为了一代人的情感记忆,也成为了教育者传播毛泽东思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本篇文章即将以《沁园春·长沙》为引子,分析其种种丰富内涵,进而设计高中必修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诗篇背景诗中所提到的沁园,指的是1925年夏天毛泽东在长沙居住的房子,该房屋原名沁芳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如今已经成为陈毅故居里的一部分,备受游客欢迎。
二、诗篇内容《沁园春·长沙》共五十四句,由四十多个平行结构的片断组成,抒发了作者对革命信念、人民疾苦、国家前途、民族与国家命运的无比热爱和坚定追求。
其中,每一句都描绘了长沙的美景和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革命的热切期望。
整篇诗歌以沁园为主线,融合了对政治、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困惑和向往,可谓是一篇感人肺腑、别开生面的诗篇。
三、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文学教育者,我们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读好这首诗,然后再让他们了解其中丰富的内涵,最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理解和感悟,深入探讨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教学目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创作原因,深入理解诗歌形式和风格特点;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从而增强他们对科学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理解和感悟;3.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讨论、解释等方式,加深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理解和思考,明确自己的思想信仰。
四、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意义;2.讲解诗歌形式和意义:详细讲解诗歌的韵律、结构、语言和形式特点,配合诗歌的具体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技巧,加深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3.分析诗歌内涵: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内涵,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含义,从而加深他们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疾苦的认识;4.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启发学生思考现代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加深他们对和谐社会、民族复兴、文化传承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沁园春长沙的优秀教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长沙的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的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教学重点】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教学难点】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教学方法】⒈点拨法。
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⒉语言品读法。
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⒊比较法。
可以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本单元所涉及的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总括: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二、导入新课“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
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立志是成才的动力。
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沁园春长沙》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1.把握本词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课文。
2.引导学生感知词的上阕。
【重点难点】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时宋玉的《九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曹魏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朝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朝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如唐代刘禹锡《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词人在长沙同样奏出了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词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写作背景,指导诵读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沁园春:词牌名。
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
相传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长沙,是词的题目。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生)慷慨激昂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忆事三、鉴赏课文(一)赏析词的上片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2、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水、船、鹰、鱼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毛泽东又想到了什么?明确:毛泽东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泽东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重点:意象、意境难点: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一、活动导入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
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
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
我们叫它“形式”。
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
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
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
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
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下片分析:齐读下片。
找出下片的中心句。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
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
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掌握《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1.1.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1.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沁园春·长沙》。
1.2.2 学会欣赏诗词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3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1.3.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和名句赏析。
2.1.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1.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别和理解。
2.2.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2.3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沁园春·长沙》的作者、背景及创作年代。
3.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2.2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意象、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4 诗歌赏析3.4.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名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4.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5 情感体验3.5.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沁园春·长沙意象意境教案前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夏作的诗,诗以长沙的春景为背景,寄托了作者反对封建领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外来侵略势力的革命意志。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与探究这首诗歌,了解其意象意境,拓展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以及阅读创作的思维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沁园春·长沙》的基本意义和意象意境。
•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分析、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发现身边的美。
•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激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尽情追求理想、拼搏进取。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理解《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意境,把握作品的主旨。
•运用鉴赏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策略1.问题导入首先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出门去过,看到了令你们感到惊喜的美景,你们有没有记录下它们呢?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并引导学生将这种美转化为文字表达。
2.讲授和引导思考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以及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掌握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诗歌的境界与情感韵味。
3.情景朗读通过教师或同学进行情景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阅读热情。
4.小组合作由学生小组共同探讨、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通过讨论、交流以及阅读经典名著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四、教学流程与方法1.学生自我发现在介绍《沁园春·长沙》之前,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身边的美,将身边美好的事物转换为文字表达。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4篇】引言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描绘了他对湖南长沙的那份深情厚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借助这首诗歌,组织一些教学案例,以增强学生对长沙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情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本文将介绍四个优秀的沁园春长沙教案,用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
教案一:用沁园春·长沙引发学生对长沙的好奇心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沁园春·长沙,了解长沙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培养学生对长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学内容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背景知识2.分析诗歌内容,并讨论学生对长沙的看法3.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长沙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熟读沁园春·长沙2.分析诗歌的内容,讨论学生对长沙的感受和想法3.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对长沙的认知和了解4.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收集关于长沙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资料5.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教学评价•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否提高•学生对长沙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教案二:以沁园春·长沙为主题,开展写作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长沙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笔和写作技巧教学内容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诗句和意象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以沁园春·长沙为主题的文章教学步骤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诗句和意象,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2.引导学生观察长沙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3.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以沁园春·长沙为主题的文章4.学生相互交流、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文章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选和评析教学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是否增强•学生的文章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教案三:以沁园春·长沙为素材,进行美术创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长沙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教学内容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诗句和意象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3.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幅以沁园春·长沙为素材的画作教学步骤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诗句和意象,分析诗歌的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观察长沙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一幅以沁园春·长沙为素材的画作4.学生相互欣赏、讨论和评价作品5.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表彰教学评价•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想象力是否提高•学生对长沙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准确表达在作品中•学生的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和艺术感染力教案四:沁园春·长沙的演唱和舞蹈创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舞蹈创作能力•增强学生对长沙的情感和归属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教学内容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歌曲版本和舞蹈2.分析歌曲的表演要求和情感表达3.进行演唱和舞蹈的排练,创作一套适合沁园春·长沙的舞蹈动作和编排教学步骤1.学习沁园春·长沙的歌曲版本和舞蹈,分析歌曲中的表演要求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和对长沙的归属感3.进行演唱和舞蹈的排练,学生分工合作,创作一套适合沁园春·长沙的舞蹈动作和编排4.进行排练和彩排,提高演唱和舞蹈的质量和效果5.进行演出和展示,邀请其他班级和老师观赏教学评价•学生的演唱和舞蹈能力是否提高•学生对长沙的情感和归属感是否准确表达在演唱和舞蹈中•演出和展示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结论以上是四个优秀的沁园春长沙教案的简介,通过这些教案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对长沙的了解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情感。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7篇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二)分析上阙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老师串讲]“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独”(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老师串讲]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统编版《沁园春长沙》教案统编版《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品读诗词,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 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 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 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 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 应该是可行的。
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 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 然后学生在老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势必逐渐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 领悟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 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
正是壮观的景象, 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 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
词的下阕运用联想, 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 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 心胸阔大。
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 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老师引入:他是领袖,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 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神采飞扬,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 再回长沙, 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 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 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整体把握: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 听朗读录音。
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沁园春·长沙》完整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牌、词题、词的分类等。
2、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通过意象分析、语言品味等方法鉴赏诗词。
4、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重要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1)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情景交融等。
(2)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胸怀和壮志豪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问题引导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有关秋天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然后引出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二)知识讲解1、介绍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和字数等。
(2)词题:“长沙”是词的题目,表明了词的写作地点。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2、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主要事迹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三)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句交代了什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提问: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下阕赏析(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回忆了怎样的往事?(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6篇)《沁园春长沙》的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了解词语结构及相关知识,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
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进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力量培育目标1.训练同学诵读力量。
2.着重训练同学抓准词中意象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喜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一切,激发同学奋勉向上的热忱。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妙的。
缘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全都中突出了剧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喜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亮,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精确精当。
【解决方法】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同学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预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老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争论。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同学朗读,老师点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篇一一、教学目标:(先明确本单元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看教材说明)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了解本词作的背景,弄清词的思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二、教学要点及难点:1.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理解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3.通过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4.掌握词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典故、神话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方式:讨论、讲授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高二阶段,学习我国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同学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包括几个内容:1、积累2、领悟(由景、物、事到情、理)3、鉴赏(用词、修辞、表达技巧)4、表达(运用相关术语表述鉴赏结果)我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到《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当代诗,诗的队伍庞大而瑰丽。
诗能给人美好的情感体验。
古典诗词发展到了近现代,出现了旧体新诗这一形式,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词大大开拓了古典诗词的意境,题材。
他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
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二、解题:1、什么是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以天下为己任
——《沁园春长沙》中的情怀与意象教学设计专题概述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不论从主题设置还是文体编排上,都体现了它的价值。
从主题角度来说,它从革命年代青年的理想抱负这个角度来诠释了“青春”的风采,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理解时代特点与时代使命,进而理解主题。
从体裁角度来说,本课是以古典诗词格式写的现代内容诗歌,属于“旧瓶装新酒”,所以,教学要抓住“词”的文体特点进行语文要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初中学习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意象、意境,把握诗歌抒情特点、语言特点,形成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利用诗歌表情达意的能力。
专题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品读诗歌意象来品味诗词的方法
2.品读语言,体会这首词的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对理想和抱负的思考。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诗词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带着引导阅读问题自读诗歌。
研讨问题思考。
第二课时:专题讨论——古典诗词格式,现代诗歌内容
专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向领袖的宽阔胸怀,
走近诗人的崇高心灵。
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沁园春长沙》。
二、诗词阅读准备
1.诗人生平了解(资源——【文学常识】毛泽东介绍)
2.词的常识(资源——【文学常识】词的介绍)
3.诵读诗歌(资源——【情境课文】《沁园春长沙》朗读)
4.生词学习(资源——【语言学习】《沁园春长沙》语言学习)
5.明确精读讨论问题
三、读后点拨交流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一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
“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
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
“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从下阕中,要读出革命者对于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四、自读探究
1.了解诗歌内容
2.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是怎样排布的?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3.你能从这首诗中看出诗人的情感吗?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诗歌
二、交流探究成果
1.上下阕内容把握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是对往事的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
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2.品味意象(资源——【读写策略】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1)明确意象:山、林、江、舸、鹰、空、鱼
(2)意象的组合方式
A.并列式意象组合。
B.辐射式意象组合。
(3)品味意象——炼字(资源——【读写策略】鉴赏诗歌的语言之炼字)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
“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百”写舸之多,“争”写船只的昂扬奋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表现出鹰的矫健,也突出了天的开阔。
“翔”表现出鱼儿的自由轻快。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
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秋景图。
可列表总结:
3.诗歌的主旨与诗人的情感把握
(1)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2)意象——意境——情感把握
(3)直接抒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及问答议论句,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三、阅读拓展
1.【拓展阅读】塞缪尔厄尔曼《青春》
2.【拓展阅读】宋玉《九辩》(节选)
3.【拓展阅读】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赏析
四、布置作业
【同步测试】《沁园春长沙》提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