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江西 南昌)
走近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 谥号文正,本文就选自《范文正公集》。他一生坎坷,出身贫寒,两岁 丧父,和母亲随任小官吏的继父四处迁徙,其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 常常只能吃一点韭菜末,但他昼夜苦读,从小就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6岁登进士科后,因敢于直言,屡遭贬斥, 久不被重用,但即使这样,52岁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巩固边 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人送“军中有一范,西贼惊破胆”之誉。54岁时 ,提出改革措施触怒守旧派,55岁时又继续遭贬,流转任邓州等地知州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 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依
整体感知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跟以上两种感 情不同,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 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百姓而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之间 就替国君而担忧。这样(他们)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 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 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志同道合呢?
疑难探究
范仲淹把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 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是 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易难,都不能动摇他心中的信 念。在范仲淹的从政生涯中,他多次上书,强言直谏,虽屡遭贬谪,但他 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 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敛, 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忧民之忧,救人之困,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