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19.5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XXX《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案【一、课程标准及分析】(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二)课标分析在世界历史上,5-14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它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崛起。
这一系列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相比之前显示出了新的时代特色,而非一句“黑暗的中世纪”即可概括。
【二、教材分析】(一)本课在该教材中的地位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专题《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课,上承《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分裂史实,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也正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下启中古时期的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拜占庭帝国也正为西亚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而消失于历史长河。
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二)本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一目首要讲述了以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为核心特性的欧洲封建社会。
XXX与封臣的相互关系实质表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而以庄园作为基本农业经济组织则是欧洲社会的封建经济基础。
这也表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第二目意在说明教会的强大肉体与经济力量、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对推进王权增强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法兰西基本统1、英国甚至入手下手逐步发展出相对规律的“议会”、西班牙与葡萄牙国家在稍晚些也最终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中古时期欧洲两大首要帝国的成长:“拜占庭帝国的法令成就”与“俄罗斯沙皇制的逐步成熟”,封建制度几经波折、在动荡中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区域文明。
【学习重难点】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城市与王权的关系2.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时空坐标】【知识引领】1、列举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3分)2、简述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影响。
3、简述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4、从耕地构成、居民的构成、领主与佃户的关系、庄园的特点等方面简要介绍西欧的庄园。
【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区: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建社会诞生的基础: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了一系列王国。
2.基本特征(1)封君封臣制度①含义:②内容:③特点:④影响:(2)庄园与农奴制度阅读教程第16页内容,回答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什么?根据课文,将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并从耕地构成、居民的构成、领主与佃户的关系、庄园的特点等方面简要介绍西欧的庄园。
第二区: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1)封建制初期①特点: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权力: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中古中后期①特点: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②原因: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
③表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的;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统一的法兰西;15世纪末的和葡萄牙。
④意义: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10-11世纪)兴起条件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耕地面积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自治城市背景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方式与封建主谈判、以、影响(1)社会: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等级——;(2)经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的自然经济的领地庄园制度的瓦解和农奴依附地位的消失;(3)政治: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参与政治,促进议会制度的出现;(4)文化:城市的出现促使和世俗教育的产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西欧社会的转型,中古西欧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王权国家、基督教会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中古西欧文明是不同文明融合和嬗变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多元混合特色。
拜占庭文明是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对欧亚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
俄罗斯兴起后,不断侵略扩张,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教材知识梳理】一、西欧封建庄园1.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1)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2)内容①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2)特点①耕地组成: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②义务:农奴需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③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1.王权衰落(1)原因: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2)表现①法国:15世纪,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②英国:自11世纪中后期后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形成于伊比利亚半岛。
2.教会(1)特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2)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力量,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3.城市发展(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中世纪西欧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理解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解释】通过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理解中世纪西欧社会的贵族体系与政局动荡的原因。
理解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内涵与作用。
【家国情怀】理解欧洲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进而感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内涵,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
【时空观念】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了解在空间上涉及中古的西欧和中古的东欧,在时间上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末16世纪初千余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状况,进一步认识城市兴起对中古西欧产生了的重大影响,进而理解城市的兴起架起走向近代的桥梁。
【史料史证】结合史料,用自己的话说出城市居民构成、自治方式、城市自治的影响,感受材料体现的中世纪基督教的显赫经济与精神力量,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把握城市与宗教对于王权强化的重要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结合材料,比较中国西周分封制与中世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背景: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
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政治)⑵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史料解读:史料一:史料二、封君和封臣的关系和封土封授相结合,随着封土成为世袭领地,君臣关系也就代代相传。
但是封君封臣关系是私法关系,不具备行政系统上下级之间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封君与封臣的封臣是没有关系的,因而14世纪法国的原则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马克垚史料三、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第3 课中古时期的欧洲I、历史纲要导引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起源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基督教会和伊斯兰教对各自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教权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II、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III、学习目标初呈现重点难点内容提要原始农耕文明初期,人类依然处于彼此格局的状态,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彼此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每一件活动仅引起当地人的注意。
然而,随着农耕文明的纵深发展,欧亚大陆曾经孤岛般分布的文明区域相互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
农耕文明所具备的天然优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生活区域以外的认知渴求,渐渐地使欧亚大陆各文明之间相互接触,甚至密切交流,公元前1000年左右,欧亚大陆整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实际上已经非常密切。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上如波斯帝国、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以及中华秦汉帝国的出现,使武力扩张成为一种可能。
然而,武力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帝国统治者通过战争、掠夺等方式将帝国的文化输入到他们的未知区域,他们又从那儿获得新的文化形式。
第 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中世纪欧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形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文化,理解西欧庄园经济、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明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的认知,建立历史时空的联系网络。
(时空观念)3.根据史料和示意图提取信息,概括封君封臣和庄园制度的特征,理解它们构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是在罗马衰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在继承和变异中分化出不同的文明,认识到多元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继而产生探索不同文明的兴趣和守护本国文明的担当。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教学难点:1.西欧封建社会的兴衰2.中世纪欧洲的多元文明教学过程导入用西欧中世纪家具史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探案的形式层层推进,从家具的发展窥视西欧发展的大时代。
分析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面貌。
分析重难点重点:中古西欧的社会状况;难点: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农奴制、基督教、城市的发展;文明的多元性。
概念分析:1、中世纪:通过概念的展示,让学生明白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性质,这样和家具呈现的阶段性变化对接上,其实也是在梳理西欧中世纪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蛮族入侵通过两幅蛮族入侵的图示的展示,体会这种大时空中持续的军事战争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如骑士文化、坞堡建筑,当然也会对政治和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西欧封建社会提问学生:特征?宏观上把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这些中世纪的标志了解一下。
(一)封君封臣制度【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课本和视频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背景、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特点是什么?【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做好过程中的思维点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标要求】通过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以及城市与王权的关系,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
了解东欧民法典的编订与俄罗斯的崛起。
【素养目标】1、历史解释:了解西欧的庄园制、封君封臣制、农奴制,认识西欧封建制特点。
2、了解 11 世纪王权加强及西欧城市的自治,认识欧洲社会的发展。
3、唯物史观:了解基督教在西欧的地位和影响、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俄罗斯的兴起及发展历程,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
【重点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难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自主学习】一、西欧封建社会1.建立:日耳曼民族大迁移,西罗马帝国灭亡。
2.封君封臣制度(1)原因:社会动荡和____________的产物。
(2)内容:___________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_________。
(3)影响①国王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统治阶级。
②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__________局面。
3.庄园与农奴制度(1)耕地①领主自营地。
②农民份地分为_________份地和________份地。
(2)农民:______________的农奴和自由农民,要向领主服劳役和缴租税。
(3)庄园法庭:领主或管家主持,维护庄园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的加强(1)背景:中古中后期,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
(2)概况①英格兰:15世纪晚期________王朝建立后,形成强大王权。
②法兰西:到15 世纪晚期,完成统一。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国家形成。
(3)影响:为西欧____________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城市的兴起与自治(1)兴起:随着社会走向稳定和封建经济获得发展,10~11 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
(2)自治①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
②方式:与封建主谈判、以__________买、武装暴动。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学习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状况、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历程。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欧洲)的多元面貌。
知识汇总:一、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封君封臣制度原因: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3.封君封臣制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1)封建制初期,__________,王权________。
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___________。
(2)西欧民族国家的基础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___________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5世纪晚期,法兰西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15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出现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1)背景: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的发展。
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________________。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2)城市自治: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他们以____________为基本谋生手段。
一些城市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
3.教会_______________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学期春季课题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史料,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帝国产生、扩张的历程,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梳理《罗马民法大全》形成的过程,培养对罗马法的理性认。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和俄罗斯的崛起。
教学难点:《罗马民法大全》的地位和影响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拜占庭纹章和俄罗斯的国徽。
设问:大家知道这两幅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标志吗?教师: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幅图有很大的相似,都有两头鹰。
双头鹰的由来可追溯到公元15世纪。
它原是拜占庭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徽记。
拜占庭帝国在东欧统治了千余年的,深刻地影响了东欧和俄罗斯等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与西欧不同的文化。
拜占庭和俄罗斯因其一度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地跨欧亚两洲的地缘特点,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我们来学习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国家。
二、新课讲授一、拜占庭帝国教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又称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继续发展。
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出示地图: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它的都城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公元前476年,东罗马帝国的领地主要集中在爱琴海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在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东征西讨,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海。
,拜占庭帝国的土地再次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几乎看到了罗马帝国中兴的希望那么,如此庞大的帝国,依靠什么来统治和治理是有效的?(法律)为加强统治,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们系统整理罗马法,主持编定《罗马民法大全》,由4部分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
其中代表的经典法律是《查士丁尼法典》,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段史料来详细的了解下这个法典的具体内容。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通过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基本特征和后期出现的发展趋势,并与中古东欧进行对比,说明中古文明在横向对比与纵向发展上的多元面貌。
本课一共有三个子目:“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这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按照封建社会的定义,先呈现最典型的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社会的产生与基本特征;再说明封建社会在中后期出现的新变化-城市的复兴与王权的强化。
前两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逻辑说明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与新因素的成长。
第三个子目介绍东欧文明,拜占庭与俄罗斯作为补充,在宗教、政权关系等方面与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对比,从而展现中古欧洲历史发展的整体情况。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皆在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既要通过中古前期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说明其一般特征,也要阐明随着西欧封建社会中后期王权与城市在社会体系中的力量变化,说明中古欧洲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同时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说明中古欧洲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特征及西欧封建社会完整的发展历程。
导入新课概念解释:中古也就是中世纪,英文称作The 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后期持续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
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结束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提到中世纪,我们一般会有两个相反的印象。
(课件展示材料)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
-布克哈特正如布克哈特所说,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中世纪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
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将中世纪与进步的“现代文明”对立。
19世纪以来,伴随着民主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史学界主流话语权的确立,“中世纪”的形象发生了一个大反转,由“现代文明”的对立者变成“现代文明”的起源与前奏。
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课题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讲授者教学目的1、通过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史实的方法。
2、通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西欧王权与教权的概况以及城市自治的原因、斗争方式、影响,理解城市的兴起于庄园的衰败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函变化的方法。
3、通过地图和史料,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俄罗斯帝国产生、扩张的历程,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分析比较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导入讲述新课本课以罗马帝国时代的雕刻导入,旨在说明2世纪时罗马帝国仍然强大,士兵戴着头盔,面对入侵者坚毅果敢,足以抵抗蛮族入侵。
但是三十几以后,罗马帝国衰落,为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创造了机会。
一、西欧封建社会1、形成基础: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
2、主要特征: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1)政治上:封君封臣制①形成原因:社会动荡和社会经济的产物。
②内容: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实质: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④结果: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反面,封建主最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针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经济上:庄园与农奴制①耕地类别与生产关系: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②居民及义务:主要居民:领主、自由农民、农奴义务: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庄园中的自由农民,也是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与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
科目历史课题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变化;
2.掌握欧洲文明的交流与进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古时期欧洲国家、民族、宗教、社会的学习,了解国家、民族和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封君封臣制度;西欧庄园
2.基督教
3.罗马法
教学难点:1.基督教
2.罗马法
课前
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板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建立
西欧封建庄园
封君封臣制度
王权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教会
城市
拜占庭
拜占庭与俄罗斯
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