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语法一)5
- 格式:ppt
- 大小:555.50 KB
- 文档页数:41
古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很大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没有固定的语序和动词时态等现代汉语中的常见语法规则。
下面我们将简要讨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异。
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兼语”这种语法形式。
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动词可以带有多个宾语,表达的含义不同。
现代汉语中,每个动词只能有一个宾语。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使用倒装语序,这是现代汉语中很少见的。
例如,在古代汉语中,“吾之故去此地也”这样的话就可以说成:“此地,吾之故去也。
”而现代汉语中则是“我因为这个原因离开这个地方”,语序是不变的。
古代汉语的“连用并列句”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在古代汉语中,两个句子可以用连词连接在一起,同时都是主语和谓语的结构形式。
例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话中,“昨夜西风凋碧树”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两个并列的句子,表述的景象都是作者所遭遇的。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出现,并且可以改变一个句子的意义。
例如,“他喝茶”和“喝他的茶”这两句话的意义不同,但在现代汉语中,“他”和“茶”只能在特定位置上出现。
最后,在现代汉语中,有严格的动词时态规则,如“我今天吃了饭”和“我明天会吃饭”这两句话中的动词时态是不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时态并不那么明显,无法仅从动词形态得出时间信息。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差异非常大。
古代汉语的语法灵活多变,有着词序任意、动词时态不明显和兼语等特点。
而现代汉语则有着相对严格的语法规则和时态,动词只能有一个宾语,动词的时态可由形态推知。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第二章语法基础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王力《古代汉语(语法)》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庄子?逍遥游)在第一个例句里,“是”字复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这件事情,其馀由此类推。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题及其答案语法练习题第一节词类的划分(练习题)1判断题:(1)副词和代词在古汉语中一般归入虚词。
()(2)实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一种常规性的语法现象,后者是临时改变功能。
()(3)古代汉语以“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和标准;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则不但考虑其“语法功能”,而且考虑其“词汇意义”。
()2解释名词术语:(1)实词的活用(2)词的兼类3填空题:(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言”的词性①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
《尚书·无逸》..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③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诗经·小雅·彤弓》.(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殆”的词性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②殆有甚焉。
《孟子·梁惠王上》..4问答题: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有什么区别?5标点并翻译短文。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者旦暮磬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第二节名词的活用及其判断(练习题)1选择题:(1)《韩非子·难一》:“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相”的用法是()(A)名词用作意动(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C)名词用作使动(D)动词用作使动(2)在下列四句话中,中加点词是名词的意动用法()(A)《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威王欲将孙膑。
”(B)《孟子·尽心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C)《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
”(D)《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忘我,我何面目见之。
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五)词类的活用关于词类活用某类词中的某个词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而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就叫做“词类活用”。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史记?陈涉起义》:“将军身被坚执锐。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
”“活用”与“兼类”的区别:兼类:固定义、常用命:兼类词。
动词义,命令。
名词义,使命《左传?隐公元年》:“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国语?越语上》:“昔天以越予吴。
而吴不受命。
”活用:非固定义、临时桓宽《盐铁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史记?淮阴侯列传》:“楚兵卒不能西。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词类活用的条件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左传?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齐威王欲将孙膑。
比较:齐使田忌将而往。
1.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与宾语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具有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陈涉起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充当谓语,具有了动词含义,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刘向《新序?节士》:“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成语中的使动用法举例降龙伏虎汗牛充栋洁身自好惊天动地祸国殃民严阵以待惊心动魄正本清源汗马功劳独善其身沉鱼落雁腾蛟起凤富国强兵丰衣足食闭月羞花大快人心兴风作浪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词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古代汉语(上)笔记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㈠定义: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区别的,是古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确切的说,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习惯上,把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也叫做古代汉语。
上限: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开始下限:五四运动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书面语分为文言和白话,白话分为古白话和现代白话㈡研究对象:古代汉语主要研究文言文而不是古白话㈢课程的性质和内容⒈性质:古代汉语是中文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它和现代汉语一样,同属语言课,具有较强的工具课性质。
⒉内容:文字、词汇、语法、语音等几个主要方面,还有修辞、古书的注解、诗词格律等内容,还有文言文标点、翻译。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㈠可以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㈡有助于提高分析、研究、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㈠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也要多读文言作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㈡文选、常识、常用词相结合,重点是词汇第一章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什么是工具书㈠定义:工具书是广泛汇集某一方面知识或文献资料,用特定的体例系统地加以编排,专门供人们在学习中解决疑难问题的书籍。
㈡特点:备查性、概括性、易检性㈢工具书的作用:⒈解决疑难⒉可以提供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工具书的分类㈠字书⒈定义:字书现在称为字典,它是解释单字的形体、读音、意义及其用法的工具书,周《史籀篇》是最古老的字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比较完备的字书,自从清代《康熙字典》问世,才开始使用“字典”命名。
⒉常用字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典》、《新华字典》⑴《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许慎,字叔重,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公元121年定稿完成,它是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解释字义、分析字形、辨识声读的字典。
该书正文14卷,叙1卷,共15卷,全书共收字9353字,重文(异体字)1163个,它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540部。
语法练习[练习一]一、请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要求:(1)说明活用词原有的词性;(2)说明是哪一类活用;(3)说明活用后所表示的意义。
1.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土:。
(曹操《论吏士行能令》)2.五日平明,良往,久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4.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原君》)5.是子报仇之时也,而子何故乃肯逃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6.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7.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或黔其庐,或赭其垣。
(《观巴黎油画记》)8.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
(《史记·苏秦列传》)9.孔子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 10.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
(《淮南子·兵略》)11、当此三行者,而衣弗友,人君弗臣。
(《淮南子·汜论训》)12.人貌荣名,岂有既乎?(《史记·游侠列传》)二、请指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并说明其活用的语法条件。
1、子股肱鲁国,社稷之事,子实制之。
(《国语·鲁语》)2、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
(《庄子·应帝王》)3.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之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4、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上》)三、请说明下列句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意义。
1.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腹诽而心谤。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2.臣子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於智伯,国土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3.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
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说明句中语法问题题古文译成现代汉语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90)电大专科《古代汉语(1)》说明句中的语法问题题古文译成现代汉语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390)盗传必究一、说明下列句中的语法问题(一)指出下列句中哪个词具有词类活用的用法,并说明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
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
利:名词活用作动词;谋取利益。
2.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
5.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6.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二心。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
8.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美:使动用法;使……美。
9.逐之,三周华不注。
周:名词活用为动词;绕圈。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私:名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11.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
安;使动用法,使……安。
12.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大;意动用法,认为……伟大。
13.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二心。
14.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15.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民生二心。
16.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子;意动用法;把……当作子女。
利;名词活用作动词;谋取利益。
17.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18.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使……干净。
乱;使动用法;扰乱。
19.逐之,三周华不注。
周;名词活用为动词;绕圈。
2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意动用法;认为……漂亮。
私;名词活用作动词;偏爱。
21.晋侯饮赵盾酒。
饮;使动用法;使……饮酒。
2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