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归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7
简述成败归因理论我们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往往把某种活动成功或失败归结于若干客观因素上。
这些客观因素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控因素,如教师讲授、学生理解及完成作业情况等;另一类是不可控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学生本身等。
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同样的活动,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正确掌握并了解学生成功与失败的内在原因,通过科学的评价、调整和指导,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成败归因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外部归因(成败)和努力程度2、把结果归因与能力因素联系起来3、重视对成败原因的多元分析4、教师归因评价成功与否1、个人归因对外部环境和个人努力程度等条件的评估。
2、学习者对自身因素的评估。
学习者既注意到结果,也注意到了努力程度、能力和技巧等个人能力因素。
3、与学习者的成绩密切相关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评估。
学习者认为自己做的好的事,就会倾向于得到高分,自己做的差的事,也会倾向于得到低分。
1、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失败的,树立坚定的信心。
2、通过不断完善,逐渐消除“我不能”的思想障碍,培养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3、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四、注重对学生进行成败归因训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从小训练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
2、帮助学生从其它角度,比如他人、环境或任务的难度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表现。
三、积极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适当鼓励。
第一,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恰当的归因,尽量避免自我归因偏差。
第二,在面临较大压力时,通常自我归因更容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进行调节,使自我归因回到合理水平。
第三,即使是在无压力状态下,一般人也会用成功——努力程度;失败——能力不足;没有取得预期结果,或不尽如人意;运气不佳——偶然因素来解释成败的原因。
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取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进行归因的过程。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尔利在1967年提出,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成为心理学中重要的参考模型之一。
成败归因理论主要包括内外归因和稳定不稳定归因两个维度,通过这两个维度来解释人们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反应。
内外归因是成败归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身还是外部环境因素。
当人们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因素时,称为内归因;当人们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时,称为外归因。
比如,当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如果他将这个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那么就是一种内归因;而如果他将这个成功归因于外界的幸运和偶然性,那么就是一种外归因。
同样,当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差成绩时,如果他将这个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和粗心,那么就是一种内归因;而如果他将这个失败归因于考题的难度和考试环境的不利,那么就是一种外归因。
稳定不稳定归因是成败归因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为持久性还是暂时性因素。
当人们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为持久性因素时,称为稳定归因;而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为暂时性因素时,称为不稳定归因。
以考试成绩为例,如果一个人在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如果他将这个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认为这是一种持久性的成功因素,那么就是一种稳定归因;而如果他将这个成功归因为考试出题的方式和运气,认为这是一种暂时性的成功因素,那么就是一种不稳定归因。
成败归因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看法,进而对自己和他人的动机、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
当人们将成功归因为内在因素时,会更加倾向于努力学习和积极面对挑战;而将失败归因为外在因素时,可能会产生消极和逃避的行为。
此外,人们的归因方式还与文化、个性特征以及自尊心等因素有关,不同的个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归因偏向。
成败归因理论总结1. 引言成败归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成败结果进行归因的方式。
简而言之,归因是指为某个结果找到原因并加以解释的过程。
本文将对成败归因理论进行总结和介绍。
2. 成败归因的类型成败归因理论将归因分为三个类型:内在归因、外在归因和稳定性归因。
•内在归因:将成败结果归因于个体内在的特质、技能或能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归因于自己的聪明才智或努力学习。
•外在归因:将成败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不及格,他可能会归因于考试题目太难或者考试环境太吵。
•稳定性归因:将成败结果归因于持续存在的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比赛中连续获胜,他可能会归因于自己的天赋或运气。
3. 影响成败归因的因素成败归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控制感:如果个体感到对结果有较大的控制感,他们更可能将成败归因于内在因素。
•知识和经验:个体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会影响他们对结果的归因方式。
具有较高知识和经验的人倾向于进行更准确的归因。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成败归因的方式有所影响。
一些文化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个人的努力,而另一些文化则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自尊心:个体的自尊心水平也会影响他们对结果的归因方式。
较高自尊心的人更可能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较低自尊心的人则可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不足。
4. 归因理论的应用成败归因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探讨,也在教育、管理和营销等领域具有实际意义。
•教育:了解学生的归因方式有助于教育者提供更精确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
•管理:了解员工的归因方式有助于领导者更好地激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营销:了解消费者的归因方式有助于市场营销人员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广告和宣传策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或服务。
5. 归因偏差在进行归因时,人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对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
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
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后来,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如表12-2所示的归因模式。
表12-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Friezer,1976)。
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Ames & Ames,1985;Ames,1990),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低能意味着必须更加努力,而努力又表示低能。
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失败与成功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失败的原因。
该理论
的思想在于,对一次失败的形势要进行双重检查,即给出“内在”和“外在”归因,即分析失败的原因有因为自身的能力不足还是人的无能与外务的影响。
一般来说,外在归因意味着一次失败是由外部环境和行为驱动的,而内在归因
更多是个人内部能力或技能不足导致的失败。
成败归因理论称,对于一次失败,我们可以通过认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这种理论有助于我们脱胎换骨,重新去舞台中放飞自我。
成败归因理论认为,改变行为只能从外在归因开始,因为失败信号一旦给出,
它更多是与外务有关,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环境让自己处于最佳状态,通过这样的做法,可以控制失败的持续性。
此外,成败归因理论所提出的内在归因不仅要求我们在改善自身条件上努力,
大胆尝试,奋发图强,而且要求有足够的信心,这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至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该把期望值加以调整。
总之,成败归因理论主张我们要在失败中找出原因,排除外部影响,同时改善
自身的条件、整合知识结构,努力将自己的能力有效地运用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使失败成功化。
成就归因理论口诀
成败归因理论当中的六因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
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
维纳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们倾向
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以下四个因素
需要重点学习:
1、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
在学习活动中通常理解为
智力,例如认为自己考好的原因是自己很聪明。
2、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
指个体进行某项活动
时是否尽力,例如认为自己没考好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
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论成败归因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题目】:结合实际,试述成败归因论及其应用。
【答案解析】:答:成败归因理论的观点: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影响。
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
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
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
习得性无助感简称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成败归因理论的应用: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
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行归因,这也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启迪:1、对学习中的失败,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归因,把成败的归因归错了,必然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1)、如果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程度(内部、不稳定、可控)等内部因素,那么,下次去完成一件事时也抱着成功的希望去干,孩子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同时也会更加努力。
(2)、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已努力不够(内部、不稳定、可控),那么,下次去完成一件事时,就会更加努力,为取得成功而努力。
湖北教师招聘笔试指导: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三维度六因素口诀
成败归因理论当中的六因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三维度包括: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
三维度——
1、控制点: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六因素——
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3、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5、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6、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简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韦纳提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
(1)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并且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之前的成功和失败结果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下一次行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程度等,而个人的情绪、期望和努力对成就行为有很大影响。
(2)韦纳把归因的维度分为:内部和外部、稳定和不稳定、可控和不可控。
内外因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的努力。
韦纳强调内部的、可控的和稳定的维度。
能力和作业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身体状况、环境和运气属于不稳定因素。
当把成就行为归因于稳定因素时,个体会预期结果与上一次一致,反之,则预期与上次结果不同。
(3)成就需要高的个体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那么,在下一次的行动中个体则会坚信足够努力就能够成功。
成就需要低的个体习惯于将成功归结于外部的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任务简单、运气好等,而把失败归结为能力不足,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这样个体将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对之后的行为期待低、情绪体验不佳并且不愿努力。
简述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如何解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来选择解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他们就会解释成功的原因为内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目标是不可以达到的,他们就会解释失败的原因为外在因素,如命运或偶然性。
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方式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人们解释成功的原因为内在因素,他们就会感到自豪和满意,并且更有可能继续努力。
相反,如果人们解释成功的原因为外在因素,他们就不太可能感到自豪和满意,并且更有可能放弃努力。
成败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方式,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失败和成功。
它也为心理咨询和教育领域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工具,帮助人们提高自我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实际应用中,成败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并且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解释方式来改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当人们遇到失败时,他们可以尝试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而不是外在的因素,这样就可以更有动力地去努力,并且避免消极的情绪。
成败归因理论也可以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他
人的情绪和行为。
例如,当你的朋友遇到失败时,你可以尝试帮助他们改变对失败的解释方式,从而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
情绪,并且更有动力去努力。
成败归因理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和应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自己的自我认识,并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我为什么能做成这个事,我为什么做不成这个事。
不管好坏,总要找个缘由来解释,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的领域里被称为归因,它不光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还成为我们教师资格考试的常客,在历年考试中都有它的踪影,考试频率比较高,多以单选题的形式考察。
今天就让我们来寻觅它的踪迹,探寻它为什么成为考试常客的原因。
提起归因理论,就不得不说这鼎鼎大名的成败归因理论,而关于成败归因理论还有个小历史,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其实是海德。
他提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
例如:人们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大多因为运气不好。
这就是将原因归于了外部的因素。
而如果说人们的不幸大多是他们自己的错误所致。
便是内部因素。
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并通过三个维度进行了对应。
得到了下方这个表格。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倾向六个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这六个因素分属不同的维度,例如能力归因属于内部因素、稳定的因素、不可控的因素。
这种对应关系就是我们在教资考试中最常见的一种单选题型,“请选择出某个因素对应的维度是什么?”所以需要同学们能将每一个因素对应的维度记清。
当我们了解归因理论之后,便需要我们从中吸取经验。
我们从理论中可以看到,在这些归因的因素中,唯一可以控制的只有努力这一个因素,据此我们认为,将自己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是积极的归因方式,因为努力是可控的,成功或失败都能由我们掌控。
设想如果一个同学成绩不理想,他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那么因着努力可控,所以他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成绩。
而如果说他认为成绩不好是运气太差,那运气是不可控的因素,他也只能听天由命。
所以我们提倡积极的归因方式,尽力避免采用消极的(不可控)的归因方式,甚至如果同学经常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内部的、稳定的能力,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这是一种抑郁状态,会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
教师资格证考试: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
指出一个人取得成功或失败时,把行为的原因或者归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人内部。
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三维度六因素。
后者的成败归因理论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是我们需要重要备考点之一,可作为单选题也可是材料分析题。
在本文中,将带领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维纳三维度分别是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和不可控归因;六因素分别是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
在这里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是六因素中的前四个。
在考试过程中有三种类型,单选题我们要能够把前四个因素和三个维度对应起来。
例:①能力三维度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或者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是哪个因素------能力;②小明认为这次考试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因为题目简单,请问小明把成功归因与什么因素-------任务难度;③材料分析的形式通过案例的描述后让我们回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
根据以上考点我们需要掌握一下概念:1. 内外性维度: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有个体外部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
2. 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
能力、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不稳定的。
3.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如努力、教师偏见、别人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4. 习得性无助: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真题再现】1. 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