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创业史有感精修订

读创业史有感精修订

读创业史有感精修订
读创业史有感精修订

读创业史有感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守旧”还是“维新”

——读《创业史》有感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社会上一部分人,在一个时期内,是那样顽固地要走他们的老路。在另一个时期内,这些同样的人又可以改变态度表示赞成新事物。

——题记《创业史》是当代作家柳青的代表着作,为了完成此书,为了详细的了解农民的生活,作者在农村卧薪尝胆整整十四载。本书以梁生宝带领的互助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是陕西饥饿史上有名的一年。冬天,哀鸿遍野,灾民一大片一大片涌向渭河滩。蛤蟆滩的梁三老汉,把自己打扮的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梁三老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都很明白他想干什么。梁三老汉在难民中遇到了一个带着娃的外乡女人。为了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梁三老汉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宝娃也顺理成章姓了梁,大名梁生宝。

二十年过去了

1949年,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党给农民分回长期被地主占据着的土地,梁三老汉也因此分到了十余亩稻地。然而梁三老汉不知为何,儿子梁生宝竟为了别人荒废了自家的田地。梁三老汉哪里知道,在这场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革命中胜利,只能跟着党的旗帜,踏上社会主义大道。即使一个农民用尽毕生心血,在田地里劳苦一辈子也无法在这场改变千年来农民地位的斗争中笑到最后。梁三老汉没有意识到的事情被他的儿子梁生宝预料到了,他的儿子在党的号召下成立了互助组。在没有人扛起农民互帮互助旗帜情况下,他勇敢地挺身而出担负起了蛤蟆滩农民走上合作互助道路的重担,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平、有能力的领袖人物。

梁生宝在这场土地改革运动中,总是不显示自己地踏踏实实做着对大伙儿有益的事情。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到:“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没错,梁生宝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忠于党和人民,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利己”和“悦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的表现,“利己”的思想根源就是私有制,比如解放以前的地主,长期无理占据本属于农民的土地。要想实现农民合作共赢,必须同私有制和由私有制而产生的传统观念彻底决裂。以书中梁生宝为代表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毛主席的共产主义精神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毛主席的共产主义精神最本质的一点,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守旧”还是“维新”这在解放初期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看法。书中的梁三老汉,是旧社会农民的典型代表,是“守旧派”的代表。他不仅具有劳动者的勤劳与善良,也拥有地主相同的自私,狭隘,守旧的双重性格,是一个动摇在个人发家与集体致富上人物。他做梦都想成为富裕中民,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狠命的劳动来真正地创立起属于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和郭世富一样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而他的继子梁生宝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维新派”,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成立互助组,带领蛤蟆滩农民走上合作互助的生产道路。然而事实证明了一切,梁生宝所代表的“维新派”的的确确对人民有好处。在最后梁三老汉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

也许,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的观点,看到远大的未来,才会到达巅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