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倾听诗歌,亲近诗人
- 格式:ppt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35
让诗歌走进我们的心灵107班莫智翔儿时,我就对诗歌有一种莫名的喜爱,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类的名言绝句早已烂熟于心。
步入初中后,诗歌学得更多了,对诗歌的兴趣更浓厚了。
走在路上,嘴中还不忘念念有词“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品味诗歌,就是品味生活,读着杜甫的诗,明白了世间的人情世故;读着李白的诗,懂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读了王维的诗,欣赏了迷人的田园风光;读了……品味着诗歌,就如同浏览着生活的点点滴滴。
诗歌教我们欣赏,在淡淡的月光下,欣赏着平静的沅江不由想到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如,潭面无风镜未磨”;欣赏着南飞的秋雁,不禁想想“晴空一鹤排云上,更引诗情到碧霄”;欣赏着高不可攀的山峰想起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诗歌是欣赏学最好的导师。
诗歌教会我乐观,每当看到欢快、奋进的诗歌,就会将心中的烦恼一扫而光,乐观就是分别的时候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安慰朋友;当遇到接连的失败、挫折、坎坷时想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歌是欢乐的源泉,是消除烦恼的良药。
诗歌教会我同情,同情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与无奈;同情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同情怀;同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赤子情情;同情……让诗歌走进我们的心灵,教育我们自信、生活、拼搏……不能没有你107班刘文浩还是那个世界,还是那轮明月,还是那最熟悉的音乐,灵魂深处又响起那熟悉的歌声。
————题记小提琴的旋律飘入耳中是那样优雅。
吉他的琴声传入耳中是那样动听。
鼓的鼓声流入耳中是那样有力。
……当这各种各样的美妙乐声交汇起来,就成为了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音乐。
小时候的我,总爱躲在你为我创造的世界里,无忧无虑地听着那些美妙的音乐。
少年时的我,总爱躲在你为我创造的世界里,放松着我那疲惫的身体,放松着我那紧绷的神经。
在我的世界里,你创造了天空和大地,是你扣动着我灵魂深处的弦,是你敲击着我生命的鼓,是你弹奏着我最爱的那首歌。
品读诗词,与诗人心灵对话绵阳一中毛彦薇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从书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活动,是对学生基本智能的考察,它既是一种汲取和吸收,又是复杂的心智活动;既是语言技能的活动,又是复杂的情感活动。
因此,阅读理解是学生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综合。
这样看来,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诗词赏析是语文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令学生颇感头疼的一个环节。
究其原因,重要还是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途径,把握不住阅读理解的关键,一面对诗词赏析自然四心中还无数,笔下更茫然。
那么,教师归纳总结诗词赏析的方法并授之于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关于诗词赏析的方法,与同仁们探讨:首先,应从整体上感悟诗词的内容及意境。
这时应该采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法,即不必逐字逐句死抠字眼儿,先把能读懂的读懂,不懂的暂时搁在一边;多读几遍后在联系上下文“猜”这些不懂的字词的含义,基本能猜出;其实,即使猜不出来也无大碍,因为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品析诗词。
比如,欧阳修的词《采桑子》中写到:“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闻。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中“棹”、“逶迤”、“涟漪”等字词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有点影响学生对该词的整体感悟。
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来“猜”,我们会有不少收获。
第一句中,从“舟”、“西湖”、不难猜出,“棹”一定是浆之类跟船有关的用具;“绿水逶迤”句中,“绿水”指西湖水,“逶迤”是用来形容水的,或者是宽阔、或者是弯曲、或者是平静,等等;“微动涟漪”句中,联系上文“不觉船移”,应该推测出:正是因为船的轻微移动,才产生了“涟漪”;再结合这两个字的偏旁均是三点水,于是很容易猜出“涟漪”应该是细小的波纹。
扫清了文字障碍后,再读几遍全词,不难体会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舟行湖上所看到的美景,也真切地摹写湖上行舟所特有的体验,借以表达作者对优美恬静的景色的陶醉之情。
倾听诗音作文倾听诗音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倾听诗音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祖国的诗词文化灿烂辉煌,丰富多彩,品读古诗词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
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
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与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而中国的古诗浩如烟海,犹如一颗颗明珠,装点着中国的文坛。
一首诗,就是一幅水墨风景画;就是一个撼人听闻的故事;一首诗,就是一种凝结的思想。
优秀的,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优秀的诗歌,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能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
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感情,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
比如,读《静女》《蒹葭》等诗作,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与忧伤之情,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离骚》反映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的理想;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不禁胸襟开阔,有湘江美景一览无遗之感。
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自然会感到作者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陶渊明的率性自然,李白的浪漫情怀,杜甫的家国兴亡之叹,都可以从诗中挖掘而出。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魅力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常以“诗言志”。
而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它的情感的抒发主要通过所选的意象及诗的节奏来表达。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使学生有所得有所益,首先要创设氛围,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品读诗歌,让学生在解析意象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在拓展比较中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抓住朗诵环节,让学生融入其中体会诗情,由此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有所收获,现代诗教学也就变得吸引学生充满情趣。
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从两千多年前《诗经》、“楚辞”的薄发,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冶炼,再到20世纪以来现代诗的发展,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学人。
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古人常以“诗言志”。
而现代诗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它与旧体诗不同,没有严格的字数、平仄限制,它的情感的抒发主要通过所选的意象及诗的节奏来表达。
小学六年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内容是正气歌。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听读:创设氛围,动情初读。
“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
”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创设良好的诗的氛围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这可根据不同的诗用不同的方法,播放影片、古诗导入、歌曲联想等都是不错的。
例如艾青的《苏武牧羊》,就不能不先介绍其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将学生带进那个特定的年代,再趁时听听录音范读,就能初步感受到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怆深沉还是激愤昂扬,不必急于分析或是虚情假意地朗读。
最初,也许学生只能听出诗语速的快慢,可再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拿出笔,标注重读音节及节拍的划分,即节奏的划分。
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
节奏是感情的外在表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一般说来,诗人要表现轻松愉快的情绪,诗的节奏就明快朗畅;要表达激愤昂扬的感情,诗歌的节奏就急促有力;要透露哀怨悲伤的情调,诗歌的节奏就低沉缓慢。
走近诗词,浸润心灵:阅读启迪智慧,书香浸润心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个民族尊敬诗,也尊敬经典。
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以诗歌和行动,特别是以生命诠释了他的爱国情怀;杜甫以诗词表达了对社会的忧患、对国家的担忧;还有陆游、文天祥、辛弃疾等一大批诗人本身就是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诗人。
他们以自己的人格和诗歌的魅力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从学习个体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中职生更注重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往往忽略对美的体验、感受与陶冶。
再综观时下,语文课的文学味被一些丰富的“活动”取代了,课堂气氛热闹,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却少了。
钟启泉先生提出:学生独特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必须借助于种种体验――生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体验和文化体验等。
事实上,语文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于其能通过文学作品的体验感悟,引发学生的美感并陶冶其性情,以弥补其他教育所不及养成的高尚情感。
诗词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耀眼的明珠。
诗词教学也定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验与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了古典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能够“读出自己”。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以下是笔者在探索如何让中职生走近诗词、接受诗词并喜爱诗词道路上获得的心得。
一、以诗为伴,明确目的一首好诗,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影响无数人的一生。
若将人生分为五个阶段:童话时代、诗歌时代、小说时代、散文时代和哲学时代,那么十七八岁的学生正是天生的诗人,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歌时代。
上了高中,直至三十岁前,人的特点是充满激情,不用考虑柴米油盐,只关注鲜花、云朵和社会正义,如诗如画、色彩绚烂,这段岁月正应以诗为伴。
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学是《诗经》和《楚辞》,诗在中国几千年来美不胜收,没有哪个民族的人像我们的先辈那样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古诗词吟唱感受文字之美的奇妙体验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凝结着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智慧与才情。
它们以朴实、深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令人陶醉其中。
每一首古诗词都像是一幅绘画,以其优美的韵律和精妙的意境,让人体验到文字的美丽。
古人称诗为“吟”,寓意吟咏。
让我们一同踏入古诗词的世界,聆听文字吟唱的奇妙体验。
一、古诗词启迪心灵古诗词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将最真挚、最纯粹的情感传递给读者。
当我们阅读一首古诗词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力量,仿佛文字中蕴含着生命的魔力,唤醒内心深处的共鸣。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凉爽,表达了人们在静谧之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渴望。
这样的诗句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我们从喧嚣的尘世中抽离,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
二、古诗词展示自然之美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方式赞美自然界的美丽与壮丽,将自然景物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通过文字的描绘,古人创造出了一幅幅壮丽的山川河流,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巧妙的比喻将壮丽的自然景色与人的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和自然之美的博大。
古诗词的形象描绘不仅让我们心怀敬畏之情,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的爱与思考。
正是这种文字展示出的自然之美,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三、古诗词喻示人生哲理古诗词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警示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通过文字的融会贯通,追寻古人智慧的足迹,我们可以在古诗词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以卓越的语言表达出人生无常和不易的道理,使我们看到了凡人的渺小与人生的无奈。
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古诗词唤醒情感共鸣古诗词通过文字的抒发,能够直击人心,触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阅读一首感人的古诗词时,我们往往会被其中包含的情感所感动,产生奇妙的共鸣。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首,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作者内心的思念,触动了我们的情感,使得我们在文字的共鸣中体验到了作者的痛苦和无奈。
用诵读吟咏亲近诗歌作者:王永华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7年第42期有人说,当今是诗歌喑哑无声的时代,少有人爱诗、读诗、写诗。
笔者认为,诗的失落是当代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高考作文中“诗歌除外”的导向如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诗歌教学现状堪忧,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教改的阵阵春风带给现代诗歌新的春天,一些省市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读本的编排上增设了诗歌,诗歌诵读吟咏这一传统教法也越来越受重视,师生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回荡在了语文课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本校诵读诗歌活动的实践,笔者在此谈谈自身对诗歌诵读的理解。
诵读吟咏,是中国人特有的读诗方式,也是中国千百年来的语文诗歌教学传统。
屈原“行吟泽畔”,刘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诗歌改罢自长吟”,都是一以贯之的创作以及鉴赏诗歌的主流方法。
所谓“诵读”诗歌,就是反复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吟咏”诗歌,则指有节奏地诵读,吟诵玩味,即强调诵读诗歌时“有所思”,要求诵读主体的参与。
因此,诵读诗歌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诗歌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
一、诵读吟咏诗歌的价值1.诵读诗歌有助于语感的深化、敏化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它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语感通过言语产生,诵读吟咏诗歌,把视觉的诗歌形式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就是一种对语感不断探究和强化的过程。
诗歌大多表意朦胧,表达跳跃,一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共鸣全在他诵读诗歌时的抑扬顿挫里,其韵脚、节奏、情感,皆须诵读才能读出。
许多朦胧抽象的诗,只读文字难以理解,诵读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在反复的诵读吟咏中,“感而遂通,忽迷忽觉,如梦初醒”,理解感悟程度逐渐加深,语感的深度得以加深,语感的敏感度也随之得到提高。
2.诵读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想象诵读旨在把无声的符号化为有声的信息,让“躺”着的“站”起来,变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天使,去叩击人的心扉,触动人的情感……这静与动的转换、抽象到具象的升华,无不靠想象去润滑,去驱动。
让心灵与诗词相遇_950字诗词是我国的文学财富,传承了古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要传播,爱护的。
在美国街头会听到中国诗词,会看到老子塑像;可在现在的青年人心里,有多少诗词是可以倒背如流的,有多少古人塑像是镌刻在心里的……“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诗是“唐诗中最牛的知了”。
看这牛气冲天的小知了,不正是作者自己吗?怕只有唐朝的才子虞世南才会有这样的勇气与坦然,如果让那些贪慕名利的凡夫俗子来写,是不可能的,只有他,才会喊一声"出名靠自己!”中国的历史上,太缺少这样的“知了”了!你见过这样的知了吗?《咏柳》在小学,幼儿园,不少人都会背,“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个多么新奇的比喻,如果改成了“不知细叶谁切出,二月春风似菜刀。
”这肯定会笑死人!贺知章是多么幸运,他一定看到了世上最美的柳叶儿!可柳叶儿现在依然是这么美,柳枝至今还是那么飘逸,可是,现在忙碌的人们,谁还会去观察这美丽的风光,谁还能写出这如歌的诗句?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之所以会传唱永久,不仅是因为那高亢的风格,而是一听见这首曲子便会想起那最遥远的地方,但却最接近心灵的地方。
张敬忠的《边词》也能让人想到梦中的地方,“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千年前的唐朝,张敬忠看到了内蒙边疆的一丝春风刚刚吹裂了河冰,他立刻想到遥远长安城已是春色即将失去,落叶满地。
身在边疆,心在长安;自己回不去,心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长安。
你呢,有过这种联想吗?李清照是宋代的女中豪杰,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十多个叠字,表现出她的心态之落寞、忧伤,千百回折,婉转而出,催人泪下!这是她晚年寡居时的作品,因为失去了自己的丈夫,所以诗也愁多喜少。
《点降唇》这首诗是李清照少女时的作品,轻快可爱的笔调,使我们身临其境,宛如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