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细胞学说
- 格式:pdf
- 大小:787.03 KB
- 文档页数:12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它阐述了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所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来完成的。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细胞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传递等方面。
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现象的规律,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方向,也为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细胞学说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细胞的组成。
根据细胞学说,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们通过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来完成生命活动。
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基本组成部分,其中细胞膜起到包裹和保护细胞的作用,细胞质包含了许多细胞器,细胞核则存储了细胞的遗传信息。
细胞学说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细胞的结构。
细胞具有多种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等。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它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
细胞器是细胞内的功能区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它们协同工作,完成细胞的代谢和物质转运等功能。
细胞骨架是由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等蛋白质组成的纤维网络,它们赋予细胞形态和机械稳定性。
细胞学说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细胞的功能。
细胞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物质转运、能量代谢、生物合成和细胞分裂等。
细胞膜上的通道和载体蛋白质能够实现物质的主动和被动转运,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途径进行能量代谢,产生ATP供细胞活动使用。
细胞通过蛋白质合成、脂质合成和核酸合成等过程进行生物物质的合成和更新。
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和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过程实现。
细胞学说的第四个主要内容是细胞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传递。
根据细胞学说,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它位于细胞核中,并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DNA通过复制和转录等过程进行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传递。
遗传信息通过基因的表达,控制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发挥。
细胞学说还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如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复制的半保存性和转录的过程等。
中医对细胞的认识好嘞,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医对细胞的认识,这话题听起来挺深奥,但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咱们就像喝茶聊天一样,轻松点儿。
细胞嘛,咱们都知道,简直是生命的基石,就像咱们吃的每一口饭都得有米一样,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中医的观点可有意思了,跟西医那一套完全不同。
中医讲究的是“气”、“血”、“阴”、“阳”,这些东西听起来有点儿神秘,但说白了,细胞也可以被看作是这四种元素的微观表现。
就像咱们平常说的“气色好”,其实就是细胞状态的反映。
你看,气血充盈,细胞也就活跃,精神自然就来了,反之则可能就有点儿虚弱。
再说说这“气”。
在中医里,气就像是细胞之间的桥梁。
细胞需要通过气来传递信息,沟通交流,搞好关系。
就像朋友之间,如果沟通不畅,那关系肯定疏远。
气的流动让细胞之间的合作变得顺畅,身体的各个系统才能齐心协力,妥妥的“团结就是力量”。
所以,中医特别重视气的调理,气血不足,往往就意味着细胞的“工作”也不太给力。
血呢,咱们就不多说了,血液就是细胞的“运输车”。
营养、氧气,统统得通过血液来送到细胞那儿。
想象一下,要是咱们的运输车堵了,细胞可就饿肚子了,浑身无力,整个人都感觉像是被抽空了一样,连个笑容都挂不住。
所以,中医在调理的时候,经常会用一些补血的药材,比如当归、枸杞,这些可都是大补之物,细胞一喝上,活力满满,立刻就能让你觉得焕然一新。
阴阳平衡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细胞也有它的“阴阳”之说。
某些细胞像是“阳”一样,活泼好动,负责抵抗外来侵袭,咱们说的免疫细胞就是这类。
而有些细胞就像是“阴”,比较温和,负责修复和滋养。
要是这两种细胞失衡,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就像一场没有调和的音乐会,听着别扭。
中医讲究的就是让这阴阳调和,保持身体的整体健康。
就像调酒一样,少了酒精可不行,少了糖也不行,得拿捏好分寸。
再聊聊中医的调理方法,像针灸、推拿、拔罐,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调节细胞的状态。
针灸时,针刺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激活细胞的能量,促进气血流动,增强细胞的活力。
细胞学说参考教案(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1)细胞学发展史。
(2)原生质概念及化学成份。
(3)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
(4)糖类和脂类的分类,元素组成和生理作用。
(5)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6)核酸的元素组成、种类和分布。
(7)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2.理解(1)水和无机盐的生理作用。
(2)蛋白质的结构与重要生理作用。
(3)核酸的结构与生理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了解四种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训练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2.通过对蛋白质结构的学习理解,训练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细胞学说要点了解生物界基本结构的统一性,使学生初步建立唯物主义进化论意识。
2.从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都是在无机自然界可以找到的,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3.通过本章小结说明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只有按一定方式有机组织,才能体现生命现象,使学生树立起全面认识事物的观点。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1.生命物质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体的高分子化合物,通过对化学成份和结构的掌握,建立从微观认识生命本质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四种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横向比较,训练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构成细胞各种化合物的生物作用。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办法](1)强调构成细胞的每一种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生理作用,引起学生重视。
(2)利用多媒体显示氨基酸的通式及结构特点,并显示相应检测题反馈评价。
(3)利用多媒体显示肽链的动画形成过程。
(4)利用多媒体显示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辅助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突破本节难点。
制作好蛋白质分子结构课件,备好画面的解说词,并用板书形式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强调教材内容。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教材P·9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李宗勤著本博按:中医细胞学说在西医细胞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哲学及中医经络、意识内容,构建中医细胞学说。
提出中医细胞经络概念“细胞曾孙脉”、“中医细胞”;结合阴阳、五行阐述细胞的形成、生长、衰减等过程;阐述具有中医医理与人体细胞特点相结合的中医细胞学说。
本文是《中医宇宙时空生命全息学说》定稿后的一部分。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医天地---李宗勤新浪博客2016年10月16日内容提要: 1.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的必要性;2. 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3. 西医细胞学说存在的不足;4.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1.中医微观细胞学说的必要性中医之所以在医学微观领域暂时无建树,根源于没有微观哲学理论。
中医传统理论结晶于精、气血、阴阳,在物质结构层次限于脏腑、气血、皮毛、肌肉、骨骼、经络奇恒等;进一步细化肌肉骨骼之下一级物质构造尚处于空白。
微观中医发展之金字塔结构底层基础,随着科技发展总会得到开拓与发展;微观中医领域的发展哲学理论必然是根基与源泉,任何科学领域莫不如此。
本文尝试从微观领域进一步阐述气血如何作用于肌肉,肌肉细分组织构造如何生化成长,以图在中医在微观领域进一步有所思考。
抛砖引玉,期冀有志之士共同开拓,完善中医微观哲学,为中医之微观领域发展尽绵薄之力。
2.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西医细胞学说来自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并在修正中前进。
西医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
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西医物质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四个部分: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
它主要是由纤维素与果胶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
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之一,它说明了所有生命形式都由基本的结构单元——细胞构成。
通过对细胞结构、功能和组成的研究,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细胞的原生质、核等重要成分,并揭示了细胞在遗传、代谢和增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包括其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组成、功能与作用,以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阐述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这篇长文将介绍的内容以及文章结构。
其次,我们将详细讨论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包括细胞理论的历史背景、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以及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发现与实验证据,如DNA的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与功能证据以及免疫细胞理论支持下有关细胞学说的实验结果。
然后,我们将探讨细胞学说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与意义,包括医学、生物工程和生态系统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回顾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并探索其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及其相关内容,使读者对细胞学说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了解到细胞理论的起源、细胞的组成与功能、以及这一理论在现代生物科学中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最终,希望能够增强读者对于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思路和启示。
2. 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本节将介绍细胞学说的基本要点,包括其历史背景、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以及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2.1 细胞理论的历史背景在17世纪初,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了“一切生命都由细胞构成”的观点。
然而,直到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马蒂亚斯·舒莱登提出了“所有植物体均由细胞组成”并给予了足够支持证据后,细胞学说才真正确立。
2.2 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组成根据细胞学说,所有生命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学说的概念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它是指所有生命都由细胞组成的理论。
细胞学说是一个关于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它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也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细胞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他们认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这个理论后来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了生物学的基石。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细胞具有自我复制、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能力。
细胞可以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并且可以通过DNA的复制和传递来遗传信息。
细胞学说有三个基本原则: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细胞都来自于已有的细胞。
这些原则构成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细胞分为两种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是最简单的细胞类型,没有核膜或其他复杂的细胞结构。
真核细胞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包括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等。
细胞膜是细胞最外层的结构,它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则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包含了DNA,并且控制着所有的生命活动。
线粒体则是负责产生能量的结构,它们通过呼吸作用来产生ATP。
内质网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包括粗面内质网、平滑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等。
这些结构负责合成、储存和运输各种不同的物质。
高尔基体则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负责分泌蛋白质和其他重要的分子。
高尔基体还可以将蛋白质运输到其他部位,并且可以将垃圾和废物从细胞中清除出去。
总之,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提供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本质,并且为未来的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应用近代物理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物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从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乃至分子水平来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
细胞生物学属于普通生物学的范畴。
细胞学说(cell theory)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Schleiden和施旺Schwann提出,其基本内容为: (l) 所有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绝大多数生命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非细胞生命体现其生命存在的重要平台。
原生质构成生命机体的原始生命物质。
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由于分子量巨大、分子结构复杂并具有复杂的生物活性,故称生物大分子。
核酶(ribozyme)具有酶活性的RNA,参与RNA的剪接过程酶(enzyme)是生物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一级结构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二硫键的位置和数目。
二级结构是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主链内的氨基酸残基间形成氢键;阿拉法螺旋、贝塔片层、三股螺旋;球状蛋白和纤维状蛋白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侧链非共价键或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氢键、离子键、疏水键等);具有生物学活性四级结构是在三级结构的基础上,一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结构更为复杂;每个独立的三级结构成为功能亚基(亚单位);亚单位间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单位膜:电镜下,生物膜呈“两暗夹一明”的形态结构。
细胞膜是围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又称外膜,在电镜下表现为单位膜结构。
内在膜蛋白又称穿膜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通过疏水性氨基酸部分,直接与膜脂的疏水区相互作用而不同程度嵌入膜内。
外在膜蛋白又称周边蛋白,占膜蛋白总量的20%-30%,完全位于脂双层之外,通过非共价键等与膜脂的极性头部或膜镶嵌蛋白的亲水部分相互作用而间接与膜结合。
脂锚定蛋白位于膜两侧,以共价键与膜脂分子结合。
膜的不对称性是指细胞膜中各种成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包括种类和数量上都有和大差异,这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细胞学说的名词解释1.cell biology(细胞生物学):从细胞的显微结构、超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各级水平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亡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规律的科学。
2.cell theory:(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也与其他细胞相互影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细胞。
3.protoplast(原生质体):除细胞壁之外的细胞内所有的生活物质。
4.cell(细胞):是由膜包围的能独立进行繁殖的原生质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进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要素。
5.Prokaryotic cell(原核细胞):无核膜,DNA游离在细胞质中;染色体为环状,仅有一条;缺少发达的内膜系统,细胞小,多在0.2—10um之间至今未发现细胞骨架。
6.eukaryotic cell(真核细胞):有膜结构围成的细胞核,DNA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体),基因组至少有两条染色体;有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具有细胞骨架系统。
7.archaeobacteria(古细菌):又称原细菌、古核生物,是一些生长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最早发现的古核生物为产甲烷细菌类,后来又陆续发现盐细菌、硫氧化菌等。
8.plasmid(质粒):细菌内除了核区的DNA外,存在的可自主复制的遗传因子。
1、resolution(分辨串率):是指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
9.f1uorescence microscopy(荧光显微镜技术):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称为荧光。
荧光显微技术包括免疫荧光技术和荧光素直接标记技术。
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
10.autoradiography(放射自显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定量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一、细胞学说:1、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4、细胞来源于已经存在的细胞。
细胞学说从整个生物界的层面说明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细胞与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体中各种细胞的起源。
二、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主要把生物膜看成是球形蛋白质和脂类的二维排列的液态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
是膜结构的一种假说模型,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脂类物质分子的双层,形成了膜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支架,而膜的蛋白质则和脂类层的内外表面结合,或者嵌入脂类层,或者贯穿脂类层而部分的露在膜的内外表面。
三、常染色质(Euchromatin):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
在常染色质中,DNA包装比约为1/2000-1/1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000-2000倍。
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
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四、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间期核中染色质丝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的块状结构,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在电镜下为染色质盘绕形成的粗大颗粒。
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间期核的周边,位于核膜内表面的附近,部分异染色质可与核仁结合,成为核仁相随染色质的一部分。
异染色质中DNA分子与组蛋白等的结合非常紧密,染色质丝螺旋化程度高,因而该类染色质不转录或转录活性低。
五、核孔复合体::以主动运输方式进行大分子、颗粒物质运输的机制,目前认为与存在于核孔复合体上的核转运受体有关,具有选择性。
六、核小体(nucleosome)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每个核小体由147bp 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近两圈形成。
细胞学说小结细胞学说也称为细胞论或细胞学说,它是生物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提出了“生命起源于细胞”的观点。
细胞学说是细胞生物学的基础,对于人们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7世纪,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和荷兰科学家安东尼·范·李文虎克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他们通过使用简单的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组织的细胞结构,为细胞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细胞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所有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所有生物的基础单元。
首先,细胞是所有生物的基本单位。
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所驱动和调控的,细胞是生物发育和增殖的基本单位。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细胞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具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内存在着各种细胞器,如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等,这些细胞器协同工作,完成各种生物学过程,如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等。
细胞内的细胞质还可以进行运动、形变、分裂等。
细胞学说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生物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观点和框架,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和进步。
细胞学说的提出导致了现代生物学的出现,推动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细胞学说并不是终极的,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于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比如,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它们可以在细胞内进行代谢,但自身不是细胞,因此病毒是否也属于生物仍然存在争议。
总之,细胞学说是一项伟大的科学成就,它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为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细胞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从而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李宗勤著本博按:中医细胞学说在西医细胞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哲学及中医经络、意识内容,构建中医细胞学说。
提出中医细胞经络概念“细胞曾孙脉”、“中医细胞”;结合阴阳、五行阐述细胞的形成、生长、衰减等过程;阐述具有中医医理与人体细胞特点相结合的中医细胞学说。
本文是《中医宇宙时空生命全息学说》定稿后的一部分。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医天地---李宗勤新浪博客2016年10月16日内容提要: 1.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的必要性;2. 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3. 西医细胞学说存在的不足;4.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1.中医微观细胞学说的必要性中医之所以在医学微观领域暂时无建树,根源于没有微观哲学理论。
中医传统理论结晶于精、气血、阴阳,在物质结构层次限于脏腑、气血、皮毛、肌肉、骨骼、经络奇恒等;进一步细化肌肉骨骼之下一级物质构造尚处于空白。
微观中医发展之金字塔结构底层基础,随着科技发展总会得到开拓与发展;微观中医领域的发展哲学理论必然是根基与源泉,任何科学领域莫不如此。
本文尝试从微观领域进一步阐述气血如何作用于肌肉,肌肉细分组织构造如何生化成长,以图在中医在微观领域进一步有所思考。
抛砖引玉,期冀有志之士共同开拓,完善中医微观哲学,为中医之微观领域发展尽绵薄之力。
2.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西医细胞学说来自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并在修正中前进。
西医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
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
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西医物质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四个部分: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
它主要是由纤维素与果胶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
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细胞膜: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一层极薄的膜,叫做细胞膜。
这层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组成的薄膜,水和氧气等小分子物质能够自由通过,而某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它除了起着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既不让有用物质任意地渗出细胞,也不让有害物质轻易地进入细胞。
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构成。
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和内侧,有许多球形的蛋白质分子,它们以不同深度镶嵌在磷脂分子层中(图3-1-2),或者覆盖在磷脂分子层的表面。
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可以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对于它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质:细胞膜包着的黏稠透明的物质,叫做细胞质基质。
在细胞质中还可看到一些带折光性的颗粒,这些颗粒多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因此叫做细胞器。
例如,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能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这就是一种细胞器,叫做叶绿体。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在细胞质中,往往还能看到一个或几个液泡,其中充满着液体,叫做细胞液。
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合并为一个中央液泡,其体积占去整个细胞的大半。
细胞质不是凝固静止的,而是缓缓地运动着的。
在只具有一个中央液泡的细胞内,细胞质往往围绕液泡循环流动,这样便促进了细胞内物质的转运,也加强了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联系。
细胞质运动是一种消耗能量的生命现象。
细胞的生命活动越旺盛,细胞质流动越快,反之,则越慢。
细胞死亡后,其细胞质的流动也就停止了。
除叶绿体外,植物细胞中还有一些细胞器,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这些细胞器的结构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线粒体:呈线状、粒状,故名。
在线粒体上,有很多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颗粒,即多种呼吸酶。
它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
动植物细胞比较:供细胞的生命活动所需,所以有人称线粒体为细胞的“发电站”或“动力工厂”。
内质网内质网是细胞质中由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
它与细胞膜相通连,对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核糖体:核糖体是一种颗粒状小体,多存在于内质网膜的外表面,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基地。
中心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为它的位置靠近细胞核,所以叫中心体。
中心体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密切关系。
细胞核:细胞质里含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核,是由更加黏稠的物质构成的。
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往往被中央液泡推挤到细胞的边缘。
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易被洋红、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叫做染色质。
生物体用于传种接代的物质即遗传物质,就在染色质上。
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就变化成染色体。
DNA是一种有机物大分子,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
总之,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是指活细胞增殖其数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
通常包括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两步。
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不可描述成“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因为病毒并不是细胞构成,1886年,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Mayer)把患有花叶病的烟草植株的叶片加水研碎,取其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能引起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
通过对叶子和土壤的分析,麦尔指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2.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3.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4.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6. 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7.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西医细胞学说存在的不足西医细胞学说在可见物质肌体结构范畴发展了西方医学;但是,西医先天不足在于基于资本发展而具有私有资本的逐利性、自私性、垄断性,西医失去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西医的范畴特点在于生物机械唯物主义,采用物理、化学手段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仅仅几十年的有效发展历史,验证短暂、副作用大;西医仅仅局限于第三层次----物质肌体结构。
西医细胞学说缺少灵形意识、经络能量等范畴,可以用西医对癌症的治疗效果不明显予以佐证。
4.中医微观细胞学说中医阐述人体结构之内容,在皇帝内经、黄庭经、医林改错、倪海厦等历代著作中均有著述,完整阐述了人体皮毛、肌肉、骨骼、气血以及心肝脾肺肾等组织与器官的证象、经络、藏象、生化等人体肌能。
阐述人体下一级细胞结构层面与灵性意识、经络能量藏象的构造,值得中医进一步开拓。
中医微观细胞肌肉生长假说之架构包含细胞结构、意识灵性、经络藏象、真气能量;延伸阴阳、五行理论阐述细胞之生长、衰减死亡、异变。
4.1.中医细胞结构人体一个小宇宙。
微观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必然具有自己的个体结构特征,同时具有宇宙与人体的共有特性。
细胞整体特性必然受宇宙影响,微观结构受地球之螺旋运动影响。
中医细胞结构在西医细胞构造的基础上,增添细胞的灵性意识、真气经络能量学说内容;肌肉生长必然符合阴阳、五行学说,而效法天道。
看右图,谁敢说古代中国没有发现DAN呢?细胞结构:西医发明的细胞学说是人类文明结晶,嫁接于中医并由中医填补其不足即可(既然中国人的火药、造纸术等四大发明而为西方所用几千年,西之细胞为中医所用又何妨)。
详见7.8.2.西医物质层面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细胞核又由核膜、染色体(蛋白质与DAN)、核液、核仁组成。
西医主要从结构与功能上阐述细胞。
细胞结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气血水津:中医几千年阐述的气血水津,西医在近代细胞说中之细胞液等已做类似阐述。
地球含有大约80%的水分,人体含有80%的水分,人体与细胞中气血水津的含量与此相同。
细胞曾孙脉:《黄帝内经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夫经脉之支别曰络脉,络脉之支别曰孙络。
中医阐述的孙络,同样延伸至细胞。
细胞中的孙络分支脉,是真气在细胞中的通道,简称“细胞曾孙脉”。
细胞曾孙脉是经络在细胞内的通道,其传输真气能量作为细胞生长的阳性动力。
细胞曾孙脉之真气盛衰是细胞生长、分裂、衰亡的动力源泉。
细胞排列遵循立体矩阵排列,并由肌体功能限定边界;不同机体之间具有相应的过渡组织或三焦系统。
细胞灵性意识感知:中医细胞说中,细胞通过细胞曾孙脉与物理传导两条途径,具有灵性意识感知能力,从而使细胞对寒热等六淫具有传导与感知;人体之七情通过脏腑的影响,导致气血与经络生化的减慢,经过气血系统、经络系统、物理扩散多重传导至细胞内部,影响到细胞个体内部的气血水津、细胞曾孙脉的真气能量,导致细胞产生相应变化。
细胞生长、衰减死亡、异变积聚:细胞的生长分裂受外六淫、内七情、不外不内因影响、通过气血、经络、灵性意识等多重复合传导而导致细胞产生变异。
变异细胞受正常细胞排异居体表层会被排除、或在体内被包裹而形成积聚(肿瘤)。
4.2.中医阴阳学说在细胞领域之应用。
太极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太极分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肌肉细分至细胞,细胞之生长,需要三个条件:阴与阳、结构组织环境。
阳即精气所化之真气能量、温度。
阴即湿度与营养有形气血水津体液、有形细胞结构。
阴性物质以成形,无阴不长,体液、血液、水分、构造等是细胞生长的有形组成要素,缺一不可;阴是肌肉细胞生长之基本条件。
阳即元精所化之真气、温度,经经络至细胞内部,是肌肉生长之枢机。
气之运动,脉冲螺旋的特性,效法地球之螺旋运动轨迹,受五星五行之气生化影响。
受制于宇宙时空特性之阳气,无过乎阴阳、节气,阳生阴消,阳生则万物随之所生;阴始则阳息,万物之所以死。
年之二十四节与气,日有十二时辰,时有六十分钟应六十甲子,五行阴阳螺旋蕴藏其中。
气之源与形具有螺旋轨迹、脉冲气息,人体脉数,内经阐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